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

由东南卫视播出的《中国正在说》是一档旗帜鲜明的政论节目。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引领社会思想发展应时而生,紧跟时代、放眼全球,传承理念与信仰,再筑光荣与梦想。

 资  讯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反腐,让世界难题关注“中国破题”

即时 | 2017-07-29 08:30

热词:《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7月14日东南卫视的政论节目《中国正在说》,播出《世界难题:反腐》。当期的主讲嘉宾,中央纪委驻中国社科院纪检组副组长高波,以翔实的数据,精要的概括,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反腐亮点与成就。观后不禁深有感慨,在反腐败这道世界性的治理难题前,我们正越来越多地凸显出“中国破题”的精彩实践。

从“吃卡拿要”式的蝇营狗苟,到权力和资本的深度勾结,腐败好似一种“政治雾霾”,让廉洁蒙污生垢。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民心的时代命题。而今,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已经形成,人民群众对反腐“零容忍”的信心也不断增强。诚如片子中所说,一个值得我们欣慰与欣喜的“廉洁拐点”,已然清晰呈现。

中国反腐迎来的“廉洁拐点”,至少在五个方面令人称道:“打虎”打出了不敢腐的心理预期拐点;二是“拍蝇”拍来了零容忍的作风建设拐点;“猎狐”猎出了贪官无处可逃的拐点;“互联网+”反腐,提升了有效民主拐点;纪检部门“开门”反腐,带来了公信力和透明度的拐点。

让世界难题关注“中国破题”,中国反腐正收获着民心、改革和法制的“三大红利”。现在,我国民众的反腐满意度,已从2012年的75%跃升到去年的92.9%,党心民心、团结一心,正是反腐凝聚力的鲜明体现;而对既得利益集团的敢动奶酪,以及在反腐制度建设上的不断推向纵深,也越来越赢得一种共识:将反腐引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中国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更加自信。

付出“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坚决努力,就是要让肆无忌惮的“有权就任性”永远成为过去式。开放的中国,把反腐也作为中国最阳光的事业,没有“纸牌屋”,且尽力消除“暗箱”和模糊空间,难怪连美国民众都在网上艳羡,他们国家什么时候也能有个“中纪委”;而西班牙执政了41年的人民党,则干脆有样学样,也新设了一个“人民监督办公室”的反腐机构。

的确,正风反腐出现的“廉洁拐点”并非终点,而是国家成长和国民进步的崭新起点。人民在变高压为常压的深入反腐中,日益提升了获得感和幸福感,而所有这些,反过来将继续砥砺着党和国家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并把各项职能,做得更加严密有效、不负众望。比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试点展开,就是要彰显“反腐无盲点”的中国信心。

反腐,让世界难题关注“中国破题”,过程或会曲折,但初心绝不更改。因为,我们的真抓实干,已然获得民众发自内心的点赞;而我们的勉力探索,也必将赢得全球更多的钦佩目光!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号准时代脉搏方显主流与正能量

即时 | 2017-07-10 09:07

热词:《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

在各电视台斥重金打造综艺节目,以期待提升黄金档收视率时,东南卫视反其道而行之,于2016年11月推出了政论节目《中国正在说》。节目一经播出就以开阔视野、独到观察、翔实数据、动人故事受到观众们的喜爱,收视率名列前茅。

毫无疑问,《中国正在说》的成功绝非偶然,节目组以勇气和智慧及敏锐的洞察力,发掘了主旋律学术和理论类节目的广阔市场。《中国正在说》号准了时代跳动的脉搏,讲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中国正在说》出手不凡描绘出了宏大主题。正如节目大气磅礴的名字,它以宏大的视角、厚重的内涵,展现出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张维为、王义桅、韩毓海等权威专家对国家发展的道路、模式、政策进行了高屋建瓴般的讨论。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宏观命题,实则跟我们每位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兴则民兴、国昌则民昌,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羸弱的中国,中国说什么,世界要侧耳聆听。《中国正在说》以一档节目传递着中国声音,铿锵有力、不卑不亢,感染了在场的国内外嘉宾和无数观众。

《中国正在说》为弘扬主流价值观插上翅膀。说到价值观,有人会觉得太过抽象难以解构,而《中国正在说》绝妙之处正是,将深奥的宏大理论转换为入脑入心的鲜活语态。与时俱进,阐述“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不忘初心,探讨“文化如何才能自信,文艺如何才能繁荣”;直面现实,号召“治霾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放眼全球,展望“世界格局大相变”。在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中,那些抽象的价值观丰满起来,观众内心的纠结和疑虑也便豁然开朗。

