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环球新闻 / 正文

特稿: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中寻找治沙灵感

2023-06-20 15:43 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曦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0日电 特稿: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中寻找治沙灵感

新华社记者葛晨 张晓龙 郭雨祺

塔克拉玛干沙漠,曾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如今,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中,这里的治沙经验又吸引了来自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治沙人到此交流学习,寻找治沙灵感。

树根里的秘密

汗珠从奥斯曼·德拉梅的脸上滑落,在沙地上留下一片印痕。塔克拉玛干沙漠烈日下,这位塞内加尔治沙专家的衬衣早已湿透,紧贴在身上。

德拉梅顾不上休息,把灼热的黄沙装入白色圆筒形袋子,然后把一个个沙袋垒成整齐的方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沙袋,其实蕴含着一项世界领先的治沙技术——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障。它们可明显降低近地表风速,有效促进植被恢复,因可降解而绿色无污染,还可以用非洲常见的木薯作为原材料。

“是这样操作吗?”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德拉梅还不愿离去,拉着中方科研人员再次演示沙障铺设方法。“我是一名技术人员,必须弄明白中国同行使用的先进技术。”

6月的新疆,风景正好,但德拉梅和其他从非洲、中亚等地赶来参加中外治沙培训班的同行们,顾不上欣赏风景,刚抵达中国,就一头扎进了酷热的沙漠深处。

来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沿着楼梯走进一条荫凉的地道,两边的墙壁竟是两面透明的玻璃,地下的植物根须清晰可见。在这座水分诱导试验场里,科研人员可以观测各种植物的根系如何适应不同地下水位和地质环境。

“这种观测植物生长的方法太棒了,对我们选育合适的植物来修复盐碱地很有帮助。”手扶着玻璃墙,德拉梅看得入神。

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主管迪奥普·苏莱曼说:“中国付出了巨大努力来防治荒漠化,中方科研人员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使我们从中国技术中获得了启发。”

这样的合作可以让许多受荒漠化影响的地方受益。来自蒙古国的生态学研究人员巴桑巴特·奥云达丽说,受荒漠化影响,她家乡的湖泊退化严重,希望能借鉴中国经验找到解决方案,相信“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有助于治理相关问题。

大漠中的坚守

塔里木沙漠公路旁,有100多座水井房。满载外国治沙专家的大巴,停在了其中的12号。

魏亚丽和她的丈夫已经在这里坚守了4年,在一片大漠中,守护着公路两侧的防护林和草方格。

“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哈萨克斯坦拯救咸海基金会副主任阿利姆贝托娃·绍蕾什拉着魏亚丽一起拍照留念。小屋只有大约10平方米,摆下床和桌椅已显得局促,专家们合影都摆不开姿势。

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国际创新中心主任卡比布拉夫·巴希疆掏出手机,在屏幕上滑出几张照片,对魏亚丽说:“看,这是我的家乡,是不是和这里有些像?”

他们都是在沙漠里摸爬滚打过的人,但当看到常年与沙为伴的护林员,心中依然充满敬佩。每天凌晨,魏亚丽和她的丈夫都要早起,赶在沙地还没被太阳炙烤得无法下脚前,检查保养滴灌带和太阳能板,照顾防护林里的每一棵树。

虽然语言不通,魏亚丽还是很高兴地比划着和外国专家交流。除了定期送补给的师傅,大部分时间只有她和丈夫在这一片荒漠里坚守。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阿贝鲁·泰纳望着魏亚丽和她的小屋迟迟不愿离去。“中国人真是不怕吃苦,真是太敬业了!”他感慨道,从学生到科学家,从农民到工程师,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植树造林工作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同心同德的群众基础成为抗击荒漠化的重要力量之源。

餐桌上的期待

要不是亲眼所见,齐纳布·博拉无法想象,沙漠边上的城镇,依然能粮食丰收,牛羊成群,随时随地都能吃上一顿美味的烤肉抓饭。

博拉来自埃塞俄比亚,他的祖国位于非洲大陆东部的“非洲之角”,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从小到大看到太多人因干旱变得一无所有,很多人就靠家里几头牲畜糊口。旱季一来,草没了,牛也没了,人们就陷入饥荒。”博拉说,近年来埃塞俄比亚干旱频发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荒漠化是重要原因。

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负责人奥马尔·丹拉迪·达希鲁说,粮食短缺必然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滋生恐怖主义。“如果我们能战胜荒漠化,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人们餐桌上有了食物。”

为帮助埃塞俄比亚抗击荒漠化,中方科研人员与该国合作,在当地构建起“清灌育草、封育轮牧、牧养结合”的生态修复与生计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了围栏封育示范区、集水恢复林草示范区等。

“我每个月都会去一次与中国合作的示范区,每次在那里待15天。”博拉说,虽然6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开车颠簸11个小时,但他从不觉得疲惫。

为期10余天的中外治沙培训班6月20日正式结束。博拉说,埃塞俄比亚人把值得崇敬的人比作“狮子”“老虎”,“中国就是防治荒漠化的‘亚洲虎’”。

“希望有一天,我能用中国的科技在埃塞俄比亚成功抗击荒漠化。”博拉说,“那时候,我也能配得上‘老虎’的称号。”(参与记者:周生斌、李雯、王松宇)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