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金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昂首奋进,中国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史诗。

 资  讯 

晋江:打造体育城市进行时

即时 | 2019-07-05 07:29

以赛惠民 以赛促产 以赛兴城

晋江:打造体育城市进行时

东南网7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对晋江而言,体育是城市的标志,也是无法割舍的纽带。

从上世纪80年代造出第一双运动鞋,到2016年提出发力“体育+”、打造“体育城市”,再到2017年10月赢得2020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权,晋江体育产业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打造“以赛惠民、以赛促产、以赛兴城”的体育城市名片。如今,体育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居民生活常态。

赛事借力,让产业“动”起来

运动鞋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体育城市是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的多业融合。当前者迅速融入后者,市场反应之迅速让人欣喜。

今年3月,特步国际发布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63.8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25%,经营利润10.4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加61%。

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今,特步累计赞助和自主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和活动有1000多场,参加人次达500万。不难看出,特步就是要聚焦这个千亿级市场,找到独特定位和未来增长空间。

同样的剧本也发生在卡尔美身上。通过向校园足球、中国足球低级别联赛提供赛事赞助、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卡尔美迅速打开市场,2014年以来销售业绩连年翻番,去年销售额达8亿元。

晋江市副市长王海飞认为,将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实体经济和赛事经济相结合,推动体育与其他产业深度对接融合,才是适合晋江未来的路子,“只有这样,晋江在平衡体育产业发展,推动以赛事经济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业方面才能走得更远”。

近年来,晋江先后承办CBA、中乙联赛、亚洲沙滩排球赛、全国健美健身冠军总决赛、中国羽超联赛季后赛、晋江国际马拉松等一系列体育品牌赛事。对晋江体育制造业来说,未来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等一系列赛事,参与人群以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为主,都是体育用品主要消费人群,同样蕴藏巨大的市场空间。

去年,晋江体育制造业产值达1925.8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强。据悉,晋江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引导运动鞋服等传统产业发力“体育+”,向多业融合转型,大力发展尖端体育装备、赛事运营、观赏体验等业态。

“对晋江而言,围绕打造体育城市来谋篇布局很有意义。”特步集团董事局主席丁水波认为,中国体育产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建设体育城市、发展体育产业亦是晋江未来发展的爆发点之一。

赛事带动,让群众“乐”起来

去年4月,作为2020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主要场馆,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项目在陈埭镇打下第一桩。一年多时间,体育馆、游泳馆、训练馆主体结构均已完成施工,全面转入室内装修及幕墙施工阶段。

“从整个大的区位来说,按开车计算,这里到泉州市中心5分钟,到晋江市区15分钟,到泉州晋江国际机场15分钟,到石狮10多分钟。也就是说,20分钟范围内辐射人群可达500万。”项目建设指挥部综合组组长蔡文思说。

晋江把“办赛事”与“办城市”“惠民生”紧密结合,并坚持“赛用结合”,将六成以上的世中运办赛场馆安排在学校,在满足办赛需求的同时,场馆设施将转化为群众的体育运动场所。

当“体育城市”成为远行的目标,晋江爆发出来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在晋江南岸生态公园示范段田安大桥桥下,以往牧牛放羊、杂草丛生的地块,现已改造成集三个篮球场、一个网球场于一身的运动场地;在盛产石材的永和镇,政府导入“体育+”元素,将废弃石窟建设为极限运动体育公园,促进旅游、文化与体育融合……

场地设施充分供给的背后是晋江深厚的体育传统,同样为打造体育城市的愿景培本固基。2008年,晋江就把5月20日定为“晋江全民健身日”。在晋江,篮球、排球、足球、游泳、舞龙舞狮等民间体育活跃,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武术之乡、游泳之乡等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晋江注册成立体育社团113个,依托市场力量,每年举办民间体育赛事超2000场,并建设起“一山一水”慢行系统、八仙山公园、绿洲公园、晋江南岸湿地公园等公益性休闲场所,在小区周边、村庄布局免费休闲健身公园、篮球场、门球场等设施,打造10分钟体育生活圈。

赛事聚力,让城市“活”起来

从全国县域来看,晋江体育产业实现“八个第一”:第一个成功申办世界综合性运动会、第一个设立CBA俱乐部、第一个体育产业规模突破千亿、赞助体育赛事金额位居全国第一、赞助国家运动队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体育产业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体育用品品牌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体育产业企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打造“体育之城”,晋江底气十足。然而,对埋首实体经济多年的晋江来说,想要跃升为体育城市并不容易。

在5月15日晋江举行的福建省体育产业招商推介活动中,晋江与武汉体育学院携手打造的晋江体育事业创新发展中心备受关注。对渴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晋江体育产业来说,人才无疑是痛点,而该中心的成立有望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处长徐霞表示,希望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原则,打造由政府主导、学校实施、企业参与的校地校企“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找到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切入点,积极探索有效合作新机制。

对城市来讲,赛事有力推动了晋江城市能级跃升,补短板迫在眉睫,打造人才高地恰恰是重要一环。此外,晋江还围绕重大赛事筹办举办,对标国际,策划了交通电力、城市管理等16个专项计划,倒逼城市功能建设和活力营造。

王海飞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完善提升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在技术改造、融资担保、公共服务环境等多方面推动产业发展,引导产业资源整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借助赛事效应,加快打造体育全产业链,倒逼城市升级,建设体育之城,这是晋江“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双线发展背后的闭环。对晋江这座拥有强大体育用品产业支柱的城市来说,赛事经济一旦觉醒,势必带来城市的又一次腾飞。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第四届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晋江正抢抓重大赛事筹办举办契机,推动体育产业、体育城市同步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城市“双提升”,续写“晋江经验”新篇章。

福建: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即时 | 2019-07-04 07:25

东南网7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吴毓健)

2018年,福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增速创2015年来新高,居全国第6位、东部省市第1位。今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96.34亿元,同比增长12.7%。

一年多来,福建工业发展始终保持“更快一些”的态势,得益于打好了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一方面,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两手抓”;另一方面,通过降门槛、减负担、助融资,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环境。

福建产业高质量发展,当下有为,未来可期。

重创新,传统产业发力转型

车间内,几乎空不见人,上千台智能设备同步开启自动织布模式,喷水织机整齐划一地运转,发出轰鸣……这是日前记者在龙峰纺织集团时看到的一幕。

龙峰纺织7年前就启动转型升级:加大创新型面料研发投入,向中高端市场开拓;加快技术设备升级,降低成本。现在的“无人车间”,1000台自动织机,只需20个操作人员,设备参数都可手机查看,省了一半的人力成本;产品附加值更高,新型面料价格高于八成以上行业企业,去年打入欧洲市场。

“公司一季度出口3800万美元,同比增速达171%,订单已经接到八九月份。”龙峰纺织集团副总经理简信杰说。

以纺织、鞋服、建材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福建制造业之根基。但近年来,招工难、附加值低、技术短板等问题始终困扰。压力下,福建企业选择勤练内功来抵御风浪。

用高新技术、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成为着力点。

位于“鞋都”晋江的华阳国际,以鞋子外贸代工起家。面对成本压力,这家企业与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合作,着眼于自主研发适合本地制鞋业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现在,不仅旗下的制鞋厂已有5条智能生产线投产,也让不少当地鞋企受益。“与传统生产线相比,用工减少70%,产能提升1.25倍。”企业研发人员说。

在全球汽车玻璃行业巨头福耀集团,一个可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度柔性生产的智能工厂近期投用。在这里,同一生产线上可实现数十种汽车玻璃生产,普通复杂度的玻璃品类切换只需1小时。“从下订单起,客户定购2000片汽车玻璃最快仅需一天。作为品牌供应商,我们有信心去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福耀集团项目负责人认为,智能制造新模式正助力福耀迈上新台阶。

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完成“机器换工”1.9万台套,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项目数量、获得补助资金均居全国前列。

目前,福建正多元赋能传统企业技术创新:依托省技改投资基金,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改专项行动;加大力度落实《福建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实施办法》,全省千家企业近200亿元研发投入获补助;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

深植创新基因,让不少企业更敏锐捕捉到消费升级动向,加码终端产品研发,成为市场宠儿。

去年底,由匹克研发的自适应科技产品——“态极”球鞋亮相,穿上它,休息时柔软舒适,运动时弹性十足。如此“黑科技”,引爆市场自不为奇。今年天猫“6·18”,匹克天猫旗舰店首日成交暴涨近2000%,态极1.0系列在聚划算活动中更是被秒空70000双。

从解决中国低水压的空气增压旋舞水花洒,到更适合国人使用的电解除菌水洗智能马桶,乃至提供一站式泛家居定制解决方案……九牧的销量始终引领卫浴界。动力之源,是不少于销售总额5%的研发投入,遍布全球的8个研究院和16个实验室,以及近3000项产品专利技术。

