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山海携手 圆梦小康

献礼建党100周年,群英荟萃的脱贫攻坚剧,正午阳光又一主旋律之作《山海情》1月12日重磅上线。

 资  讯 

“闽姐姐”和“宁夏女儿”隔空对话:我们也是《山海情》里那个“她”!

即时 | 2021-01-31 13:48

山海情 |“闽姐姐”和“宁夏女儿”隔空对话:我们也是《山海情》里那个“她”!


在推动扶贫协作、决战脱贫攻坚的征途中,有无数女性贡献了智慧、汗水、心血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福建妇联、宁夏妇联连线八闽大地和塞上江南,探寻几位参与过、亲历过、见证过这段脱贫攻坚奋斗史的女性,听听她们的真情感言。


杨丽卿:


我是一个在福建的“宁夏人”

福建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曾任福建省第三批援宁工作队领队,宁夏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


从2002年挂职开始,我就把自己当作一个固原人。初到宁夏,我克服了恶劣环境带来的影响,始终铭记是党中央把闽宁两省协作的重任交给我们这些援宁干部,作为第三批工作队领队,肩负着使命,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必须攻克;我看到固原人民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执着追求,不屈不挠,他们的精神感染了我,鼓励我奋勇直前。在这两个信念的支撑下,我带领着第三批援宁工作队完成了我们的使命。


回到福建后,我依然关注宁夏,关注固原的发展,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在福建的宁夏人。去年6月,我作为福建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和省妇联的姐妹们再次重返固原,并与宁夏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签订了《闽宁合作资助贫困女生项目协议》,连续四年每年筹集15万元,帮助西吉县贫困女生完成学业。


时隔多年,再次踏上那片土地,我的内心是震撼的,每次都发现全新的变化。闽宁几代人的努力,让一度被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变成了花园,我非常高兴,也为曾经在这里的付出感到欣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陆菁:


宁夏——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曾任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领队、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移民局)副主任(副局长)、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


大爱无疆亦有痕,薪火永承书新卷。2016年11月,我带领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21名队员接过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接力棒,开启两年援宁的光荣之路、圆梦之路。808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收获,书写了青春的精彩和奋斗的篇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始终坚持传承历任福建援宁干部的精神、作风和责任,担当起新时代闽宁扶贫协作的重任,把奋斗的热情播撒在六盘山下、黄河岸边,以如海般的豪迈、如山般的坚韧,续写闽宁协作新篇章。如果说闽宁协作是唱响东西协作、精准扶贫的主旋律,我们就是那跳动的音符;如果说闽宁协作是书写沿海与内陆携手实干的时代传奇,我们就是那镌刻的记忆;如果说闽宁协作是描绘走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新画卷,我们就是那瑰丽的光影。


宁夏是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满怀信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助力闽宁扶贫协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奉献自己的力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林冬梅:


菌草团队的故事写满宁夏山川

国家菌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山海情》是一部难得的扶贫剧。首先是年轻人受到教育,让没有经历过贫困、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一代深刻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其次,科技工作要脚踏实地,紧紧围绕国家需要和现实需求去开拓创新。参加宁夏扶贫的同事和他们的家人都在看这部电视剧,对自己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


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是众多援宁科技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他们矢志不渝地投身到脱贫攻坚、科技强国的洪流中去实现理想并为之奋斗,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我们的菌草技术团队先后在宁夏、内蒙古、青海等沿黄9省区30多个县市,以及福建、西藏、新疆、贵州等省区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很多海外华人华侨甚至是一些驻外官员也反馈该剧是难得一见的写实感人作品,不仅容易让发展中国家的老百姓产生共鸣,还适用于向国际社会诠释与宣传我国的扶贫协作政策措施,体现生态文明思想,真正做到了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付有华:


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马得福”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副镇长


“你在看什么?”“看山”“这山有啥不一样的?”“你要是见过这山原来的样子,就知道有啥不一样咧……”在看电视剧《山海情》的时候,我心头总有一些东西被莫名地感动着。昔日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到今日的“金沙滩”,无数人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变迁史诗。


剧中马得福从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基层工作。不管是山荒坡陡、缺水没路、条件艰苦、不适合生存的涌泉村,还是环境恶劣、无水无电、黄沙漫天的戈壁滩,马得福都毅然决然地选择完成吊庄移民工作。他那不怕苦、耐得住清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现在能拥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正是老一辈们用汗水拼搏换来的。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摒弃浮躁的心,勇于去基层,敢于去一线,甘于去群众需要的地方。尽管基层没有城市繁华,但要相信,在基层一线,也会有另一番生活的色彩和人生的精彩。


作为一名乡镇妇女干部,我要继续和福建姐妹手拉手,把自己的心在基层扎下根,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加强对妇联工作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的研究和探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依托种养能手和基地大户带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重点产业,为广大妇女增收致富拓宽渠道,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儿童事业中建功立业,在广阔基层奋力书写了不起的人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王晓燕:


《山海情》剧终,闽宁镇的故事继续……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妇联主席


一部《山海情》刷爆了微博、微信、朋友圈,短短23集将西海固人民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西海固人,看完这部剧感触颇多。


小时候,家住在大山里,真正的靠天吃饭。水要从很远的地方用骡子去驮,去得迟了,还会白跑一趟。记忆中,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点的是煤油灯,一家人就在昏暗的光亮下做针线活、读书。山里土地贫瘠,只能种点土豆和麦子,要是天气不对付,一家人的生活都是问题。家里养上几只鸡,下了蛋也舍不得吃,攒着去集市卖了换些生活用品。孩子们长大一点,就去山里摘山桃、山杏、柠条等换钱,给自己挣学费。上学要走好几里的山路,常常天不亮就出发,放学回家天都黑了。大人们也没有其他营生,种着几亩薄田,养着几只牲口,过着一眼能望到底的日子……电视剧里呈现的生活状态,就是西海固人民曾经过的日子,现实甚至比电视剧里演的更加残酷。


后来,我们在政策支持下搬到了闽宁镇。在闽宁援助政策和干部的帮助下,我们盖房、修路、外出务工、建棚、种植。经过20多年的奋斗,硬是将曾经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那段时间真的很苦,在我的记忆里,父母的衣服从来没有干净过,农忙时在田里忙,其他时间辗转在各个工地搬砖、搅灰、打混凝土……没有知识的人,只能靠体力赚钱。父母深知不读书没有出路,再苦再累都要供孩子上学。


《山海情》虽然演完了,但闽宁镇的故事还在继续。现在我成了一名村妇联主席,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把村里的妇女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和她们一起踏实苦干,将全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姐妹们一起建设更加美丽、更加富裕的原隆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车秀珍:


闽宁镇见证了我开荒拓土的初心和使命

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农民克服困难,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闽宁镇见证了我开荒拓土、艰难创业的初心和使命,承载着我对永宁这第二故乡特殊的感情。


2009年,我在闽宁镇开设了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现在已经发展成闽宁镇扶贫攻坚的重点产业,是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闽宁镇覆盆子国家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基地。红树莓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周边的贫困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让附近的妇女群众不出村不出镇就能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让妇女在家里的经济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红树莓正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为原隆村贫困户脱贫奔小康带来了新希望。我会继续把这个扶贫项目做好做大,将红树莓产业园打造成老百姓健康养生的乐园,为闽宁镇的父老乡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马晓梅:


以水滴石穿的力量苦果,流出蜜汁般的甜

宁夏永宁县妇联主席


有人说“山也在变,海也在变,人也在变”。最近播出的扶贫剧《山海情》备受关注。这部剧是脱贫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在国家扶贫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历经艰辛、克服万难,把“干沙滩”建成“金沙滩”的故事。


一嘴沙子,一脸尘土,一口方言,剧中故事真实、揪心却又暖心!带着泥土气息的人们骑着自行车在黄土漫天的大地上穿行;十几岁的孩子狂奔着追赶呼啸而来的火车;年长的老农趴在土地旁,视青色麦苗为生命之源,为干渠通水而欢呼……贫困的生活虽然辛酸无奈,但黄土地上的人们又是如此坚韧。剧中的女性人物水花,她把生活给的苦,全都含笑咽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总是充满了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微笑面对生活。

看完《山海情》,有思考也有不经意的落泪。在水花身上,看到了身为女性,所能拥有的乐观与坚韧的强大力量,这股力量看似柔弱,却在水滴石穿中击破生活给的一个个苦果,流出蜜汁般的甜浆。身为妇联干部,我们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积极从各方面提升自己,从工作实际的一点一滴出发,履行职责、勇于担当,始终把妇女群众放在重要位置,当好广大妇女群众的娘家人、贴心人,带领妇女姐妹们走向社会,从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相信用汗水浇灌定能有所收获,用奋斗铺就定能抵达幸福,用实干担当定能实现梦想。

《山海情》中“厦大高材生”原型:支教宁夏多地

即时 | 2021-01-30 08:49


实景

第七届厦大研究生支教团队员赵鹏在宁夏海原县关桥中学支教。(资料图)

  厦门日报讯(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欧阳桂莲)记者昨日从厦门大学了解到,刚刚热播完的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厦大高材生”郭闽航真有其人,原型就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援宁支教青年志愿者。

  《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由黄轩领衔主演,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红、王凯特别出演。

  在剧中,“厦大高材生”郭闽航怀着一腔热情自愿调到玉泉营的移民小学当老师。厦大官方公众号“认领”了郭闽航——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直都是现实版山海情的其中一员。校方说,从1999年,厦大研究生支教团开始了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支教,足迹遍布宁夏海原县、隆德县、闽宁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剧照

  “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曾是联合国对宁夏“西海固”的评价。气候干燥、嘴唇开裂、间歇性流鼻血、缺水、少食、停电……是22年前厦大首届支教团遇到的。但是,大学生们毫不畏惧,没有电灯,“厦大高材生”点着蜡烛深夜备课,没有公路,他们手脚并用,跨越一道又一道山峁。