《中国正在说》一马当先弥补了综艺档空白。《中国正在说》的热播充分证明:一档好节目靠的不是浮夸的造型和堆砌的“小鲜肉”,而是要靠优质内容引发观众的共鸣。当其他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时,《中国正在说》则试图让观众回归初心。专家深入浅出讲述、观众诚心诚意提问,在思辨中让观众获得知识,《中国正在说》以“讲堂+问答”的形式实现高端议题的大众化普及化传播。它为政论类节目开辟了阵地,也期待能有更多的同类节目跟进,展现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节目跳出福建、关注中国、面向世界,体现着福建媒体的功力,也彰显出观众的文化品位。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正在说》在专家和观众的表达从容和坦然自信中,很好地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成风化人、润物无声。这是一档高明的节目,既高大上也接地气,正如观众所说的那样,“在当下众多卫视节目过度娱乐化之时,《中国正在说》脱颖而出,方显其主流与正能量”。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政论节目成“网红”并非偶然

即时 | 2017-07-05 17:10

一档新的电视节目要成功引起观众的注意,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不容易。作为东南卫视2016年11份才正式播出的一档电视政论节目,《中国正在说》从众多的同时段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俘获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心,成为一档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的“网红节目”,并非偶然。

《中国正在说》采用电视公开课的形式,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引领社会思想发展,同时紧跟时代、放眼全球,传承理念与信仰,再筑光荣与梦想。换句话说,这是一档正能量十足,正能量满满的政论节目,按理说可能不会引起年轻观众群体的兴趣。但是这种判断,显然过于经验化了,只要形式恰当、制作用心、贴近现实,一档正能量节目,也完全可以征服年轻观众的心,成为他们的“心头好”。

先从节目的内容来看,政论节目,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比较高端,但是也比较刻板,枯燥,但是《中国正在说》却成功摆脱了这一窠臼,即便同样是对国家发展的道路、模式、政策进行高屋建瓴的讨论,但是讨论的角度,发言的视角却非常接地气,非常平民化,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国家大事,其实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到民众对于国家的制度认同和价值认知,最终做到了有高度也接地气。而节目的互动环节设置了许多既现实又尖锐的问题,由观众提问,嘉宾作答,在第一时间解答观众内心的疑问,得到了观众们的高度认可。

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离不开一位或多位优秀的,和节目气质、内涵、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主持人。《中国正在说》的两位主持人郑若麟和吴学兰正是如此。郑若麟是文汇报高级记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中宣部国际评论员培训班讲师。任文汇报常驻巴黎和欧洲记者超过二十年。吴学兰是新华社高级编辑,《参考消息》时政新闻室主任,曾任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他们的学识、经历、见解,让他们能够与节目所请来的高端嘉宾站在一个相同的水平上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最终碰撞出观众想看到的内容。

参加节目的嘉宾是在中国社会各相关领域的精英人士或杰出代表,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或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让演讲感性与理性并存,出色的人格魅力及其掌握的大量案例、数据使演讲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也为节目的可看性和权威性提供了保证。张维为、王义桅、温铁军、罗援、王梦恕……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代表的就是权威,这样的节目,它所能起到的作用绝对不仅仅是打发几十分钟的时间,而是真正地帮助观众答疑解惑,启迪民智。

《中国正在说》,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这要比关心那些明星八卦更有价值和意义。

中国正在说,大国话语的铿锵表达

即时 | 2017-06-12 16:23

看惯了嗨歌热舞,爱得上政论节目?这样的担心,似乎正在被东南卫视的重磅公开课《中国正在说》给消解。2016年11月初播后,节目引起福建省内外专家学者、广大观众和网民的热烈反响和好评。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表彰2016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的通报,《中国正在说》获评,亦是全国18个获评电视节目中唯一的政论节目。

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这话提了很多年。但,作为舆论媒体这个主阵地,如何在“娱乐至死”的语境下实践得旗帜鲜明又理直气壮,平心而论,很多人还是比较犹疑、比较观望。在省级卫视里,《中国正在说》算是第一个揭竿而起的,在传扬主旋律与解析宏大议题的时候,表现出了超脱于地方媒体的话语本位和不卑不亢。这样一档在理论上“千难万难”的节目,愣是做得洋气而近人、磅礴而大气,不仅深得广电业界好评、还能让观众入脑入心,应该说,它是在互联网+思维之下,中国电视国际化的生动实践。根据央视-索福瑞福建省网和福州市网收视数据显示,《中国正在说》首播和重播均名列同时段省级卫视前茅。

《中国正在说》,是因为中国有话说。

1996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等人合著了《妖魔化中国的背后》。首次揭露了以美国媒体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对对中国极尽造谣毁谤之能事,播发大量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妖魔化中国”,正成为非主流的国际态度。这不是那个沉默是金的年代,“世人谤我欺我”,如果“忍他让他”,污名就会成为事实、谣言就会化为利剑。与其“被他人乱说”,不如“我向世界大声说”。