如今,福建传统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全国最大的石材生产和出口基地地位稳固,石材工业产值、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纺织服装拥有泉州、长乐两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纤纱、棉混纺布、锦纶、维纶等产量全国第一;制鞋、工艺美术品、塑料制品、造纸及纸制品、食品等行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建集群,新兴产业快马扬鞭

6月28日,上汽乘用车宁德基地首台通线车下线仪式举行,标志着上汽宁德主机厂项目进入为批量投产作准备的重要阶段。

上汽“相中”宁德,显然与“独角兽”宁德时代不无关系。

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宁德时代装机量为23.52GWh,国内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29%提升到41%,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第一动力电池制造企业的地位。

如今的宁德,已集聚厦钨、卓高、杉杉、青美、邦普等近40个上游配套项目,涵盖正负极材料、隔离膜、电解液及电池构件材料。

新兴产业在实体经济中最具活力,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但这些产业在发展初期,往往总量不足、质量水平总体不高,集群化成了加快发展的一剂良药。

近年来,我省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最新变化,从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出发,建立“一个行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工作机制,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强化建链强链补链,强化招商引资,成为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首要抓手。

作为我省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正是在这一战略下,实现从“填屏补芯”到“增芯强屏”跨越。如今在福建,厦门联芯、三安光电、莆田福联等集成电路项目加快建设,新型显示面板、触控、模组和终端整机等主要龙头企业超过25家。

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应用产业为突破口,福建着力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成效显著。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8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达1.4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数字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达39.8%。

新材料产业的龙头带动效应显著。去年10月,恒申控股集团通过收购荷兰福邦特控股公司,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己内酰胺生产集团,吸引大量上下游企业就近配套。青拓集团率先引进国际工艺,改变了不锈钢生产的传统模式,在青拓等龙头企业带领下,我省不锈钢产能位居全国第一。

建设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是省委省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重要举措。借助区域协同,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有了新契机。

我省石墨烯产业已形成以福州和厦门为创新核心区,以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晋江和三明永安为产业集聚区的“两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产学研用实现无缝衔接。罗源县和漳州市也纷纷抢抓机遇,积极争取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落地,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集群式发展,让福建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2018年,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300亿元,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4.1%,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5.1个百分点。

优环境,打造“三创”新高地

最近,福建嘉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佳洵登录福州市网上办事大厅,发现首页多了“我的惠企政策”选项。点击企业所属分类后,116项惠企政策一目了然。

以往,各项惠企政策分散在各部门的文件中,企业查询不方便。去年起,福州开展最新惠企政策全面梳理,提炼政策干货,并以简单明了的表格式办事指南呈现,让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

如今,类似的贴心服务在我省层出不穷——

为便利企业办事,我省推出手机版、微信版省网上办事大厅,构建以闽政通App为基础的全省一体化移动便民服务平台,实现网上政务服务从PC端到移动端转变。目前,闽政通App已接入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逾16万项,整合政府及第三方可信便民服务事项25类493项。

据悉,市场监管、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正依托闽政通App开发“网上刻章”模块,今后企业申请办理商事登记设立业务有望同步完成刻章手续。

开办企业是创业者面对的首道坎。如今,全省实现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超额”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今年上半年“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8.5天”的目标。

泉州推出的“一窗通办”服务,通过数字化“一窗受理”平台,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社保医保等各部门并联审批,让企业开办流程再压缩。

继厦门在全省首试将小微企业低压接入容量放大至160千伏安,实现小微企业办电“零上门、零审批、低成本”之后,今年4月1日起,这一举措在全省推广。这意味着,对申请50~160千伏安用电容量的企业来说,获得电力时间大幅缩短,接电成本普降40%~90%。

纳税也有了“套餐式”服务。记者从税务部门了解到,目前我省13个法定涉税事项和首次领用发票事项均可通过网上一次性无障碍办理,全省首次申领增值税发票提速至1个工作日内办结。

……

去年6月,我省出台提升营商环境行动计划,随后成立“省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小组”,践行“马上就办”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软硬件配套、破解项目落地制约因素。13个方面41条改进措施,提升了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激发了社会投资创业热情,进一步打开市场的活力之门。

为进一步激活市场动能,福建充分推进降本减负,去年全年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超过700亿元。继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从16%降至13%后,4月起,全省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2.14分钱;5月起将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从18%降至16%……

做好市场经济“服务员”,活用行政调控与市场开放“两只手”,让企业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厦门芯光润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卓廷厚说,半导体研发项目门槛高,投入大、周期长,税务部门及时落实税收好政策,切实减轻了企业税费负担。

“得益于政府技改基金支持的1500万元低息融资,我们扩建了十几条各类型生产线,在过去两年每年产值增长超过50%。”福建赛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家应说,赶上民企发展春天,企业信心越来越足。

今日福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三创氛围日渐浓厚。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省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0.11万户,同比增长26.62%。

福建:丝路远航,构筑开放发展大格局

即时 | 2019-07-03 07:18

东南网7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6月30日,一个早前搭乘“中远之星”轮从台中抵达厦门的台湾货柜,转乘中欧班列(中俄建发专列)启程前往莫斯科。这是厦台客货滚装航线首次携手中欧班列,将台湾货物经厦门发往俄罗斯,打通了一条新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

福建,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今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借海丝东风,发挥面向台湾、东盟前沿的区位优势,着力开拓发展空间,与世界联系更紧密。

近年来,福建通过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境外经贸合作重点园区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扩大国际朋友圈等七大标志性工程,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促进海丝核心区建设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

互联互通,筑起“桥头堡”

6月下旬,随着第三批命名航线发布,“丝路海运”开通半年来,航线已增至50条,加盟助阵的港航物流企业超过100家。

以星综合航运(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总经理陈志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航运企业自发开辟大量海丝航线,但大多是单兵作战,有必要构建一个国际贸易航运服务新平台,以汇聚业内各领域资源,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去年12月,中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丝路海运”应运而生。

半年来,丝路海运航线业务持续增长,截至6月10日,第一、二批共34条命名航线共开行593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6.28万标箱,比去年同期增长10.07%。

“到2025年,丝路海运将实现经停我国沿海港口的国际集装箱海运企业基本加入联盟,航线覆盖我国沿海和海丝沿线主要港口。”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丝路海运将打造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相得益彰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通道。

丝路扬帆,通达四海。2018年,福建新开辟13条集装箱国际航线,全省集装箱国际航线达134条,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个港口;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58亿吨,同比增长7.3%,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81个。

空中通道,更加密集。2018年,开通福州直飞巴黎等国际航线,全省机场国际航线达55条,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4944.69万人次,同比增长14.6%;货邮54.41万吨,同比增长3.65%。

联运通道,更趋完善。不断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建设,发展出海铁联运,促进海陆丝绸之路有效对接。2018年开行中欧班列176列,通达杜伊斯堡、波兹南、布达佩斯等十余个欧亚大陆城市。

经贸合作,搭建前沿平台

去年底,福建建工旗下中国武夷下属肯尼亚建材家装卖场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业。

在这个东非最大的建材家装“一站式”购物平台上,来自中国、肯尼亚、印度、德国、伊朗等全球各地的优质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得以更便捷地进入非洲市场。

福建建工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丘亮新介绍,作为福建“走出去”企业的龙头代表,中国武夷以地产、基础建设为主业,已深耕非洲市场20年。2017年12月,中武(福建)跨境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旨在促进非洲信息化发展。

由单纯的承包商转型为投资者,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郭策称赞,这是中资企业在肯尼亚的典型发展路径。

借海丝之势,经贸合作平台越搭越大。“5·18”海交会经中央批准正式更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暨第二十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9·8”投洽会、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中国·福建周”等活动持续举办。

对外投资稳步推进。2018年全省备案对外投资项目19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5.2亿美元,同比增长57%。以宁德时代投资2.4亿欧元在德国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为代表,一批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境外投资。

双向贸易持续拓展。通过实施“百展万企”和“福建品牌海丝行”行动计划,福建优势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借助进口博览会的平台,我省主动扩大进口。2018年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额3946.2亿元,同比增长10.68%。

海洋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全省远洋渔业企业达30家,外派远洋渔船603艘,建立9个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境外海水养殖面积超20万亩,远洋渔业和境外水产养殖综合实力全国一流。

人文交流,系牢重要纽带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基础设施、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需要文化交流的软助力。

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如今,它又开办了第一所在海外正式办学的中国知名大学分校。2016年正式办学以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已吸引4000多名各国学生就读,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

分校校长王瑞芳表示,分校代表了厦门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希望打造成为多元种族与多元文化的国际性大学。

第一批学生尚未毕业,已有不少马来西亚企业表示关注。“企业希望我们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表现,也看重我们的多元文化背景和中国元素。”王瑞芳说,“我们也希望能更在‘五通’中的人心相通中发挥作用,透过跨文化教育加强人文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厦门大学还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发起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搭建海丝沿线国家大学之间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为加强与海丝国家的教育合作,全省已选派79名教师赴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任教。

