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华时评:丰富人权实现路径的开拓者——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之三

2023-06-16 08:47 作者:李洁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题:丰富人权实现路径的开拓者——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担当系列评论之三

新华社记者李洁

办好自己的事,是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底气所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的成功实践不仅揭示了自主探索人权发展道路的一般性规律,也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国别启示,为丰富人类人权文明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

人民性是中国人权道路最显著的特征。多年来,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保障了人民发展权益。“一国人权状况好不好,关键看本国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这是检验一国人权状况的最重要标准。”

超大规模群体性贫困,曾是中国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如今,中国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瑞士历史学家贝亚特·施耐德说,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成就之一,这一成就“使人们免于匮乏和恐惧的权利得到空前保障”,“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对这项人权实现得最好的国家”。

自主性是人权实践探索的重要前提。各国国情不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必须也只能从本国实际和人民需求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道路。多年来,中国全面推进人权事业发展,自主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路径,开辟了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依靠本国资源和力量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的新道路。

鞋子合不合脚,穿的人最清楚。中国的实践表明,走符合国情、自主建设的人权道路才能行得通、走得顺、为人民所满意。正如阿根廷拉普拉塔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司芙兰所说,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权保障模式,各国在发展人权事业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和文化特点,“中国人权发展的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出宝贵经验,极大丰富了全球人权治理内涵”。

协调性是人权事业全面推进的重要原则。人权内涵是全面的、丰富的,必须综合施策,系统推进。中国基于自身历史传统、具体国情和制度特点,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全面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使每个人更加充分地享有人权。司芙兰说:“中国的发展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方面,也体现在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等诸多方面,困难群体的权利也得到充分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中国坚持以民生为本,以发展为要,为推动人权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制定和实施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主要大国。中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与此同时,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人权法治化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为推动人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国自主探索人权实现路径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总结,是人类文明共同的思想财富。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说,中国的人权发展强调从社会民生保障体系的基础性、普惠性着手,以保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提升,进而迈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标。这些成功经验可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供各国因地制宜地学习借鉴。

关键词:筑牢根基,人权实践,实现路径,保障人权,人民当家作主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