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行迹 | 闽西北畲乡古村——苎畲村

2022-10-27 09:46:31  李燕萍 来源:东南网、三明市社科联   责任编辑:练为泉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苎畲村,地处闽西北明溪夏坊乡深山,现有村民60多户、400余人,2016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苎畲村《夏氏族谱》载:夏氏原居河南陈州一带,夏寿山为避战乱,率夏氏宗亲艰难跋涉南迁入闽。后梁初年,夏太郎一家经邵武禾坪、宁化安乐,辗转搬迁至苎畲开基创业,迄今已41代1000余年。相传,苎畲最早为蓝姓人家聚居地,以种苎麻、织苎布闻名,得村名“苎畲”。古来流传的“风吹苎斜翻白叶”,巧妙镶入地名,“苎斜”与本地方言“苎畲”同音,“白叶”为邻村名。苎叶背面呈绿白色,“风吹动时,苎叶倾斜摇曳,田野里白浪翻滚”,此即描绘当时这里盛产苎麻景象。

回龙桥。

苎畲山清水秀,人文历史丰厚。五六百年前,990户人家聚集在铜锣形山间盆地,华屋大厝林立,商铺接连而雨不湿身。古时这里是宁化通往泰宁、将乐官道要津,街巷圩场,有宁化、将乐等地商贾常来赶圩,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回龙桥(明万历《归化县志》称“翔凤桥”),如虹似月,横卧于苎畲溪尾。原是木桥,清乾隆年间改建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6米、高6.57米、宽3.2米、孔跨11米、拱矢高5米。回龙桥碑记载:苎畲溪流经此地,山回水转,势如蟠龙,“蜿蜒蟠曲,名之曰‘回龙’。”建桥水尾,“以佐风水”。

相传“苎畲出美女”。公元910年秋,闽王派来镇守闽西北门户归化(时属建州泰宁辖地)威武军节度使邹勇夫来到苎畲村,巧遇长相秀美夏清娘。邹勇夫与清娘爷爷夏太郎同乡,极力荐选清娘为秀女,送给闽王王审知。闽王喜清娘天生丽质、心灵手巧、独具天然身香,便赐为香妃,封一品夫人。香妃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助力闽王推行“轻徭薄赋、勤课农桑”,吸纳大批中原户口,引进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促进闽西北发展。闽王去世后,王氏子侄为争夺王位,同室操戈,最后被南唐吞并,闽王国灭亡。夏香妃含恨离开都城,孑身孤影回到苎畲,52岁香消玉殒,葬在故里苎畲洪坑髻头。当代诗人砥斋到此凭吊香妃遗塚,诗云:“同室操戈毁帝基,隐归桑梓杜鹃悲。荒草零乱蔓坟塚,谁忆当年香玉枝。”

古厝。

苎畲村古风绵柔,仍保持着客家人淳朴、仁孝、勤劳等优良传统,父慈子孝,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明清尤甚,名扬大江南北。明万历年间,夏时行父子双拔贡,叔伯两武官:夏一经任江西铅山县石佛寨巡检;夏一真任广东曲江县濛里镇巡检。尤其夏一鼐家,以孝道传家为后人称颂。夏一鼐之父夏玄接,儿时父逝,由孤母抚养。母生病,夏玄接不离左右,亲为母尝药、喂药直到好转。母亲寿终后,又哀痛不已,并卜地为祠庐,每日早晚肃衣祭拜,直至年八十去世。夏一鼐为夏玄接次子,“蚤岁以孝闻”,母亲去世后,继母江氏待他不好,可一如亲生儿子和颜悦色待之。后江氏去世,父续娶曾氏,一样孝顺,对继母带来两个女儿视如同胞姊妹。父夏玄接患病在床,他弃商归家,不管冬寒夏暑,亲自奉送汤药,且每逢初一、十五不顾自身脚痛和山高路远,风雨兼程前往十多里远燕子岩庙(现邻近泰宁县大龙乡)为父祈福,坚持三年直至父寿终。夏一鼐父子笃孝格天,四乡传颂,并记载于《归化县志》。

夏一鼐之子夏时行,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获选贡官居河南陈州府知州,升岷府审理正,《归化县志》称其“有政治才”, 每治一处“皆有政声”,尤擅书法,娴习词章,著有《西游吟草》。夏时行儿子夏辉“事亲以孝,待弟以诚”。父亲生病,朝夕“随侍汤药,未尝废离。”作为长子,在父亲去世后,督促弟弟们读诗书、走正道,积极参与修桥铺路、周济邻里,倍受乡民推崇。

明万历三十年,夏时正荣获恩贡,出任漳州府漳平县学训导、泉州府学教授。第二年夏铎岁贡,第六年夏廷栋获岁贡并任盛京锦州府学训导,后有例贡夏祖良任南直太湖县丞。清乾隆年间夏鸣皋、夏国梁接踵成为太学生,会稽堂前矗立的四根功名石柱,有朝廷表彰碑文。雍正年间,夏佐虞任甘肃平凉、镇原等县典史,夏标任永安千总。嘉庆年间,夏有功任台湾中营外委把总。光绪年间,夏辉先荣为岁贡,并于同治初年(1862年)任职台湾大书院助教。

苎畲溪,缓缓东流,汇入金溪、富屯溪,流至闽江。夏氏族人足迹,如溪流而绵延,部分东徙台湾繁衍发展。夏姓如今已是台湾大姓,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

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古村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一个苏区基点村。1932年-1934年,红军工作队在连指导员潘义寿领导下入驻苎畲,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党组织、赤卫队、农会,成立村苏维埃政府,开展轰轰烈烈土地革命、游击战争。风展红旗,岁月峥嵘,苎畲村青年踊跃参加工农红军,谱写了红色村史,铸就了永恒丰碑。

(作者:李燕萍 文/图)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