海丝为媒,福建与沿线国家文化旅游合作更加紧密。厦门开通了东南亚六国邮轮旅游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持续推进,莆仙戏《海神妈祖》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交流巡演,一批福建文化海外驿站落户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日本、阿根廷等国。

加强卫生合作。福建中医药大学在菲律宾建设我省首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度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项目立项。对博茨瓦纳、塞内加尔的援外医疗任务持续开展。

加强科技合作。海丝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实施方案出台。借助“6·18”、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创新平台,“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论坛和数字海丝、卫星应用分论坛等活动接续上演。

加强友城合作。随着我省与菲律宾宿务省,福州市与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市、比利时列日省列日市,泉州市与俄罗斯迈科普市、晋江市与菲律宾达沃市陆续缔结友城(友省)关系,全省国际友城(省)关系达108对。

同频共振,创新体制机制

“一带一路”,开启合作共赢新时代;自贸试验区,搭建对外开放新平台。当海丝核心区与福建自贸试验区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认为,近年来,福建抓住“多区叠加”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自贸试验区和海丝核心区建设,这两大政策建设在制度创新辐射效应、发展效应、开放效应上都实现了“比翼齐飞”和“同频共振”。

致力把自贸试验区与海丝核心区融合发展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福建积极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出台进一步推进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35条措施,新引进壳牌、亚马逊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优化通关作业流程方面,实现关检融合申报,全面推行提前申报、“先放后改”等监管模式。

不止于此。在海丝核心区建设中,福建注重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其他规划政策对接,在投资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金融创新、监管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

为优化跨境投融资服务,福建推进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支持境内非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境外放款结算和对外担保业务,推动境外上市外汇管理便利化,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

与港澳台渊源深厚、往来密切,也是福建的独特优势。通过深化与台湾、香港、澳门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旅游、科技、会展、教育等领域互利合作,闽港、闽澳“并船出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载体建设,讲好福建和海丝的故事,增进了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文化认同。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教授郑冬梅认为,海丝核心区在互联互通、经贸往来、体制机制创新、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新成效,逐步蓄积起内外势能,将进一步增强海丝核心区内生动力,也将成为新福建建设的加速器和动力源。

新疆:乡村振兴的脚步多么坚定

即时 | 2019-07-02 20:40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六月的新疆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走进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米粮泉乡,如同走进如诗如画的绿色田园: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在一排排金叶榆的装点下分外美丽,法国梧桐、红叶海棠等优质景观树木交相辉映,村民们房前屋后栽满各色鲜花。放眼望去,水边碧波荡漾,田野郁郁葱葱,农家鲜花环绕,一派美丽乡村的新气象。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村民任学武自豪地说:“村里的事由村民自己决定,村民的家园由村民自己管理,这种当家做主的感觉真好。”任学武的自豪感来源于小分子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实行的“四会管村”制度,村民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越发充满自信和干劲。

2018年年底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对确保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性。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新疆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就没有新疆的和谐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新疆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科技兴农提升综合生产水平

“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你尝块哈密瓜……”这首民歌唱得很甜,比歌声更甜的是享誉全国的哈密瓜。作为哈密瓜的原产地,这里的哈密瓜种植技术早已从过去的人工栽培、管理,发展到如今的机械化栽培、高科技管理。哈密瓜的推广和营销也从过去的等客商、靠吆喝发展到现在的互联网订单式。

在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和伊吾县淖毛湖镇,万亩精品哈密瓜基地全部采取互联网智慧农业的方式种植:在瓜园周边安装溯源平台、探头传感器、视频监控平台,对精品哈密瓜的生产过程可进行实地监控。距离再远的消费者也可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哈密瓜的管理过程和生长情况,消费者能吃上放心的哈密瓜,也提升了哈密瓜的品牌价值和效益。为切实提高哈密瓜的品质和产量,政府为瓜农提供系统的培训,并派技术人员跟踪服务,要求瓜农严格按照指定的操作规程来栽培和管理,必须达到精品哈密瓜的要求。

南湖乡精品哈密瓜基地里,赛买提·巴斯提说,他从小跟父亲学习种植哈密瓜,懂得父亲平地、挖沟、播种、浇水的辛苦,更为高科技节水、机械化种植和无人机植保令劳动强度减少,产量提高而兴奋。“以前哈密瓜熟了,都是等客商到瓜地来谈买卖,现在不用等客商来,通过互联网卖瓜,年年供不应求。”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片茫茫戈壁,经过哈密市政府的规划和整合,如今已成为现代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样板。占地14万亩的哈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采取了高科技节水、机械化种植采收、无人机植保等多种方式,打造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相结合,新农村建设和高科技农业建设相结合,提质增效和有机环保相结合的产业模式,让更多农民尝到了甜头。

魏智慧是哈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农民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采用现代科技和机械化技术种植棉花,取得了骄人成绩。从棉花播种、铺膜、打药到采收,他全部采用北斗导航、无人机植保和机械技术,效率和产量都得到了提高。如今他的合作社吸纳社员160人,服务农户800余户,产值达1900万元。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打造“诗画村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米粮泉乡阿顿巴村村民路翠莲笑着说:“前年村里的路就修好了,路边种满了各色花,天黑了路灯也很亮,外地的游客常来村里游玩。我们现在生活的村庄像花园,太美了。”

米粮泉乡位于伊犁河南岸,距离伊宁市14公里,坐拥4000余亩次生林生态湿地,气候温和,环境十分优美。凭借背倚天山、北临伊犁河的区位优势,米粮泉乡形成依山傍水的生态格局。他们积极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建成休闲采摘大棚204座,种植面积达320亩。

马扎提别克·阿吉别克已经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草原生活了50个年头。2005年,他和妻子扎的两顶帐篷在草原的一次比赛上获得一等奖,这让他们鼓起干劲,吃起了“旅游饭”。

那拉提草原的旅游发展一天比一天快,吃“旅游饭”不再是国道边摆摊、毡房里歇脚。2018年7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家旅游民宿专业合作社——新源县那拉提镇阿尔善村旅游民宿合作社成立了,马扎提别克·阿吉别克与30多位牧民加入其中。每个民宿点统一标准、统一定价、统一宣传推介,旅游业从粗放型、零散型向规范化、集约化转变。

如今来马扎提别克·阿吉别克家住宿的游客,80%都是网上订房。餐桌上也由过去单一的馕和奶茶变成了更为丰富的食材。房间里,天然气、淋浴房、抽水马桶和互联网一应俱全。每次有客人来,马扎提别克·阿吉别克总要和客人谈起家里的马鞍。他摩挲着古旧的马鞍说:“马鞍是父亲做的,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那时候去草原的山上没有路,爸爸和我骑马接游客一直用它。现在路修好了,父亲的这个马鞍子也可以歇息了。”

村民们有了话语权和监督权

“上个月村集体的这笔钱为什么要用到这里?”6月1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小分子村村委会会议室内,村务监督委员们正在对村里上个月的财务支出情况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款项,他们会刨根问底询问村干部。

村民任学武说:“村务监督委员是我们村民选出来的代表,对村‘两委’班子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发现问题可以直接向乡镇党委和政府反映。”

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建成介绍,2018年,村党支部在村委会、村代会两个组织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四会管村”模式:党支部委员会统领;村代会定事,凡村级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会,表决通过方可实施;村委会办事,负责村务管理及服务工作;村务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

自实施“四会管村”制度以来,小分子村的村民参与村务的意识不断增强。任学武说:“现在,从选村干部到村里的各项事务,凡事都要听村民的意见,由我们投票决定。村里的每笔钱花在什么地方,村务监督委员会会帮我们把关。所以大家都愿意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也对村‘两委’班子更加信任了。”

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凉州户镇西凉州户村把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作为推进村民自治的重要抓手。2018年10月以来,西凉州户村启动了农村集体土地清理工作,这项纷繁复杂的工作关乎全村人的利益。

但西凉州户村清理过程没有出现争吵的情况,清理完成后村民气更顺了。“因为我们严格执行村党支部会议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决议的程序,并向全村人公开决议和实施结果,确保村民能参与、敢监督,提升了村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现在村集体土地被收了回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们的心也更齐了。”西凉州户村党支部书记韩卫东说。

昌吉回族自治州各村级党组织领导并推动村民自治组织“大显身手”,使村级决策顺应民意,减少了村级纠纷,增强了群众对党组织的向心力,使村民的事村民自己决定、村民的家园村民自己管理,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的脚步迈得坚定扎实。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2日 01版)

福建:擦亮生态底色 成就绿色福地

即时 | 2019-07-02 07:39

东南网7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潘园园)

“你问去过福建吗,我想说去走走看看吧……”近日,姚晨献唱的《福建如你》蹿红,歌声中向世界展现福建的山海画卷、碧水丹山,令人神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森林覆盖率高达66.80%,连续40年位列全国第一;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达9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8个百分点;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7个百分点……现在的福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是常态,清新福建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绿色福地。

