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协作20年

1996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福建与宁夏确立对口协作关系。从此,两地结下不解之缘。 20年,山海结盟,扶贫协作催生全面合作。20年,闽宁携手,优势互补生成新的优势。福建按照中央要求倾力帮扶,宁夏珍惜发展机遇主动对接。闽宁协作迈着坚实的步伐,不断谱写新篇章。

 资  讯 

人民日报:走好“东西部扶贫协作”这盘棋

即时 | 2016-07-22 06:50

中国为减贫所做出的努力,也是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一份中国方案。这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几天前,在宁夏固原访贫问苦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出了这份牵挂。几天后,在银川,他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集来自东西部众多省区市的党委书记们,围绕着这个“最关心的事”,部署脱贫攻坚的下一步。

与会的这些省份和城市,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1996年,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中央作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决策。自那时起,北京与内蒙古,天津与甘肃,上海与云南,广东与广西,福建与宁夏,大连、青岛、深圳、宁波与贵州……开始了结对牵手。过去的20年里,党中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

这就不难理解,这场承载了重大使命的“东西部交流”,为什么会引来广泛关注。一位学者曾无数次与世界银行、国外反贫困研究机构的官员学者交流,对方对中国减贫成就赞不绝口,对“中国经验”,尤其是东西部对口帮扶这一战略决策兴趣浓厚。在他们看来,这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优越性,是西方国家难以企及的。这位学者因此评价:中国为减贫所做出的努力,其实也是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一份中国方案,这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的确,中国共产党人对“脱贫”的使命与责任,“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人口掉队”的承诺,恐怕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难以企及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立志“为贫苦人民谋幸福”;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向全世界斩钉截铁宣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本质;20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也是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立下誓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要坚决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更是把消除贫困提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向贫困宣战,何其艰难。此次座谈所在的宁夏,其脱贫的主战场,是被清代名将左宗棠评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是40年前被联合国官员判定为“不宜人居”的黄土沙地。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态环境的脆弱,经济发展的落后,积重难返的贫穷……要打赢这场仗,不仅要有始终如一的信念和决心,还需要智慧、能力。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这种模式,无疑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智慧”。也确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优势体现在哪里?我们不妨看一个例子。就在中央部署对口任务后,东部各帮扶省市就立即行动起来,作为政治任务落实。成立专门机构,建立联席制度,推行县市结对,确立扶贫项目,选派大批干部。20年来,东部省市向西部受扶省区市共提供财政援助132.7亿元,帮助修建农村公路2.15万公里,援建卫生院所1690个……

这样的力度与成效,不正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所带来的吗?“集中力量办大事”,再一次通过东西部帮扶举措得以展现,从中央到地方的那份政治责任和大局意识,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意义,远不止是经济和物质层面。当西部偏远的山区里,走来了“上海医生”“北京老师”,迎来了“浙江老板”“江苏工程师”……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不仅成为缩短差距的加速器,更激活了西部自身的内生动力,奋起直追,进而力争“弯道超车”。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80年前,就是在西吉的将台堡,红军长征三军胜利会师。如今,20年里三到宁夏固原探访贫困群众的习近平,亲眼看到固原发展的脱胎换骨,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让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这是一次“新的长征”。有东西部扶贫协作,有更精准、更深入的扶贫脱贫举措,更多人对此同样充满信心。

(吴焰)

习近平: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即时 | 2016-07-21 18:36

新华社银川7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在宁夏调研期间专门召开这次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大连、苏州、杭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深圳、珠海等有帮扶任务的东部9个省市和9个城市的党委书记,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接受帮扶的西部12个省区市的党委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口帮扶的河北省委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座谈会上,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介绍闽宁扶贫协作情况,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实际,就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介绍了情况,谈了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同他们讨论交流。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20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逐步扭转,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在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习近平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他为此提出4点要求。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西部地区要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东部地区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下更大气力帮助西部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双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推动工作,把实现西部地区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作为主要目标,加大组织实施力度。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加大投入力度,东部地区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西部地区整合用好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各类资源,聚焦脱贫攻坚。

第二,完善结对,深化帮扶。要着眼于任务的适当平衡,完善省际结对关系。在此基础上,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着力推动县与县精准对接,还可以探索乡镇、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要动员东部地区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等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要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要把握好供需关系,让市场说话,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要把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课题,大胆探索新路。在科技创新上,西部地区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东部地区要舍得拿出真技术支持西部地区。

第三,明确重点,精准聚焦。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都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精准发力。要着眼于增加就业,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要继续发挥互派干部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第四,加强考核,确保成效。要用严格的制度来要求和监督,抓紧制定考核评价指标。要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仅要看出了多少钱、派了多少人、给了多少支持,更要看脱贫的实际成效。西部地区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也要纳入考核范围。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习近平强调,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一是领导工作要实,做到谋划实、推进实、作风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二是任务责任要实,做到分工实、责任实、追责实,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履责激励,失责追究。三是资金保障要实,做到投入实、资金实、到位实,精打细算,用活用好,用在关键,用出效益。四是督查验收要实,做到制度实、规则实、监督实,加强检查,严格验收,既不拖延,也不虚报。

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贫困地区要激发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要组织和动员有志于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做一番作为的干部到西部地区来,努力在艰苦条件下、在攻坚克难中使自己成长为可以担当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

会前,与会同志分组现场考察了闽宁扶贫协作的情况。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20年来,闽宁双方建立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双方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心,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把生态环境改造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一年一度的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从未间断,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真心奉献,数以万计的闽商在宁创新创业,几万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沪宁、汪洋、栗战书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福建挂职干部陈星:固原群众不服穷的精神鼓舞着我

即时 | 2016-07-21 11:44

“两年来,固原贫困群众不服穷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这是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2014年9月,陈星作为福建省第九批援宁扶贫工作队领队到固原挂职。一周时间内,他跑遍了固原四县一区;两个月内,他完成了62个乡镇的调研。之后,只要有时间,他总是往贫困村、贫困群众家里跑,“只是为了像一滴水融入固原干部群众的大河里,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角色。”

2014年秋季开学之际,陈星去西吉县偏城乡调研,随意走进了一户人家。家里房屋虽然陈旧,也没几件值钱的家具,但窗明几净,院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几盆鲜花也是枝茂花繁。一问才得知,这是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拉扯着5个女儿艰难生活着。三个女儿已经上大学,两个女儿还在上中学,全靠母亲种马铃薯支撑着。“这么困难,为何不让孩子辍学去打工挣钱,减轻你的负担呢?”陈星问,“确实很困难,但咬咬牙还是能过去,不能让穷传到子女那一代去。”那位单亲母亲淡淡的语气里透着坚强。瞬间,陈星被这种不服穷的精神感染了,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塞给她,“政府一定会帮助像你这样人穷志不穷的人。”后来,在陈星的协调下,福建省爱心人士资助了这家孩子的上学费用。

陈星从固原市贫困群众身上看到了不服穷的金子般品质,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激发出自己干事的激情。

通过深入调研,陈星提出了实施援建贫困村基础设施、帮扶特色产业、改善民生事业、智力帮扶、招商引资和文化旅游六大工程的援宁工作思路。两年来,他带领21名援宁队员,共援建185个社会事业项目,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3581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工作队提出的争取帮扶资金1亿元的任务。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帮扶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区建设等民生实事上。

陈星和其他队员充分发挥人脉优势,积极邀请台湾、香港、福建、广东等地91批次企业家来宁考察,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9个,总投资215.37亿元。隆德县新坐标服饰公司签约不到半年时间就形成生产能力,承接多家品牌服饰加工,吸引当地300多人就业。彭阳县与漳州客商签约,引进真石漆涂料厂、电商创业园和塑料包装产业园项目;原州区与福建客商签订源利服装厂和油用牡丹项目,填补了彭阳县、原州区没有大型闽商企业的空白。(记者王玉平)

“习总书记考察宁夏”漫评②:爆发民族能量 实现中国梦

即时 | 2016-07-21 09:02

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继续考察调研。他寄语宗教人士发扬爱国爱教传统,为脱贫致富发挥积极作用;肯定闽宁合作宝贵经验,鼓励企业在产业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考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肯定我国在煤化工领域取得的创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每个人的奋斗都是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回首过往,正是靠着一代代人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展望前路,我们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重重挑战、实现共享发展共同致富,离不开13亿“实干家”的赓续奋斗。爱国宗教人士也好,民营企业家也好,抑或是广大工人阶级,身份角色有不同,却都是同心筑梦的宝贵力量。只要大家精诚团结、同心同德,各出其力、各展其能,就一定可以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走好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宋雄伟漫画作者迟颖、廖婷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系列漫评:

“习总书记考察宁夏”漫评①: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他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并强调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纪实:山海牵手 不忘初心

即时 | 2016-07-21 07:59

从绝地求生到走向世界

这一次,孛云峰到了玉泉营开发区,他听说那里正在搞“吊庄移民”。这里就是后来的移民产业城——闽宁镇。

在这里,聚集了一群和孛云峰命运一样的人。他们来自西海固的各个乡镇,带着疲惫,带着焦渴,带着难以言说的忧愁和摆脱贫穷的梦想,聚在这里寻找充实而鲜亮的人生之路。

当时这里是典型的戈壁滩,满目荒凉,但这里地势平坦,近水、沿路、靠近银川,有独特优势。

“那时这里荒无人烟,根本不宜生存。天上没个鸟鸟子,地上没个草草子,咋活哩?” 王金满是西吉县马建乡第一个来这里的移民。

此时,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正在进行考察、论证和规划,决定在这里建设闽宁村,建成宁夏易地扶贫开发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庭院经济示范区,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对扶贫开发示范区闽宁村的建设,习近平寄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期望。

据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领队马国林介绍:“这个思路,源于习近平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开展脱贫工作的两个成功实践:一是船民上岸,就是把渔民从船上移到岸上去;二是移民搬迁,我们叫作造福工程。目的都是把群众从不适宜生存的地区搬出来一起发展。”

从西海固来的人们,决心在这片能引水的戈壁滩上开始新的生活。

王金满说:“条件特别差,每天出去干活带着饭。吃饭的时候就蹲在沙地里,大风刮得碗里都是沙子,不吃也没办法。”

“正搭帐篷呢,风把帐篷揭了,做的饭啥都没有了。”

孛云峰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有人在盖房了。

“早上一起来,建的房子都没了,让风沙全给埋了。”

但孛云峰仍坚定地留下来,他要让漂泊的心在这里安定下来。

他打听到在这里打小工一天能挣3元钱,技工一天8元钱。

他对一个老板说:“我们这些移民家里都很穷,你每天多加一元钱,大家给你多干点活。”老板说:“那行!这个事情交给你,你开始干。”

孛云峰把那些和他一样正在找活干的农民们召集起来,说大伙想多挣就多干。

“早晨6点钟就起床,往往深夜还加班。”

这一次,他挣了400元!他立刻把全家人都接了过来。当时建房工程不多,没那么多工可以做。他去粮食加工厂赊了一车面,去养鸡场赊了鸡蛋,把货卖了再给人家钱。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弟弟在这里帮人家盖房子,饿得不行,吃油蒿子中毒了。拉到医院洗胃才救过来。”

……

1997年7月,闽宁村正式动工。


习近平特意发来贺信:“闽宁村的正式兴建,是闽宁两省区开展对口扶贫协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闽宁村当时规划近期搬迁移民4000人,重点解决温饱问题;远期发展到2万人,建成内有凝聚力、外有辐射力的现代化村镇。

到2015年,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经发展为福宁、原隆、武河、木兰、园艺、玉海6个村6万多人,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闽宁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年不足500元,2015年达到10361元,增长了20倍,超过全区平均水平,3年内将达到银川市平均水平。2014年,闽宁镇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并成功进入全国重点乡镇行列。

实践证明,建设闽宁镇对于整个闽宁协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但是,这片戈壁滩已经荒芜了数百年,土壤贫瘠,庄稼无法生长。经过调研论证,最终确定了两个产业发展方向,一是菌草,二是葡萄。

一批批福建扶贫干部,在西海固和闽宁镇倾注了大量心血,和当地农民一起创业。

西北内陆干旱缺水,种蘑菇可以在小环境里操作,不占大片土地,可作为探索干旱地区发展产业的一条路径。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占熺教授带领技术团队来了,手把手地教农民种蘑菇。

由此,菌草产业开始在宁夏这个内陆地区发展起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命运改变,从改造脚下的这片土地开始。

“地里到处散落着石头,我们就把大石头都拣出去,小石头用网筛掉。几年后开始种玉米,刚开始玉米也不长,这个地方缺水。过了两年引黄河水了,地里也开始上农家肥,就这样把土地改良过来。”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书记杨登福也是从西吉县移民来的,当时在工地上开推土机,见证了闽宁镇发展的全过程。

在西吉和闽宁村两边跑的王金满,2000年终于看到了希望:“种田可以浇水了,玉米长得也不错,我觉得这里可以生存了,就踏踏实实住了下来。”

盖房打井、筛土平田、修渠通路、建设扬水站,温棚里长出了菌菇,戈壁上种出了粮食,当初的不毛之地,如今气象万千。

四处奔波的孛云峰,也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机会。他贷款创业,建了一个水泥预制品厂。因为当地建设如火如荼,他的预制品厂效益非常好。

“我能挣钱,拉板的人能挣钱,打板的人能挣钱,拉水泥的人能挣钱,我发现我带动了好多人,这是个好事情!”

