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财经商讯 > 正文

积极践行电力“双满意” 守护厦门万家灯火

2021-11-12 16:00:00  作者: 柯小娇  来源: ​海西晨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海西晨报讯(记者 柯小娇 林爱玲 通讯员 庄颖芳今年,是国网福建电力实施“双满意”(让客户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工程20周年。勇立潮头踏浪行,在经济特区厦门,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把这一项工程转化为一系列生动实践。

“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时,电力铁军坚守电网“中枢神经”,最大限度守住电网安全供应;鼓浪屿申遗路上,电网默默发挥“先行官”的作用,用电力改造让海上花园更加璀璨;急难险重来临时,党员服务队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只为让灯先亮起来……

人民电业为人民。如今的厦门电网,已形成四通道八回路、“交直并济”的输电网架,奔流不息的充足电能注入城市肌理,支撑起特区激扬澎湃的生机与活力。

今天,让我们走近3名电力“双满意”工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听他们讲述璀璨灯火中的厦门故事。

“守护电网中枢,确保供电安全”

【讲述者】

厦门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任陈勇志

【声音】

厦门电网结构、规模和供电能力连年升级,电网接线图也越织越密。从我入职至今,厦门电网规模扩大了近4倍,用电负荷增加了6倍。

1999年,厦门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厦门变电站正式投运。当时,我刚刚走出福州大学校门,成为厦门变电站的一名值班员。

厦门变电站位于同安区莲花镇白沙伦农场,在偏远又荒凉的山上,我每次从岛内去上班都要花1个多小时。那时候,变电站设备的操作和运维全靠一双手和两条腿。

从“人工拼图”到“最强大脑”

2001年,我成为一名电力调度员,从之前负责一个变电站,变成调度30多座变电站和发电厂,每天要接打无数个电话,预判用电情况、下达调度指令、指挥电网设备,这些操作都需要“脑力+嘴力”。

当时,电力调控中心墙上的大屏还是手工模拟图板,变电站和线路就像一块块“拼图”。每次有最新的电网数据,我就架个梯子爬上高处,把一块块新标识“拼”上去,以达到更新图板的效果。快的话一天更新一次,慢的时候半个月才更新一次。

2002年6月,在“跨岛发展”战略指引下,厦门供电公司持续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并重点向岛外区域倾斜,不断优化、完善岛内外的电网结构,实现厦门电网结构、规模和供电能力连年升级,电网接线图也越织越密。

我原来想,近100平方米的图板,要填满得十来年吧,没想到电网发展的速度很快就让图板放不下了。从我入职至今,厦门电网规模扩大了近4倍,用电负荷增加了6倍。如今的厦门,已形成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320千伏柔性直流为辅、220千伏多环互联、110千伏辐射型网络相协调的坚强网架。

厦门电网也日益智能化。2009年,厦门智能电网建设启动,率先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厦门岛主干节点配电自动化全覆盖。墙上的图板,就是从那年起变成了电子屏,调控中心实现了从手工“拼图”到智能化的飞跃。

如今的厦门电力调控中心大屏幕是2017年更换的,它背后连接着厦门电网“最强大脑”,显示着不同电压等级线路运行状态以及各电网、重要断面信息实时变化。大到“动脉血管”,小到“毛细血管”,“血流”的具体情况工作人员都一目了然,“一键顺控”等黑科技应用,让电网调控工作更加智能高效。

狂风暴雨中守护电网中枢

很多人觉得在电力调度台上工作很体面,其实,我们肩负着很多别人看不见的责任。

2016年9月15日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一时间狂风肆虐。我和全体备战人员在电力调控大厅里严阵以待,身边好几扇窗户被吹破,狂风裹挟着雨水和破碎的玻璃灌进来,整栋楼都在摇,电子屏也在剧烈晃动。为了确保现场人员安全,所有人准备撤到相对安全的楼层。

然而,调控中心是厦门电网的中枢神经,这里如果“失守”,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面临全城停电的后果。我当即做出决定:必须有部分人留守调控台。危急时刻,大家纷纷主动请缨,最后留下8名党员、骨干坚守阵地。