从集体林权改革到率先建设生态省,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不仅在发展中守住生态底线,更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

牢记嘱托,扛起绿色担当

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近18年的地方。早在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总体构想,成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并亲任组长,开展大规模生态保护调查。

2002年7月3日,在全省环保大会上,时任省长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如果经济增长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但呼吸的空气是不新鲜的、喝的水是不干净的,健康状况不断下降,那样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人民群众所希望的。”

这次环保大会首次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同年8月,福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多年来,绿色发展的接力棒传承接续,福建从未停步。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道路,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落实到各类规划、具体项目和日常工作中,努力追求高质量发展。

从率先出台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到成立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长为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国首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意见》,再到率先扛起环保“党政同责”大旗,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通过完善顶层设计,绿色发展成为新福建建设的新动力。

2016年,国务院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确定福建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

三年来,中央部署福建开展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22项形成制度成果,实现常态化运行;6项形成阶段性成果,正在探索形成经验;10项全国统一部署的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福建紧盯制度创新,大胆改、深入试,其中,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司法保护、全流域生态补偿、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福林贷”林业金融创新等一批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我们将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确保‘生态美’成为新福建的永续优势。”省委书记于伟国反复强调,要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要求,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

随着河长制全面深入实施,全省740条河流有了守护神。目前,我省已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共配备4973名河长、13231名河道专管员。建立小流域有专人管理、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管护新机制,实现了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污染河段变得清澈见底,越来越多的淤积河段变得流水泱泱,越来越多百姓为亲水宜居的生态环境点赞。省长唐登杰表示,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完善河湖治理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深化专项治理,落实管护责任,不断开创我省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新局面,让八闽大地的江河湖海水体更清、生态更美。

点绿成金,坚持绿色发展

经济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展一度落后的光泽县李坊乡,近年来眼光高了,对招商项目变“挑剔”了,将可能影响闽江支流西溪水环境的投资3000万元的鳗鱼养殖场项目拒之门外。

“经济发展不能再靠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乡领导表示。如今的李坊乡,正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我们将以境内的神山景区为龙头,结合生态农业开发,打造一个现代农业与旅游景区,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光泽所属的南平市,地处闽江之源,是八闽屏障。近年来,当地拒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户,转而选择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优质项目。而今,闽北“点绿成金”,形成现代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绿色产业布局。

“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扎实做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文章。”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导向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013年,《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将占全省五分之二的县(市)和197处区域列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2014年,我省取消包括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内的34个县GDP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在生态质量、扶贫攻坚和农民增收上。

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福建推动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着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做“减法”,努力降低传统优势产业的土地、能源、水消耗强度,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能效、物耗监管;另一方面做“加法”,新能源、节能环保、石墨烯等新兴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绿色发展新引擎。

与此同时,福建加快制度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一场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正在开展。“我们在山区和沿海分别开展试点,探索不同资源禀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省发改委生态处负责人举例说,连江县通过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市场定价研究,探索“资源+评估+信贷”市场化运行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开发利用海洋生态资源,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渔民增收。

此外,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渐入佳境;林权抵押按揭贷款、林业收储贷款、“福林贷”等林业金融创新,领跑全国绿色金融。

生态惠民,释放绿色红利

在明溪县夏阳乡旦上村,观鸟旅游渐成风尚。

“明溪是国家级生态县,全县已知鸟类316种,占全省的60%。”旦上村村主任黄辉崇说,为保护野生鸟类资源,村里推进“绿色田野计划”,引导农户尽量减少化肥施用,同时村民自发结成联盟,共同抵制非法捕鸟行为。

好生态带来好风光,也带来好营生。

2017年,村里成立“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观鸟旅游合作社,包括11户贫困户在内的85户村民加入其中,并参与分红。如今,旦上村建成能欣赏野生白鹇、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的观鸟谷和生态观鸟走廊,成立规范的“鸟友之家”,形成吃、住、行、玩、观、拍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引得各路鸟友纷至沓来。

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红利正在释放。老百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焦群众获得感,首先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干好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不断探索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的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保护机制。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福建举措实在,成效显著。

福建在全国率先出台臭氧污染防控指南,制定3项挥发性有机物地方排放标准,实施120个省级精准治理减排项目,从源头上减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全省流域水质“一张图”,水环境整治从干流向源头拓展延伸;在全国率先出台《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

为打破数据孤岛,福建打造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用“千里眼”追溯污染源,让海量数据跑起来、用起来。目前,平台建立两万多家企业的“一企一档”,每天对20多万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自动预警、全天候监管。

实现生态惠民,更要增强绿水青山守护者的获得感,为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生态产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重点生态区位的林子如何保护?福建全面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探索形成以赎买为基础,改造提升、合作经营、租赁、置换为补充的多样化赎买改革机制,累计完成赎买27.2万亩,林农直接受益超过3.5亿元,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双赢。

福建正在更多领域,探索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率先在全省12条主要流域开展统一规范的流域生态补偿,近三年累计投入补偿资金近35亿元;探索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广东共同推进汀江-韩江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累计投入补偿资金16亿元,带动试点项目投资32亿元。

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绿色发展,一马当先,福建干部群众将持续交出一张张优异的答卷。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粤北烽火刻下英雄丰碑

即时 | 2019-06-29 09:59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粤北地区处于湘粤赣三省的交界区域,是红军长征突破敌军薄弱的西南方向的必经之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征路万里行》移动直播报道团队由福建来到广东,寻访红军在粤北的战斗经历,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英雄的故事代代传颂。

1934年10月25日,红一军团侦察到敌军正在这里构筑工事,企图阻止红军前进。面对有利战机,红军在10月26日拂晓对敌人发动突袭,将毫无准备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红军部队顺利进入南雄。

在新田村,红军将战利品分给乡亲们,撤离时在桥头给乡亲们唱的歌,93岁的李梅德老人至今记忆深刻。

老人经常给年轻人讲起红军在新田村打仗的故事,告诉大家不能忘本,是红军流血牺牲为老百姓打天下,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的报道团队继续前行,来到位于湘粤边境的仁化县城口镇。1934年10月31日至11月9日,红一军团在仁化县对敌作战10天,取得了奇袭城口镇和铜鼓岭阻击战的胜利,成功突破敌人封锁线,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顺利向西推进。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在此作战,当地决定修建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

修建长征纪念馆,仁化老百姓的一个盼字,一个圆字,是发自肺腑的情意,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因为英雄的丰碑早已刻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莆田因地制宜实行分馆制 让阅读触手可及

即时 | 2019-06-25 07:36

因地制宜实行分馆制 市域整体推进校园阅读

莆田:让阅读触手可及

东南网6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艳荔 俞靓)

一到周末,莆田市群众艺术馆大门口的莆阳书房就一座难求,附近莆田学院师生常来这里看书或小聚。工美院的黄老师说,莆田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让人休闲看书,也有点情调的“城市会客厅”。

6月7日,位于莆田市移动公司新大楼一层大厅的莆阳书房第七个分馆试运营。

与其他分馆不同的是,依托移动公司的智能设备体验区,这个分馆利用5G应用技术与线上阅读平台对接,智慧AI输出播放,读者在这里可实时听到海量书籍内容,还能体验AR、VR技术带给阅读的活力。

如今,在莆田,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越来越多的阅读空间伴随人们左右,全民阅读触手可及,书香在莆阳大地流淌。

莆阳书房,一个网红地标

自2018年10月25日莆阳书房旗舰店古谯楼店开业,到今年2月2日仁和居店对外开放,短短3个月,莆田出现6个莆阳书房,从老城区到新城区。据不完全统计,从第一家古谯楼莆阳书房投用以来,前后有25万人次汇聚于此,共同阅读,学习休闲,形成一道城市人文风景。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南宋榜眼陈俊卿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莆田人对读书的感情。追溯过往,莆田出过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当代莆田,又走出16个院士。说起这些数字,莆田市文旅局局长刘晶洁如数家珍。“我们现在做的事,是一种回归,就是为文献名邦之莆田注入现代内涵。”

由于历史欠账,原来莆田的图书馆建设落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蜗居于逼仄的建设路老馆,藏书仅30多万册,一年进馆40万人次,2015年持证人数2万多人。

2018年元旦,莆田市图书馆搬迁至荔城区玉湖片区万科新城。副馆长张翔回忆,这一年,是全市市民阅读的转折点。新馆开馆,藏书量已达66万册,还增添很多电子阅读设备和数据库资源。耐人寻味的是,相对旧馆,新馆距主城区近10公里,但去年进馆人数达149万人次,办证人数达5万多,一年培训讲座300多场。

相对于省内大城市市级图书馆动不动就是一两千万元的购书经费、上千万元的运行费用,莆田图书馆的经费捉襟见肘,2018年运行经费仅200万元。莆田各县区的图书馆建设刚刚起步,怎样花小钱办实事、办成事,非常考验政府部门智慧。