几年下来,看着大家都挣着钱了,这时候,孛云峰才觉得自己真正走出了西海固。

习近平十分重视企业在对口扶贫协作中的作用,他明确指出:“光政府行为还不够,还要把企业加入进来,生产发展了才能改变面貌。”

当年,林月婵按习近平指示,动员福建企业家来宁夏创业,寻找发展机会。其中有一位晋江的企业家叫陈德启,他从闽宁村带了一把土去了法国,找专家鉴定。鉴定结果是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酿酒葡萄,日照等各项条件指标均优于法国波尔多地区。他回来后,在贺兰山东麓一口气承包了10万亩荒地,部分用于种植酿酒葡萄。

有了投资,有了技术,结合当地的移民和土地,葡萄酒产业在这片戈壁滩上发展起来了。目前,已经发展到近10万亩的规模,建成酒庄13座,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建了起来。


王金满同村的村民都种了葡萄,每户6亩。他高兴地说:“现在全村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多元了,每家都有车,这在以前哪敢想呢?”

闽宁镇是戈壁滩上的一个试验场,也是面向未来的一片希望之地。

起高楼、修马路,种葡萄、建酒庄。学校、幼儿园、居民安置区已经建成,30MW光伏电站并网发电,588栋设施大棚投入生产,万亩草畜基地竣工,肉牛养殖基地存栏近7000头,“宁酒、闽茶”文化交融的商业区已经开发,西线高速公路通车,闽宁扶贫产业园里企业陆续入驻,用于培训移民的劳务市场与区市县联了网。中粮、德龙、西夏王、轩尼诗等一批大型企业的落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移民和企业参与其中。

项目带动、产业协作、科技扶贫、劳务培训、劳务输出、企业参与、社会支持,闽宁镇已经成为中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和中国特色扶贫的经典样本。

20年里,通过助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改善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当年存在于人们愿景中的那座生态移民产业城已具雏形。

宁夏已相继“孵化”出160个闽宁示范村,建设了闽宁镇、石狮镇、惠安村、南苑村、南安村、团结村、皇甫村等一批生态移民示范村镇。

2013年10月,第十七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银川召开,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提出,进一步深化闽宁互学互助,在两省区间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将闽宁协作向纵深推进。

2013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先后9次到闽宁镇调研,现场办公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难题,为闽宁镇的发展指出方向。他提出闽宁协作要在帮扶范围上突破,从过去以宁南山区为主向全区范围拓展,以全区的发展带动宁南山区的扶贫开发。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作出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扶贫帮困的关键所在。东西协作这一战略,将不可阻挡地把身处大西北的人们推到现代产业链上去。

当初从西吉走出来的孛云峰、王金满,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寻找出路的人们,都在产业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马社红如今在家门口的隆德产业园打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钱。在新坐标鞋服公司的流水线上,她正在加工的衣服,品牌属于一家美国公司。

她有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二,正是用钱的时候。但家里有两个残疾老人,她不能出外打工。如今,建在家门口的企业解决了她的难题,使她既有了收入也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她一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一边头也不抬地笑着说:“我一个人可以负担家里的很多费用。”

在人造花工厂,有30多名残疾人员工来自农村。今年44岁的张世坤,18岁时摔坏了腰,以前跟母亲过,母亲去世后跟哥嫂过。现在他有了一份工作,觉得自己活得像个健全人了。


他捧着一堆花,笑出了声:“咱自己赚钱了,不要家里的钱了,多余的钱还可以给家里花。”

一直以来,福建援宁干部和宁夏各级干部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宁夏南部贫困山区的老百姓还无法从根本上脱贫致富。根源既在于自然条件太差,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养殖都受到限制,也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大量输出。

只有把人放到产业链上,才能真正改造当地的生产方式,真正打破传统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使宁夏南部山区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

如何真正实现宁夏贫困地区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第七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领队陈永共、福建闽宁办主任马国林和宁夏扶贫办负责人的设想是,把福建以及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海固。

但是,当地是否具备发展产业的条件?同时福建能否把产业优势转移过来?最终要实现产业落地,当地能否提供配套政策?发展产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短期内看不到结果。

来自莆田市的挂职干部林珍发、林超雄,提出在西吉县建设产业园区的方案,受到普遍质疑:“你们在这里只挂职两年,产业园区能不能建成?一两年之内能不能形成规模?”

“如果这个产业园区建不起来,我们两个继续挂职,不回了。”林珍发、林超雄向县委、县政府立下“军令状”。

产业园区上马了。他们回到福建,劝说企业家到西吉投资,有50人表了态,愿到西吉考察一下。

来了,看了。摇头,怀疑,顾虑重重。

这个地方条件太差,交通又不方便,各方面不尽如人意。第一批来的50名企业家都没有投资意向。

林珍发和林超雄背上十几公斤马铃薯,坐上火车去找肯德基中国区总部。但是肯德基中国区总部的老总不见他们,他们在宾馆待了5天。

不停地想办法。“找来找去找到莆田的一个朋友,他朋友的同学在美国肯德基公司,通过美国的那个人给中国的总裁打电话,那位总裁终于见了我们。”

肯德基中国区总部派了发展战略部的副总到西吉考察。让林珍发没有料到的是,肯德基的化验结果是:当地马铃薯淀粉含量过高,无法炸薯条!

“这对我们打击很大!如果肯德基用西吉马铃薯,一年可以消化数万吨,当地老百姓就不愁马铃薯销不出去,带动老百姓致富也不成问题。”

大冬天,他们又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和乌鲁木齐市,想在西吉设厂,加工新疆的马铃薯。当他们把新疆的马铃薯邮寄给肯德基之后,得到的检测报告还是一样:淀粉含量高。

西吉马铃薯产量这么大,这个产业一定要开发出来!林珍发和林超雄马不停蹄背着马铃薯接着跑,寻找愿来西吉开发这个产业的厂家。

怀着渴望,走遍中国,他们像夸父一样追着梦……

西吉的马铃薯加工产业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发展起来了。目前有2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就有专门搞马铃薯加工的国圣食品公司。这家企业现在已完成两期工程,有14条生产线,加工马铃薯饼干、沙琪玛、薯仔,年产量达10万吨,年消化鲜薯7.5万吨,解决了当地数千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宁夏的开发式扶贫,就像20年的接力,第八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到宁夏之后,领队马必钢认为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已经水到渠成。

“造血式扶贫,能够留下一支永不回家的援宁工作队。”


隆德产业园创造了以商招商的模式,他们从福建请来了产业园投资商林小辉,由他按照市场规律整体打造产业。

林小辉前后派了100多人次来考察,又请了中科院十来位博士生一起过来调研。所有人的结论是:这个园区搞不起来。

林小辉想放弃,但马必钢坚定地请他再从长远考虑,他最终还是留下来了。原因是:隆德的区位优势明显,离兰州、西安、银川三个城市都很近;这里民族团结,老百姓朴实厚道;许多政策特别适合企业发展。

产业园由林小辉投资运营,厂房由他建设。他将厂房租出去,做平台,做服务,做物流,和入园企业一起发展。

人造花厂是第一家引进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国外。老板潘文贤测算过,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只有深圳的一半,算上物流和其他因素与深圳差不多。沿海正在转型升级,好多产业一年比一年难做,但在大西北还有很大空间。

集聚效应显现。一家企业进来,下游产业做瓶子、做标签的、搞印刷的跟着就来了。于是潘文贤又投资了一家纸箱厂,固原市工业企业的纸箱大都由他提供,还为甘肃静宁的苹果、敦煌的哈密瓜、中卫的硒砂瓜等果蔬产品提供包装纸箱。

林小辉已经在园区投入了5亿元。他今年计划引入上海一家年产值200亿元的上市公司,这家果脯企业看上了当地的资源,杏子、核桃、苹果、桃子、梨都可以加工。随着人造花厂、服装厂、玛卡厂、纸箱厂、闽宁重工等企业逐渐站稳脚跟,一些更大的企业也陆续入园。

第七、八、九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持续把产业开发作为扶贫重点,通过闽宁资金支持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西吉、隆德、盐池、红寺堡等一批闽宁产业园区建设起来,发挥着平台辐射作用。

西吉的马铃薯产业已经冲破制约,打通了全产业链,成为西海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样板。

泾源已建成牛肉加工、草畜饲料、农民养牛合作社体系,发展成为宁南山区肉牛养殖核心区,西北地区肉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苗木产业打通了市场、流通、信息环节,连接起全县28万亩苗木和2万多户苗农。

隆德的中药材基地联合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带动了家家户户种植中药材,传统产业终于开始做大做强。

彭阳的菌草产业实现了科学化培植、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

20年来,闽宁两省区的干部群众在西海固播下的产业种子,正在茁壮成长,有的已长成参天大树。

几年前,在福建开办民营医院的王文林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正在宁夏扶贫的马必钢打来的,说宁南山区医疗资源不足,问他能否过来看看。王文林考察后觉得,在这里办医院很难,因为效益差,但是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条信息促使他下了决心。

“当时一个朋友发了西吉一个女孩的故事,我就带着女儿实地去看了,山沟沟里的路很难走。这个小姑娘5岁时,爸爸和人打架被打死了。7岁的时候妈妈跑了,家里就剩她和83岁的爷爷。爷爷不能下床,她从6岁起就照顾爷爷。爷爷根本就没看过病,没用过药。”

当时他和女儿都流泪了,他下决心要建一家全新模式的医院。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他开办了闽宁医院,鳏寡孤独老人、贫困户、低保户在这里住院,几乎全免费。很多农村病人来治疗,王文林说这里的医药费比其他医院低30%至40%,因为闽宁医院的供应链已经完全市场化、规模化了,成本优势很大。

口口相传,十里八乡的病人就都来了。确切地说,闽宁医院做了很多大医院做不了的那一部分工作。

但是作为企业,必须要盈利才能活下去。

王文林看得长远:“只有赢得老百姓和政府的支持,发展才有后劲,企业才能不断做大做强。你真正为老百姓做好事,他们心里是有一本账的。当然前两年是最痛苦的,必须要挺过去。”

人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分配者。只有把政策的优越性、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才可能同时实现社会财富和社会幸福的最大值。

社会企业参与进来,为社会扶贫提供了最有力的工具。陈永共、马必钢、陈星、林珍发等一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能够和当地政府一起在西海固发展起庞大的产业集群,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奇迹,正是因为掌握了这样的工具。


二十年改天换地

过去的20年里,宁夏历届党委、政府和闽宁协作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百万人口生态大移民,一方面是彻底改变生存环境。连续多年的生态移民搬迁使近百万人口在数十个闽宁镇这样的移民新村开始了新的生活。

同时,闽宁两省区开始在西海固大规模改造生态。

水是关键,水是一切。

1997年习近平在隆德调研时指出:“干旱地区主要是缺水的问题,就是要因地制宜解决,根据不同的条件,把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都利用好。”

第二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到达宁夏,领队马国林和地质工程人员反复勘察,历经80多天,终于在“无水区”打出了一口深456米、每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的井。出水那天,当地群众含泪喝下了第一口清纯的水……

多年来,通过闽宁协作打井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习近平提出了实施井窖工程、坡改梯、移民吊庄开发和希望小学建设,培植扶贫支柱产业、扩大劳务输出等因地制宜的扶贫开发措施。

要彻底改造土地,必须实行坡改梯。数年里,建设梯田成为闽宁协作的主要工作内容。

“过去叫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现在叫三保田,保水、保肥、保土。”

李文录回忆,他担任宁夏扶贫办主任的时候正是宁夏坡改梯建设期,两省区每年都加大协作力度,最多的一年规划建设35万亩基本农田。

隆德是宁夏建设梯田规模最大的县,20年后,几乎整个地貌被改变了。

隆德的山地坡度较大,不少有五六十度,以前水顺着山坡流走了,零星的洼地一亩打不了百斤麦子。

大规模建设梯田之初,看着铲车和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进深山,张程村的人害怕了——怕把熟土推下去,生土推上来,不长粮食了。

看到大家都不推梯田,村干部带头叫了推土机,把自家的山地推了。

这年天不下雨,水井也干了,但村干部的梯田里水不流失,“粮食长得好得很”,庄邻们一看才把地推了。

张程村以前的土地面积是4128亩,坡改梯后成了7000亩。

村民们感叹:“真不可思议!修了梯田,夏天雨少,秋天雨多,整个气候变了。现在种上玉米,刚好到结苞的时候天就下雨了。”

20年来,闽宁协作共建设高标准梯田22.9万亩。现在,百万亩覆膜玉米、百万亩覆膜马铃薯种植已成规模。改造人们的头脑和改造土地一样艰难,但奇迹还是在这里发生了。

没有小流域治理,西海固小范围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站在彭阳县阳洼流域的山上望去,美不胜收。枸杞、山桃、沙棘、松树、云杉、柠条,山上全是生态林,山腰到山底则是水平梯田。现在这里已经是旅游景区了,春天杏花、桃花漫山遍野,很多人开车来游玩。