为确保人身安全,留下的调度员们蹲在椅背和桌子形成的狭小空间里,头戴安全帽,手握鼠标,目不转睛地盯着桌子上的电脑屏幕。我和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把看家本领都使出来了,对主干网强行送电175次,有效避免了厦门全市停电的发生,让许多区域在强台风中仍保持正常供电。

去年年初,疫情最严重之时,又是一场“硬仗”。调度工作专业性强,万一有人感染,电力调控中心就可能瘫痪。于是,从去年2月3日起,电力调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全面实行封闭式管理,下班后只能回定点酒店隔离,哪儿都不能去,家也不能回。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持续了46天。我只能把7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留在厦门家中,有的同事离开刚刚一岁的“龙凤胎”,有的同事默默退掉春节回家的动车票……关键时刻,这支队伍没有一个人掉链子,大家用实际行动书写了“顶梁柱,顶得住”的勇毅担当。

“我们并肩战斗,让世遗更璀璨”

【讲述者】

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陈辉杰

【声音】

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很多人看到的也许只是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获得了保护、修缮和利用,其实整个岛上电网改造也是重中之重,发挥着“先行官”的作用。

1903年,鼓浪屿沦为“公共地界”,多元文化开始在这里碰撞、交融,具有东西方文化多样性的近现代化国际社区逐步形成。历经百余年风霜洗礼,2017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我从工作多年的厦门市规划委员会调到鼓浪屿管委会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申遗前到申遗后,我和厦门供电公司鼓浪屿供电所的同志们并肩战斗多年,早已成为最亲密的伙伴。这支队伍专业、敬业,是我们在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上的最得力帮手。

用“绣花功”在鼓浪屿建电网

2015年,我调到鼓浪屿时,申遗工作正进入攻坚阶段,压力非常大。也是在那一年,鼓浪屿供电所副所长刘建忠成了鼓浪屿申遗办的一员,加入全岛环境整治提升的队伍中来,我们就这样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们合作无间,一起推动大大小小100多个项目落地,无数个夜晚,我们讨论工作到深夜。

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很多人看到的也许只是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获得了保护、修缮和利用,其实整个岛上电网改造也是重中之重,发挥着“先行官”的作用。但是,在岛上建电网,远比在其他地方困难得多。

岛上巷子狭窄,公共用地有限,设施规划就得像绣花一样精细;岛上没有机动车辆,数吨重的供电设备只能靠人力运送;岛上商铺生意繁忙,人流密集,为了协调建设期间的临时停电,刘建忠等人只能挨家挨户走访,沟通到位才着手施工。那个时候,我经常和刘建忠比微信步数,他的微信步数每天都在30000步上下。

对岛上老建筑进行电力改造,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因地制宜、开动脑筋,做到“最小干预、与风貌协调”,保持历史风貌完整。在这方面,供电所的工作同样很用心。

“中南银行”旧址的用电量比较大,鼓浪屿供电所建议增加容量;“宏宁医院”旧址原先电表繁多杂乱,在鼓浪屿供电所指导下进行整理合并;很多裸露在外的电线、箱柜,也都被供电所“藏”了起来,电力箱柜披上文艺彩绘,和鼓浪屿风景融为一体,成为岛上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我们看在眼里,十分认可。所以,后来我们邀请供电所参与鼓浪屿公共设施导则的编制。

两年多的并肩战斗,结出丰硕的果实——“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迈上一个新的起点。

电力“妙手”保护红色遗址

2021年年初,我们将虎巷8号作为厦门市红色主题教育展馆及红色遗址打卡点进行提升利用,修缮期间需要鼓浪屿供电所协助制订沿墙线路、表箱整治工作现场方案。虎巷8号是砖木结构,原有的电线裸露、杂乱,对其进行电力改造,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安全。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意义大,供电所二话不说,立即投入修缮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既确保电路安全,更保护了老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

