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两会评论

 资  讯 

以“政必有为”增强民生获得感

即时 | 2019-03-07 21:08

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动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报告提出的民生目标和任务靶向准、落点实、承诺硬,勾勒了令人期待的美好生活图景。(3月7日 新华网)

正所谓,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政府干的,都是人民盼的。

民生是为政之要。谋求民生幸福,方是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交出了过去改善民生的满意答卷,又提出了今年及以后改善民生的工作打算,端出了一份份改善民生的“大餐”。“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两年内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进一步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加强重大疾病防治”…… 这些话,说到了百姓心坎上,体现的都是民之所盼。

为政以公,行胜于言。工作有目标,落实有措施。落实民生实事的措施,既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又体现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航班正常率、生态环境质量、抗癌药落地情况……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6位部长直面问题、表态诚恳。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8位部委一把手走上通道,回应关切。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年底之前实现所有手机用户自由携号转网,用户对一家公司不满意了,可以带着手机号码选择另外一家提供服务。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面对上百家媒体给出承诺,今年的任务,就是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将民心民意牢记心间,“通”民情,“道”民声,走上“通道”立下“军令状”,走出“通道”兑现民生承诺。

天下之大,民生为最。改善民生需真抓实干,须有良好的政风做保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对一切违法违规的行为都要坚决查处,对一切执法不公正不文明的现象都要坚决整治,对所有行政不作为的人员都要坚决追责。”“各级政府要坚决反对和整治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作风建设的高标准严要求,宣示了政府提高执行力、公信力的决心。政府部门形成和保持良好作风,才能够扎扎实实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各级政府要坚守民生情怀,把责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不断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不断让人民群众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获得感。(向秋)

东南网评:“圆环”已衔接,八闽“全福”无止境

即时 | 2019-03-07 18:16

搭乘环闽高铁、遍赏八闽风光。漫画:李伟

“全家福安,一生长乐”,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的祝福成了流行热词后,福建人突然发现自己的家乡里,原来有那么多的地名都包含着美好、善良、吉祥的蕴意。

永安、集美、德化、永泰、惠安、泰宁、永春、政和、永定、寿宁……数十个韵味无穷的地名,寄托着福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了,还有我们的省名,更是“福”字开头,非常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祝愿。

3月6日下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于伟国当起了福建旅游形象大使,向海内外媒体记者推介绿水青山的“清新福建”。

2018年12月29日,南三龙铁路开通运行,全省实现市市通高铁,并形成了完整的“圆环”,把福建各地的精彩旅游景点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来到福建,可以搭乘环闽高铁,遍赏八闽风光,享受一趟便捷愉悦的“福气之旅”。

由于精彩景点串联在一起,省委书记更邀请大家来“全福游”、享“有全福”,对福建旅游的推广和传播,作用无疑是不容低估的。同时,省委书记的邀请也是一种表态,一种保障。这意味着福建的干部群众将下大力气抓好旅游,向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平安而又和谐的旅游产品,让大家到福建来可以享受到青山绿水,享受到清新的空气,享受到价格合理、专业给力的热情服务,享受到一系列宾至如归的旅游体验。

毕竟,福字美好,建在其中。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福建人民的福,也是建设出来的。今天的旅游便利,旅途畅通,诸多旅游景点形成了完整的“圆环”,更是福建的干部群众在中央的关心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胼手砥足地干出来的。

来“全福游”、享“有全福”,省委书记对外的邀请,同时也是对内的要求。福建的旅游事业健康发展、蒸蒸日上,但并非十全十美,眺望前方,一些优势还需要努力坚持,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能稍有懈怠。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八闽各个精彩景点的“全福”衔接已经基本完成,但“全福”的广泛含义是无止境的。福建的干部和百姓对福建旅游事业,对美好生活将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让八闽山水真正成为洞天福地、锦绣天堂。(东南网评论员 庄华毅)


社保缴费降低4%,为企业带来流动性利好

即时 | 2019-03-07 12:45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同时,稳定现行征缴方式,各地在征收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得采取增加小微企业实际缴费负担的做法,不得自行对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今年务必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