“文者,贯道之器也。”习近平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破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原则要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需要清谈馆,还得有行动队。《中国正在说》就是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实践、阐释世情党情国情、传递正能量与核心价值的样板。

如果说非要给这档公开课贴个标签,大概它算得上政论节目里的“三好学生”:一是嘉宾好。张维为、王义桅、韩毓海、郑若麟、温铁军等权威专家,视野辽阔,学养丰厚,他们讲述的中国,更有底气、更叫人服气。二是议题好。一带一路建设也好、中国外贸崛起也罢,乃至“健康中国”、“治霾进程”等,主题宏大而不失焦,节奏紧凑而不分散。用事实说话,用观点碰撞,用精神励人。三是制作好。演播大厅敞亮大气,灯光舞美锦上添花,加之创造性地集纳发挥网络TED演讲、传统电视讲坛和新型真人秀等各类传播形态之所长,在尊重政论节目严肃性与科学性的同时,又兼顾了传播效率与可视效果。

《中国正在说》成为现象级的政论节目,留给我们的启示起码有二:只有让民众自觉“中国与你我息息相关”,意识形态的亮剑才铿锵有力;“四个自信”等宏大议题是新闻传播的宝库,文化理论不止步,创新之路无尽头。

与同胞说、与时代说、与世界说、与历史说,真诚说、倾心说、专业说、科学说——这就是《中国正在说》。真理越说越明,真相越说越清,信心越说越足,信念越说越坚定,中国一路向前,梦想与日维新。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中国核电,从崛起到走向世界

即时 | 2017-05-10 17:42

中国制造正在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目前代表中国高端制造业水平的,有高铁、核电、航母、大飞机等四张名片,不仅成为中国制造的骄傲,并且正在形成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引领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出去。很多人对其它三项都津津乐道,引以为荣,唯独对核电却有深深的恐惧感,一提起核电就担忧,害怕会引起核辐射、核污染、核爆炸等等,危及到民众生命、污染环境。

专题:讲好中国故事 发出中国声音

《中国正在说》邀请知名核电专家林诚格深度解读《核电发展的中国超越》,以详实数据、科学论证、权威解答,向观众阐明我国核电产业的崛起、建设、研究、追赶、领先、输出等发展历史,并耐心解答各种问题,排解观众心中的疑虑,让大家重新认识中国核电的真实情况。可以说,这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演讲,更是一次高水平的核能科普,为观众拨开核电产业的神秘面纱,传递最基本的核电常识,帮助大众摆脱对核能的恐惧感。

人们对核能的恐惧,主要来自于核弹的大规模杀伤性威力,以及历史上发生的三起重大核电站事故,所引起的重大后果。但是,核能既可以用于制造武器,毁灭地球、人类,也可以和平利用于发电,造福人类,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核能了。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要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保护国家安全,就不可能没有核能技术。核电产业是一个战略产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核电产业,既能提高我国核能技术,又能推动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我国高端制造业水平,乃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而且,核电与风电、太阳能等一样,都属于新能源领域,具有环保、安全、高效等特征,乃是代表未来的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构成里,煤炭、石油占主要比例,由此产生大量碳排放、污染物质,加剧雾霾的形成。而发展核电可以替代大量化石能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雾霾形成因子,改善空气质量,让民众享受到更清洁的空气。

目前,在世界能源发电结构组成里,核电占19%的比例,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核电占比都很大,其中法国核电占比约75%,是世界上核电占比最高的国家。而我国的核电占比仅为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核电大国相比更是相距甚远。即便按照核电发展规划,至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我国核电占比也仅为4%,仍然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可见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核电立足于自主研发,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今中国核电达到85%的国产率,在建核电机组20台,稳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数的40%,是世界上核电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正在成为世界核电大国,不仅具备核电设备生产能力,还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形成核电技术装备出口优势。目前中国核电已经出口到巴基斯坦,与阿根廷签署了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中英法三国签署英国欣克力角C核电站项目协议,正在稳步走向世界。

中国核电从崛起到走向世界,标志着我国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已经从以前的落后状态,成长为世界领先水平,这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核电的成功之路,亦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中国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中国制造,重复中国核电的成功之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风采。

相关链接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向世界传递中国崛起的好声音

即时 | 2017-03-15 15:15

热词:《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

打开电视,可以看到各台黄金档均以娱乐节目、电视剧为主,而东南卫视开播的《中国正在说》栏目,却是一档别开生面的政论节目,堪称一股清流,以电视公开课的形式,向全世界观众传递中国崛起的好声音,阐释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收视率和口碑来讲,《中国正在说》都达到了预期目标,首播和重播均名列同时段省级卫视前茅,网络上的反响也非常热烈。

