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极地“战狼”: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员林贻语

2021-12-17 17:01:14  吴振湖 林 婧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林贻语在南极操作铲雪车。图片由林贻语提供

林贻语与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队友们一同乘坐雪龙2号奔赴南极。图片由林贻语提供

企鹅 图片由林贻语提供

极地“战狼”

——记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员、尤溪籍机械师林贻语

●东南网12月17日讯(通讯员 吴振湖 林 婧)

茫茫雪原,空中翱翔着各种鸥鸟,雪地上不时有萌憨的海豹和可爱的企鹅……

遥远的南极,充满着神秘和诱惑,又让人望而生畏。在这离祖国1.5万多公里的冰天雪地里,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已经待了一年多,身为车辆机械师的尤溪人林贻语是其中之一。

不可替代的机械师

“说实在的,从来没想过自己哪一天会来到南极。当真正踏上南极大陆,为国家尽一份力时,内心的激动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员林贻语,在微信中与记者聊天时,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如果说南极科考站是“大脑”,那么机械车辆就是“四肢”。机械师的地位在科考事业中不可替代。

2020年11月10日,33岁的林贻语肩负着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中山站机械运输设备运行维护的重任,从上海乘坐雪龙2号科考船奔赴南极。

“作为机械师,要及时把道路清理出来,保证科学家可以顺利通往每个观察点进行科考任务。”林贻语说,“其中,最主要的是清理积雪。一场暴风雪,就把道路都掩埋了。”

林贻语说,南极有极夜与极昼,极夜期间也是南极温度比较低的阶段,气温能低至零下40摄氏度左右;极昼也就是一整天都是白天,温度还高些,但基本都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目前南极正处在极昼阶段。

前不久,林贻语骑雪地摩托车载科学家前往一个冰面考察点考察,在回来的路上车辆熄火了,一直打不着。经过详细排查,发现是一条线路脱落。但那条线路的位置空间很狭小,戴着手套,手根本伸不进去。此时室外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风力还在不断变大,脸已被吹得生疼。如果不抓紧时间赶回站区,就会有失温风险。为了生命安全,他果断脱掉手套作业,线路修复、车辆正常启动,来不及细看自己的手,忍着疼痛带好手套,终于带着科学家一起安全返回。摘下手套才发现手已冻得通红,失去知觉,好在暴露时间不长,只是轻度冻伤,治疗1周就恢复了。

这样的经历,是林贻语的工作常态。一年来,林贻语和同事们进行应急车辆维修45次,保养中山站内车辆机械21辆。

“工作之外的南极生活是比较枯燥的,国家在考察站增设了很多运动设施,供我们锻炼身体,比如篮球场,我们可以相邀在一起打篮球……”林贻语说,“为了丰富队员们的业余生活,科考队还会不定期组织举办生日会、联欢会等活动,排解队员的思乡之情。”

极地“战狼”的奋斗史

“我哥是摩托车修理工,上初中的时候就喜欢看他修车,经常给他打下手。”谈起如何与机械结缘,林贻语说,从那时起,上学代步的“鸭头车”有什么小毛病他就开始自己解决,补胎、清洗化油器,这样的事情在他手上只是“小菜一碟”。

因为喜欢机械,2004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于三明技工学校,林贻语选的专业就与机械相关。

2006年2月,厦门厦装机械有限公司到学校招聘,当时播放的公司宣传片中庞大的机械设备,就让林贻语感到震撼。“是如何构造起来的?”“都用了什么零件?”“如何动起来?”一大堆疑问让他很想一探究竟。

“招聘要求身高要一米六八以上,我没达到要求,就叫我离开现场了,那时候的心情可失落了。”林贻语对参加的第一次招聘会记忆犹新,当时差点就与厦装失之交臂。后来得知,一位负责招聘的领导重新翻看简历,发现林贻语在校表现、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很突出,且是学生会干部,学校也极力推荐,因此破格录用。

事业和兴趣相一致是一种幸福。进入厦装后的林贻语,如鱼得水,2006年负责整机装配,潜心钻研装配技术,因技术精湛,2008年就被提升为装配班长,并考取了高级维修工证;2012年进入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技术中心实验检测中心检测员,负责整机检测;2017年,被公司选派参加“柳工杯”全国维修技能大赛,获得铜牌、“个人优秀奖”以及“团体优胜奖”。

2020年,由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推荐,他顺利通过了极地中心的笔试、面试和严格的体检。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心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林贻语说,这期间到全国各地不同设备厂家,对各种不同车辆机械的性能、构造、原理、操作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今年5月6日,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载着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部分队员先行返航。据中国自然资源部消息,11月23日,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第二批101名队员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启程,不日就将抵达南极接替第37次科考队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届时,林贻语将按照组织安排前往下一个科考站。

“只要南极有需要,我将时刻准备着。回到国内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来南极一年多了,最牵挂、最思念的就是亲人了。刚离开的时候,女儿还不会说话,爱人只好辞掉工作,一个人扛起了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老婆,感谢你为了这个家付出这么多,辛苦了!”说起家乡家人,林贻语感慨良多,“在南极中山站,我衷心地祝愿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人民幸福安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