基本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纳比例是:职工所在企业缴纳20%,职工个人承担8%),这次提到降到16%,也就是说一下子降低了4个百分点。

我们先看看宏观上的数据,就能看到其中的力度之大。按照有关研究机构初步估算,2017年全国城镇单位员工工资总额24.4万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纳比例是直接与工资挂钩的,由于存在实际征收差额(通俗点说就是漏缴),尚不能直接乘以总数得出企业少缴金额,但我们从中可以推测,降低4%所为企业直接减轻负担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结合日前各地相继推出的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2019年开始,国家向实体经济倾斜的意图更加明显,力求真正意义上向实体经济让利。其实所谓的让利,就是减轻企业目前沉重的成本负担,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要知道,作为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保缴费虽然关乎民生,但给企业加上了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在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社保缴费负担排到第二,的确有下降的空间。而如今,社保税费从20%降低至16%,4%的社保降税和此次报告还提到的3%的制造业降税无疑将为小微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利好。

实际上,供给侧改革多年来,从政策的实施来看,三去一降一补稳步推进,目前的改革重心已经开始偏向降成本。并且,三去以降一补之中只有这一降是主动推动企业发展的措施,我们简单从企业的利润表来看这个问题,一家企业的营业利润由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以及各项费用得到,其中,人力成本构成了营业成本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而这其中就包括了社保缴费。以我们非常关注的小微企业来看,不管是所属哪个行业,小微的特点注定了其往往都具有劳动密集的属性,因而这类企业的人力成本往往可以占到了营业收入的20%,甚至更多。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4%的降幅结合其他降费措施将带来近两万亿的税负减免。

具体到企业来看,因为各地平均人均收入不同,各省市地区承担的比例有所不同。按照最低工资标准举例:一个工资2000元的,其中企业养老保险20%,即400元;现在是16%,即320元,也就是说,每个月节约80元,一年节约960元。这对于上百人、上千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无疑是一个大数字。况且,我这里只是按照最低标准算,大多数企业工资是超过以上数字的。

其次,除了整体上的缴费率减少,报告中还专门提到要稳定现行征缴方式,各地在征收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得采取增加小微企业实际缴费负担的做法,不得自行对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同样以2017年全国城镇单位员工工资总额24.4万亿为例,全国各省社保费率均值38.8%,意味着若统一征收,则应缴社保9.48万亿,较实际多缴2.76万亿,企业、居民分别多缴2.02万亿、7400亿。而当年全国企业的利润是12.1万亿。可以说,“不得自行对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是一个救命的规定,历史追缴将让本就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微企业日子更加困难。

可以说,减税降费不单是为了小微企业发展或者说为了经济发展,其背后还有更多的社会效益。之前笔者不止以此表示,民营、小微企业的发展才是一国经济能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数据显示,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都是通过民营小微创造的,换个角度来看,社保体系的稳定也是靠着这些企业才得以实现,通过减税,提高企业利润,焕发企业经营活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生存,也就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

当然,对于不少群众担心的税率下降是否会加剧如今养老保险收支不平衡现象,确实,4%的下降确实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大幅缩减,但从目前我国的社保缴费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出现的入不敷出现象并不普遍,整体上我国的养老金还是较为充裕的。报告中也提到,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如此统筹规划,改变之前各地混论的社保征收管理办法,实行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调配,可以更好的实现社保基金的运营,保证降费的同时居民退休生活有所保障,养老金账户合理增长。(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优先级”的就业当对新业态网开一面

即时 | 2019-03-07 12:40

全国两会召开前,《中国青年报》开展了一项“2019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结果显示,教育(79.8%)和就业(77.1%)是受访者最期待的两会议题。3月5日,这一青年期待得到了分量十足的回应。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优先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驾齐驱。“就业”二字由传统民生版块升级为宏观调控内容。(3月7日中国青年报)

就业是民生之基,更是社会的稳定器。站上2019宏观政策“C位”的稳就业,自然有不言而喻的背景。简言之,就业对应着群众的饭碗,就业对应着老板的格局,就业对应着GDP的冷暖。就业稳、收入增,底气和信心就有了最坚实的四梁八柱。

