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闻1+1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将改变什么?

2023-02-16 10:01 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吴静

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20年,我国启动了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历时3年,2月15日,调查工作成果发布。海量数据中,我们面对哪些风险隐患?又该如何更好的防范与应对?《新闻1+1》连线国务院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综合组组长周洪建、国务院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技术组常务副组长汪明,共同关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将改变什么?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结果发布!

2月15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阶段的结果发布。此次普查工作全面获取了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那么,这些数据的获得,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为什么要进行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国务院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综合组组长 周洪建: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①我国自然灾害严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查明全国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为自然灾害防治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也为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开展普查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经济保障。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我们要查清身边的风险隐患,及时排查治理。④我想也跟我们整个技术体系和人员队伍的充分保障有关。尤其是2018年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全国上下应急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了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协调作用,这种作用在这次普查过程中也有很好的发挥,保障了普查的顺利实施。

调查获得的数十亿条数据,有何作用?接下来要怎么做?

国务院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综合组组长 周洪建:这次普查获得了海量数据后,接下来我们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要建好数据库,把这些得来不易的数据管理好,用好,保障它的安全。第二,自然灾害风险要素数据已经获得了,我们要科学开展全国的风险评估,对全国风险进行分级,这样更有助于自然灾害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第三,我们正在推动风险普查的常态化,自然灾害风险是动态的,通过这次普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短板弱项,想要通过常态化的机制不断更新数据。

基本摸清风险隐患底数,调查取得多项“第一次”

国务院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综合组组长 周洪建:这次调查中,有三个“第一次”对我来讲印象深刻。①这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所有城乡住宅、非住宅房屋的单栋调查。我们调查了房屋的建筑年代、结构、层高,它的抗灾能力,有没有经过加固等等20多项指标,这些数据的获取对防灾减灾,包括住建部门的房屋管理意义重大。②对197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市县一级每年发生的灾害损失情况,做了摸底式的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也复原了1978年以来,每年灾害损失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这么多年以来,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③我们还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可燃物实际上指的就是森林下边多年枯枝落叶积累的,易于起火的物质。通过这次调查首次拿出了整个的分布图,我想这对后续我国森林草原火灾的防治能够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家底,强防治

眼下,在土耳其发生的地震,已经造成了2万多栋住宅楼倒塌,作为重要的承灾体,面对强震,房屋建筑,举足轻重。事实上,我国也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在我国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对于房屋建筑的调查,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那么相关数据的获取,又能在未来的防灾减灾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完成“体检”,未来怎么对症下药?

国务院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技术组常务副组长 汪明:从历次的重大自然灾害来看,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来自建筑物的倒塌和损毁。这一次普查也对全国近6亿栋房屋建筑进行了逐一调查,其实就是做了一次很好的“体检”。调查摸清楚情况后,接下来具体怎么做,这里面有很多工程的、非工程的措施,比如建筑质量不行,或者是说对于抗震能力、防灾能力弱的,我们要进行加固,保障灾害来临时的安全性能,灾害来临时,可能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

关键词:综合风险,普查,风险隐患,森林可燃物,第一次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