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湾社会 > 正文

康熙御批“朕知道了”大卖 台纸文创“不可思议”

2013-08-13 09:33:0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8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娟)普普通通的胶带纸,只因印上了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迹“朕知道了”,就霸气十足到在台北故宫纪念品店卖断货,据说排队预购已排到了9月份。通过文化创意,将大白菜卖出黄金价在台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纸文创在宝岛行之有年,其间风景屡屡令人惊艳。

文化无价,将居庙堂之高的艺术珍品与日常生活用品结合,如此创造出来的商品其价格空间颇为玄妙。据悉,奉“文创”为圭臬的台北故宫纪念品店去年的销售总额达4.8亿元(新台币,下同)。将皇帝手御“朕知道了”印上胶带纸引来疯抢对台北故宫纪念品店而言并非偶然,这也是台湾纸文创业的又一成功案例。

“解决先生”点纸成金

翻开华夏文明史,东汉蔡伦造纸是不可错过的一页。纸原本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故而以纸为媒材让各种文化创意起飞,就为许多台湾文创者所热衷,曹仲标便是其中之一。

40多年前,曹仲标从印刷厂学徒工起步,后创立设计印刷公司,生意最好时,光圣诞礼品盒就可以卖出几万个。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台湾产业大量外移,印刷业日薄西山。形势逼迫曹仲标将企业转型,他先是将公司名字改为“设计包‘妆’整合有限公司”,“以‘妆’取代‘装’,是因为我觉得我们不只是为产品提供一个容器,而是‘妆’点它,为它提升价值”。

从“装”到“妆”,普通商品开始向文创产品跃进,曹仲标也由此发现了自身的文创潜能。他仍然在自己熟悉的“纸”行业上做文章,比如把名片做得立体可塑,“它可以是铅笔、风筝、箭头、建筑物……把它想象成女子的窈窕曲线也行,这么一来,初次见面递上名片,就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设计的手提箱式纸折椅,打开后“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稳了”,“欢迎重量级人士试坐”,但凡看到椅子上写着这样的广告语,顾客都会忍俊不禁并跃跃欲试。长着一头虬曲银花的曹仲标觉得心中常有疯狂的点子奔腾,他干脆将公司的文创产品命名为“疯纸文创”,简称“疯纸”,对爱用谐音字的台湾人来说,这显然就是一个很好的噱头。台媒则将他誉为“纸盒魔术师”,而他更喜欢“解决先生”这个绰号。

“何为创意?我认为一要解决不便,二要创造美好。”曹仲标说。当年有个客人带着铁丝做提手的美国餐厅外带盒子来找他,想解决餐盒不能进微波炉加热的问题。曹仲标以纸盒延伸提把替代铁丝,并将盒身进行改进,设计出放刀叉的凹槽,同时筷子也可以夹在提把上。这样不仅加热问题迎刃而解,盒子也更加美观实用。这个创意如今已被台湾的众多餐饮企业所采用。凭着层出不穷的纸创意,这位“解决先生”如今月入千万元,产品好卖得连他自己都常感不可思议。

“纸教堂”引领纸文创潮流

其实纸文创的不可思议,在台湾很多地方都会撞见。南投埔里桃米生态村田份仔,每当夜幕降临,就会看到山谷间有座教堂像灯笼般发出美妙的光芒,那如梦如幻的景象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走近一看,人们不禁惊呼:“这教堂居然是纸做的!”

原来这座名为Paper Dome的教堂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设计师为烧毁的神户鹰取教会设计的,内部用58根长度5米、直径33厘米、厚度15毫米的纸管建构出一个可容纳80个座位的椭圆形空间。10年后,纸教堂功成身退,被运到台湾“9·21大地震”灾区埔里桃米生态小区,成为台湾第一座纸建筑。埔里是台湾纸产业的重镇,纸都可以做成教堂这样的庞大建筑,那么受其启迪,用它做电脑包、手提袋、窗帘、家具等就更是不在话下。以纸教堂为标志物,当地把置放纸管的货柜改装成“纸铺”,专门展售与纸相关的文创产品,引来了滚滚人潮和钱潮。

瓦楞纸的七十二变

瓦楞纸只能用来做纸箱吗?NO!台中北屯区的“纸箱王”告诉你,它的可塑性大到让你不可思议。只要往朴实无华的瓦楞纸上加入源源不绝的创意与美感,就可以让它七十二变,成为富有文化品位的生活良品。

走进“纸箱王”文创园区,就仿佛步入神奇的纸王国,天花板、壁纸、砖头、桌子、椅子、盘子、托盘、展架、灯具、模型、笔等,目之所及的一应用品皆以纸或瓦楞纸创制。

“纸箱王”原本是间天然染坊,改造后仍然种植几百种台湾常见的天然染色植物,将这些植物所萃取的颜料染到纸质材料上,再进行工艺创作就成为园区的一大特色。园区内最让人惊艳的当属“蜜蜂故事2号馆”,青青草坪上摆放着巴黎铁塔、比萨斜塔等立体纸艺作品,不但美观、防水,还可以作为七彩夜灯发挥实用功能,馆内有成千上万只的小蜜蜂陪人游走,不用怕,这些蜜蜂全都是纸做的,通过它们可以普及蜜蜂王国的知识,同时推出蜂产品与蜜蜂餐也就顺理成章。除了奇景与美食,“纸箱王”还提供各式各样的DIY活动,让游客待上一整天都不厌倦。

老纸厂开出“第二春”

类似“纸箱王”这样“台湾制造”的纸上真功夫在另一家纸文创大户“造纸龙手创馆”也可以看到。这家纸文创园前身为成立于1979年的“埔里纸厂”,在造纸业日渐式微后,经台湾“工研院”辅导,增加了文创元素,将观光旅游与教学体验融为一体,从而成功转型为观光工厂。旧瓶装新酒后的老厂房开创出了“第二春”,如今也成为南投的必游景点之一。

运用大量纸材打造出的“造纸龙手创馆”主展区为“纸文化馆”,其中,一楼的“纸爱造纸区”陈列各种造纸机器,完整介绍造纸流程,让人一睹流传千年的造纸文化与技术。“纸爱印刷区”则通过印刷流程的展示,普及专业知识。“纸爱创意商品区”里,新奇独特的各种纪念品让人目不暇接,人们在惊叹纸文创力量的强大之余,总不忘买几件回去当伴手礼。

“造纸龙手创馆”里同样规划许多纸艺DIY的活动,以此来培养民众们对于艺术的兴趣。记者发现,挖掘纸这一古老材质的文化内涵,让它在最基本的生活服务功能之外,进一步发挥美学功能,开启人们的想象空间,达到怡情养性、节能环保效果,从而创造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旅游是台湾众多纸文创产商的共同特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