就业虽然是劳动者的事,但说到底还是由岗位需求决定的。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机器人代替了操作工,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越进步,岗位越稀缺。这个时候,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就尤为珍贵。比如网约车行业,实际上从出现时间来看,本已经算不上新业态,但由于监管层面的拖沓与迟滞,迄今仍在半明半昧之间游走:门槛高、制度硬,掣肘多、发展缓。在今年两会的小组讨论中,人大代表马化腾就直言,过去网约车出事导致十部委入驻,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对于新生事物遇到的一些问题,要想怎么解决问题,但是切忌一刀切。”

这话并不算振聋发聩,甚至不过是老话重提。2018年9月11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市场监管总局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说,我国近年来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方兴未艾,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更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明确强调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

以网约车为代表的新业态,有的其实早就该进化到2.0版,有的还是刚出现的新面孔,面对他们的出现与发展,如果还是以传统思维来刻板管制,不仅市场活化不了、就业增长不了,民生福祉也增益不了。网约车是最有痛感、最具代表的新业态,尤其是猪年春节期间顺风车业务禁绝之后的黑车横行,足以说明很多现实的问题。安全当然是第一位的,这是个共识的前提;但是,将网约车列入“整个出租汽车行业”一条线地管制,恐怕迟早是要出问题的。别的不说,这两年网约车行业从业者数量的变化大概最能说明问题。

新业态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说到底也是民生之本。值得注意的是,新业态往往是跨部门的,如果按照简单的条块管理,或会造成政策上的“误伤”。就像送外卖的,平台固然要管理,食安部门也没闲着,交通部门也会涉及,劳动监察也是责无旁贷,甚至还牵涉其他诸多部门。如果仅仅是发个牌照就一劳永逸,新业态只怕迟早会活不下去。今年,政府部门会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开网约车的也好、送快递送外卖的也罢,凭技术和劳动吃饭,依托经济新业态而生,审慎监管若能科学有序地“网开一面”,他们的饭碗才能稳固、才能长远。(邓海建)

东南网评:诗意“全福游”,人生“有全福”

即时 | 2019-03-07 08:54

搭乘环闽高铁、遍赏八闽风光。漫画:李伟

3月6日下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于伟国当起了福建旅游形象大使,向海内外媒体记者推介绿水青山的“清新福建”——欢迎大家来“全福游”,享“有全福”。(3月6日 东南网)

潮起大时代,客自远方来。

今天的福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百城千姿、韵味旖旎。2018年12月29日,南三龙铁路正式开通运行,福建全省实现市市通高铁,今年1月5日开通的两条“环闽”动车线形成了完整的“圆环”,把南平武夷山、福州三坊七巷、莆田湄洲岛、厦门鼓浪屿、福建土楼等精彩旅游景点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搭乘环闽高铁、遍赏八闽风光,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青山的美丽,享受蓝天的幸福,感受一程风味独特的“闽式生活”,享受一趟便捷愉悦的“福气之旅”。

清新福建,魅力八闽。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贵若眼睛。在福建人看来,山水林田湖草,一个也不能少。去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福建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省12条主要流域水质达到国家和省考核要求并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66%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等具体目标。有蓝天碧水净土的山水画卷打底,有历史人文悠久的灿烂文化加持,“全福游”才有了鲜活的内容、才有了诗意的韵律。

好山好水与清新空气的交融,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的结合,“全福游”早就声名在外、盛誉如潮。201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挥清新福建和快速铁路环线等优势,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开发中高端旅游精品,建设旅游服务共享平台,推进全域生态旅游、深度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促进邮轮、游艇、旅居车等消费大众化,实现游客总量、逗留天数、消费总额三个显著增长。值得一说的是,今年春节小长假期间,福建省重点监测的29家景区前三天共接待281.83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9105.42万元。“全福游”品牌一呼百应,“有全福”美誉深入人心。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部分指出,要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事实上,全面完整地将“旅游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尚属首次,它释放出中国旅游业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优化服务体系和更加注重持续发展、推进改革创新的明确信号。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60.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0%。与此背景之下,倾力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让旅游产业成为撬动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与支撑,市场广阔。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发现清新福建,感受诗意旅程,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正在春风浩荡的开放路上喜迎八方宾朋。这是一份向世界发出的春天的邀约——欢迎大家来“全福游”,享“有全福”!(东南网评论员 邓海建)

