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90年前亲历淞沪抗战的国际友人,录下“中国的战歌”
2022-01-28 作者:许晓青 田雨荷 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吴静

今天,是一·二八淞沪抗战90周年。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的行径昭然若揭。战争不仅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的创痛,也令一批来华国际友人身陷其中,他们留下了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佳话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由衷企盼。

历史从未离去。90年过去,诸多细节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鼓舞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砥砺前行。

热恋情侣亲历淞沪抗战

1931年夏季,一个炎热的下午,年轻有为的埃德加·斯诺和活泼好动的海伦·福斯特在上海市中心一家新建的美式咖啡馆初次见面,彼此深深吸引。1932年12月,两人喜结连理。

这对年轻恋人,都来自美国,都有记者身份,在太平洋彼岸的异国他乡有很多共同语言。但两人热恋不久,一·二八事变爆发。海伦在回忆录《我在中国的岁月》里称,1932年1月28日爆发的第一次淞沪抗战,是其人生中遭遇的“第一次战争”。

据海伦回忆,1932年1月初,日军入侵上海的阴云已经蔓延到了公共租界,日货店开始大减价,有的店铺更名,一艘日本海军运输舰已驶入上海平静的港口。到1月27日,战争神经已经紧绷。她这样形容,只要门一响,或黄包车轮胎“放炮”,就不得不考虑如何进一步避难。海伦在给家人的信件中,用“悲惨”和“陌生”来形容当时的上海。她认为,中国孤立无援,“没有海军,没有空军,没有军火”。这是她个人对中国防御力量的观察,字里行间都是忧心忡忡。

海伦写道,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华埠陷入了一场真枪实弹的战争,一方是日本人侵略,一方是中国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多年后,海伦找到了当年的一些信件和剪报,她当时曾主动撰写电讯稿称:“日本军机飞临上海市上空,轰炸了火车总站。华埠火光冲天,没有控制局势的希望。日本海军已完全占领了闸北地区。”

“中国人在抵抗!”在海伦的记忆里,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埃德加·斯诺从未闲着,他奔走各处,关注战事,目睹了日军在虹口进攻。“他们(指日本军队)一路杀过去,中国军人负伤,只得退后……”海伦的回忆录援引了当时埃德加·斯诺所描述的第一目击现场。

斯诺和海伦都以“战地记者”身份记录了1932年的第一次淞沪抗战。战争的残酷更快地拉近了两颗年轻的、渴望和平的心,战火中的爱情弥足珍贵,后来这对伉俪相继抵达陕北,家喻户晓的《红星照耀中国》得以诞生。

斯诺和海伦有共同的感受,在抗战烽火中,中国革命军人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他们不是散兵游勇,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

穿越火线试图搭救鲁迅

“十九路军是一支以民族意识和勇敢闻名的南方军队。”“在那一次战役中,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是不容置疑的。民房和学校变成了医院,医生、护士和学生都自告奋勇参加服务,工人们直接参战或抬担架。700名工人和士兵一道守卫吴淞炮台,面对日本陆海空军的协同进攻,坚持达几个星期之久。”史沫特莱在其著名作品《中国的战歌》中,这样描写1932年发生在上海的第一次淞沪抗战。

她还写道:“这场战争使我第一次有机会根据第一手资料对中国的士兵有所了解。在大多数外国人看来,他们都是不堪一击的雇佣兵。他们有不少人比孩子大不了多少,却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像中国的平民一样,他们不装聋作哑,能够无拘无束地谈出自己的想法,他们憎恨日本人,反对帝国主义国家,认为没有理由打内战。”

史沫特莱十分珍视与著名作家鲁迅结下的友谊。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后,她曾穿越火线,希望营救鲁迅先生。

据史沫特莱回忆,她屏息静坐在车厢里,车飞快地行驶在两侧布满日军的街道上,“不等他们有时间举起手来要求检查证件,我们已经一掠而过”。她看到当时的虹口地区已经有一片毁于战火。抵达鲁迅寓所后,她一边猛力敲门,一边用英语和德语呼叫,但是没人应声。

史沫特莱扑了个空。她和同伴又疾驰着穿过日军阵地,回到当时的公共租界。她回忆,直到第一次淞沪抗战结束,才得知鲁迅一家得到了日本友人的及时搭救,有幸躲过劫难。

在《中国的战歌》中,史沫特莱还写道,战争期间,有不少朋友惨遭日本人杀害,其中包括自美国归来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欧美人士受伤。她认为,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不分年龄、不分国籍。

2021年,在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文萃》中,公布了多封1932年上半年鲁迅与友人的书信,也提到了一·二八事变后,战争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在标有“二月二十二日”落款时间的信中,他告诉友人许寿裳:“此次事变,殊出意料之外,以致突陷火线中,血刃塞途,飞丸入室,真有命在旦夕之概。于二月六日,始得由内山君设法,携妇孺走入英租界,书物虽无一取携,而大小幸无恙。”这里指的就是一·二八事变后,鲁迅得到内山完造的帮助,得以与许广平、周海婴一起离家避难的一段往事。

珍贵记忆“再发现”

国际友人1932年的上海战事亲历记,如今散见于改革开放后陆续出版的一些中文译作中。

20世纪80年代初,学者江枫完成了国际友人史沫特莱巨著《中国的战歌》的翻译,汉字约39万多字。江枫在译序中感慨,史沫特莱强调写作的真实。江枫认为,史沫特莱深知,只有真实,才是最强有力的,才能在“笔尖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学者们还发现,史沫特莱极其敏锐地洞察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日军即将入侵中国的迹象。《中国的战歌》等报告文学作品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此外还为鲁迅研究提供了罕见史料。

我国长期专注于斯诺研究的专家、《我在中国的岁月》译者之一安危接受采访时表示,斯诺与海伦的相识相知,以及他们对当时中国现状判断的诸多共识,是后来促使《红星照耀中国》问世的一个特别因素。特别是在上海的经历,包括他们对当时抗战进程的采访,以及与宋庆龄、鲁迅等知名人士的密切往来等,更进一步激发了斯诺的创作灵感,让他日后一步步前进,从内心深处更加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尽管斯诺与海伦于1949年离婚,但两人作为战地记者的珍贵记忆,成为从国际友人视角研究中国历史的一笔宝贵财富。

史沫特莱、斯诺等早期在上海留下的主要是现场文字实录、回忆录及老照片。上海音像资料馆在长期研究中受到启发,依托持续近30年的海外采集、研究整合而成的上海抗战历史影像资源库,进一步挖掘出“国际视野中的淞沪抗战”系列影像资料。

上海音像资料馆有关负责人说,围绕1932年和1937年,前后两次淞沪抗战开展的影像资料研究发现,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上海的战争,是轰动世界的新闻事件,受到国际各大新闻社的持续聚焦和报道,并向世界各地传播,进而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历史影像。例如,当时美国的赫斯特新闻、环球新闻、福克斯新闻、派拉蒙新闻,以及法国的百代新闻等,都在20世纪30年代拍摄报道了上海的重大新闻事件。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大约90年前,一些外国记者在日军侵华的废墟前进行新闻报道,当时的中国平民饱受战争之苦,无论是斯诺等国际友人留下的回忆录,还是其他战地记者留下的宝贵影像,都在激励后人铭记历史、面向未来,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记者:许晓青  参与采写:田雨荷)

关键词:淞沪抗战,译序,中国革命,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