“我们有十几条这样的流域,比如大洼流域、大沟湾流域、草场流域、大草湾流域、曹川流域……”彭阳扶贫办干部黄彦贵说。而在治理前,这些地方全是光秃秃的土山,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一下雨,洪水冲得到处是壕,形成泥石流进入茹河,最后进入黄河。

实施高标准梯田建设、推广窖蓄滴灌、覆膜保墒、全境禁牧和退耕还林还草……20年来,通过闽宁协作和捆绑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类国家帮扶资金,隆德、西吉、泾源、彭阳、原州区等县区持续对20多个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住了,水被充分利用,生态得以恢复。山绿了,水清了。

经过20年全方位的治理,西海固的恶劣环境已经彻底扭转过来。


盐池,是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一个贫困县。而20年前,它就在沙漠之中。

花马池镇皖记沟村张明云回忆:“沙化到啥程度?我们那儿有个场,场墙有半人高,沙子从西边一过来,直接就把墙埋了。”

“那一天,起了大沙暴。我正在挖白草根,就见北边二道川的沙窝窝,好家伙,顶天立地的,就那么翻着呢。我赶紧往家跑。顶多跑了二十步,‘呜’的一下沙暴过来了,天就黑了,人眼睛睁开和闭上一样黑。”

“这有个锅底坑,羊窝着取暖躲风,没想到沙暴一来直接就把羊埋了。盐池和定边交界处有个盐湖,沙暴来了,近千只羊顺着风跑,都跑到盐湖里淹死了,放羊娃也淹死了几个。”

张明云的记忆中,整个庄子十几户人,也就三四户吃饭不断顿。种粮食靠天吃饭,种得早了风打了,种得迟了天冻了。

他们甚至要去沙地上挖老鼠洞,和老鼠抢草籽和粮食。

要解决人和土地的矛盾,必须全面封山禁牧,退耕还草,禁止滥挖乱采,把人从土地的破坏者转变成建设者。

人们被发动起来,参与到大规模的防沙治沙行动之中。

首先是种防护林。“几百米一带子,一带子有六缕子,从西到东一共有七八条带子。”

政府发放树苗,村民栽,再拉水浇。这个过程长达数年,规模和力度都史无前例。

盐池扶贫办常海波指着成片的柠条和沙柳混交林说:“造林以高杆灌木为主,如柠条、沙柳、花棒。再就是沙蒿,它一到冬天就看不见了,夏天长得特别旺。”

“得一点一点治理,一片一片治理,这些都是通过二三十年才完成的。”常海波亲历了这一堪称伟大的人类壮举。

20年前,张明云家在沙漠深处,20年后他家在草丛深处。

通过规模化养殖盐池滩羊,张明云家已彻底翻了身。他花15万元建了4间房,一砖到顶,家电齐全,宽敞明亮。

全村人现在不种粮食了,改种紫花苜蓿和苏丹草。“将草割下来喂羊,羊就不在外面放了。”

几十万人20年持续还林还草,盐池县沙漠已经被遏制。从卫星图上看,这里真正实现了人进沙退。

张明云说,人和羊都不再破坏生态的时候,地里那种叫米仓仓的老鼠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把那个籽噙到嘴里,刨个坑往进一吐,然后用土一埋,准备越冬吃呢。没想到一下雨,籽就发芽了,现在满山遍野都是老鼠种出来的草。”

惠泽闽宁协作新村是从沙漠里搬出来了。

村支书吴刚回忆说:“过去老家那边沙化非常严重,沙子和房子一样平。有一个人晚上从沙路走到房顶上,掉下来摔死了。”

现在的惠泽新村有长长的硬化街道,两边是整齐划一的砖房,还有整洁漂亮的广场。

这一切的转变,来自闽宁对口协作资金的撬动。

闽宁资金在惠泽新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用于盖羊棚,买基础母羊。一户一个羊棚,几年下来,全村养了15000只滩羊,种植苗木1050亩,有300多栋蔬菜温棚,人均年收入达到5600元。

闽宁镇:东西扶贫协作的样板 闽宁对口协作的窗口

即时 | 2016-07-21 07:55

情满闽宁镇

东南网7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戴艳梅 郑璜 方炜杭 发自宁夏)

山海牵手,不忘初心。7月19日,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走访了村里的农业科技大棚、党群服务中心、卫生站等地,详细了解闽宁镇扶贫攻坚、福建省对口帮扶等情况,深情回忆了20年前在福建工作时直接推动闽宁合作的情景。他说,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让总书记牵挂了20年的闽宁镇,是东西扶贫协作的样板,也是福建和宁夏对口协作的窗口。20日,本报记者赶赴这片热土,追寻总书记的足迹,探访这座荒漠中崛起的新城。

一路上,写有“闽宁携手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丝路牵手 闽宁情深”等字样的大型牌坊不断从眼前闪过,诉说着福建与宁夏的深情厚谊。

原隆村卫生站,较往常更热闹。67岁的村民田成林正跟村民们说起前一天偶遇总书记的情形:“昨天下午,医生正给我量着血压,一群人走了进来,走在最前头的,就是在电视上见过的总书记。”老田还沉浸在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以前住在大山里,挑个水得走上好几里,生病上学都是犯愁的事。现在再不用靠天吃饭了,只要勤快,就不怕赚不着钱。”从原州搬到这里两年了,老田家的日子彻底变了。他当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1200元收入,老伴领到每个月160元的低保,儿子媳妇都在葡萄园打工,两个人月工资加起来就是5000元,孙子在村里上学也方便。

给老田看病的,是闽宁镇卫生院派到这里的主治医师牛永刚,他是闽宁镇卫生院第一任院长。“上个世纪90年代刚来时,这里荒无人烟,房子没建好,掏个坑,搭上树枝就是铺盖。”而现在,原隆村卫生站就有十名医卫人员,药房、理疗室、注射室都全了,村民们小病不出村。还有两年就退休的他,下派到村里,除了坐诊,更重要的任务还是带带卫生站里的年轻人。

村卫生站就设在原隆村村部,旁边还有一站式民生服务大厅、文化服务中心等。走在村里,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绿意盎然的行道树,一排排带着闽南红厝风格的瓦房整齐排列,屋顶还统一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作为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自2012年5月份开始动迁以来,原隆村已经安置了来自固原市的14个村组10515人。


闽宁镇的建设始于贺兰山东麓荒漠的开发。199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从西吉、海原两县通过易地搬迁方式,陆续在永宁县境内建立了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发区两处吊庄。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决定由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宁夏调研,被当地的贫困状态震撼了,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闽宁开展对口帮扶,重点实施了“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

薪火相传接力建设。如今,闽宁村升格成了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500元增加到10360元,这个被形容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方绿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

从一片戈壁荒滩到生态移民示范村(镇),闽宁镇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起高楼、修马路,种葡萄、建酒庄。学校、幼儿园、居民安置区已经建成,30MW光伏电站并网发电,588栋设施大棚投入生产,万亩草畜基地竣工,肉牛养殖基地存栏近7000头,“宁酒、闽茶”文化交融的商业区已经开发。闽宁扶贫产业园里企业陆续入驻,一批大型企业的落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移民和企业参与其中。

“昨天习总书记到这个大棚里看了!”在原隆村光伏农业产业示范园内的一栋蔬菜香菇种植棚内,园区负责人王泉仍一脸兴奋。

记者发现,这座大棚被隔成两半,阳光可以照射的一半种植蔬菜,密闭阴暗的一半则种植香菇。大棚顶部则覆盖着太阳能发电板。

“我们把这种棚称为‘阴阳棚’。”王泉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食用菌的呼吸作用则是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在合适的时候把隔帘打开,让两边的气体、温度、湿度进行交换,达到促进生产的目的,实现效益最大化。

这是一个把光伏发电与扶贫、农业开发相结合的光伏农业,通过发电的短期收益对农业进行以短养长。在这里就业的主要是来自于原隆村的贫困户,高峰期可达近500人。种植户除了每个月固定的2100元工资,年底还有1万元的分红。

在棚外一片试验地,记者认出种植的绿色植物是巨菌草,王泉十分惊讶,他说,这些巨菌草正是福建的菌草专家林占熺引进的。巨菌草在南方是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但是在北方由于气温比较低难以顺利越冬。公司今年进行试验性栽培。“林教授上个世纪90年代就来宁夏技术扶贫了,正是他们当初的努力,才有现在大变样!”说起林占熺,园区专家们的脸上充满敬意。

不仅是专业技术人才,这些年,来自福建的挂职干部也加入了闽宁镇开发建设的大潮。

通过招商引资,把福建的优势企业和优质项目引进宁夏,这是宁夏干部群众对来自福建的挂职干部的期待之一。不过,要在两地之间进行产业扶贫的对接并不容易。2014年,福建援宁干部黄嘉铭到闽宁镇挂职副书记,主攻招商引资。在帮助宁夏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他发现尽管闽宁镇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基础设施、市场信息、交流沟通等不够顺畅,招商难度不小。为此,他打起“亲情牌”,利用商会等平台极力引进有投资意向企业,并在政策落地以及服务上下足了功夫,把企业引进来、落了地、扶上马。

记者见到黄嘉铭时,他正在宁夏青川管业有限公司走访。去年,青川管业到闽宁镇闽宁扶贫产业园投资建设了宁夏首条钢丝网骨架聚乙烯复合管生产线。该项目占地145亩,总投资2.568亿元。


来自南安的三兄弟投资了这家公司。技术经理王文辉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兄弟仨先后到宁夏创业,在贺兰县办厂。去年在福建援宁干部的力荐下,几番考察,终将新厂落户闽宁。当年4月动工兴建,历时6个月完成投资8600万元,建成一期135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12月份将实现投产,今年预计完成产值4000万元。他说:“援宁干部是我们老乡,值得信任。他们的务实与无私帮助打动了 我们。在这里办厂,可节约20%-30%的人工成本,还有税收等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我们也很愿意参与闽宁镇的开发建设。”

王文辉介绍,目前公司已在当地招收了40多名富余劳动力,全部培训合格后上岗。待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增加就业岗位430个。

闽宁镇是戈壁滩上的一个试验场,也是面向未来的一片希望之地。在援宁干部的牵线搭桥下,文良酒店、龙珏投资等越来越多的闽籍企业落户于此。

项目带动、产业协作、科技扶贫、劳务培训、企业参与、社会支持,闽宁镇已经成为中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经典样本。

其情切切,寄望殷殷。总书记在闽宁镇原隆村祝愿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宁夏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早日实现。福建与宁夏,这对结缘20年的亲戚,将在康庄大道上心连心、手牵手继续前行。

厦门20年来向宁夏海原泾源投入1.6亿助力精准扶贫

即时 | 2016-07-21 06:55

 闽宁项目示范村田拐村一片生机盎然。(本组图/本报特派记者 黄嵘 摄)

  

厦门援建的海原县图书馆。

厦门日报讯(记者 蓝碧霞)199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福建与宁夏开展闽宁协作,相隔三千多公里的厦门与宁夏西海固地区,从此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20年来,厦门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对口帮扶的中卫市海原县、固原市泾源县的资金和物资累计约1.6亿元;援建236个项目,帮助完成招商引资投资金额近5亿元;培训未就业农村劳动力及农村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名,骨干教师200多名,党政干部270名。厦门市共派出9批援宁工作队,31名挂职干部和200名支教老师。

近日,记者随市领导赴宁考察调研对口协作工作,在海原县、泾源县采访,真切感受到这里的群众,对厦门深厚的感情。“医院、学校、图书馆是厦门帮我们建的,节水灌溉技术是厦门教我们的,公园、广场是厦门援建的……”当地干部说,开展闽宁协作,盖房打井、筛土平田、修渠通路、建设扬水站,温棚里长出了菌菇,戈壁上种出了粮食,当初的不毛之地,如今气象万千。

 

海原县麻春新村的村民热烈欢迎厦门客人。 

田拐村从贫困村转变为示范村

田拐村,一个回族村落,村里的人家都姓田。这个位于海原县史店乡的山村,2015年以前,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建档贫困户,村民们基本上都住土房、盖土墙,生活环境恶劣。

去年,田拐村被列为闽宁项目示范村,厦门市帮助海原县对这个村进行整村改造,建设新村,发展红梅杏产业。昨日,我们来到这里,看到的已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家家户户红瓦青檐,同色砖墙,同款大门,配套太阳能热水器和养殖棚圈。村道上安装了路灯,村里新建了活动场所和民俗展厅。水泥路通到村口,村里人有的做起运输,有的外出打工,还有人种草养畜,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实现了脱贫。

田成顺,村里的一个养牛户,敞开大门迎入了来自厦门的客人,他热情地带大家参观养殖棚圈,开心地告诉我们,去年政府提供补助,家里拆了土房建砖房,还种下40亩红梅杏,三年后这些果树就能挂果,为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

