• 在线读报

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牢记嘱托促乡村振兴侧记

2019-03-11 09:42:39罗鸣灶 杨燕蓉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青山绿水间的常口村景 (本报记者周志鸿摄)

罗鸣灶 杨燕蓉 曾凤清 沙观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的幸福之变,是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时带给乡亲们的福气。“乡亲们一再叮嘱要和总书记说一声常口的变化。”3月10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终于如愿以偿。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0多年来,常口乡亲们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向前,走出了一条特色生态小康新路子。

凝心聚力画好“山水画”

绿树萌芽,花儿吐蕊,金溪河清波荡漾,常口的春天别有一番景象。

20多年前,最是一年春好处。1997年4月10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常口调研。和乡亲们站在村口,眼前是清澈的金溪,对岸是青翠的群山,他情不自禁地殷切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要画好“山水画”,扎实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

“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当时的情形还记得很清楚。”提起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高发禄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贴心的话最动人。村民们自发要求把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写进村规民约,传承给子孙后代。1997年6月,重新修订的村规民约,镌刻在一块花岗岩石碑上,伫立在村口。

牢记嘱托,就是为了加快发展。当年的常口村只有零星的几幢砖瓦房,布局杂乱,基础配套设施不足。高发禄说,常口立足村情实际,坚持科学合理规划,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园清洁行动”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停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坚持“生态化”发展、“园林化”改造,常口用行动来诠释:村里建成公园、荷花池、沿河栈道等景观设施;整治农房,完善雨、污管网,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全面清除旱厕;构建“水巷邻里”,营造山环水绕、花果飘香的村庄风貌;以气代柴、节能减排、垃圾集中分类处理等环保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制度约束。乡亲们将生态文明理念写入村规民约后,建立了劝导、奖惩制度,用村民自治方式,广泛激发保护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演变为常口的公序良俗。

“创十星、评十户”,是常口精神文明创建的特色抓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十颗星涵盖面很广,不仅与村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也包含在内。”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木有说。每年一评,每次滚动,既是村民日常行为的无形约束,更是家家户户年度努力的目标。

思路清,方向明,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的常口,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先后荣获“省级园林式村庄”“省级生态村”“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等荣誉称号。

“在外生活了这么多年,心里最记挂的还是常口。哪儿都没有我们家乡好!”70多岁的肖满秀,前两年刚从浙江回到常口,此前和小女儿生活在浙江将近20年。她说,现在的常口,就是一个大花园。

饮水思源。2017年12月8日,乡亲们开了一场特别的村民代表大会,再次修订村规民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重新镌刻在新的村部广场。

20多年如一日,这特殊的村规民约,激励着常口凝心聚力画好“山水画”,一次又一次收获新的幸福。

咬定青山生态“金不换”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常口咬定青山谋发展,坚决摒弃简单的“靠山吃山”模式。

常口村里有林地面积1.9万亩,但1997年的村财收入只有3万多元。当年,曾有一家木筷厂看中村口对面那片树林。对于村财薄弱、增收途径少的村子而言,“卖山”似乎是变现最快的“致富”途径,也一度成为常口乡亲们争论的话题。“一亩林地其实卖不了几个钱,如果当时几万元钱卖了村口对面那片山,现在哪还有这么美的家园?”黄木有说。除了经济林,常口村坚持不砍树、少砍树,去年实现了“零砍伐”。

守望绿水青山的同时,常口村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做特做优“山”“水”“林”“田”文章,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富民强村新路子。

在做好“山”的文章上,常口不断巩固红菇种植、竹林培植等传统农业,并结合镇里的“芙蓉李小镇”发展规划,建设芙蓉李种植基地,打造集赏花、采摘、游玩于一体的乡村休闲观光游。

金溪环流,水美村秀。常口立足自然风光美、文化底蕴深、乡风民风淳等优势,投资3000万元建成云衢山漂流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做足“水”的文章。

为了做好“林”的文章,常口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与上市公司福建金森集团合作,稳步提高林地租金。同时,以多村联建为抓手,重点做好12.5万亩林地合作造林,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林业规模化、差异化发展。

常口村耕地有1200亩,如何做好“田”的文章?村里以优化农业结构为抓手,重点发展制种和中草药、烟叶、食用菌种植等产业。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资源。常口严把“入门关”,先后引进了福林木业、金利树脂等6家企业,推动了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全村近2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政策也是“金矿”。2017年,黄木有用自家100多亩林地作抵押,通过“福林贷”贷款10万元,流转了140亩竹林进行培植,每年有近3万元收入。

村里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后,越来越多村民依靠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缓解了发展林业产业资金需求。

守住青山绿水,守住了乡亲们的“摇钱树”,守住了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去年,常口村财收入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5倍和10倍。

砥砺奋进共绘“新画卷”

良好生态环境,是常口幸福的增长点。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眼下,将乐金源农业有限公司正从村里流转400多亩土地,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模式,种植美国纽荷尔脐橙,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并把网络销售与现场采摘相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时,村民每年每亩土地400公斤干谷租金有保底价,公司前3年每年上缴村里租金40万元,之后每年增加至60万元。

相隔不远之处,从厦门返乡创业的大源乡亲谢大熊,也相中了常口这块宝地,计划投资500万元,兴建“三只熊生态农场”。目前,已完成投资过半。上个月,第一批从台湾引进的番茄新品种开始上市。

脐橙、番茄等特色农业产业,不仅提升了村财收入中“农”的比例,也让乡亲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甜蜜。

为了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常口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田间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项目,建成了农民公园、沿河步行栈道等,规划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关键是要齐头并进。常口设立了教育奖学金,建立了村民成才榜,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为村争光。1997年全村只有7名中专生,去年已经有131名大学生(其中博士4人、硕士10人)。

作为常口精神文明创建的特色载体,“创十星、评十户”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典型经验。

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县里将常口等6个村生态区位商品林,通过赎买、置换等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让这里青山更青、绿水长流。

2017年12月,常口联合常源、高山、元坪等5个建制村,成立了全县首个联村党委,着力打造农村联村党委建设先行基地,将党建活力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常口,在绿水青山中收获着幸福,在春的勃发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