泉州路38号、延平剧院……此后,一处又一处历史建筑都通过供电所的“妙手”完成了管线优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

今年年初,全岛管线缆化工程启动,从方案制订到施工落地,供电公司一如既往地给予了全程专业支持。

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鼓浪屿电网日益坚强可靠,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在5分钟以内,供电可靠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供电公司帮助岛上许多历史建筑用上智能用电运维服务,省心省力更高效。

这两年,供电公司还在岛上推广绿色智慧照明、“全电厨房”等,努力将鼓浪屿打造成绿色能源示范岛屿。未来的鼓浪屿就应该是绿色的鼓浪屿,在鼓浪屿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供电公司依然是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

“让灯先亮起来,是我们的使命”

【声音】

只要老百姓有需要,只要能让灯先亮起来,面对再苦再难的任务,我和队员们都浑身是劲儿。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我们这样践行“双满意”。

1991年9月,我参加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单纯就是喜欢学技术,喜欢从为老百姓解决难题中获得满足感。后来,“双满意”工程启动,我对“人民电业为人民”有了更深的感悟,充满了身为“光明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要百姓有需要,只要能让灯先亮起来,面对再苦再难的任务,我和队员们都浑身是劲儿。

电力抢修24小时随叫随到

从事电力抢修就像“110”,不管刮风下雨,必须24小时随叫随到。在黑夜里赶赴现场,在风雨里抓紧抢修,顶着烈日登高作业,为了抢修错过饭点……这些都是我们服务队习以为常的场景。

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接到报修电话,黄厝地区发生供电故障。我带着队员赶往现场,在田间地头摸黑查找故障。突然,我一脚踩空,掉进一个粪坑。从粪坑里爬出来,我一身恶臭。但是,“臭算什么,没电的人比我更着急”,心里这样想着,我坚持找到故障点,修好线路,才回家洗澡。

这份工作很辛苦,经常很狼狈,可干好了,能帮到人。2012年,厦门供电公司成立李春共产党员服务队,我是队长。“让灯先亮起来”就是我们的服务使命。我们通过军事化管理和加强技术培训、交流,努力打造“消防式的电力特勤队”,架起党群“连心桥”。

在抢修一线干久了,最能体会停电给老百姓带来的焦虑。所以,日常工作之余,我们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要。为了一次就能把故障抢修好,我们率先推出“一站式”抢修服务理念,实施“一张抢修工单、一支队伍、一次修好、客户一次满意”的工作流程,故障抢修效率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自然也跟着提高了。

除了做好电力抢修的本职工作之外,我们还经常参加志愿服务,义务帮助客户检查家里的电器、线路,为困难群体免费更换插座、灯泡,帮结对社区安装路灯,给这座文明城市带来更多温暖和感动。

在党和群众间架“连心桥”

每年的台风季,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辛苦和危险并存的考验。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我们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2016年中秋节,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厦门电网大量设施遭受重创。我们服务队的很多人家里也进了水、受了灾,但个人事小,百姓事大,大家都选择奋战在抢修一线。

连续七天七夜,我们和时间赛跑、向极限挑战,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用最快速度为厦门恢复光明。抢修的时候,很多老百姓给我们送水、送吃的,雨天帮我们打伞,夜里帮我们打灯,他们说我们是“钢铁底色、光明速度”。

我们很感动,也很自豪。有了百姓认可,党和政府认可,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除了台风,我们的身影还出现在更多需要我们的地方。今年7月,河南遭受洪灾,我们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千里驰援,奋战八天八夜,为郑州的受灾群众恢复光明。

9月厦门突发疫情,我们不仅全力满足各种防疫用电临时需求,服务队的骨干人员还加入防疫保电特战队,专门保障中高风险区域的应急需求。我们整个特战队共出动434人次,为管控区、封控区的临时核酸检测等提供紧急保障66项,为封控区开展故障抢修延伸服务30次,到最危险的地方去点亮光明。

“让灯先亮起来”,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我们这样践行“双满意”。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