开播以来,《中国正在说》先后播出《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文化自信:筑起中国精神新长城》《人民币“入篮”与维护货币主权》《中国高铁的事儿》《世界格局“大相变”》等节目。内容涉及到聚焦中国崛起、“一带一路”、文化自信、长征精神、经济政策等重大议题,由嘉宾向观众讲解自己的观点,并与观众现场互动释疑,碰撞出思想火花。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了长期贫困落后的局面。如今,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崛起亦被世界各国所公认,谁都不能再忽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了。

但在中国崛起之际,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外界对中国缺乏足够了解,很多人仍然停留在上世纪的偏见里。部分国家的主流媒体,依然保持习惯性“抹黑”,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各种政策和问题横加批责,选择性报道负面消息,却对中国的成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且,由于我国长期落后,部分国民也抱有弱国心态,表现出文化不自信、经济不自信、政治不自信等等方面,盲目崇拜发达国家的一切,弱化中国崛起的现实场景。

显然,这些都是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加以改变,转变外界对中国的不当看法,提高国民的自信心,以适应中国崛起的步伐。《中国正在说》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搭建起一个面向世界的政论平台,邀请权威专家发表主题演讲,释疑解惑,向世界传递中国崛起的权威声音,为国民打开一扇理性看世界的窗户。

不管世界风云变幻,开放的中国都将继续前行,改革永远在路上,没有停息的时刻。而且,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模式已经逐步成熟,不仅为中国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亦开始向国外输出资本、技术、文化,提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规划,构建“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引领中国与世界加快融合,维护自由贸易体系。

中国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获益,社会经济民生均发生巨变,国力强盛、国民富足、社会文明指数提升,这些进步获得公众认可,也赢得诸多国家的欣羡。如今,中国愿意将发展经验传递出去,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理念,这就需要一个宣传窗口,《中国正在说》做到了这点,体现出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亦为电视媒体开创出一条新路。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普惠全球造福世界

即时 | 2017-03-14 17:27

近日,东南卫视的一档新节目《中国正在说》主讲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义桅,以《“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为主要内容,作了主题演讲。其中特别讲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逐步成为人类解决共同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成为“美美与共”的宏伟实践。

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以其开放、包容、共赢的特色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三年多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成果惠及世界。从倡议提出,到早期收获,再到理念和制度构建,“一带一路”不断升级。观察人士注意到,“一带一路”建设已步入黄金发展期,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并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迈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经结出了丰硕果实: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亚投行、丝路基金成立为金融合作提供坚实支撑,中欧班列驰骋在广袤的亚欧大陆……可以这样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不是中国“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其成果正在惠及世界,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舟楫相望,各国打破藩篱,互通有无,友好交往,书写了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而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突出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把中国发展同相关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把各自发展战略和合作规划有机对接,扩大地区投资和内需,增加就业,减少贫困,从而带动提升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主办。据悉,此次高峰论坛,中国将主题设定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各国领导人参加的圆桌峰会是高峰论坛的重点,主要讨论两个议题:一是加强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伙伴关系;二是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实现联动发展。

显然,上述主题和议题针对当下形势和挑战,突出国际合作,突出联通,突出对接,与各方普遍关注的议程高度契合,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共识,推进合作,也必将有助于冲散经济低迷的阴霾,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从2014年中国在北京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2016年中国在杭州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再到5月即将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可以说,中国的主场外交好戏连台,全球瞩目,尽管主题不尽相同,但一脉相承的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和愿同世界共享发展的担当,彰显了中国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的决心。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当前,全球化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全球化未来的引擎,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近日在雅加达举行的“去全球化还是再全球化”公共讲座上发表如此看法。展望不久将举行的高峰论坛,是今年我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对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必将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为人民立心”需要增强文化自信

即时 | 2017-02-23 22:03

热词:中国正在说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但文化意识的觉醒并未同步跟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日益加剧……有一个想要征服我们的文明,在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在最近一期的《中国正在说》节目中,有着二十多年驻外经历的资深记者郑若麟先生,有理有节,侃侃而谈,让人们听后猛然一醒:构筑起文化自信的新长城,何其迫切,何其重要。

强大的精神内心,并不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东西。正如郑若麟所言,许多国民身处被精神殖民的险境,却依旧显得像温水煮青蛙一般地麻木不仁。中国的房地产小区偏叫牛津、拉菲,走进商场满目的洋文标识,甚至是一块国产名表也要取个假洋名字。所有种种,都透出了现实诸多领域中对民族文化的不珍爱、不自信。

