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华全媒+|抓实抓细“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防疫关切

2023-02-28 09:25 作者:顾天成、彭韵佳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题:抓实抓细“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防疫关切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彭韵佳

近期,全国疫情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各地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未发现疫情明显反弹的省份。新阶段,如何更好完善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如何保障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供应?下一步,怎样提升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作出回应。

巩固成果 增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能力

“三年多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了极限考验。”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要抓实抓细“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

三年多来,特别是2022年12月份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聚焦关键节点、紧盯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农村防疫见医、见药、见干部。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表示,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后,要从完善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责任机制、聚焦农村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完善农村医疗救治体系机制三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能力。

“我国逐步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毛德智说,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要进一步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大力推动建立健全县、乡、村统筹的医疗体系,提高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补上乡村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短板。

确保医疗物资生产随时响应突发需求

三年多来,我国不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保供和统筹调配。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保供仍是关键之举。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表示,将常态化做好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保供工作,切实提升重点医疗物资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据介绍,在产能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坚持日调度机制,指导重点企业保持规模化生产能力,确保随时响应突发需求。密切跟踪新型疫苗和药物上市进度,提前做好生产供应准备。

在应急调拨方面,将加强中央与地方应急联动,确保应急调拨及时高效,做到“全国一盘棋”。强化中央、地方、企业三级联动储备机制,提升抗风险能力,及时调整中央医药储备目录,支持各地医疗物资保障组完善生产收储、调运接收等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应急医药储备能力建设。

确保生活物资量足价稳

三年多来,我国新冠疫情期间生活物资保障工作整体实现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许正斌介绍,从供应方面来看,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731亿斤,创历史新高;蔬菜种植面积3.3亿亩以上,产量8亿吨左右;畜产品生产发展势头良好,肉类和奶类产量创历史新高。

从价格方面来看,三年多来,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总体保持平稳,涨幅均在合理区间。全国大米、面粉价格平稳运行,没有出现明显波动,食用油价格稳中小幅上升,猪肉、鸡蛋价格总体呈现周期性、季节性波动。

为确保生活物资量足价稳,我国坚持全面监测研判,及时掌握个别地方短时出现的市场异常波动情况;同时,着眼储备、调运、配送等环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着力加强生活物资应急保供能力建设。

推动我国医疗应急体系高质量发展

三年多来,我国秉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该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应急体系。

“目前,我们全国一共有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40支,分为综合救援、中毒事件救治和核辐射事件救治三类。”郭燕红说,在此基础上,要在全国增设20支左右的国家重大疫情医疗救治队伍,负责重大疫情救治及支援。

据介绍,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医疗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包括建设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国家医疗救援力量调动与支援机制,实现国家、省、市、县立体化的医疗应急指挥调度等。

关键词:疫情防控,乙类乙管,联控,菜篮子,卫生服务体系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