莆田市文旅局经多方考察,认为因地制宜实行分馆制是一条可行之路,在各个点设立莆阳书房成为市级图书馆分馆。莆阳书房从筹划开始,每一步都在尝试,探索突破体制机制的可能性。

先是钱的问题。莆田申请500万元国家财政补助,基本解决了前期6个书房的装修。

再说场地。前期6个地点都是文化系统自己的地方,其中2个是重点文物保护点——古谯楼、三清殿,3个是公共文化场所——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艺馆,1个是古民居。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他们将公共空间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释放空间场所建设莆阳书房,让文物活起来,也给文化场所增添了人气。

第三个是谁来管问题。图书馆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少,各种限制多,要靠图书馆的人来管理不现实。文旅局决定引入第三方市场力量参与书房运营,政府导入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的图书资源,在所有分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具体运营由第三方执行,这样可以解决效率、机制和成本问题,在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真正做到惠民。

莆阳书房运营总监谢霖说,莆阳书房一直坚守“公益+业态”书房综合体的定位。过去半年,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我们终于熬过寒冬,开始有了盼头”。他说,盈亏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小了。莆阳书房的名气已打响,成为网红地标,盛夏即将到来,他相信游客多了,文创产品很快就能产生利润。

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企业看好莆阳书房的品牌,第7个莆阳书房就是由移动公司出资建设。湄洲岛管委会也拟在湖石淉生态湿地公园、文创馆、民宿聚集区分批新建3处莆阳书房,其中湖石淉生态湿地公园莆阳书房已进入平面设计阶段。这个借着政府平台创建的品牌,正慢慢走向成熟。

校园阅读,一道闯关答题

每天早上8点多,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各年级学生都跟着多媒体视频中的老师诵读诗词。师生们使用的是莆田市书香校园智慧阅读平台。

去年,莆田市教育局同国内知名阅读平台超星公司签订“实验田”合作协议,全免费打造市域校园阅读模式和平台。2018年6月30日,莆田市教育局面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启动书香校园智慧阅读活动,覆盖全市1035所学校,共有56.98万学生、36969教职工启用账号并登录使用平台。

目前,这个项目以推动师生纸质阅读为主,线上资源为辅。莆田组织阅读中心组选择确定小学和初中各年段每日经典诵读内容,挑选百名教师录制诵读视频库。在阅读书目选择上以市域推进为指导,鼓励校本自选阅读目录。通过晨读、午读,放学后读,晚上亲子阅读,每周开设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

为了巩固孩子的阅读成果,莆田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千名教师针对推荐书目命制闯关题库。老师们从六个维度——字词掌握、信息提取、归纳推理、欣赏共情、反思评价、想象拓展出发,命制7万多道题。学生依靠闯关答题,温习自己的阅读。闯关能成功,意味着学生基本上读懂了这本书。

莆田市教育局中教科的薛强说,后台数据显示,最近每星期全市中小学生参与线上阅读的数量为10万本左右。全市仅线上有效阅读数量达年人均6本左右。有些边远地区孩子的阅读活跃度还超过城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的不均衡。

莆田市域整体推进校园阅读的做法在全国领先,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已在武汉、山东、南京、广东以及省内福州、泉州、宁德等地区推广实践,相关视频向全国分享。

全民阅读重在持续性、常态化、全覆盖。莆田现有881个农家书屋,已实现各建制村全覆盖,下一步是如何提升这881个农家书屋的质量。“最近,我们考虑选100个乡村作试点,让农家书屋与当地村情相结合,打造更好的农村阅读空间。如有的针对留守儿童需要,有的将文化加旅游,有的推广特色莆仙文化。”刘晶洁说。

追寻,踏着红色的足迹

即时 | 2019-06-24 09:05

梧桐秋雨,风雷激荡。

85年前的那个秋天,在福建省长汀县中复村,观寿公祠前,6000多人的军队悄然集结。他们是即将踏上长征路的红九军团,刚刚从战场上撤下,不远处仍有硝烟弥漫,炮声隆隆。

红九军团的出发地,是长征的又一重要起点,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将其描述为“福建的最远的地方”。这片“最远的地方”,是“风展红旗如画”的红色热土,凝聚着坚定的信仰和朴素的信念,也付出了悲壮惨烈的巨大牺牲。85年后,我们再次踏上闽西这片热土,追寻红色历史的点滴足迹,追寻那伟大不屈的精神力量。

无私支援,铸就长征坚强后盾

宁化县石碧村,当负重的战马和打着绑腿的士兵一同走进这个武夷山东麓的千年古村落时,新奇和疑虑同时在村民们心里积聚。

“跟以往那些拿着枪的兵老爷相比,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

几天后,村民张国令发现了这支部队的与众不同:他们是穷人的军队,取消苛捐杂税,给穷人分田分地;他们军纪严明,从不乱拿村民的东西,会用银元向村民买柴火,借村民的土灶煮饭还付钱。

1930年6月,红四军在石碧村的短暂驻扎改变了张国令的一生。他本是村里的猎户,孔武有力。部队离开前,他成为红军中的一员,还特意带上了自己打猎用的鸟铳。“听部队首长的话,好好打仗,为穷人争口气。”母亲嘱咐他。

张国令再没有回来,4年之后,他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湘江边。

闽西苏区,像这样的从军故事再普通不过,背后的信念简单而朴素:跟着红军走,穷人有出路。

在长汀县,红军被服厂的工人们听说红军要转移,带着缝纫机就上了路。“移动工厂”随红军经历枪林弹雨,工人们常在露天地里干活。这样的场景让朱德同志多年难忘,后被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记录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红军到长汀以后,工人的工资比红军来之前增加了3到4倍。从这一点上来说,工人们把红军看成自己的贴心人,是发自内心地跟着红军走。”长汀县党史专家张鸿祥分析。

发自内心的情感点滴汇聚,铸就红军长征的强大后盾。长征前夕,闽西苏区倾其所有,保障军需:

筹粮——1934年6月,在粮食供给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各县群众采取借谷、开展节约运动等办法千方百计收集粮食,以响应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供给红军”的要求。至9月初,福建长汀县完成30954担,兆征县完成20504担,汀东县完成16259担,上杭县完成5241担,新泉县完成3010担,全部超额完成计划,为红军长征供应了十数万担军粮。

筹物——仅在1934年6月15日至22日的8天中,就收集了铜3200斤、锡410斤、铁1500多斤,还有子弹壳180多斤。长汀县的赤男区一次就向红军部队送去了1700多双草鞋。长汀红军斗笠厂1934年8月的产量超过了20万顶;中央被服厂长汀第三分厂的工人们,1934年5月后天天加班生产军用被服。

筹款——长汀县在1934年5、6月间共筹款7000余元,兆征县7月一个月筹款1.7万余元……

生死相依,鲜血中挺立红色丰碑

毛毯,油布包,铜脸盆……长汀县博物馆,一组珍贵的国家级文物,勾连起一段悲怆往事。

文物的主人叫唐义贞,1929年与陆定一同志结为伉俪,长征前分娩在即,行动不便,留在了苏区。

她忍痛将3岁的女儿托付给中央苏区卫生材料厂的同事,在转移至长汀后产下一子,又不得不与儿子诀别。身边仅留的一条毛毯、一个铜脸盆和一个油布包,全都赠与收养儿子的那对夫妇,并用中文和俄文写下湖北武昌老家的地址。

“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即来联系。如果我没有来,就说明我已不在人世了,但也要告诉孩子,我是为革命而死的。”

25岁的母亲最终为革命而死。被捕时,她把身上一份党的机密文件揉成团,强咽下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闽西红土地上,有“风展红旗如画”的豪迈,更有无数烈士鲜血浸染的殷红。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1934年4月,福建省和闽赣省掀起了扩红热潮。到6月底,福建省参军人数达7160多名,闽赣省达1300多名。

9月,根据中央最新指示,征兵动员工作马不停蹄。至长征前夕的9月26日,宁化县又有200多人参加红军,长汀县再次超额完成计划,送到补充团的新战士多达1292人。闽西青壮年几乎全部上了前线。

大多数人再也没有回来。长汀县濯田镇,烈士的名单刻满了纪念馆整整一面墙。镇里同志在一旁介绍:在册烈士917名,几乎都在长征途中牺牲。

参加长征的近3万福建子弟兵,到达陕北时仅剩下2000余人。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会议旧址动情地说:“长征出发时,闽西子弟积极踊跃参加红军,红军队伍中有两万多闽西儿女。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战几乎全师牺牲。”

长汀县中复村红军后代钟鸣,家中6位烈士,其中3位倒在湘江边。每年,他都要跟村里的乡亲们一起赶往湘江战役纪念地,那里的石碑上,镌刻着他们家人的名字。“更多的烈士最终没有留下姓名,他们同样不应该被忘记。”钟鸣说。