乘“两会”东风,谱扬帆新篇

即时 | 2019-03-06 17:28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两会”在即,又一次春天的起航,共擎美好蓝图、共逐时代希望。民之所望,情之所系,代表委员们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凝聚磅礴伟力,呼唤新迸发、新作为。

扬善学之志,谋划“新思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纲举目张、革故鼎新,不断深化党内政治生活,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线,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不断深化创新驱动,以全要素创新求得在各领域的关键位置,在新的历史机遇中,以“新思路”引领跨越发展、落实高质量发展。

兴担当之风,诠释“新使命”。“弄潮儿向涛头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干字当头”为动员令,秉持夙夜在公的品质,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先行、真先行、善先行,建设一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干部队伍,以奋进之姿积极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的40年,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坚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忠诚履职、锐意进取,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怀百姓之情,共享“新生活”。带着信心、带着共识,“两会”描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把百姓时时刻刻装在心里,温暖了百姓也温暖了自己。“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桩桩件件都体现了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态度决心续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莆田城厢 李玲)

 

高职教育既要扩量更要提质

即时 | 2019-03-06 16:45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3月5日 新华网)

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家发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学院,到最近《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等重磅文件陆续出台,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已被提到“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位置。如今,政府工作报告再给高职院校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机遇。可以说,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春天,俨然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

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致力于服务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做出了不懈努力。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共招生368.83万人,现有在校生1133.70万人。无论从院校数量,还是招生及在校生规模,高职(专科)教育都已经占据或接近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三年,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70%以上的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以及高职院校的社会贡献度都显著提升。

当前,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还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高职教育具有学制短、见效快、空间大等显著特点,加快发展高职教育,不仅是促进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抓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面前,高职院校不仅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快发展高职教育是形势所需,而高职院校扩招则是应然之举。

当然,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并非均摊也不可能均摊到每一所高职院校头上。高职院校不仅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依托各校的办学基础、发展目标,从服务社会、放眼长远、量力而行、责任至上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扩招专业和扩招数额,切忌盲目跟风、随意扩招。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在制定和争取扩招计划时,应向社会紧缺、富有特色的专业倾斜。

此外,高职院校在扩招的同时,还要注重质量的提升。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的理念,依照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出台得力措施、营造良好环境、搭建优质平台,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之中,要特别注重“双师型”队伍的培育;要打造富有地域、行业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结合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岗位操控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后期发展潜力。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理应行动起来,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更优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沈林)

“好差评”制度体现政务服务的“市场导向”

即时 | 2019-03-06 15:46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政府部门做好服务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3月5日 中国新闻网)

作为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李克强表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把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保持住、提上去,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所在。

政府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和群众,那么服务得好不好,服务得满不满意,这就需要让企业和群众来评判,这也是一种“市场导向”的服务方式,是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上的改变。

俗话说,面子大如天,面子无小事;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爱面子并无不可,但是爱面子也需要有“里子”来支撑,一旦失去了界限,失去了底线,就不是爱面子,而是在自毁面子了。“好差评”制度看似是对“面子”的出击,实际上是为了让政务服务不断地修好“里子”,才能实现“里子”“面子”双赢。

然而,一些人在面对“差评”的时候,总是条件反射地拒绝,认为这是一张“负面清单”,是对自己不好的地方,恰恰相反,“讳疾忌医”只会让问题越发严重,也会让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大地降低。

“好差评”制度不仅是直面自己的问题,更是把服务放在了“市场”这个放大镜之下,让群众和企业参与到治国理政中来,这既是他们行使权利的一种体现,也是政务服务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更是主动担当的魄力所在。

说到底,“好差评”制度是更接地气的一种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的方式,是一种官念上的转变,更是更好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推动力”,“好差评”恰恰是一种“辣味”提醒,是对政务服务短板的“直言”,只有善听“真言”,才能够不断弥补自己的短板,以高质量的政务服务温暖民心。(婧蓝)

6%—6.5%,含金量够足!