做人要注重精气神,而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兴盛,则更体现在其所代表的文化自豪和自信。而事实上,这些年来,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一贯以负面为主,中国广告却总是热衷以洋面孔代言,以及影视作品交流中特别青睐片面真实以矮化中国形象等等,都好比一种慢性毒药,侵蚀着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精神肌体,模糊着他们对未来发展自信的思想认知。

为人民立心,为时代立传。就电视节目而言,需要的不只是莺歌燕舞、肤浅搞笑,更应当像《中国正在说》那样,不走寻常路、勇辟新蹊径。进而,在议题设置上打造荧屏上的“思想旗舰”,在基调把握上固植党媒的“定海神针”,在节目形态上搭建“讲堂+问答”的互动平台。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许多观众已然感慨,原来中国故事也可以这样讲述,中国声音也可以这样发出!而更可喜的是,根据权威收视调查,这档创新文化宣讲的政论类电视节目,其首播和重播均名列同时段省级卫视前茅。

构筑起反精神殖民的新长城,才能使“为人民立心”、促国家强盛,在文化恪守和文化觉醒中,拥有一种不受蛊惑的坚定自信。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它来自对文化话语权、审美权、道义权和历史解释权的努力争夺与牢牢把握。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着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作为主流喉舌的电视媒体,可谓时不我待,也责无旁贷。

精神的强大,文化的自信,显然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突出重视与真正支持。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做好新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这就极其鲜明地传达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极其重要的社会工程。那么,用创新宣传引导的方法方式,来鞭策那些消极应付与抵制扭曲,正是助推文化自信这一精神工程不断出新出彩的必要方向和抓手。


《中国正在说》的“说话”之道

即时 | 2017-02-20 15:16

跨越2016年和2017年的电视公开课节目《中国正在说》,其价值在于澄清了“中国崩溃论”的捕风追影,旁征博引地论证了中国发展的蒸蒸日上,在于道破了“中国威胁论”的居心叵测,开诚布公地说明了中国道路的胸襟气度,更在于冲破了“中国像谁”的飞短流长,掷地有声地阐述了“中国是谁”的真知灼见。

《中国正在说》是在“中国正被说”的语境中产生的。张维为谈到他登上讲台的动因时指出:“把这么精彩的一个中国描绘成漆黑一团,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必依凭《中国正在说》中专家的提示,仅从生活中频见的议论信息里,就可以感觉到这股诋毁中国的话风之无孔不入。这股话风不仅来自于国外、来自于外人,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国内、来自于国人。而今,虽然说中国的脊梁仍在,虽然说国人的自信力依然强劲,但确有一部分人失掉了自信力,忘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旋律,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中国正在说》的讲坛上,不止一位专家提到“在毛泽东时代,我们解决了‘挨打’的问题,在邓小平时代,我们解决了‘挨饿’的问题,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是‘挨骂’的问题”。中国所遭到的骂声,声源是从西边来的。因为恨中国没有发生“颜色革命”而垮掉,恨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而萧条,恨中国只用了七十年就完成了工业革命二百多年的道路,恨中国取得了那么多第一,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十万亿美元,恨中国没有遵循西方的发展模式竟然取得巨大进步……“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改革开放后,这句西方名言在中国广为流传。但这句话的有效使用范围,却是被预留给西方的。对话,那就意味着平等,训话,才显得尊卑有序。西方中心论和偏见论的逻辑是一样的,随我、顺我,那就说你行你就行,否则行也不行。不让中国说,不听中国说,然后再说中国不透明。与西方中心论相伴随,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国内有些人膨胀出了基于极端个人主义的个人中心论,身不为礼却动辄指责社会,身不用勤却喜好报怨国家,沾沾自喜于骂人的自由,却将别人的反驳贴上限制自由的标签。所以,“说”已经成为一种必需的国家战略,必须实事求是、理直气壮地说,让“中国不行论”的吹风者和跟风者都听听。

面对“抹黑中国”的言论,《中国正在说》用事实解说道路,用逻辑分辨矛盾。华黎明用1980年和20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刘哲昕用农作物播种量与收获量之比来印证中国文明的历史光荣,金灿荣用中国工业化的规模来说明今天中国的实力……这些事实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结果。同时,《中国正在说》是中国自信说,不是自负说,是带着问题说,不是罔顾问题说。它也说出了中国对“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思考,也指出了狭隘民族主义的危害,也点明了“国强必霸”心理的危险。作为面对青年群体的公开课,节目从多个话题入手,阐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信念、道路、方向和力量来源。话题紧贴当代、话锋不卑不亢、语言明白晓畅、语义深入浅出,在学者与青年群体的对话中,进行着生动而充实的中国道路说。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积极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正在阔步向前走。