在中复村,钟根基是活着回来的极少数幸存者之一。长征前,钟根基等17位同村青年一同走向战场,临行前跪地起誓:谁活着回来,谁就要为各自父母尽孝!上世纪50年代,老红军回村,余生30多年,都在默默践诺。临终前,他嘱咐家人:“我死后,请让我把军功章全部带走,它们是我的兄弟们用生命换来的,我要把这些军功章还给他们。”

矢志不渝,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长汀人钟宜龙是烈士后代,刚出生不久,他的父母就被反动民团杀害。此后,钟宜龙被抱养至松毛岭脚下的一户人家。6岁那年,他在后方见识过那场战斗的惨烈——山头一场大火,草丛燃尽,参与医疗救治的养母,常跟其他大人抬回一名名伤员,那一幕带来的震撼至今难忘。

钟宜龙噙着泪,与当地村民们遍寻山头,将一块块散落的遗骸捡回,集中安葬。墓碑高约2米,由于无从知晓英烈的名字,村民们只简单刻上了两个字——红军。

钟宜龙常常看着这两个字发呆、流泪。他们为红色信仰献身,死后连名字都未曾留下。钟宜龙决心做一名“打捞者”,打捞尘封历史,为英烈“正名”。

工作极其艰难。有的政府没有登记入档,有的烈士家庭全部遇难。他只得四处走访幸存的老红军战士,足迹覆盖了长汀县,又覆盖了周边县市。

每找到一个名字,他都会买上香烛,来到墓碑前,用一种简单的“仪式”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平日里,他也会上那儿转转,清除杂草,擦拭墓碑。从风华正茂到风烛残年,风雨无阻。九旬老人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但尽其所能不让那段光荣的历史堙没。

闽西红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纪念碑和纪念馆挺立,它们标注着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代表着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长汀县南山镇长窠头村,退休后的钟宜龙拿出毕生积蓄,腾出祖屋,自费筹起红色展馆。展馆内,是他后半辈子苦心收集的红色历史。门口,一副对联赫然入目:“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那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不能忘却。守护他们,就是守住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守住一个国家和民族血液里那股荡气回肠的信念。”钟宜龙说。

(转载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21日)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九旬老人建起无名烈士纪念碑

即时 | 2019-06-20 08:23

松毛岭下,九旬老人钟宜龙收集烈士遗骸,建起无名烈士纪念碑,自办红色家庭展……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东南网6月20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黄筱菁)雨后的长汀县南山镇长窠头村,安静平和。不远处的松毛岭,在云雾之中,更显挺立。

近日,当记者来到91岁的钟宜龙家时,被大门处张贴的一副对联牢牢锁住了目光——“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家庭的对联多是传统祝福语,为何这一家的对联不一样?记者跨过大门,寻找答案。

老人的家是当地常见的老建筑,但内部的布置,像极了历史资料馆,墙上贴满了革命烈士事迹等文字资料。面对来访者,他精神矍铄,述说85年前发生的松毛岭战役。

他是那场战役的见证者。1934年9月23日上午,松毛岭上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年幼的钟宜龙看到,飞机不断在头顶上掠过,炮声隆隆震得土地颤抖,一批又一批的红军伤员被时任村妇女游击队队长的母亲涂从孜以及其他乡亲抬下山来。

这些,成了钟宜龙一辈子无法忘记的记忆。他的家族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三代内叔公、叔伯、堂兄等40人为革命献身,他的养父在长征途中牺牲。

1950年,时任中复乡负责人的钟宜龙率领民兵进入松毛岭剿匪。一场火攻之后,山岭遍地显现红军战士的遗骸,还有弹壳、弹片、口杯等物。眼前的景象,让钟宜龙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定要让烈士入土为安!”这样的愿望,在他的心中愈发强烈。

在此后的两年里,钟宜龙和当地干部、村民一起走入山间,收集整理烈士遗骸3000多具,建起了无名烈士纪念碑,让牺牲的烈士最终有了归宿。

60多年来,每到清明时分,钟宜龙都会和村民一起,到山头祭奠红军烈士。在他心里,这些烈士就是他未曾谋面的亲人,“没有他们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说到动情处,老人眼角有些湿润。

遗骸寻回,名字未留。于是,钟宜龙走访了本村和邻村幸存的老红军、五老人员,核实革命烈士人数,整理出《1928年—1934年长窠头村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员名单》。根据他的调查,长窠头村牺牲147人,占总人口的30%。烈士的基本情况,都被他记录在《长窠头村革命烈士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张贴在他家的墙上。

就在记者仔细查看墙上的名单时,老人缓慢地走到屋后的柜子处,微微弯下腰,拿出了一本本资料。

“这是革命烈士事迹的报道,我剪下来做成剪报,现在已经第三册了。”“这个是红军在驻扎的民房土墙上写下的标语,我把它们抄写下来打印成本。”……老人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几十年持之以恒收集的“心血”。在他看来,当烈士的“守魂人”,更要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

2016年,老人拿出自己的养老积蓄修缮老屋,办起了红色家庭展,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红土先锋钟宜龙红色家庭工作室,将传播红色文化作为己任。“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是烈士们拿生命换来的,他们不能被遗忘!”

如今,钟宜龙家里的签到留言簿已是第六本,来访者从各地奔赴而来,接受红色教育和洗礼。而从意气风发的壮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钟宜龙数十年如一日,将红色历史与红色精神传承给更多的后辈。

一本“红色密码” 一生魂牵梦绕

即时 | 2019-06-18 07:34

全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正规出版、印刷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

一本“红色密码” 一生魂牵梦绕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收藏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收藏的红军军号

东南网6月18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方炜杭 全幸雅 通讯员 刘才恒/文 林辉/图)“一个铜做的小东西,被他当成宝贝带在身边。”“他经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吹出一些奇怪的声音。”“1974年,家里拆建谷仓找到一本发黄的小册子,他泪流满面,失声痛哭。”……

13日,位于宁化县东北角的泉上镇,65岁的罗云清道出了父亲与一本《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的故事。这本被誉为“红色密码”的小册子,是全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正规出版、印刷的军用号谱。

当年父亲的这些“奇怪举动”,直到多年后,罗云清才慢慢理解……

“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它”

罗云清的父亲叫罗广茂,20多年前去世。

罗广茂出生于长汀。1931年,当时年仅15岁的他参加了工农红军,在红四军第三纵队任司号员,后被选派到中央军事学校陆地作战司号大队学习。结业时,学校郑重地发给每名学员一本《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领导再三强调,由于军用号谱的机密性和重要性,每名学员要“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它”。

牢记嘱咐,罗广茂带着军用号谱到朱德身边任司号员,后调至红十二军101团;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又调至红五军团43师师部当号长。虽然工作频繁调动,罗广茂仍一直把军用号谱藏在身边。一次,在连城与国民党十九路军作战时,罗广茂不幸负伤,随后到长汀四都红军医院治疗,随身带着军用号谱和一个号嘴。半年后,因反“围剿”失利,医院被冲散,他突围回到家中,将军用号谱交给母亲代为保存,自己则外出躲避国民党抓捕。后来,为了躲开敌人的视线,罗广茂便与母亲一起躲到宁化泉上。解放后,他多次向母亲询问军用号谱的下落,但因母亲年事已高,想不起存放的地点,未能寻找到。

准确无误地将340多首曲谱一一唱出

号谱的去向,成为罗广茂的一块心病。

直到1974年,在拆建家中谷仓时,罗广茂才发现,军用号谱被布和油纸裹得严严实实,钉在谷仓底板上。

这本被他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军用号谱,终于重见天日。

当年,宁化县开始筹建革命纪念馆,在各个乡镇征集革命文物。罗广茂便将军用号谱连同号嘴一并捐给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了却一桩心愿。

为了验证这本军用号谱的真实性,县革命纪念馆首任馆长王岳良从当地学校请来一位懂五线谱的音乐教师,要求罗广茂当面将军用号谱中的曲调一一演唱,罗广茂准确无误地将340多首曲谱一一唱出。

据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张标发介绍,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也有一本相同版本的号谱,但残缺严重。他告诉记者,罗广茂提供的军用号谱,长21.8厘米、宽13.5厘米,为横式小32开本,内页20页,对折成40页,用毛边纸油墨印制而成,内页曲谱均采用五线谱,共有340余首曲谱。

1994年10月,国家文物局近现代文物专家组认为此军用号谱系全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正规出版、印刷的军用号谱,极为珍贵,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今天,由罗广茂珍藏下来的军用号谱和号嘴仍保存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它们静静地向后来者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信仰之花永不凋零(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即时 | 2019-06-17 12:55

拨开满径蕨草,沿小路上山,烈士后代钟鸣领着我们去看当年的红军阵地。“这就是当年的战壕。”手指处,壕沟依稀可见,一旁散落些许砖瓦,应是简易碉堡的遗迹。雷声不时在耳边响起,仿佛呼应着85年前那场大战的炮火轰鸣。