即时 | 2019-03-06 11:02

6%—6.5%,中国将2019年GDP增速预期设定在此区间。

GDP增速预期,通常被视作判断经济形势的头号指标。此前3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预期目标,分别是6.5%—7%(2016年)、6.5%左右(2017年)和6.5%(2018年)。

在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预期目标的下调难免引发海内外的猜测和担心。然而,如果综合考量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以及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就会发现,“6%—6.5%”是一个稳健务实的区间,更是一个颇具含金量的目标。

速度并不低——

去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6%,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稳居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之首,同期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均不到3%。每次中国下调GDP增速目标,境外总会出现中国经济“减速”甚至“失速”的悲观论调。实际上,即便今年增速放缓,可以预期的是,6%以上的速度仍会是主要经济体中最快的之一。中国毫无疑问仍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尊重规律——

当经济总盘子达到一定规模,增速回落是正常规律。二战后那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几乎都经历了这一过程,中国也已进入速度换挡期。体量更大时,增速调低、增量未必减。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一年增量相当于澳大利亚经济总量。2019年即便以6%的下限计算,仍将贡献极其可观的增量。

就业底线守得住,又预留了防风险、调结构的空间——

稳增长首要的是保就业。2019年,中国确定了“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就业目标。统筹考虑中国当前经济运行对就业的承载能力、结构优化对就业弹性的促进,6%以上的增速可以兜住“稳就业”。

更重要的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追求的早已不是某个让外界惊叹的数字,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升。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把更多力量投入转型升级、提高速度背后的含金量,已成为社会共识。

明白这些,或许可以放下“速度包袱”、抛开“数字幻觉”,全面理性地评析中国经济形势。

“稳”的基调没变。今年1月份,中国的居民消费、进出口、信贷投放等各项指标相继迎来“开门红”。同期,就业稳定、物价温和、居民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改善,不难看出,中国经济依然在平稳的轨道上运行。

“进”的因素在增加。三大攻坚战不断取得新收获,经济肌体更健康了;新产业新业态占比扩大、增势强劲,后劲更足了;市场兴旺消费升级,内需动力更强了。还有一天超过1亿件快递在穿梭、日均5.8万户市场主体新注册、接连创出新高的电影票房和出境游人数……一连串数据更加鲜活地勾勒出活力满满的中国。

置身这样的中国,恐怕没有什么人会被所谓的“崩溃论”“滞胀论”吓住,而是对“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这一判断更有信心。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

即时 | 2019-03-06 10:57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深入阐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殷切希望,勉励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引起与会代表热烈反响,为各地区各部门努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

前不久,一则消息刷屏。通过观测卫星的“天眼”,人们发现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研究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中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从曾经万里飞沙的毛乌素沙漠,到被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中国创造的“绿色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几年时间,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这些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明确、行动坚决、成绩突出,从根本上说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有力指导、科学指引。

在看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们要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就必须持续用力,驰而不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如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就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决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就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就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就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两会上,不少代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共识、有体会,更有决心和信心。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神州处处就必定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

即时 | 2019-03-06 10:55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8年政府主要工作,介绍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明确今年政府工作重点任务,引发两会代表委员热烈讨论。

2018年是比较困难的一年,正如报告所指出,“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报告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判断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思危方能居安,有备方能无患。做好2019年工作,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

困难在哪里?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还有差距,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依然不少。因此,需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直面问题和挑战,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也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不断增进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

信心在哪里?一则去年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局面下,我国经济发展在高基数上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再次表明,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二则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三则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作了针对性部署,要求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在减税降费、就业优先、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新动能、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等方面安排了许多惠民惠企政策,从而让人们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定力。

干劲在哪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只有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就要求全社会、各成员更加有干劲。各级政府要勇于担当、恪尽职守,求真务实、力戒浮华,竭尽全力做好工作,以推动改革发展的成果说话,以干事创业的实绩交卷。广大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埋头苦干、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干,努力干出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干出中国发展的新辉煌。各企业、各单位及广大职工也要满怀信心加油干,鼓足干劲争上游,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但越是艰险越向前。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要亿万人民信心不动摇、干劲不松懈,一起努力奔跑、奋力追梦,就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期待立法为个人信息安全护航