(作者:赵彤,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发出中国声音 打消“国强必霸”疑虑

即时 | 2017-02-20 10:07

热词:《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

近日,东南卫视的一档新节目《中国正在说》,主讲嘉宾“外交老兵”华黎明以《崛起中大国的国际战略》为主要内容,作了主题演讲。其中讲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及其在世界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既从发展中的中国得利受益,但与之同时也对不断发展的中国存有“国强必霸”的担忧和焦虑。

事实也的确如此。就现实来看,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人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更有甚者,把中国描绘成“墨菲斯托”。何以会存有这样的担忧和焦虑?这既有认知上的误读,也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显然,这种担忧和焦虑,对我国发展会形成一种潜在的不利的影响,需要我们主动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行动来取信于世界。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因为中华民族深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基于此,我们看到,早在21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均受益匪浅;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传播的佳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中国人民珍惜和平,诚如习主席在2014年5月15日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所强调指出,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主席指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事实上,中国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实现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创共享作出积极贡献。就以“一带一路”为例,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从2013年中国倡议提出,迄今3年多时间,已经成为各方积极参与推进的重要事业,结出了丰硕果实: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亚投行、丝路基金成立为金融合作提供坚实支撑,中欧班列驰骋在广袤的亚欧大陆……可以这样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其成果正在惠及世界,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当前,我们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此背景下,我们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一个和平友善的国际环境。于此,既需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发展,使世界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中国是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于此,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中国发展、惠及世界人民的良好环境。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中国高铁,应着时代呼唤而来

即时 | 2017-01-17 08:59

能在《中国正在说》这档旗帜鲜明的政论节目里,欣赏到关于中国高铁的深层讨论和智慧碰撞,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

之所以说是意外,是因为《中国正在说》的主题大都落在“中国崛起”之高屋建瓴的讨论,它关注着这个国家发展的模式和政策。高铁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又该如何与节目气质贴合的呢?

或许,从主持人吴学兰的开篇词里,能够揣摩出一些立意。她说:“春节将至,一列列高铁,拉近了我们与老家的距离,也圆了我们的团圆梦。”诚然,今年春运,高铁几乎占据铁路客运的“半壁江山”,而铁路又是春运中的绝对主力。这种语境下,《中国正在说》谈高铁,很应景。

不过,如果仅仅是契合春运气氛,来谈高铁对于中国人回家的改变,也非《中国正在说》的框架立意。毕竟,在“传承理念与信仰,再筑光荣与梦想”的道路上,节目是有更层次的思考。这时,一个热点新闻的突起,恰好和《中国正在说》眼中的高铁形成“对对碰”。

《武汉动车段霸屏,南昌铁路局不服晒“陆地航母”》,几天来,高铁动车怒刷存在感的新闻,别说你没看过。犹如航母的甲板上,多列高铁动车整装待发的姿态,冲击人们视线。这样的高铁矩阵,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

“近一百年的中国铁路发展是在屈辱中度过,近二十年的铁路发展是在曲折艰难中度过”——本期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先生的这番话,浓缩了中国高铁乃至中国铁路的前世。

对于观众而言,由王梦恕来讲述中国高铁的故事,再好不过。在中国高铁最困难的那几年,王老是少数为其鼓与舞之人。他思维蓝图中的高铁,是应着时代的呼唤而来,关系到对于国家力量的认同和价值认知。而这,也是每个中国铁路人的初心所在。

当然,如果用情感来谈到中国高铁,显然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这样是传达不出中国高铁的实力几许,反而会误导出王婆卖瓜的错解。而身为院士的王梦恕,本色发挥,直入主题,用技术、标准、设备这三条中国高铁的立身之本,客观详尽地阐述中国高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铁真真实实地改变着国人生活。它和“小时经济圈”、中国制造名片、“走出去”等关键词如影随形。但更让人动容地,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这条极其坎坷的道路走完,只用了十年。

用王梦恕的话来囊括中国高铁之路,也应是:十年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王梦恕用孙中山先生的名言,映射现在中国高铁的百年之路,让人印象深刻。如今的中国高铁盛世,不正如孙中山先生之所愿?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大国心态助力中国崛起

即时 | 2017-01-05 17:39

12月23日的《中国正在说》节目,请到的嘉宾是资深外交官华黎明先生,向公众讲述崛起中大国的国际战略。在节目中,华先生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介绍了当前世界正在变化着的大国关系,对于中国在自身崛起的过程中所应采取的国际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演讲中,华先生用一句很形象的话,说明了中国在过去、现在所面临的不同的国际形势,“中国挨过打,也挨过饿,现在则正在‘挨骂’”。的确,我们曾经挨打,那是因为我们国力羸弱;我们曾经挨饿,那是因为我们一度贫穷;如今,我们早已摆脱了羸弱和贫穷,却挨起了“骂”,这“骂”又从何而来呢?