这里是福建省长汀县松毛岭一处名叫白叶洋的山头——松毛岭战斗中红军主阵地之一。1934年9月,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福建苏区地方武装在这里坚守着中央苏区东大门的最后屏障,为了给红军主力转移赢得足够时间,他们要用生命与时间赛跑。

9月底,红九军团接上级指示后先期下山集结,在中复村观寿公祠前举行誓师大会,迈出了长征的第一步。红二十四师连同其他部队继续坚守,与数倍之敌展开激战。

《长汀县志》记载:“是役双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此后,红二十四师仍在奋力抵抗,迟滞敌人进入长汀县城和瑞金的时间。

“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现在留下的资料很少,绝大多数可能都牺牲了。”钟鸣说。

瞿秋白也是留守者,在长汀被捕,关押在敌36师师部。中统专门派人劝降,被他严词拒绝,就义前写下绝笔:“……秋白曾有句:‘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在关押旧址,我们看到了这位我党早期领导人就义前的照片——身穿中式对襟衫、抵膝布短裤,脚穿一双黑线袜和黑布鞋,面带微笑。照片里,感受不到死亡阴影的笼罩,一如他最后留下的文字:“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

行刑的日子是85年前的6月18日。他用俄语一路高唱《国际歌》,在长汀县罗汉岭的一处草坪前,英勇就义,生命定格在了36岁。

跟瞿秋白同年被敌人杀害的还有何叔衡,大瞿秋白23岁,党的“一大”代表中年龄最长者。遇难处在长汀县濯田镇梅迳村的一处山头。遇敌围堵后,59岁的长者只身跳崖,身负重伤,而后被杀。牺牲前,他留下一句话:“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触摸尘封历史,精神的力量依然震撼人心。瞿秋白关押处,讲解员介绍,院子里的一株石榴树,年年开花,依然鲜艳。是的,信仰之花永不凋零,只会越开越艳。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17日 04 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忆峥嵘岁月 血脉情深红土地

即时 | 2019-06-17 12:55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再走长征路,追寻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重温历史汲取力量。在江西于都、瑞金、宁都、兴国等地,记者感受到红军和人民的鱼水情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组再走长征路第一站到达江西于都县,8万多红军主力,85年前的1934年10月从这里出发,踏上漫漫长征。于都河渡口,长征第一渡,当时河面宽600多米,水流湍急,过河只有架设浮桥,短时间里哪里来那么多木材呢?

危急关头,于都百姓倾其所有,捐出了门板、床板、店铺板,甚至是维持生计的渔船架设浮桥。当时周恩来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从于都出发,当年红军走过的崎岖小路现在已经是一路高速,采访组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被称为“共和国摇篮”的瑞金。

1934年5月,《红色中华》报专门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瑞金下肖区有一家农民,八个儿子一齐参加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全部壮烈牺牲。当年仅有24万人民的瑞金,就有11.3万人参加革命,其中有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

在瑞金叶坪洋溪村的刘有信家里,一盏马灯的故事让我们心潮澎湃。刘有信的父亲刘石生和两位兄弟1934年加入红军,踏上长征路。临行前,刘石生的妻子找出家里唯一的一盏马灯执意送丈夫一程。《瑞金县志》记载,刘石生三兄弟都在长征途中牺牲。1998年,刘有信的母亲弥留之际交待子孙,把马灯找出来,点亮马灯,放在床头,照亮刘石生回家之路。

马灯在烈士的后人中一代代传下去,长征精神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代代传递。

从瑞金驱车2个多小时,我们抵达“将军县”——兴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县人民艰苦奋斗,全力支援革命战争,先后成为扩大红军的模范、支前参战的模范、慰劳红军的模范等10项模范。毛泽东为此题字“模范兴国”。这里的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里,陈列着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下乡工作时携带的米袋子。正面装文件,背面装的是饭筲子。中午吃饭,李富春同志就把米放进老乡的大锅,就着辣椒干解决自己的午餐。这就是苏区提倡的“自带干粮去办公,坚决不乱拿群众一根线,不乱吃群众一粒米”。

如今的赣南老区,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176万人和801个贫困村已经脱贫,老区发展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行动,凝聚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忘来时路,走好未来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初心”就在我们身边。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观察

即时 | 2019-06-17 07:37

17年来,“6·18”共征集推介科技项目成果10万多项,促进4万多项成果在福建转化落地,带动社会投资5500多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观察

东南网6月17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一场创业大赛,让赵建国视永安为创业沃土,并决定成为它的一分子。

6月2日,2019中国福建(永安)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暨“6·18”项目成果对接会在永安市落幕。其间,15组参赛团队激烈角逐,129项石墨烯成果转化项目及技术需求获得牵线搭桥的机会。

“永安不仅生态条件优越,产业政策也非常适合创业。”山西大同大学碳材料研究所所长赵建国领衔的项目“石墨烯增效复合肥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获得一等奖。赛后,他决定带着项目落户永安。

聚合创新资源,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是“6·18”的使命所在。

2003年以来,“6·18”围绕项目、技术、资本、人才,打造“五天盛会、常年对接、永不落幕”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发挥创新平台、创业桥梁、创造载体作用,为福建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坚实支撑与强劲动力。

新兴产业蹄疾步稳

永安正意欲打造县域经济“烯”望之城。

“石墨烯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林海说,永安拥有丰富的石墨资源,辖区内探明的微晶石墨矿储量居全省首位,以此为基础发展石墨烯产业前景广阔。

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发展尚处于培育阶段。低成本规模化绿色制备技术存在瓶颈,下游应用产品低端化、种类较少、规模不大……石墨烯产业发展掣肘明显。

创新驱动,是不二法门。

“我们根据行业‘体检会诊’结果,有针对性征集推介先进适用项目成果、企业共性技术需求,梳理项目成果,推动项目落地。”“6·18”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主任詹晨辉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永安石墨烯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群聚效应已日渐显著,逐渐成为石墨烯产业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

刚刚落幕的2019中国福建(永安)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暨“6·18”项目成果对接会上,永安便得以与15个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进行无缝对接。

作为全省石墨烯产业布局中的高端石墨及石墨烯产业聚集区,去年,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实现产值12.5亿元。目前,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已有10余家企业入驻,全产业链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眼下,“6·18”已成为全省各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龙岩市将今年确立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计划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创新业态和模式。

“6·18”闻风而至,主动对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

2月20日,“6·18”组委会办公室组织海通证券、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等4家投资机构深入龙岩,为一批优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项目,提供精准金融对接服务;2月25日在龙岩人民会堂举办的“中央苏区发展大讲堂”,“6·18”团队请来了金融、文旅、汽车等行业的4位专家作专题报告。去年以来,龙岩用好用活省级“6·18”项目成果扶持资金,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30项,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近50项。

传统产业提速换挡

“佰丈崈阳堂道家老白茶”是“6·18”的老朋友,连续多年以唯一指定白茶的身份参展。这背后,是老茶乡借助“6·18”平台飘出新茶香的故事。

柘荣县与福鼎同属白茶原产地,1990年,柘荣县茶园面积超过3万亩。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茶叶价格长期低位徘徊,茶农逐渐转向效益更好的太子参,大量茶山失管,柘荣白茶产业急转直下。

“柘荣白茶品质优,文化底蕴深,岂能就这么埋没了。”柘荣人袁崇阳出生于白茶世家,他主张立足本土生态禀赋,传承古法炭焙工艺,重塑柘荣白茶的品牌影响力。

借助“6·18”平台,柘荣老白茶找到了新的流量入口。2017年,袁崇阳所在的福建省百丈岩茶业有限公司首次亮相“6·18”,并一战成名。随即,订单纷至沓来。“6·18”还为柘荣白茶带来更多后续创新资源。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百丈岩公司,共建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白茶产业研究。

市场需求迅速传导到生产端。茶农重新回到茶园,关停多年的制茶厂陆续复工,茶青收购价格上涨。短短几年时间里,柘荣全县制茶厂数量从10多家增加至300多家。

借力“6·18”,传统产业提速换挡,区域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近年来,省农科院借助“6·18”平台,直面市场需求与产业动向,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深度互动,改造传统农业。

建宁县是著名的梨果之乡。来自省农科院果树所的科特派团队,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博士专家工作站。几年来,双方合作建立梨、黄桃、猕猴桃新品种示范园200亩,建立落叶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3950亩,辐射4.5万亩以上,年均增加收益3000万元以上。

福州市的传统畜禽养殖业正经历深刻调整。成规模的现代化畜禽养殖模式逐渐取代小户经营。这对智能化、健康养殖等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与连江县丹阳镇的华翔蛋鸡场共同开展鸡场疫病防控的关键技术研究。科技赋能,让华翔蛋鸡场的养殖成活率达到95%,每羽蛋鸡产蛋能力提升至约每年19公斤,疫病发生率显著下降。