海原县县长许正清说,田拐村海拔1700多米,气候适宜红梅杏成长,以前,村民就有在庭院种植杏树的传统。县里因地制宜,建立红梅杏基地,配套供水和道路工程,引导农民种植,目前全村种植1万亩,预计三年后能带来将近1亿元的年产值。红梅杏春季开花,夏季结果,秋季红叶,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还可以发展农家乐,打造旅游观光村,拓宽增收渠道,逐步实现致富奔小康。

援建学校占全县的十分之一

中卫市分管农业和扶贫工作的副市长刘学智告诉记者:“在我们这里,‘种’一个大学生胜过种农作物。”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几年后就能够实现脱贫。

也正是因为如此,20年来的闽宁协作过程中,厦门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海原县、泾源县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帮扶。翔安区帮助泾河源中心小学完成改扩建,帮助香水镇车杨小学完成校园改造。同安区充分发挥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县优势,与海原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开展了远程教学培训。厦门市教育支队和厦门大学教育支队每年有16位队员在海原支教。我市还参与实施“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出资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就学。

据了解,对口帮扶以来,厦门市对海原县投入1100多万元帮扶教育发展,改扩建了李旺韩府小学、海原同安公仆希望小学、海原县湖里小学、海原一小、海原三中、海原二中等25所学校,占目前学校总数的十分之一。运用帮扶资金,海原回族中学等学校添加了教学设备,装配了多媒体教室等,还有6700多名贫困生得到救助。最近,翔安区还将投入600万元,扶持援建泾源县的少年宫项目。

培训一支“永不回家”的援宁工作队

位于宁夏最南端、六盘山腹地的泾源县,如今已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宽带)。县委书记张立君说,20年9批援宁干部,就像一场接力运动,为泾源的扶贫工作尽心尽力,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无私援助和亲情帮扶。目前,泾源县闽宁协作项目150多个,涉及生态移民、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劳务输出、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建成了集美新村、翔安敬老院、鹭泾电影院、泉舜青少年活动中心、厦门眼科中心对口帮扶亿元等惠民工程。

“一批又一批的援宁人员,不仅带来了扶贫开发的项目、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带来了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张立君说,造血式扶贫,为当地培训了一支“永不回家”的援宁工作队。

2011年3月,厦门皇达集团董事长陈国添携台湾专家辗转十多个小时抵达泾源县,他原本的初衷是应援宁干部邀请,为泾源县捐建一所希望小学。但是,被泾源当初的落后状况所震撼,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同年5月创办了。这是泾源县第一家招商引资企业,管理团队坚定把六盘山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方向。通过五年多的发展,企业不仅取得了固原市农业农头企业、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等荣誉,更带动周边合作社和农户从单一的种植针叶类小苗,向高附加值的花灌木转型,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把企业做大做强,为闽宁事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平说。

习近平几张老照片背后的一段扶贫佳话

即时 | 2016-07-20 22:07

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 2016年7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实地察看福建和宁夏合作开展移民搬迁安置和脱贫产业发展情况,深情回忆了20年前在福建工作时直接推动闽宁合作的情景。

原隆村村民海国保家的客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习总书记同大家围坐一起,共同讲起闽宁扶贫协作的这段佳话。

最早一批移民到这里的谢兴昌见到总书记特别激动。“闽宁镇的变化,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兴奋地告诉习近平。

闽宁镇,是习近平当年亲自命名的扶贫移民区。

这个当初被谢兴昌形容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地方,已从一个搬迁安置贫困群众8000人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常住居民6万余人、回族人口占83%的特色小镇。

1996年5月,福建、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央“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和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决定全面开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习近平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3次发表重要讲话,2次到宁夏实地考察指导,形成了系统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思路,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指明了方向。

新华社宁夏分社摄影记者刘泉龙,当年拍摄的几张珍贵照片,记录下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1996年11月,闽宁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福建召开,会议确定:两省区政府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建立扶贫协作发展基金;从沿海5个省辖市中选出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对口帮扶宁夏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图为习近平(右五)出席闽宁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96年11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在福建出席闽宁扶贫协作签字仪式。 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摄

1997年4月,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并出席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6天里,习近平走访了5个对口帮扶县,查看了吊庄搬迁、井窖抗旱,探访了贫困家庭。图为习近平在宁夏隆德县贫困农村调研。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摄

●习近平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初,高瞻远瞩指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宁夏位于祖国大西北,两省区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相互支持和帮助。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完成。

●在1998年第三次联席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要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重点,以产业协作为基础,进一步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扶贫协作的规模和力度,切实抓好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扶贫协作。

●在2002年第六次联席会议上,习近平又提出,要在巩固现有扶贫成果基础上,根据新时期扶贫开发特点,调动各方面力量,创新帮扶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协作规模,增强帮扶力度,推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再上新台阶。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仍然牵挂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08年4月到宁夏视察时强调,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这些重要指示体现了“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是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基本遵循。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这次再到宁夏,习近平触景生情。他对乡亲们说,1997年我来到这里,被当地的贫困状态震撼了。我到了一户人家,那真是家徒四壁,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只看到窑洞顶上吊了一根绳,拴着一捆发菜,在当时那就算比较值钱的了。老百姓用水很困难,也洗不上澡,人都是脏乎乎的。看了以后,我就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

当时闽宁合作着重抓了几件事。一是“坡改梯”,建了不少梯田。二是发展洋芋马铃薯生产,加工成饲料卖给东部一些地方用来饲养鳗鱼。这一项当时就带动人均增收一二百元。三是抓井窖工程,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再有一个大动作,就是重点实施了“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闽宁村。

习近平曾坚定地说,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7月19日,在闽宁镇原隆村,习近平走进一座蔬菜香菇种植棚。从事尖椒种植的村民何利霞告诉总书记,自己一个月务工收入2100元,土地流转费1800元,年底分红1万元。总书记说:“希望你们家生活越过越好。”

一组数据,反映出闽宁合作20年取得的丰硕成果。

——截止2015年底,闽宁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不足500元跃升到10361元,增长了20倍。

——20年来,“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沧桑巨变,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1.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8倍,累计有222.4万人实现了脱贫。

——20年来,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6.6倍;城乡居民收入由1995年的3382.8元和1037元,增加到2015年的25186元、9118.7元,分别增长了6.6倍、7倍。

——福建30多个县(市)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结成帮扶对子,两省区64个乡镇、34个村、20多个省区直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20年来,福建省无偿援助宁夏各类资金13.43亿元,直接参加帮扶的各界人士超过10万人次。

——两省区立足省情、区情,把互派干部挂职作为互学互助的主要途径。福建先后选派9批140名干部、1300多名教师和医疗人员到宁夏工作,宁夏也先后选派15批244名干部到福建挂职。

——两省区妇联积极争取募集资金916万元,联合实施了“母亲水窖” “母亲健康快车” “关爱贫困回族女童”等项目。两省区团委合作,从福建选送500多名大学生到宁夏参加志愿服务工作。

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的乡亲父老说,今天来,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祝愿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宁夏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早日实现。(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图/新华社记者鞠鹏、李涛 文/新华社记者霍小光)

厦门实施地表水考核制度 考核排名靠后的将被约谈

即时 | 2016-07-20 18:01

  -集美坂头水库

厦门晚报讯 (文/记者 谢雨真图/刘东华)今后,全市的地表水都要实行考核,各区治理的情况如何、得分及排名,都将通过市环保局官方网站公布。记者昨日从市政府网站了解到,《厦门市地表水水质考核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目的为落实各区政府对辖区水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职责,深入做好全市地表水污染防治工作。

本办法中的“地表水”指分布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水体,包括全市溪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和主要湖(库),将重点对相关断面进行监测。

据了解,断面水质监测由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实施。设有自动监测站的考核断面,取考核时段自动监测有效均值与手工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为最终监测结果;尚不具备自动监测条件的,以手工监测结果为准;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取两个月的算术平均值为最终监测结果。各断面水质每两个月进行监测、考核评分。

按照考核办法,每两个月,对水质达不到功能区要求或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下降幅度超过20%的断面,由市环委会办公室向区政府通报预警;实行厦门水环境质量约谈制度,对连续三次考核得分排名在最后两名且水质下降的区政府和责任单位进行约谈,常规约谈由市环委会办公室组织,并及时向市政府上报约谈情况,重大事项由市政府组织约谈。对年度水质类别未达考核目标的断面,经信、发改、环保等部门可以暂停办理相关行政区域内增加相应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民生项目、节能减排项目、基础设施项目除外)的审批、核准及备案手续。对水质未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且持续恶化的,按有关办法追究责任。

地表水

包括全市溪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和主要湖(库)。

考核内容

考核针对的是溪流交接断面(包括入海断面)、列入福建省水污染防治责任书的其他断面(国考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湖(库)断面、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小溪流断面。

断面水质考核内容包括水质现状类别和指标变化情况两部分。

闽宁对口协作20年带来的启示:缩短差距的加速器

即时 | 2016-07-20 16:07

东部支持西部,先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东西对口帮扶战略的目标任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海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中央先后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了“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置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看东部沿海省份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的作用?

六盘山下,贺兰山麓,我们在闽宁协作20年的轨迹里,寻找答案。

以东部之长补西部之短

这是一组20年来福建帮扶宁夏的数据——

组织动员各种力量投身宁夏扶贫事业,无偿援助各类资金13.43亿元;

帮助贫困地区打井窖2万眼,援建公路385公里,解决了30万人、1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援建236所学校、323个医疗卫生院所、86个农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使近60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真情真帮,真金真心”,宁夏的干部群众提起福建,由衷感激。

在固原市原州区实验小学校长张福看来,福建的对口帮扶,绝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这些年,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很大,自治区自身的发展也提高了脱贫实力,钱,并非最紧缺的。”张福说,最烦恼的事,是学校的硬件上去了,师资却依然薄弱。

像这所面向乡镇孩子的新建学校,一二期总投资规模为5600万元,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央与宁夏的财政拨款。虽刚建完一期,但气派的教学楼、现代的教学设施、先进的体育场,以及各种绘画、音乐、手工兴趣教室,让大城市来的人也艳羡不已。当然,张福最高兴的,在闽宁对口帮扶下,学校与福建省的优质学校结了对。上学期,他们选派了一名管理人员去福州结对学校交流,计划每学期互派5名老师任教、研修;暑假,还将组织两地学生交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660多万各族群众的努力下,宁夏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但相较东部发达城市,一些问题仍难解决,甚至还有“更难”趋势。比如,本就是“人才洼地”,“孔雀”又愿意“东南飞”,导致本土人才力量不足、外来人才难以留住。

闽宁合作,通过创新扶贫机制,把东部拥有的人才力量,引了进来,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

在福建的援宁队伍中,有来自沿海发达地市的上百名干部,有来自全省医疗卫生、教育、司法、文化等系统的上千名骨干专业人才,这样的帮扶,不仅更直接更对口,援建人员的选派、轮替、任务,也因为有了制度保障而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

原本连当地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都无法门诊的固原市原州区医院,在福建协和医院长达8年的援建下,成为二甲医院;福建先后选派17批共1056名优秀青年教师深入宁夏贫困山区学校进行一年支教,培训山区教师7585人次……这样的互动,推动了宁夏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更增进了两地干部群众的深厚情谊。

以先发优势促后发赶超

风从海边来。福建作为市场经济起步最早、中国最先开放的沿海省份之一,既经历了发展的喜悦,也遭遇过成长的烦恼。经验,可以成为后发者的“他山之石”,即使是烦恼,也是可贵的“前车之鉴”。

隆德县沙塘镇的张树林村,与厦门大学结为扶贫对子后,经过“整村推进”工程,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山村。不过,沙塘镇副镇长李智伟看重的,不只是来自福建方面的援建资金,还有发达地区的理念。正是在对方的帮助下,许多村子已经实行了网格化管理,用电脑实现了村务信息化覆盖,加快了村级文化建设。

“以前我们常说,一步步来。先解决喝水难,再说温饱说上学,再谈村里的文化建设。”他说,“闽宁对口帮扶,可以使我们在很多时候齐步走,一边脱贫攻坚,一边引入最新管理,这才可能跨越、赶超”。

在闽宁帮扶的各县区里,“福建基因”广泛注入:“马上就办”的作风、“效能建设”的理念,“网格化、精细化”的社会管理模式,“生态意识”“市场意识”的树立……把社会管理的理念带过来,把现代治理的方式带进来,把依法行政的意识带进来。来自福建的这些探索,成为开放与搞活的生动教材,加速了西海固地区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用开放视野辟发展新径

打开思路,才有新的出路;放宽视野,才能拥有新的田野。

大批福建创业者、投资者的到来,对长期封闭、保守的西海固,形成了强烈冲击。

“土蛋蛋”变成“金蛋蛋”的故事,让西海固人大受刺激。

因为气候和土壤的条件,西海固是全世界最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地区之一。满地的“土蛋蛋”,易活,好种,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碰上干旱粮食减产,土豆也成了“救命蛋”。不过即便如此,当地人并不把它放眼里。

2010年,一位叫严国圣的福建企业家来到这里后,调查市场,分析资源,严国圣看到了商机。他在西吉毅然投资上亿元,引入两条生产线,精深加工,开发出土豆饼干、土豆萨其马等29种休闲食品。6年时间,他打造了自己的“薯业帝国”,并着手融资上市。

宁夏人大吃一惊:这不起眼的土豆,还能这样赚钱?