其实,这里的“骂”并非完全如字面所言,是辱骂、咒骂之意,而是应该理解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批评或不和谐的声音。实际上,纵观世界历史,没有哪个国家的崛起不是伴随着各种不同声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同声音的增多,实际上恰恰说明你的国力正在蒸蒸日上。

古人有云:“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就是说,真正的永远不会被人打倒的铁汉子,一定是经历种种磨砺仍然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只有没有理想的平庸之人才不会遭人嫉妒,而有所作为的人,则总免不了遭人嫉妒,甚至遭人嫉恨。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现阶段的“挨骂”其实并非坏事,这说明,中国的影响力已经获得了根本性的提升,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面对国际间纷繁复杂的现实,我们若想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对自己所选择的发展道路拥有足够的自信,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坚定不移,缺少了这一点,就很容易被他国所左右,以他国之是为是,以他国之非为非,从精神上成为他国之傀儡。

国强必霸,这是西方国家历史发展所呈现出的所谓“规律”,也正是基于这一“规律”,西方国家才会对中国的崛起充满焦虑。但这一“规律”实际上正是建立在西方中心论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基于与今天的世界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的所谓“经验”而来的。

很多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有着深深的焦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缺乏足够的理解。为此,我们必须在向世界宣传中国一事上,做更多的工作。外交的目的,就是让朋友越来越多,让敌人越来越少。而朋友更多、敌人更少,首先必须建立在你自身实力增加的基础之上。有了这一基础,国家才会在国际间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与他国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你,并在了解的基础上拉近与你的距离。

新型的大国关系,需要良好的大国心态。拥有大国心态,就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高自大,而是不卑不亢;是摒弃西方中心化的奴性心态,拥有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发展道路的高度自信;是不再被动地接受的既有的规则,尤其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规则,而作为游戏规则制定的参与者或主导者的角色立于世界。

如此,中国的崛起便不仅是国家的崛起,也是国民的崛起,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崛起民,也是精神层面的崛起,不仅是“硬实力”的崛起,也是“软实力”的崛起,而一个中国在其中发挥强大影响力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才会得以形成。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让自身发展成为超越西方模式的基石

即时 | 2016-12-19 16:26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平先生在《中国正在说》节目中,生动地向大家讲述了超越西方模式、挑战主流经济学的故事,讲述了中国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总结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学理论上的努力和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在很多人看来,是因为我们在引入外来资本的同时,也引入了外来的经济管理模式,以及与这些资本和模式密切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但在实际上,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因为,正如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也正是因为总结自经济管理实践的各种西方经济学理论,实现了与中国实践的结合。

也正因如此,西方经济理论数量上汗牛充栋,派别上枝蔓众多,但在实践中却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够用于探究我们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对我们的实践发挥实效。实际上,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家们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在试图用各种引入的经济理论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同时,从中总结规律,并对经济发展的未来作出预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超越西方模式的中国模式的过程,也是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挑战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过程。

一种经济理论能否被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取决于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这套理论自身在理念上的自洽性,即其自身能否在逻辑上形成“闭环”,形成一套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理论;二是其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的来源,即该理论所生成的经济土壤是否属于主流的经济体系。这第二个条件,换言之就是中国经济是否真正地融入了全球经济,并且在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中国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并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绝不是各种偶然因素叠加的结果,而是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一个国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都会对其国民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深刻影响,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所据以作出选择和决策的心理等因素,又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所据以建立的基础。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这个经济体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理论,而这一理论上升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可以对与中国有着类似国情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指导意义。

更进一步地讲,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经济更加深刻地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从中国这片经济土壤中所产生的经济理论也必然会进入主流经济学理论之列。

这样的工作,已经有很多经济学者在做,这样的超越,或许就在五年、十年的不远的未来。对于国人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全球化浪潮,推动中国经济更加深入的全球化发展;对于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说,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再满足于学习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而是以更加自信的心态进行理论创新。如此,我们才能不仅从实践上超越西方发展模式,更能从经济学理论上挑战西方学者主导下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最终超越主流经济学理论。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国人有了期待,中国模式才更有希望

即时 | 2016-12-08 17:52

东南卫视推出的《中国正在说》近来饱受公众的热捧,著名学者张维为主讲的《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作为首期推出,更是引爆了电视和PC端的收视狂潮。