即时 | 2019-03-06 10:52

4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张业遂透露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个人信息保护法列入本届立法规划,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和起草,争取早日出台。

“什么时候会有一部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项法律?”几乎是近年来全国两会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它不但呼声高,屡次有代表委员就此提出建议,而且立法进程颇受关注。去年9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正式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法在69个“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之列。算上此前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已是短短不到半年时间里,相关部门负责人第三次就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做出正式回应,受关注程度之高,由此足以窥见一斑。

如何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随着“万物互联”由构想化为现实,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于上个世纪末预言的“数字化生存”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方面。同时,凭借着几条微博、朋友圈日记和网购记录来“还原”一个人的真实身份或窥探个人隐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公众高度关注个人信息安全,或许已不仅仅是躲避垃圾信息骚扰、电信诈骗的现实需求,更深层次的是对自己“裸奔”于网络虚拟空间、缺乏对个人信息掌控力的深切忧虑:为什么那些五花八门的手机应用程序总是要求用户授权获取个人的位置信息?为什么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个电器的功能在网络上键入了一个关键词,转眼就收到这款电器的营销推送?如何防止那些网络金融平台未经授权截图个人收支记录?诸如此类,从根本上都需要通过立法来确立“元规则”。

呼吁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折射的是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统一的法律规范需求。一方面,无论是未经许可擅自获取用户隐私,还是倒卖个人信息,近年来都频频出现,成为网络安全治理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尽管总体上我国已有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由于条款分散、适用对象各异、规范不统一、体系上缺乏呼应等问题,令其实际效用大打折扣。把视野放宽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全球性难题,以专项立法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已然成为惯例。2018年5月,欧盟颁布了被称之为“史上最严”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这一立法举措随后引发各界关注,应该不只在于它整合升级了既有法律,而是要力图塑造一套全球通用规则。这意味着,立足顶层设计、及时出台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个人权利保护的层面,很可能还涉及商业、安全等方面的国际交往。

人们既要使用网络却又不可避免地要留下各种“痕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根本上说就是要平衡“限制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如大数据在交通、政务等方面的互联网创新应用所展示的,对大范围个人信息的规范有效收集、运用,在社会治理、服务个人方面都具有无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人们在授权了这些个人信息之后,如何保证其流向和使用符合人们的预期或“语境”。转换到立法层面,就要重点解决好个人对信息的掌控问题,包括对信息采集的授权及其流向的知情权,只有进一步规范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使用过程,才能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良好的前提;站在个人信息使用责任和监管的角度,则是要加大对非法采集、泄露信息的追究力度,以严格的惩戒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

税费降一点,惠民进一步

即时 | 2019-03-06 10:41

减税降费成为今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重要关键词。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抓好年初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

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减税降费之功效,“放水养鱼”无疑最为贴切,深水方能养大鱼。给企业减税降费,为其减轻负担,增加其可支配收入,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发展后劲之举,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企业活力大、后劲足,国家经济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个人所得税调整,给纳税人带来了长远利益的大变化,实现了真正的惠民利民。环保税减免、增值税改革、个税起征点上调……2018年以来,一系列减税降费“大红包”频频亮相,让企业活力更强,百姓钱包更鼓。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实施,其正面效益将进一步扩大。

减税降费是一道综合题,解好这道综合题,每一步都必须小心求解,才能求得最佳答案。一方面,宏观层面的减税降费,必须不折不扣落到微观层面,“最后一公里”需多加关注。中央和地方频频推出减税降费好政策,要让好政策落到实处,执行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谋划、雷厉风行,拿出实际行动,将好政策执行到位,该减的税减下来、该降的费降下来,要让企业感受到政策的暖意,不让好政策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对税费的敏感度也不同,减税降费要精准施策。有必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摸排,了解具体企业的关注点和敏感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以提高精准度和减负效果。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减税降费事关企业及纳税人的切身利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关部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积极主动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让减税降费这一惠民之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减”出来的获得感