严国圣的侄儿、从英国留学归来一直从事金融业的林少伟,毅然离开大上海,转身来到西海固,作为国圣集团的副总,克服了气候、水土、饮食等等的不适,一扎就是4年。连县里的干部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创业的拼劲、吃苦的劲头,把我们比下去了。

“福建人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类似的话,我们时常从宁夏的干部群众那里听到,也常听他们反思:福建人“认输不认命”“敢拼才会赢”,这正是宁夏人欠缺的。“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西海固要脱贫,要跨越,首先是人的精神要‘脱贫’,进取意识要跨越。”

从南部的隆德,到北部的石嘴山,我们追寻着闽宁两省区的携手扶贫成果,感受到宁夏的巨大发展变化。一位宁夏文化学者告诉我们:“闽宁对口帮扶,帮的是钱,帮的是物,扶的是气,扶的是志。”把人的内生活力和动力激发出来,把先发优势与后发效应释放开来,助力宁夏跨越发展,缩短东西差距,这,才是闽宁协作更深远的意义。

 

闽宁合作故事

即时 | 2016-07-20 16:03

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从北京直飞固原,驱车70多公里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18日下午,习总书记来到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看望父老乡亲,实地考察精准扶贫情况。习近平说,西海固曾经“苦瘠甲天下”。这是我第3次到固原来。我提出再到比较艰苦的农村看一看。

  

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固原,这个地方和福建好有缘分。固原和周边的海原县等地一起,被称为 “西海固”,曾经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我们先来看一下宁夏地图,大家找找固原在哪里,有个初步的方位感。

习近平第一次来,正是在福建任职期间。 1997年4月15日至2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先后来到同心县、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等宁夏最贫困的地方,考察扶贫项目,慰问贫困家庭。

“西海固”环境有多恶劣?回忆习近平当年在同心县考察时的情形,一位当地领导干部说到这样一个细节:“缺水缺到啥地步呢?领导们共用一盆洗脸水,我洗脸的时候是第七个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那个时候,福建和宁夏的帮扶故事刚开篇:

对口帮扶

●1996年5月,国务院召开扶贫协作会议,部署经济较发达的9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分别帮扶经济欠发达的10个省(自治区), 确定福建省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

●1996年10月, 福建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任组长的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

20年来,福建从沿海的五个市(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选择了30个比较发达的县(市),对口支援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最新一批结对帮扶从2014年7月开始至今:

福州长乐市——固原市隆德县

厦门翔安区——固原市泾源县

泉州泉港区——固原市原州区

漳州漳浦县——固原市彭阳县

莆田荔城区——固原市西吉县

福州晋安区——吴忠市盐池县

泉州安溪县——吴忠市同心县

泉州晋江市——吴忠市红寺堡区

厦门同安区——中卫市海原县

漳州台商投资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

20年来:

●福建共选派9批140名干部、16批980名支教教师、348名医疗技术人员支援宁夏建设

●总计投入10.24亿元资金,新建学校236所,援建医疗卫生院所315个

●帮助宁夏打了1.5万多口井窖,解决了30万人的饮水问题

福建援建的闽宁镇中心小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故事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故事很多。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行”报道组在福州采访了福建省委书记尤权,里面就谈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2013年10月22日至23日,省委书记尤权率福建省党政代表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学习

额外增加的四个字

福建和宁夏建立对口扶贫协作,是1996年5月确定的。谈到闽宁协作原则时,尤权书记说:

当时福建省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中央这个决定做出来之后,福建确定了闽宁协作大的原则,十六个字,叫做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我看了看此前国务院的文件是十二个字,“长期协作”这四个字没有,剩下十二个字都有。

我现在想当时加的这四个字很有意义,一是体现了闽宁两省区需要这种长期协作的决心,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二我认为也是对消除东西部发展的差距认识比较清醒,这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短期完不成,所以要长期。

福建味道

在宁夏,一些地方常常会让你有了在福建的感觉,比如尤权书记说到的这些:

因为宁夏,特别是西海固地区很多地方生态环境比较差,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持生态,很多地方就是总书记讲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要搬迁。现在有的村也要改造。这些年搞了160个闽宁示范村, 有的村命名为闽宁镇、石狮镇、南安村,惠安村,泉港村,有点福建味道,实际也是体现双方合作。

晋安区援建的晋安路及道路两侧60盏太阳能路灯

20年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里,闽宁示范村让宁夏60多万贫困群众受益。

六盘山下福建援建的生态移民新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葡萄酒

葡萄酒是宁夏的特产之一,特别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名气很大。尤权书记谈到产业融合发展时,也说起了宁夏葡萄酒:

闽宁合作最终还是要增强宁夏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一开始给它输血是短暂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长期看还是增强造血功能。福建这些年在宁夏搞了一些产业园区,集中一批产业企业入驻,可以把产业的优势发挥得更充分一些,社会服务也可以解决得更好一些。

另外就是帮助宁夏发展特色产业,我到宁夏调研觉得宁夏有很多特殊的资源。比如福建的一个企业家在宁夏搞葡萄酒,宁夏划给他10万亩地,那个地种庄稼不合适,但可以生产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出高品质的葡萄酒。

现在,福建5600多家企业、商户入驻宁夏,总投资达800亿元,每年解决3万多人就业,4万多名贫困山区农民在福建各地从事劳务,年均获得收入超过10亿元;20年来,西海固地区GDP增长20多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7倍,农民收入增长11倍, 成为宁夏增长最快的地区

2008年7月,在全国东西扶贫协作经验交流会上, 闽宁扶贫协作机制被誉为“东西扶贫协作的典范”。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东西协作会议上推广“闽宁扶贫协作机制”的成功经验。最近,《人民日报》还连续发表文章,讨论“闽宁合作扶贫攻坚”。

  闽宁协作20年,福建有成绩。到宁夏参加协作帮扶的干部们,你们辛苦了!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山海为证,携手共圆全面小康梦

即时 | 2016-07-20 15:40

山海为证,携手共圆全面小康梦——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启示录

新华社银川7月19日电题:山海为证,携手共圆全面小康梦——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孙波、张旭东、马俊、邹欣媛

20年的奋进,标识着历史变迁的刻度;

20年的跨越,彰显了攻坚克难的执着。

这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伟大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成功实践——

20年前,在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从此,武夷山与六盘山肩并肩,闽江和黄河相辉映,远隔千山万水的两省区有了不解之缘,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在党中央的指导下,闽宁两省区20年来守望相助奔小康,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一种使命担当穿越时空——立下愚公移山志,一张蓝图干到底,20年来闽宁对口协作结出丰硕成果

62岁的谢兴昌惬意地坐在宽敞整洁的小院里,看着青枣挂满枝头,门前的村道正在翻新。他的家,坐落在福建和宁夏牵手扶贫的起点——宁夏永宁县闽宁镇。

自20年前从西海固老家搬迁到这里,谢兴昌一家已换了4次房:从地窨子到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有小庭院的水泥平房。

1997年7月15日,这是一个改变谢兴昌命运的日子——闽宁村正式奠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代表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专门发来贺信,祝贺闽宁对口协作的这项重要成果。

如今,闽宁村升格成了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500元增加到10360元,这个当初被谢兴昌形容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方绿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

这一切巨变,正源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二十年如一日”的久久为功。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消除贫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部署的开启——

秉承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的“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构想(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帮助内地也是个大局),在中国进入“八七”扶贫攻坚的重要阶段,1996年9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新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


斗转星移,初心不忘。沿海的八闽大地与西北的戈壁旱塬,自此有了跨越时空的心手相连。

1996年10月,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随即在福州市举行,并选出沿海的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对口帮扶宁夏的8个贫困县。

5个月后,习近平同志率团来到宁夏,开始为期6天的对口扶贫考察,并在银川召开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

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气概,同宁夏各族人民一起全力以赴、扎实有效地做好对口扶贫协作工作,为实现我们党向全世界作出的20世纪末在全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为21世纪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强者之林,做出无愧于历史的突出贡献!——习近平同志在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双方决定共同建设作为扶贫协作示范窗口的闽宁村。

扶贫誓言,山海为证。

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拉开帷幕,一干就是20年,持之以恒、风雨同舟。

宁夏人民不会忘记——

习近平同志倡议两省区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举办一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商定协作帮扶方向和重点。20年来,闽宁联席会议从未间断,承诺的协作事项逐一兑现跟踪落实。

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倡导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他提出的“创新帮扶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扶贫协作规模和力度”等前瞻性思想,成为两省区共谋发展的行动指南。

宁夏人民更不会忘记——

习近平同志两次来宁夏调研指导扶贫工作。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后,他先后来到同心县、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等宁夏最贫困的地方,考察扶贫项目,慰问贫困家庭。

2008年4月7日至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工作,深入银川、吴忠、固原、中卫等地农村、企业、社区和工业园区。他指出,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城乡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农村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就坐在我旁边,拉着我的手,问家里收入如何,平时去哪里看病?”固原市开城镇深沟村回族老汉金学文回忆起8年前习近平同志看望他的情景,仍十分激动。“现在村里有了新的卫生室,我的老屋也翻新了,今年还打算去‘浪一浪’(游玩),想到首都北京旅游。”

20年弹指一挥间。闽宁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福建累计无偿援助资金13.43亿元,先后拿出30多个条件最好的县(市、区)轮流与9个宁夏贫困县(区)结对,引入项目、技能培训、产业配套等帮扶内容不断拓展,做到“宁夏所需、福建所能”;

两省区持续推动经济协作和产业对接,有5600多家福建企业、商户入驻宁夏,总投资达800亿元,每年解决3万多人就业,4万多名贫困山区农民稳定在福建各地从事劳务,年均获得收入超过10亿元;

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GDP增长21.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倍,成为宁夏增长最快的地区……

一种实践探索汇聚合力——合作机制开拓创新,“政府、企业、社会”深度协作,造就“闽宁模式”的成功范例

20年携手战贫困,20载共同奔小康。

闽宁生态移民示范村、闽宁学校、闽宁儿童福利院、闽宁敬老院、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二字,如今在宁夏6.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处处镌刻下印记,两省区同心战贫困的成果俯拾即是。

在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方针指引下,闽宁两省区在坚持召开高层联席会议的同时,持续探索完善工作思路、机制,创造出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点对点、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从纵向到横向的深度延伸——

早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上,两省区就确定了结对帮扶的方式。


纵向看,结对帮扶已由县区如今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两省区64个乡镇、34个村结对帮扶,精准帮扶力度更大,在全国开创了先河;

横向看,两省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推进对口协作,组织、统战、民政、司法教科文卫等几十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建立起帮扶关系。

“这些结对的地方和部门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建立了亲密的协作关系,成为两地携手合作取得实质成效的强有力保障。”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董玲说。

福建先后选派9批140名干部到宁夏挂职,宁夏也选派15批244名干部到福建挂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和“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融合成两省区共同的精神财富。

经济协作、市场对接,产业带动机制产生“磁石效应”——

“这里的各行各业都处于亟待发展的阶段,是再发展、再投资的首选之地。”福建企业家陈舒2000年来到宁夏时,发现了这里蕴藏的商机。他创办的宁夏新思路房地产公司在银川拓展新城区中不断壮大,并打造出具有闽宁合作标志的“福宁城”等项目。

20年来,闽宁扶贫协作由过去两省区党委政府主导逐渐转变为牵线搭桥,企业按照市场原则投资兴业,实现了由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向以发展产业为重点的“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

如今,在宁夏有8万多福建人在经商从业。“2000年闽商投资还不到10亿元,现在上升到800多亿元,可谓是爆炸式增长。”担任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会长的陈舒说,“我们以商招商,吸引着更多闽商来宁发展。”

社会扶贫、民生优先,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深化协作的内涵——

今年7月,宁夏泾源县中山医院在全县十多处开展义诊,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家由闽商投资、在去年底投入运营的民营综合性全科医院,大大缓解了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20年来,闽宁两地不断拓展扶贫协作领域,由单一的经济合作发展为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推进合作,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当地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这是一组让宁夏人铭记的数字:

福建先后援建学校236所、医疗卫生院(所)323个,选派1328名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到宁夏帮助工作;帮助建设闽宁示范村160个;打水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万余头大牲畜饮水难题……

取长补短、优势互惠,协作共赢的机制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宁夏和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彼此协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在1997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记录中,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同志这样定位闽宁两省区的携手扶贫发展战略。

相比宁夏,福建有生态、海洋、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优势,但也面临人多地少、资源匮乏、要素成本上升等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福建有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企业可以到宁夏去找市场、搞开发,寻找发展的新机遇。”第9批福建援宁工作队队长陈星说。

目前,宁夏永宁县、隆德县、西吉县等地相继建成闽宁产业园,福建一批装备制造、建材等传统产业也转移到此,实现了转型升级、接续发展。宁夏哈纳斯集团也抓住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机遇,在莆田市筹建投资约110亿元的国家级天然气战略储备基地项目,成为闽宁双向互助转变的一个标志。

