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龙岩 > 新罗区
和风拂心扉 细雨润无声——新罗区未成年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综述
http://wmf.fjsen.com 2021-11-02 17:43:44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康金山

图为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  新罗区委文明办供图

文明风11月2日讯(通讯员翁宜萍)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新罗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以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落实为抓手,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以宣传教育为主渠道,奠定德育工作基础

新罗区结合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奠定红色主色调。

1.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近年来,新罗区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未成年人宣传教育活动,深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未成年人的红色基因和爱国意识。一是聆听抗战故事追忆烈士足迹。清明期间,各学校组织学生到闽西历史博物馆、郭滴人纪念馆、邓子恢纪念馆、后田暴动旧址、江山红军兵工厂旧址、小池红军三打龙岩城纪念馆、大池红军学校等参观学习,聆听革命故事,追忆革命烈士;二是宣讲红色故事播撒红色火种。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新罗区以龙岩博物馆为主阵地,培育了一大批红色讲解员,并组织他们到红色纪念馆宣讲红色故事。龙门开明小学在学校中培养了30名“滴人小小讲解员”,传播先烈精神。开明小学还把郭滴人故事编写成校本课程,并开展郭滴人故事演讲比赛、排练郭滴人故事戏剧等活动,让爱国之情于稚嫩心田处深深植根、革命精神在宣讲弘扬中薪火相传;三是诗歌诵英魂缅怀爱国将士。每年清明期间组织开展“清明祭先烈 诗歌诵英魂”活动。全体少先队员向革命烈士肃立、敬礼,向先烈纪念碑敬献花圈,随后默哀,表达对烈士的敬意与怀念。队员们用诗歌深切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最后献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白花,表达自己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之情。行程万里,不忘来路,广大未成年人表示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以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永葆红色基因活力与威力,书写下民族复兴辉煌篇章。

2.弘扬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养。新罗区把诵读中华经典与学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相结合,着力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畅想主旋律,凝聚精气神,谱写新篇章。一是完善设施促进活动阵地建设。辖区内各类教育基地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同时,办好乡村学校少年宫,使教育基地和少年宫成为广大未成年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近年来,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修缮和改版,并以部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核心,开展了富有老区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二是打造“传承经典,立德树人”工作品牌。每年举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读书节”“经典诵读会”“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传承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浸润书香人生。结合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进行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等美德家风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劳动乐趣。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少年感受艰辛与快乐,体验劳动最光荣的乐趣。一是劳动进课堂。新罗区各校统筹乡土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等活动加强劳动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争当环保小卫士。各社区组织辖区内的未成年人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如植树节开展“爱绿护绿”活动;全区学校在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德育处、学校大队部对学生劳动区域、学生管理的植物角做好“三评比”工作。三是参与生活技能比赛。各校积极按照“圆梦蒲公英”主题活动中“我是劳动小能手”的要求,劳动节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开展适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城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结合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劳动。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构建德育工作平台

新罗区各校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校训、校风、校标、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通过设置德育专栏、名人名画和名人塑像等,加大德育宣传的途径,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开展“争做时代新人”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评比宣传,培育推出一批充满时代气息、事迹生动感人的青少年先进典型。全区各中小学校通过学生自荐、互荐,老师、家长和社会推荐等方式,深入挖掘,推出一批在爱国爱乡、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勤学善思、创新创造、自强自立、热爱劳动、保护环境、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并向各级文明办推荐报送推荐。在新罗区新时代文明建设展览馆设置了“新时代好少年”宣传展版4块,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各校充分发挥新媒体效应,利用班班通、班级微信群、学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让孩子和家长共同观看,学习事迹,感受好少年的成长故事,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我,人人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以优秀故事征集展示、巡回宣讲、读书分享等活动载体,组织未成年人学习新时代好少年事迹,进一步扩大新时代好少年的辐射和影响力。同时,各校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模范精神,致敬时代先锋,不断凝聚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2.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网络、电话、现场授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在学校里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生命安全”主题实践活动,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育未成年人坚韧不拔、自信乐观、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达到多位一体的育人效果。充分发挥区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作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深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一堂课”活动;开通心理健康云平台,高效落实“排查-筛选-干预”工作流程,定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类排查和风险评估,精准开展心理预防教育。

3.加强社区与学校联动。在各社区成立了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确保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每年20天、10天、5天社会实践时间、内容、效果的落实。积极开展了“我为社区作奉献”等社会公益性主题活动;举办了各种有益身心的演讲、讲故事、科技小制作等比赛和社区儿童书画展,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社区义务劳动、参观企业生产线、体验农家生活和向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献爱心等。学校通过向社区选派德育辅导员,节假日开放校内文化活动场所,组织学校老师与社区干部交流、研讨等途径,积极为社区开展未成年人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以志愿服务为主品牌,拓展德育工作内涵

新罗区积极组织未成年人参与在学校、社区、公共文化场所等开展的“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送温暖献爱心”“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跟我走”“防疫有我,爱卫同行”等志愿服务活动。

1.志愿服务活动进校园。新罗区教育局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集中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创建文明校园”“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学雷锋为民服务”为主题,以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开一次班会、写一篇心得、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六个一”为载体的学雷锋、见行动系列活动,促进和带动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

2.志愿服务活动进家庭。在每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广大未成年人以城市小主人身份,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参与了“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志愿服务活动,入户宣传“致家长的一封信”及创城知识。

3.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全区89所学校与辖区社区结对共建,不定期组织未成年人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莲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壹公益儿童团在莲庄社区中骏蓝湾香郡小区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跟我走”生活垃圾分类现场实践活动。儿童团成员通过参观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亲身实践垃圾二次分拣、拖桶、厨余垃圾接驳,参观生活垃圾中转站,参与垃圾分类知识小课堂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未成年人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意识。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先锋”“继锋”“承锋”小组坚持开展以“最美志愿者”为主题的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二十几年如一日,一如既往地照顾着陈金仁(一位患有一级残疾的孤寡老人)。《福建日报》《福建共青团》《海峡导报》《闽西日报》、龙岩电视台、龙岩市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先后多次以“爱心接力棒”为主题进行报道。

4.志愿服务活动进公共文化场所。通过开展以“我志愿.我快乐”的公共设施志愿服务活动,助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广大未成年人走进图书馆、趣读吧、文化馆、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发放创城宣传资料、秩序引导、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新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包括壹公益儿童团在内的志愿者92人开展“防疫有我,爱卫同行”志愿服务活动,在中心城区15家趣读吧开展大扫除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前期努力,中心城区各趣读吧已正常对外开放。

近年来,新罗区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目标,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扎实落实工作安排,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新罗区委文明办供稿)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