即时 | 2019-03-06 10:40

“压减”“缩减”“减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减”字反复出现,几乎每次都引发会场内外的热烈反响。大家为“减”下来的负担而高兴,为“减”出来的活力而喝彩。“政府做减法”“民生做加法”的担当收获点赞。

“今年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在人手一部手机的当下,这无疑是给群众送上了一份“优惠套餐”。

“互联网 ”呼啸而来,却曾卡在了“流量”上。回应问题,“减”去障碍。去年,取消流量漫游费以及提速降费,让人们拍手称快,今年的“降费承诺”,同样值得期待。“让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报告中一句大白话,暖了多少人的心窝。

全面小康路上,我们一起奔跑,不让一个人掉队,因此需要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部长通道”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表示,将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进一步缓解和减轻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贵问题。

为了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2018年我国将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平均降价幅度达到56.7%;2019年,报告给出一颗“定心丸”:“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缓解民生的痛点,“减”去健康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每个人能够轻松上阵,奔跑逐梦。

“今日是蓝天还是雾霾?”在许多人心里,这“每日一问”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情况的关注。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报告中明确的污染物“减”量,正是为了“减”去雾霾,“减”去污染,营造更加清朗洁净的绿色生活。

“作为民营企业家,我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一位企业家代表坚定地说。

这份信心,一定程度上源自政府的“减法”:“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低10%”“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报告提出的减税降费,“减”的力度之大超出预期。

为群众和企业做“减法”,展现的是民生关怀,给自身做“减法”,则更需要担当与魄力。

为给企业减负,政府自身要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审批事项应减尽减”;为把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压减和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开会和发文数量,“今年国务院及其部门要带头大幅精简会议、坚决把文件压减三分之一以上”。

“减”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另一种积极有为,减下来的是负担与成本,减出来的是服务与保障。这些努力都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向选民交“年度作业”成代表们重要任务

即时 | 2019-03-06 10:16

尽管多数代表都有本职工作,但代表履职却也一点不马虎、不耽误。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举行,8名代表接受了中外媒体集体采访。今年代表在回答问题时都突出了一个特点:履职。这说明,代表们的角色意识更加清晰明确,都把向选民交“年度作业”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

昨天的“代表通道”上,即使在回答社会普遍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问题时,代表发言也都体现了对选民意愿的反映。重庆代表团马善祥代表还专门强调了本职工作与代表履职的关系,强调“因为我做群众工作有良好的基础,所以说为我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更重要的事就是我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接待群众的代表履职过程当中,为我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所以说,本职工作做到哪里,代表履职就到哪里”。

笔者去年就关注了全部五场“代表通道”,可以说,去年接受采访的45名代表中,不少代表尤其是新当选代表,由于当选时间不长,履职还未进入“状态”,因此,谈履职、“交作业”的较少,而谈当选感想、谈打算的多。有的代表,则仅仅回应了个别公众关心的问题。

但在过去的一年里,由于代表们逐渐适应代表“角色”,加之全国人大加强了对代表的履职培训,多数新代表都很快熟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知悉了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履行代表职责。因而,尽管多数代表都有本职工作,但代表履职却也一点不马虎、不耽误。

当然,代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再模范履行代表职责,也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辛劳。有一位代表,为了写一份建议,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到全国22个省、40多个地级市出差时,几乎到每个地方时都抽出一些时间专门搞调研,调研的单位达上百家企业,参与座谈的超过千人,在此基础上,才着手起草自己将要提出的建议。

去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也在忙着上交“答卷”。这次会议前,全国人大十个专门委员会分别召开了全体会议,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专门的工作报告。这些报告,也将向本次代表大会书面印发,接受代表们的“检阅”。有的专门委员会,比如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社会建设委员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等,都是去年新组建或者更名的,今年可以说是首次接受“大考”。相信代表们在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也将对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给出一个评价。

在本次大会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办事机构的负责人还将在大会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会上亮相,回应公众的关切。对这些单位来说,出席记者会,也必然面临对去年一年工作的回应,实际上也可以视为年度“交卷”。

□鲁子舜(人大工作者)

1  2  3  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