先富帮后富,东西相联手。

20年来,闽宁两地人民绘就一幅奔向全面小康的时代蓝图,也成为中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成功范例。

“加大先富帮后富力度,汇集扶贫攻坚强大合力,这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不断焕发新活力的“闽宁模式”,为全国脱贫攻坚探索出了新路。

一种扶贫精神历久弥新——怀揣造福一方的梦想,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缚住贫困苍龙

“你从八闽大地走来,带着海风,带着温暖;几回回梦里回到六盘山,闽宁情谊割不断……”这曲流传在宁夏的新花儿,道出了当地老乡对援宁各界人士的朴实感激之情。

20年来,一股又一股挑战贫困的力量从八闽大地向六盘山汇集,他们帮助大山深处、饱受干旱折磨的回汉群众努力摆脱贫困,书写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广大援宁干部大力弘扬“接力攀登”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誓将戈壁换新颜。


西海固,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贫困地区。20年来,一批批挂职干部来到这里,以燕子垒窝的恒劲、水滴石穿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将扶贫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拔掉这个穷根。

福建闽宁办原常务副主任林月婵先后40多次来到宁夏,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修路架桥”,是名副其实的“闽宁使者”,是宁夏干部群众念念不忘的“林大姐”。

“福建帮扶宁夏,是一个铜板掰成两半用的手足情谊。”退休后林月婵仍然在为两地贡献力量。

连续9批福建挂职干部时刻不忘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和叮咛,在贫瘠的土地上砥砺品质。来到海拔约2000米的西海固,不少干部都有流鼻血、失眠、高血压等高原反应,但从没有一人因此而掉队。

挂职固原副市长的陈星两年来跑遍了全区9个贫困县区62个乡镇,他说:“干部是扶贫的第一推手,我们要站在前任的肩膀上再攀登。”

一批又一批的挂职干部、支教支医人员以“敢于牺牲”的精神,铸就感人至深的“闽宁情缘”。

20年来,1400余名援宁干部、支教支医团员自愿报名,舍小家顾大家。他们默默奉献青春,有些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故事如珍珠一样洒落于沟沟坎坎,像火种一样闪烁在西海固大地。

厦门市优秀检察官林国荣2000年来到固原市检察院挂职,他吃苦耐劳,善于研判复杂案件,传授福建的先进经验。就在圆满完成挂职任务之时,他从固原赶往银川机场的归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因公牺牲,再也踏不回福建故土。

宁夏检察院为林国荣追记一等功并给予慰问金1万元,但他的妻子秉承丈夫挂职初衷,又把这笔钱捐给六盘山区的“希望工程”,扶贫助困之心永驻西海固。

福州市十八中女教师李丹,2006年来到隆德县二中支教,回到福建后罹患白血病,但她依然牵挂资助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她一年走访学生家庭35人次,先后资助6名贫困学生,还积极奔走筹措,为学校募捐2万多元。”隆德县二中校长许志谋说。

“把剩余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吧。”这是李丹在病床上最后深情而永恒的馈赠。年仅27岁的李丹走了,但更多的“李丹”来了。福建支教团每年都向隆德县派出支教老师,为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不懈努力……

一批又一批的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的精神,把戈壁变成绿洲,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2007年,原本来宁投资房地产的福建籍侨商陈德启,看上了摊开地图上一个巴掌大的“空白”——贺兰山东麓这块10万亩的荒滩地。他带上一把土去法国鉴定,结果让他欣喜若狂:这里是世界上种植酿酒葡萄的最佳之地!

陈德启在戈壁滩上搭起彩钢板简易房,一住就是8年多,哪怕大风掀翻了屋顶。他投资15亿元平整5万亩土地,栽种500万株防护林,种植2万亩有机酿酒葡萄,把戈壁变成了绿洲。“别人说我傻,但我的梦想却是让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

在“拓荒英雄”陈德启的葡萄园里,有两三千名村民在打工致富;而贺兰山东麓的荒滩地也飞速升值,大大小小的酒庄遍布,百万亩葡萄长廊芳容初露,有望形成千亿元产业。

贺兰山东麓葡萄紫,西海固万亩蔬菜绿。

65岁的“蔬菜女状元”林水英来到西吉县也满8年了,她在这里投资3亿元建设2万亩蔬菜基地,错峰生产冷凉蔬菜。

尽管基地刚建时受到泥石流灾害影响,林水英一下损失几百万元,但她没有泄气,每年一半时间待在西吉县,继续追加投入,终于使六盘山下的这个蔬菜基地叫响全国。附近的村民也因此获益,林水英为老乡们每年开出的工资就高达3000多万元。

“闽商不能给福建人丢脸,更不能给宁夏人丢脸。我干不动了,儿子接着干。”坐在基地里简陋木板床上,林水英这样告诉记者。

感激的种子一旦种入山区人的心田,感恩和怀念就成了永远。

每当福建挂职人员期满回乡,朴实的西海固老乡们都给他们系上大红花,送了一程又一程;许多福建企业家和老乡们同吃同劳动,把自己当成宁夏人,甚至把家都安在了西海固……

一种脱贫决心昭示未来——新起点上再出发,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助推宁夏打赢脱贫攻坚战

绿色山梁、新盖红色砖瓦房、开满紫花的成片胡麻、孩子们在村广场上玩耍……当记者来到固原市隆德县赵楼村,欣欣向荣的气息扑面而来。

19年前,习近平同志曾率福建代表团到此考察。在74岁老支书赵效杰的记忆里,当年村里景象是这样的:路也没有,桥也没有,十年九旱,喝着碱水,到处是土坯房……

如今赵楼村已发生了巨变,村里有了3家农民产业合作社、自来水入户、互联网进村,这个六盘山下的老村子将在全县率先脱贫销号。“原来忙活一年手里也难有活钱,现在人均收入达6700元。”赵效杰自豪地说。

赵楼村旧貌换新颜,正是多年来闽宁扶贫协作成果的一个生动写照。


宁夏如今正在向昔日的“世界级贫困”告别: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1.5万人下降到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5.6%下降到14.5%。

新起点,再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始终关切在心,强调“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今年1月举行誓师大会,承诺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1万元以上。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说:“我们将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推动闽宁两省区双向互助,实现从扶贫走向共赢的转变,把对口扶贫协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新的起点上发挥互补优势,实现全方位合作共赢成为两省区高度一致的共识,并已付诸实施。全新的对口协作蓝图正在铺展——

通过创新帮扶机制,向乡镇和行政村拓展,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延伸,使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得到结对帮扶;

建立精准对接机制,把福建的帮扶资金和项目精准引入贫困村、贫困户,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拓展协作空间,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以福建自贸区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共同开拓中亚、中东等国际市场;

……

新高度,再攀登——

7月3日,我国海拔2000米以上高原地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近10公里的六盘山隧道正式通车,以往车辆经过六盘山要一个多小时,如今仅需10余分钟。

继2009年厦航开通银川—福州航线、实现了两地空中直航之后,如今两地正在洽谈厦航开通固原的航线。

“西海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也应向世界敞开大门!”厦门援助宁夏泾源县挂职干部叶捷频说,“西海固地区风景优美,我们抓住这里设有高原机场的优势,积极和厦航沟通,目前航线开通事宜已处于准备阶段。”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位于固原的六盘山,是红军当年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如今,“闽宁模式”正掀开全新一页,福建宁夏两省区对口协作不断汇聚新的智慧与力量,在六盘山下奏响脱贫攻坚的澎湃乐章。(完)

“闽宁模式”:中国探索出扶贫协作新路径

即时 | 2016-07-20 15:38

新华社银川7月19日电题:“闽宁模式”:中国探索出扶贫协作新路径

新华社记者

62岁的谢兴昌惬意地坐在宽敞整洁的小院里,看着青枣挂满枝头,门前的村道正在翻新。他的家坐落在福建和宁夏牵手扶贫的起点——宁夏永宁县闽宁镇。

自20年前从西海固老家搬迁到这里,谢兴昌一家已换了4次房:从地窨子到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有小庭院的水泥平房。

1997年7月15日,这是一个改变谢兴昌命运的日子——闽宁村正式奠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代表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专门发来贺信,祝贺闽宁对口协作的这项重要成果。

如今,闽宁村升格成了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500元增加到10360元。这个当初被谢兴昌形容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方绿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

这一切源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二十年如一日”的久久为功。

20年来闽宁对口协作结出丰硕成果

20年前,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从此,远隔千山万水的两省区结下不解之缘,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

20年来,闽宁两省区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1996年10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随即在福州市举行,并选出沿海的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对口帮扶宁夏的8个贫困县。

5个月后,习近平率团来到宁夏,开始对口扶贫考察,在银川召开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双方决定共同建设作为扶贫协作示范窗口的闽宁村。

习近平倡议两省区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举办一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席商定协作帮扶方向和重点。20年来,闽宁联席会议从未间断,承诺的协作事项逐一兑现跟踪落实。

习近平先后5次出席联席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他倡导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他提出的“创新帮扶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扶贫协作规模和力度”等前瞻性思想,成为两省区共谋发展的行动指南。

2008年4月7日至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宁夏考察工作。他指出,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就坐在我旁边,拉着我的手,问家里收入如何,平时去哪里看病?”固原市开城镇深沟村回族老汉金学文回忆起8年前习近平看望他的情景,仍十分激动。“现在村里有了新的卫生室,我的老屋也翻新了,今年还打算去‘浪一浪’(游玩),想到首都北京旅游。”

20年弹指一挥间,闽宁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福建累计无偿援助资金13.43亿元,先后拿出30多个条件最好的县(市、区)轮流与9个宁夏贫困县(区)结对,引入项目、技能培训、产业配套等帮扶内容不断拓展,做到“宁夏所需、福建所能”;

两省区持续推动经济协作和产业对接,有5600多家福建企业、商户入驻宁夏,总投资达800亿元,每年解决3万多人就业,4万多名贫困山区农民稳定在福建各地从事劳务,年均收入超过10亿元;

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GDP增长21.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倍,成为宁夏增长最快的地区……


“政府、企业、社会”深度协作,合作机制开拓创新

在习近平当年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方针指引下,闽宁两省区持续探索完善工作思路、机制,创造出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点对点、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从纵向到横向的深度延伸。

早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上,两省区就确定了结对帮扶的方式。纵向看,结对帮扶已由县区如今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两省区64个乡镇、34个村结对帮扶,精准帮扶力度更大,在全国开创了先河;横向看,两省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推进对口协作,几十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建立起帮扶关系。

福建先后选派9批140名干部到宁夏挂职,宁夏也选派15批244名干部到福建挂职。“这些结对的地方和部门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建立了亲密的协作关系,成为两地携手合作取得实质成效的强有力保障。”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董玲说。

经济协作、市场对接,产业带动机制产生“磁石效应”。

20年来,闽宁扶贫协作由过去两省区党委政府主导逐渐转变为牵线搭桥,企业按照市场原则投资兴业,实现了由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向以发展产业为重点的“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

如今,在宁夏有8万多福建人在经商从业。“2000年闽商投资还不到10亿元,现在上升到800多亿元,可谓是爆炸式增长。”担任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会长的陈舒说,“我们以商招商,吸引着更多闽商来宁发展。”

社会扶贫、民生优先,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深化协作的内涵。

20年来,闽宁两地不断拓展扶贫协作领域,由单一的经济合作发展为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推进合作,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当地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福建先后援建学校236所、医疗卫生院(所)323个,选派1328名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到宁夏帮助工作;帮助建设闽宁示范村160个;打水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万余头大牲畜饮水难题……

取长补短、优势互惠,协作共赢的机制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宁夏和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彼此协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习近平这样定位闽宁两省区的携手扶贫发展战略。

目前,宁夏永宁县、隆德县、西吉县等地相继建成闽宁产业园,福建一批装备制造、建材等传统产业也转移到此,实现了转型升级、接续发展。

“加大先富帮后富力度,汇集扶贫攻坚强大合力,这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不断焕发新活力的“闽宁模式”,为全国脱贫攻坚探索出了新路。


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助推宁夏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今,宁夏正在向昔日的“世界级贫困”告别: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1.5万人下降到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5.6%下降到14.5%。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始终关切在心,强调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今年1月承诺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1万元以上。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说:“我们将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推动闽宁两省区双向互助,实现从扶贫走向共赢的转变,把对口扶贫协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位于固原的六盘山是红军当年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今,“闽宁模式”正掀开全新一页,福建宁夏两省区对口协作不断汇聚新的智慧与力量,在六盘山下奏响脱贫攻坚的澎湃乐章。(完)(记者孙波 张旭东 马俊 邹欣媛)

厦门20年来向宁夏两县投入1.6亿元 推动当地发展

即时 | 2016-07-20 12:10

  闽宁项目示范村田拐村一片生机盎然。(本组图/本报特派记者黄嵘摄)

  厦门援建的海原县图书馆。

  海原县麻春新村的村民热烈欢迎厦门客人。

20年来,厦门帮助海原县、泾源县完成招商引资投资金额近5亿元

厦门帮助当地培训未就业农村劳动力及农村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名,骨干教师200多名,党政干部270名