绿色发展正当其时

光泽承天集团与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共建的配方颗粒提取制剂车间及中药智能配送中心项目,目前正在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加工中药材3万吨,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

2017年,南平确定了现代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绿色产业布局,希望通过选准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产业,构建起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低碳化的产业体系。

2017年以来,“6·18”从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生物产业等绿色产业入手,先后为南平量身定制了绿色农业项目资本对接会、旅游项目资本专场会等专场对接会。承天集团与中国中药公司结缘,便源自去年5月在武夷山举办的一场闽产道地药材专场对接会。

“发展绿色产业,不能简单走过去的路子,而要坚持创新引领、创新驱动,走出一条和过去相关但是又能够走得更好的路子。”南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充分发挥“6·18”产学研创新平台优势,紧扣“绿色”和“创新”主题,突出项目与资本对接、引资与引智结合,助力绿色发展。近三届“6·18”,南平全市共对接科技成果项目3227项,总投资409.17亿元。

去年“6·18”期间,30部由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配套锂电池的新福达新能源公交车,在闽北上线运营。巨电公司生产的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离子电池,具有容量大、体积小、高倍率、安全性高等特点,为国内首创。

“这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得益于‘6·18’创新平台。”技术发明人、北京神州巨电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原首席科学家王麦克说,2016年,神州巨电参展“6·18”,与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成功对接,在武夷新区合资成立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南平还借助“6·18”资源优势,着力在平台搭建、品牌塑造等方面下功夫,为绿色发展构建支撑体系。

去年,陈宗懋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武夷山市。院士工作站成立后,将围绕武夷岩茶制作加工、茶叶质量安全管控、有机茶园管护等进行合作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

此外,南平还通过“6·18”与省品牌建设促进会签订《关于共同打造“武夷”品牌战略合作协议》,实施“武夷”品牌建设工程,进一步打响武夷岩茶、武夷旅游、武夷食品等武夷品牌。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一条红军街,世代鱼水情

即时 | 2019-06-16 07:33

东南网6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方炜杭)编者按:福建是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85年前,中央红军从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报今起开辟“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栏目,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挖掘感人的长征故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用革命精神启迪未来。

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有一条红军街,门楼高高耸立,最上方镌刻着“红军万岁”四个大字,寄托了当地百姓与红军血浓于水的深情。

1934年秋,红3军团第4师及军团医院和驻淮阳、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共1.4万人,会合于宁化县凤凰山,即如今的凤山村,踏上漫漫长征路。

12日,记者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红军街。

“那时,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苦啊……红军来了,给我家分田地;稻子熟了,我们给红军送粮食……”90多岁的李阿婆回忆起守望相助的当年岁月,感慨不已。

凤山村村支书王兴楷介绍说:“这里的避雨亭、红军井、松竹居、列宁小学、红四军看病所等旧址,都见证了宁化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的革命历史。”

“当时,这条街上住满了红军。”记者顺着王兴楷所指的方向望去,对面是一栋三层土木结构的老楼。“小时候,奶奶和我说,红军当年为了不扰民,就住在百姓的屋檐下、祠堂、寺庙等地,从红军井挑水,到避雨亭烧饭做菜。”王兴楷说。

眼前的红军井,圆形井口,直径2米,井口高出地面约1米。“这口井原名蛇岭井,是全村唯一的饮用水井。”王兴楷说,“红军来之前,井很浅,井口是由鹅卵石简单堆砌而成的小四方形,周围坑坑洼洼,挑水不便又不安全。1931年,红军进驻后,战士们把井挖深、扩大,把井口垒高,小方井成了大圆井。为了纪念军民深情,当地百姓自发地称它为‘红军井’。”

“正是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宁化苏区扩红支前运动才开展得轰轰烈烈。”宁化县党史专家刘建军说,“苏区时期,淮土镇和禾口乡人民开展扩红竞赛,人们高唱‘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的民谣,涌现出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夫妻并肩上战场参军参战的感人故事。”

在红军街内,记者见到老红军黄承衍的后人黄永昌。“我父亲12岁起就给地主打长工。1929年,红军来到淮土,打土豪分田地,爷爷感念红军的恩德,常对父亲说:‘跟着共产党就有希望,跟着红军就有希望!’怀着对共产党的信仰,父亲1931年加入游击队,后编入红九军团,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黄永昌说,父亲命大,经过数不清的生死关头,都绝处逢生。但大部分闽西儿女战死在长征途中,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据史料记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有13万人口的宁化县,就有1.4万人参加红军,全县登记在册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有3305人,他们大部分被编入红三军团第4师和红五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经过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只有58人。

数千宁化子弟所在的红34师,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殊死激战四天五夜,以几乎全师壮烈牺牲的壮举,换取了主力红军的西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走长征路不仅是为了纪念先烈,更是为了发扬长征精神,缅怀军民连心的鱼水深情,铭记历久弥坚的初心。”黄永昌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一首山歌唱响“苏区干部好作风”

即时 | 2019-06-15 17:59

央视网消息:结束在宁都县的采访之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组前往本次主题采访活动在江西境内的最后一站:著名的“将军县”——兴国。

6月14日,再走长征路第4天。

地点:江西兴国。

苏区时期,兴国县曾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创造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县。

从宁都县驱车90多公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组进入兴国县城。

在这里,最著名的地标是将军园,最长的大桥是红军桥,最宽阔的街道是将军大道。每一个红色地名的背后,都讲述着兴国县苏区干部与群众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而将军园里的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则全面展现了苏区干部一心一意为民谋福利的好作风。

1

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讲解员范颖: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这首传唱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兴国山歌,不仅是苏区群众对苏区干部发自内心的赞颂,更是当年苏区干部与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患难相依的真实写照。

1

这是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下乡工作时携带的米袋子。正面装文件,背面装的是饭筲子,里面是生米和辣椒干。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李富春同志就把米放进老乡的大锅,就着辣椒干解决自己的午餐。这就是苏区提倡的“自带干粮去办公,坚决不乱拿群众一根线,不乱吃群众一粒米”。

1

这幅题为《腰缠金条的讨米人》的油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作品描绘的主人公腰缠万贯,却靠讨米生活。他的名字叫做刘启耀。

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讲解员刘岚:刘启耀曾担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之后,他留在后方继续对敌斗争,身上却保管着党组织交给他的黄金。但是他宁愿乞讨度日,也不愿意花费一分一厘。直到1937年与党组织联系上之后,将黄金全数地交还给了党组织,被战友们称之为是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在展馆里,这个组合场景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参观。

1933年,兴国县长冈乡的一位叫做马荣海的贫雇农,自家房屋因为失火被烧毁了一间半。苏区干部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马上发动干部和群众捐款出力,很快替他修复了房子。

央视记者何岩柯:我身后的这间房屋,就是当年由苏区干部带领当地群众,为马荣海修复的房屋。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马荣海的后人仍然完好地守护着这所房子。虽然它和周围村民盖起来的二层小楼相比显得有些突兀,但在大家眼中,这所房屋已经成为苏区干部和群众心连心的历史坐标。

1

马荣海曾孙马辉云:灶堂前面就有柴火,这个柴火点燃之后,火苗蹿上去,两下子就把上面盖的这个稻草屋顶点燃了。就是下雨的时候,甚至都没地方住,苏区干部、乡村干部也很着急,没地方住,一家老小也很惨。(苏区干部)就发动群众,还捐了钱,有的出力,很多人帮忙。

房屋修好以后,马荣海一家念念不忘苏区干部和群众的恩情。80多年来,无论家里的房子如何翻建,这幢凝结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老屋,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样子。

马荣海曾孙马辉云:可以教育教育我们这些后代,就是不忘记这个当年苏维埃干部对我家的帮助,要永远记住党的恩情。我那个曾祖父他此后也是积极参加革命,支援革命。我爸爸他后来他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江西兴国县党史办副主任丁志操:为什么能够保留下来?就是因为马荣海的他的后人,包括我们周围的群众,他们对当年苏维埃干部一种念想,对当时革命传统的一个传承,就是我们党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一个最好的载体,最好的一种形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兴国县人民艰苦奋斗,全力支援革命战争,先后成为扩大红军的模范、支前参战的模范、慰劳红军的模范、推销公债的模范等10项模范。

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称赞“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且亲笔题下了“模范兴国”四个字赠送给兴国的代表。从此,“模范兴国”就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1

我们在兴国采访期间,正值汛期。持续多天暴雨,部分乡镇出现了河流洪水、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兴国县组织所有驻村的扶贫干部在第一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摸排灾情,受灾地区的乡镇干部全员出动,清理、疏通受灾地区的交通,协调分配救灾物资,帮助受灾农户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传唱了80多年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山歌,如今仍回荡在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心头,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行动,凝聚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触摸真实的历史,感受作风的传承,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初心”就在我们身边。

1  2  3  4  5  6  7  8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