不可否认,中国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轨迹,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无论是在国人自小所受的教育所灌输的理念上,还是此番张维为先生的演讲题目中,都渗透着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之类的概念。崛起抑或复兴,从字面含义上看意味着一种前进的行为,而且这种前进,并不是如裹着脚走路,慢慢吞吞、优哉游哉地走,而是昂首挺胸,大踏步地高歌猛进。

之所以强调崛起,因为历史上的我国就曾长期傲视于世界,崛起对当下的我们而言,并不只是一种赶超,还是一种找回昔日荣光的责任和担当。张维为先生在列举了中国所做出的巨大成绩的基础上,引申出对中国模式相比于西方有更多“制度绩效”的思考。

我觉得,所谓“制度绩效”的优势,并不只是可用过往耀眼的发展成绩单来佐证,也不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寻渊源和依据,还应该考察国情和所实行的制度的匹配程度。复杂而不断变化的国情,决定了并没有一劳永逸的一种制度设计可以永远不经过创新改良,而能在实践中保持良好的作用;也并没有一种固定的逻辑思维和评判体系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地对任何一国复杂的发展道路做出客观中立的评价。

中国模式,之所以又被称为中国奇迹,就在于西方的制度评价体系和思维逻辑在这里全然失效,原因不在于他们的思维逻辑就是荒谬的,而是因为此类逻辑也是建立在他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模式的好坏,也该用中国特色的思维逻辑来判断,也该根据中国具体的发展处境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整。

中国模式好不好,每个国人冷暖自知,都有发言权。张维为在演讲中提到了数千年来我国发展轨迹的继承性的时候点出了“民本主义”的理念。我认为,这是贯穿着中国历史文明进程发展的关键理念。正是“民本主义”理念的存在,才会让偌大的中国,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京畿重地到边疆村落,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向心力的存在,而没有产生过多的疏离感。

因为,每个国人知道,国家的发展是跟自己有关的,是关系切身利益的。任何群体,在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中,都能找到自身关心的点,给自身带来福利的表述。当下执政党在苦心编织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蓝图中,亦能看到每个国人幸福的注脚。

正是因为“民本主义”观念的传承,从古至今,国人都对国家的发展抱有着想象和期待,这种想象和期待,是建立在主政者愿意和民众分享发展成果的获得感之上的。正如现在,人心思改革,进一步推荐改革创新的动力十足,就因为我国的改革成果地让多数人有了受益的感觉,这是一种人心的走向,更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共识。

在此语境下,某些困惑的人大可不必在西方偏颇的宣传中迷失自我的判断能力和感受能力,张维为先生说“中国的年轻人要自信”。自信是自己给自己的,因为我们自信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地凝聚力量和共识,因为我们自信能主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自信能以行动顺应着期待,不断书写中国模式新的荣光。

中国正在说系列评论:话语权是对货币主权最好的维护

即时 | 2016-12-06 17:54

12月4日的《中国正在说》中,著名学者温铁军就人民币“入篮”与维护货币主权问题作了精彩演讲,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一员后,人民币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维护货币主权的重要性。

笔者大学时学的是经济学专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课程都属于必修课,了解得越多,越感觉有种莫名的疏离感。细思之下发现,这种疏离感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也不是因为其中的诸多理论大都来自国外的专家学者,而是因为,与这些理论相关的很多事实层面的东西,比如货币体系中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或者国际储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等,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大都与中国无关。

当然,说完全无关并不准确,毕竟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重要的部分,也必须在这些规则、体系之下生存、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游戏制定者角色不同的是,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对于这些规则、体系只有服从的份,不仅很难在其中拥有话语权,更无法参与规则的制定。

这样的现实,相信不仅仅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会感到不那么舒服,大多数也会有相似的痛苦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则会自然地产生对中国成为其中主角之一甚至主导者的渴望。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中国这一切成就都是在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而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反过来又必将促进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换言之,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稳定的货币体系是世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维护稳定重要力量的中国,必然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否则这个体系就是不完整的、不安全的、不稳定的。中国早在2013年就已取代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而SDR主要取决于各国贸易水平,因此,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篮子中的一员,既自然而然,也实至名归。

人民币成为SDR中的一员,当然是中国一项实质性的成就,但其象征意义其实更大。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从此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所依凭的,不仅是自身庞大的经济体量,更是中国在重要国际经济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这些组织所发挥的影响力。

主权意味着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当你拥有更多话语权时,主权才能真正得到维护。同样的,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更大的比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才是对中国货币主权最强有力的维护。

21世纪全球经济中的竞争,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国家之间争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话语权的竞争。对于中国来说,积极投入这一竞争,充分融入这一体系,在其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是维护自身利益最好的方式,也是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升国人生活国际化程度和幸福度的最好的方式。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