厦门市共派出9批援宁工作队,31名挂职干部和200名支教老师

厦门日报讯 (本报特派记者 蓝碧霞 )199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福建与宁夏开展闽宁协作,相隔三千多公里的厦门与宁夏西海固地区,从此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20年来,厦门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对口帮扶的中卫市海原县、固原市泾源县的资金和物资累计约1.6亿元;援建236个项目,帮助完成招商引资投资金额近5亿元;培训未就业农村劳动力及农村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名,骨干教师200多名,党政干部270名。厦门市共派出9批援宁工作队,31名挂职干部和200名支教老师。

近日,记者随市领导赴宁考察调研对口协作工作,在海原县、泾源县采访,真切感受到这里的群众,对厦门深厚的感情。“医院、学校、图书馆是厦门帮我们建的,节水灌溉技术是厦门教我们的,公园、广场是厦门援建的……”当地干部说,开展闽宁协作,盖房打井、筛土平田、修渠通路、建设扬水站,温棚里长出了菌菇,戈壁上种出了粮食,当初的不毛之地,如今气象万千。

田拐村从贫困村转变为示范村

田拐村,一个回族村落,村里的人家都姓田。这个位于海原县史店乡的山村,2015年以前,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建档贫困户,村民们基本上都住土房、盖土墙,生活环境恶劣。

去年,田拐村被列为闽宁项目示范村,厦门市帮助海原县对这个村进行整村改造,建设新村,发展红梅杏产业。昨日,我们来到这里,看到的已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家家户户红瓦青檐,同色砖墙,同款大门,配套太阳能热水器和养殖棚圈。村道上安装了路灯,村里新建了活动场所和民俗展厅。水泥路通到村口,村里人有的做起运输,有的外出打工,还有人种草养畜,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实现了脱贫。

田成顺,村里的一个养牛户,敞开大门迎入了来自厦门的客人,他热情地带大家参观养殖棚圈,开心地告诉我们,去年政府提供补助,家里拆了土房建砖房,还种下40亩红梅杏,三年后这些果树就能挂果,为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

海原县县长许正清说,田拐村海拔1700多米,气候适宜红梅杏成长,以前,村民就有在庭院种植杏树的传统。县里因地制宜,建立红梅杏基地,配套供水和道路工程,引导农民种植,目前全村种植1万亩,预计三年后能带来将近1亿元的年产值。红梅杏春季开花,夏季结果,秋季红叶,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还可以发展农家乐,打造旅游观光村,拓宽增收渠道,逐步实现致富奔小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援建学校占全县的十分之一

中卫市分管农业和扶贫工作的副市长刘学智告诉记者:“在我们这里,‘种’一个大学生胜过种农作物。”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几年后就能够实现脱贫。

也正是因为如此,20年来的闽宁协作过程中,厦门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海原县、泾源县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帮扶。翔安区帮助泾河源中心小学完成改扩建,帮助香水镇车杨小学完成校园改造。同安区充分发挥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县优势,与海原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开展了远程教学培训。厦门市教育支队和厦门大学教育支队每年有16位队员在海原支教。我市还参与实施“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出资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就学。

据了解,对口帮扶以来,厦门市对海原县投入1100多万元帮扶教育发展,改扩建了李旺韩府小学、海原同安公仆希望小学、海原县湖里小学、海原一小、海原三中、海原二中等25所学校,占目前学校总数的十分之一。运用帮扶资金,海原回族中学等学校添加了教学设备,装配了多媒体教室等,还有6700多名贫困生得到救助。最近,翔安区还将投入600万元,扶持援建泾源县的少年宫项目。

培训一支“永不回家”的援宁工作队

位于宁夏最南端、六盘山腹地的泾源县,如今已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宽带)。县委书记张立君说,20年9批援宁干部,就像一场接力运动,为泾源的扶贫工作尽心尽力,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无私援助和亲情帮扶。目前,泾源县闽宁协作项目150多个,涉及生态移民、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劳务输出、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建成了集美新村、翔安敬老院、鹭泾电影院、泉舜青少年活动中心、厦门眼科中心对口帮扶亿元等惠民工程。

“一批又一批的援宁人员,不仅带来了扶贫开发的项目、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带来了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张立君说,造血式扶贫,为当地培训了一支“永不回家”的援宁工作队。

2011年3月,厦门皇达集团董事长陈国添携台湾专家辗转十多个小时抵达泾源县,他原本的初衷是应援宁干部邀请,为泾源县捐建一所希望小学。但是,被泾源当初的落后状况所震撼,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同年5月创办了。这是泾源县第一家招商引资企业,管理团队坚定把六盘山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方向。通过五年多的发展,企业不仅取得了固原市农业农头企业、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等荣誉,更带动周边合作社和农户从单一的种植针叶类小苗,向高附加值的花灌木转型,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把企业做大做强,为闽宁事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平说。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纪实:山海牵手 不忘初心

即时 | 2016-07-20 07:23

山海牵手 不忘初心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纪实(上)

宁夏日报记者 李锦 沙新 张慈丽 杨树虎

引 言

朝阳初升,六盘山的千沟万壑,西海固的高原厚土,沐浴在一片灿烂的光辉之中。

西海固,在中国的地理坐标和文化版图上,一直是一个内涵独特而引人瞩目的存在。

西海固的苦甲天下,令多少仁人志士扼腕叹息;西海固的不屈意志,令无数大山儿女奋然前行。

20年前,许多衣食堪忧、在大山的褶皱里苦苦挣命的庄稼汉,如今已有能力经营自己的企业,带领乡亲们昂首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20年前,因无力供养而忍痛把子女从学校拽回来的“狠心”父母,如今看着在教育的阳光雨露下摆脱穷魔噩梦的儿女,终于露出孩童般憨憨的笑容。

命运的改变与时代的变迁互相映衬,这片曾经偏远贫瘠的土地如今满目生机,潜能凸显。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何而来?这种脱胎换骨的蜕变缘何而生?

闽宁协作,当居首功。

在每一个光辉年代的前夜,总有人执掌点点星火,照亮前行的路径。

20年前,一个载入史册的惊世之举——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正式启动。

“这是一个战略决定。”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对闽宁协作进行了高瞻远瞩的定义。

从此,穿越千山万水,两省区人民的心,始终依偎;两省区人民的情谊,紧紧相牵。

20年来,两省区人民用真情和汗水,浇灌出闽宁协作的累累硕果。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曾经了无生机的戈壁、荒塬蜕变为晶莹绿洲、满目青山;曾经满含生存艰辛的沧桑面孔得以舒展皱纹、绽放笑颜。一栋栋崭新的校舍、一个个明丽的村庄、一群群创业的身影,无不彰显着西海固已然焕发的激情与活力。

古人重信义而轻生死,闽宁对口协作的誓言一旦许下,便掷地有声,诺比金坚。

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让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人们以大写的姿态有尊严地活着,一批批致力于改变西海固面貌的人们走出大山,筚路蓝缕;一批批满怀忠肝义胆的福建仁人志士倾情六盘,矢志不渝。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闽宁协作逐渐跃上新台阶,从单向扶贫转向共赢发展。持续20年的帮扶,已升华为跨越千里的能量互助。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人民正在创造新的百年历史。而消除贫困,西海固处在事关全局的关键位置。

20年闽宁协作,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生动注脚与有力佐证。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为中国方案提供了成效显著的地方引擎和极具价值的启示与参考,成为全国东西扶贫协作的典范。

全面脱贫,全面小康,西部数千万贫困人口有望彻底告别千百年来都难以摆脱的窘境,加入到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潮流中。广袤的西部腹地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将为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更加持续、更加强劲的动力。

六盘山为笔,闽江水作墨,生机勃勃的大地上写满感天动地的诗行。

让我们拨开岁月的尘烟,跟随那些执着守望的眼神,循着那些艰难探索的脚印,追寻那些披荆斩棘的身影,去触摸闽宁协作的历史年轮,去体味那份早已浸润到血脉中的大爱深情。

相关新闻:

闽宁携手二十年合力脱贫攻坚 山海情长共谱新章

闽宁对口协作20年带来的启示: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


走出宿命之牢

20多年前,在宁夏西吉县的大山里,一个名叫孛云峰的年轻人,在新婚的第十天晚上,趁着妻子熟睡,出门去父亲的新坟上烧了纸,磕了头,悄悄地离家出走。

在他失踪的一年里,村里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

他穿着那件结婚时穿的新衣走出家门,走向那广袤的原野。说是新衣,其实是姑姑看他没有结婚的衣服,去乡里的集市给他买的一件别人穿过的看似还体面的外套。

他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急迫地逃出家门?

那时候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呢?

西海固处于黄土高原的西南缘,山大沟深,贫穷闭塞,被联合国定义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却有200多万人在此顽强地繁衍生息。

吃水难。老百姓家家户户要肩挑驴驮到几十里外取水,天不下雨,几十万人、十几万头大牲畜和几十万只羊就没有水吃。

行路难。连绵的黄土沟坡阻隔了人们和外界的联系,即使到镇上和县里赶集,不少地方的群众也要翻山越岭。

上学难。缺乏教室桌椅和学习用品,许多娃娃只能用树枝在地上写字,失学率高达34%。

种粮难。十年九旱,老百姓说“种了一撂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25度以上的坡地也被大量垦殖,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达到2.55万平方公里。

看病难。“小病硬扛,大病等待无常”,这是当地缺医少药的真实写照。

务工难。生产方式传统陈旧,产业单一,经济落后,劳动力严重过剩。

用人类生存的极限去挑战自然力量的极限,这注定了他们祖祖辈辈无法摆脱苦难的命运。

多年以后,孛云峰回忆起往事,一个劲地摇头:“想起那时候的事情,头就疼……”

父亲长年劳累落下了病,为了给他娶媳妇,不得不更加省吃俭用。

“父亲舍不得吃,省下钱给我们。父亲种下的豌豆舍不得动,留给我们。为了给他看病,我偷偷把豌豆卖了,把关系好的邻家的豆子也借来卖了。花了4000多元,病也没有看好。” “在他活着的时候,我找了媳妇。婚事定下来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

父亲走了,媳妇刚进家门,这个家就陷入了债务的深渊。面对人生的峭壁,孛云峰仰天长叹。但为了活着的人,他感到有一种力量,推着自己往前走。

从表哥那里借了10元钱,孛云峰坐上班车,一路舍不得吃,从西吉来到中宁。等他站在黄河边,手里只剩下5毛钱。那时候中宁还没有黄河大桥,他用仅剩的钱雇了一个羊皮筏子,渡过了黄河。

听人说,内蒙古那边干活一天能挣6元钱,他决心往内蒙古方向走。他一直往北,走啊走,不知道走了多久。

在广袤荒芜的西北高原,谁也不会注意到烈日下这个渺小身影,也不会有人知道他将如何在大西北完成一次生死穿越。他走不动了,又渴又饿又累……但他有一丝信念,只要不死在路上,就要一直走。

终于走到一户人家门口,他想打听有没有活可以干。但是,他连敲门的力气都没有了,晕倒在地……

“后来人家出来一看,问这个娃娃咋回事?我说,饿得不行了……”

这户人家赶紧把他弄进家里,喂他东西吃。

“那是高升科家,那个名字我记得特别清楚。吃完饭,我说你家有活干吗?这一碗饭的情意,我给你补上,你把我喂活了……”


此时的东南沿海地区,正在将西方两百年的发展压缩进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进程,从而实现令人瞩目的跨越;而深处内陆的大西北,不少地方因生产方式落后与东南沿海的差距越拉越大。

东南沿海地区跨进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重叠的时代,而西北内陆的一些地方,还在工业革命的门槛边徘徊。

在面积不大的宁夏,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有八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个,面积占自治区的一半以上,人口也占将近一半。这是宁夏历届党委、政府面对的最大的发展困局。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扶贫协作,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协作的机制在这个背景下酝酿了。

当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出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

1997年3月11日,春寒料峭,受习近平委托,一个大规模的福建先遣考察团赶往宁夏最贫困的同心、固原(今原州区)、西吉等县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团由福建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计委、经贸委、供销社、电视台等单位人员组成,带队的是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

当年4月15日至21日,习近平来到宁夏,深入贫困地区考察。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访贫问苦,这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考察。习近平派出一个大规模的先遣考察团,以及后来五次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三次发表重要讲话,都体现出一种引领时代的深意和布局。

历史已证明,这一次考察的意义,超越了扶贫开发和闽宁协作本身。

习近平探访了位于银川市的西吉玉泉营吊庄移民区(后定名为“闽宁村”);走访了同心县河西镇建新村吊庄移民搬迁户、喊叫水乡周家段头村贫困户等4户群众;考察了海原县冯川村窖蓄微灌示范区,西吉县梯田建设、新营乡马铃薯加工,隆德县联财镇、神林乡土圆井建设和中药材种植等项目。

那时候,习近平看到的是怎样的西海固呢?

总体经济实力薄弱,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基础设施滞后,贫困人口基数庞大,教育落后,群众生活艰难。

“特别缺水,去了不洗不行,洗吧又浪费水,人家到哪去给你弄水呢?第一次去不敢喝,水窖里羊粪和草漂在上面。洗脸、漱口的水要倒在一个桶里喂牲口。都舍不得刷牙,说漱漱口就算了,水带牙膏沫子牲口就不喝了。脸就象征性地擦一擦。”宁夏扶贫办原主任李文录说。扶贫干部常和农民们在一起,最感同身受。“那里的群众早年一生只洗三次澡,生下来洗一次,结婚洗一次,死了洗一次。外面的人听说后还以为是讲故事,其实是大山深处的真实写照。”

水,决定了人的生存方式;水,决定了人的生产方式;水,决定了西海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回忆习近平当年在同心县考察时的情形,一位当地领导干部说到这样一个细节:“缺水缺到啥地步呢?领导们共用一盆洗脸水,我洗脸的时候是第七个了。”

面对干旱与贫穷,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在哪里?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邓小平同志对于“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表述,指明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东西协作均衡发展的道路。

福建援宁干部刚到西海固这样严酷的环境,身心备受考验。隆德县平均海拔2000米,因为缺氧,有的扶贫干部晚上睡不着觉;他们喝了这里的水会连续几天拉肚子;几乎每天都有人流鼻血。

林月婵考察途中探访贫困户,嘘寒问暖,倾尽身上所有现金塞到他们手里。她一路颠簸,一路沉默。

“小孩子穿得补丁摞补丁的,还露着肉,可见这个衣服破到什么程度,他们又贫困到了什么程度。”多年以后林月婵回忆起来,心情依然沉重。

“因为马铃薯加工厂很少,老百姓向加工厂交售马铃薯时,一排队就是一昼夜。”

她在心里反复告诉自己,一定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福建的干部有次到海原山区调研,山里下雪,路非常滑,相当危险,车刹不住,差一点撞上旁边的车。”

宁夏扶贫办的同志说起当时的情形,仍心有余悸。

“还有一次遇到沙尘暴,什么都看不见了。我们赶紧把车灯打开,打喇叭,所有的车都走不了。这是我见过的最猛烈的一次沙尘暴,车在剧烈晃动,我紧张地对旁边的人说可别把我们的车吹翻了。当时,中卫那边死了好几个人,墙被风刮倒把孩子砸死了,还有一个大人被风刮进渠里淹死了。”

这就是严酷的自然力量!

然而,自然再严酷,也不能摧毁人们的意志。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意味着既要战胜自然,也要改写历史。

考察结束后,习近平鼓励福建援宁扶贫干部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气概,同宁夏各族人民一起全力以赴、扎实有效地做好对口扶贫协作,为21世纪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无愧于历史的突出贡献。同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把东部的经验带过来,把西部的精神带回去。

林月婵回忆,回到福建后,习近平为了争取给宁夏贫困地区最大力度的全面支持,请时任福建省省长贺国强共同观看在宁夏考察拍摄的影像资料,之后两人都感叹不已:“条件这么差,群众生活这么艰难……我们一定要全力帮扶!”

随后,习近平向福建省委、省政府汇报了在宁夏考察的情况,很快形成了援宁扶贫的共识!在当时的条件下,福建省既要解决本省的贫困问题,还要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共同发展,集中体现了对“两个大局”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对扶贫协作的真诚态度。

习近平要求扶贫工作要形成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为什么要建立这个长效机制?

因为,为群众谋利益谋发展,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既争一时,亦争千秋。只有立意深远,敢于设计大战略,谋划大布局,才能持续带动、持续突破。

这种思考,源自习近平多年以来的群众观念、历史视角、民族意识和面向世界的战略眼光;源自他早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时与村民同住窑洞、同吃窝头、同干农活的切身体验;也源自他在河北省正定县和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时,开展脱贫工作的成功实践。

闽宁第二次联席会议在宁夏召开,主要确定了四项内容:一是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二是建立福建地级市与宁夏贫困县结对帮扶机制;三是设立帮扶基金,围绕民生开展工作;四是派遣挂职干部。

习近平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完成,对这次联席会议议定的事要尽快落实,所承诺的事情也要抓紧兑现。”

他一再嘱咐:“真帮,实干,见成效!”

1997年4月,习近平接受宁夏媒体采访时说:“我们要动员更多的企业到宁夏去找市场,到宁夏去搞开发,结成一些联合体、共同体,共同发展。”

作为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和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的创建者、领导者,习近平科学总结了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积累的经验,逐步探索确定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闽宁协作指导原则,创立了召开联席会议、市县结对帮扶、选派干部挂职、部门合作带动、企业市场导向五大机制。

有了制度保证、机制保障,一系列扶贫规划也相继落地。从援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由此创立。

自此,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习近平设计的轨道上持续高效运行。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不仅成为中国扶贫攻坚伟大而生动的实践,为人类扶贫攻坚事业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也使数百万人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写。

随后的20年里,走进西海固,走出西海固——成为闽宁两省区人们相向而行的一种常态。


孛云峰特别感恩喂活他的这户人家,随后的几天里,他在牲口圈和地里帮人家干活。人家看他勤快能吃苦,每天给他1.2元工钱。

“我说我欠了好多账,家里穷得实在没办法,出来找活路。户主说那你在我这儿先干着。”孛云峰却一心想着要去内蒙古,他要去挣那每天6元钱。

西海固,千百年来就像宿命的牢笼,挣不脱,走不出,离不开。这里的两百多万人,每天都在重复着单调无奈的贫困生活。

“我以前在贫困户家亲眼所见,没有饭碗,他们把土炕沿挖成6个窝当碗,把饭盛到炕沿窝给孩子吃。全家人盖一床被,两口子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宁夏扶贫办原主任杜正彬眼里含着泪,那一幕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有些人家孩子冬天都没衣服穿,正下着雪呢,小孩就光着屁股跑出去了,也不穿鞋。我看了担心孩子冻坏,人家说没事,习惯了。”杜正彬不忍回顾。

做扶贫工作,时时会经受精神的洗礼,甚至触及灵魂。

1996年,西吉县马建乡有个叫王国宁的女孩6岁了,爸妈让她上山去放羊。

山那么大,爬不动,她就拽着羊尾巴走。她一天就吃一顿饭,早上起来怀里抱着煮熟的大土豆,天黑了才能回家。

“可大的山,山上面没水,渴!”她说。

每天早上5点钟,她要拖上二妹去很远的地方背水,去晚了水就没了。

“家里穷么,妈身体不好,爸在外面打工。”

后来她上学了。那年冬天刚读二年级,爸爸就不让她上了。

“妹妹们都小,我要照看她们。收麦子、收豆子、放羊、锄地……什么都干。”

一次,她哭着说:“我要上学!”爸爸不同意,打了她。她跑出家门,在山上哭了一天。打得其实并不重,她痛哭不止,是因为小小年纪就断了人生的希望。那年王国宁8岁。

以后,她就天天在山上放羊,一直放了7年。

人,天生具有生存的本能,发展的诉求。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就了最顽强的生命力。这里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都体现着生命的韧性和张力,生存、突破、寻找出路……

拼命走出西海固的孛云峰,渴盼着去内蒙古干每天6元钱的活。6天过后,带着7.2元工钱,他又上路了。

他真的到了内蒙古。他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挣6元钱,晚上给人拉土坯,1分钱一块。

接下来的两三年里,他没日没夜,一分一分地挣着血汗钱。挣一块钱就还一块钱的账,他手里一分钱都留不下。

孛云峰的账还没有还完,他两岁的儿子却得了感冒,家里一分钱都没有,病就拖下了。

“娃娃感冒,嗓子起了个块块子,到最后成了癌症了。”

让他倍感痛心的是,当时只要花一毛钱给孩子买点感冒药,孩子就不会离开人世!

“当时要钱就没有么!没有么!”

伤心的孛云峰,想带全家永远离开西海固。

他依然不知道要去哪里,他不知道自己的一次次奔走,正在冲破祖祖辈辈身上的命运枷锁,正在走出千百年来的历史宿命,走向现代。


援宁干部来了,援宁医生来了,支教老师来了,技术专家来了……打井窖,修梯田,加强医疗力量,建希望小学,铺地膜,修公路,盖房子,买农机具……20年来,福建省组织、统战、人事、劳动、民政、司法、妇联、共青团、科教文卫等几十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在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科技扶贫、支医支教、移民新村建设和公益慈善活动等方面始终发挥着桥梁作用。

一批又一批的援宁人员,不仅带来了扶贫开发的项目、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带来了爱拼才会赢的精神。

十几年前,有一个名叫白玉梅的农村妇女,来到福建援宁医生进驻的同心县医院。她的肠梗阻治疗再也不能拖了。

“这是个单亲家庭,家里没有一点经济基础!”

同心县医院医生周玉山记得特别清楚,白玉梅当时带着一个6岁的儿子,还有年迈的母亲。她的病拖得太久了,营养也没跟上。

“这个手术做起来风险特别大,出现了肠漏大便。福建来的两位大夫天天给白玉梅换药,整整换了半个月,终于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016年3月,在同心县医院,农村回族妇女马新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母子平安,一家三代人围在床边,满心欢喜。她就是十几年前那个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的新闻事件的主角。

那时她只有12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越来越严重,常常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几次休克在教室里,病情随时可能危及她的生命。她家特别困难,父亲因车祸残疾,母亲有病。

因为当地条件所限无法手术,来自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主治医师林金忠、徐杰马上和福建省卫生厅、团委取得联系,很快将马新送到福州手术,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亲自主刀,将马新救了回来。

多年来,福建省累计向宁南山区派出医疗专家348名,援建医疗卫生院(所)323个。

在同心,福建援宁医生们坐门诊、做手术、搞讲座、做义诊。很多前沿的、高难度手术的开展,如开颅手术、眼部翼状胬肉切除加干细胞移植术、胆囊结石手术,在当地都是第一次。此前当地医院连白内障手术都没有条件做!

因为水里矿物质含量高,当地胆囊结石病高发。福建专家在胆囊结石手术现场给本地医生手把手指导、开讲座、做培训。

当地风沙长年不断,眼部翼状胬肉病高发。来自厦门市眼科中心的主治医师杨俐在工作总结中写道:在门诊诊治各种眼科疾病1700人;做眼科手术120台,其中包括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81台。

离开同心回福建那天,杨俐还做了一台眼部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手术做完12点多了,13点她就启程。“从手术台上下来就上车了,也不知道她吃饭了没有。”当地医生杨德万说。杨俐已经将切除加干细胞移植的技术教给他了,当地这种眼病的术后复发率如今降到了10%。

……

深处内陆的人们,接收到来自大海边的讯息,开始尝试着走出大山,走出西海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福建方面提出,将宁夏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到福建的工厂。这是一个重要举措,劳务输出被视作增加收入和转移劳动力的“铁杆庄稼”。

但是许多人一开始不想去,顾虑重重。

宁夏扶贫办的干部就到各家去动员,“不怕的,不行了再回来嘛,何必蹲在家里守穷。”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回族务工人员到福建去生活不习惯。于是,福建那边专门按照回族习俗安排了食宿。

十几年前的第一批劳务输出特别困难,当时的宁夏扶贫办主任郭占元亲自参与动员,并且把劳务人员送上去福建的火车。

“去了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小伙子在家里娶不起老婆,到福建把老婆娶了。”

郭占元还记得有一个20多岁姓杨的小伙子,穿得破破烂烂的。动员他出去一年之后,宁夏的干部去福建探望,这个小伙子西装革履、打着领带来见大家。这一年里,他在工厂干活非常踏实,不怕吃苦受累,再加上有头脑,厂领导很赏识,一步一步把他提到了车间主任岗位。

郭占元激动得一把抱住他,说:“小伙子,你争气啊!”

让女孩子出门就更难了。

西吉县扶贫干部想了一个办法,把那些出去后回来探亲的女孩子组织起来,挨着村巡回演讲。

“回来的女孩尽管仍然羞羞答答,你问啥她说啥,你不问她不说,但是穿着都变时髦了。”

郭占元记得乡亲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是:工资多少?有无清真灶?睡觉的地方怎么样,卫生不卫生?

“给的工资不少,我一个月拿一千多元呢。吃饭有专门的清真灶,回族厨师。睡觉有大房子,一人一张床,专门有人打扫卫生。”探亲女孩的回答让乡亲们心动。

而最让乡亲们震撼的是,她们每人都带回了不少钱。

“有的带回来五千元钱,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五千元钱当时能盖两间房子,相当于现在的几万元钱。”郭占元回忆起来仍兴奋不已。

20年来,闽宁两省区累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664期,培训宁夏劳务人员16.93万人,在福建建立了5个宁夏劳务基地、3个劳务工作站,累计向福建定向输出宁夏劳务8.79万人,在福建稳定就业的达4万多人,平均年创劳务收入约10亿元。

……

福建的工厂又来西吉招工了。在乡政府的组织下,王国宁这个只上过一年半小学的小姑娘,坐上了去福建打工的火车。

终于可以不再放羊了。她背井离乡,忐忑不安地走向未知。

但是告别父母、弟弟、妹妹和多年陪伴的羊群的时候,她是微笑着的,因为她从此有了希望,那憧憬了多年的未来,就在大山外等着她。

1  2  3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