  研究生支教也在发生变化。2017年起,在正式开始支教前,厦大研究生支教团每年都会组织成员,先到闽宁镇为孩子们开设假期中的兴趣班课程;去年,支教队员们放下粉笔、拿起话筒、架起镜头,化身主播,为当地特色产品直播带货。

  厦大第20届支教团成员苏才立在他的“支教日记”里提到,新时代西部的大众思想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从“打工无用论”到“立志成才”。

  据厦大介绍,22年来,厦大研究生支教团募集“一帮一”助学金1070余万元,累计资助近2万名家庭贫困学生,帮助超过5000名孩子留住求学梦想;救助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发起捐建1所希望小学——海原县九彩乡希望小学;捐建1个带有标准塑胶跑道的“上弦月”运动场。


《山海情》支教原型,真实的故事更震撼人心

即时 | 2021-01-29 21:58

近日,讲述对口扶贫协作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全国热播,引发关注。你知道吗?《山海情》中放弃县城优越条件毅然选择去村小支教的“厦大高材生”郭闽航的原型。正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援宁支教青年志愿者。

《山海情》剧照:支教老师郭闽航

22年的支教接力一直持续着……从南国海滨到北疆戈壁,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守望相助。从1999年到2021年,241名支教队员足迹遍布宁夏海原县、隆德县、闽宁镇长达22年的爱心接力。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直都是现实版山海情的其中一员。

从窑洞、土坯房再到多媒体教室,研支团成员们站上三尺讲台传递着来自大海的力量,协助当地贫困地区开展基础教育工作一边见证历史,一边创造历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六届研支团成员在窑洞中的教室上课

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黄一凡在教室中用多媒体上《生活与科学》课程

艰苦的环境让他们支教的步伐愈加坚定,“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曾是联合国对宁夏西海固的评价气候干燥、嘴唇开裂、间歇性流鼻血、缺水、少食、停电……这是首届研支团成员张秀丽遇到的情况,但困难没有打倒她,反而让她更加坚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首届研支团成员张秀丽再次回到海原县时与当年受助学生合影

没有公路,第七届研支团成员叶楠与其他成员手脚并用跨越一道又一道山峁去学生家中家访。

第七届研支团成员叶楠在家访的路上

第七届研支团成员叶楠在家访

叶楠还将自己的经历集结成书——《把梦留住》。用自己的梦想点亮孩子们的梦想,让外界看见西海固大山沟里的“小草”也有着顽强精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叶楠支教过的学生霍佰义后来考上了南京的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基层团干部。

从打工无用到立志成才,第二十届研支团成员苏才立在他的“支教日记”里提到“新时代的西部的大众思想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第二十届研支团成员苏才立与学生的合影

第二十一届研支团成员余哲炜由于不适应西北的气候,支教生活一直伴随着病痛。一次病倒在岗位上后,他入院治疗,但住院不到一周他不顾学校老师的劝阻,提前出院回到乡村,站上讲台继续讲课。

讲台之下,教室之外也要把孩子的梦留住。无论白天与黑夜,屋下还是山间,厦大人的身影活跃在宁夏山区的角角落落。当年没有电灯,研支团成员就挑着蜡烛深夜备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九届研支团成员深夜备课

一次又一次的家访,把支教地的孩子当成亲人无私地伸出援手,奉献爱心,真真切切把爱播撒在心田。

第二十二届研支团成员在村口乘三轮车去学生家中家访

他们用双脚丈量黄土地的距离,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厦大研支团从未间断的接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十届研支团走访海原县高台寺小学

公益助学 ,大爱无疆。二十余年来,厦大研支团深入宁夏的沟沟峁峁,年复一年。坚持讲述“一条小鱼”的助学故事。在厦门大学研究生研支团,一直流传着“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暴风雨后的清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在沙滩上,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这些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都会干死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小鱼们的生命。终于,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边说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他们在闽宁镇打开第一扇窗,放飞孩子们的小梦想。他们坚信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中会出现“蓝色的海洋”。 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厦大研支团募集“一帮一”助学金近1070余万元,累计资助近2万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超过5000名孩子留住求学梦想,救助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研支团成员和受助后治愈的先心病学生家庭合影

发起捐建1所希望小学——海原县九彩乡希望小学,捐建1个带有标准塑胶跑道的“上弦月”运动场。

厦大研支团向社会筹集善款为地处乡下的关桥中学捐赠运动场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山海情》剧中故事虽已落下帷幕,但高校人的“山海情”还在继续……

为这些支教学生点赞!

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召开

即时 | 2021-01-29 10:22

今日关注 | 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召开


1月27日,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邢善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金科分别在福建和宁夏分会场发言,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朱咏雷主持会议。


《山海情》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电局申报立项,宁夏回族自治区广电局支持拍摄,正午阳光出品,是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已在六家卫视、三个重点视频网站首轮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邢善萍表示,《山海情》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生动记录了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伟大壮举,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是一部讴歌伟大时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忘初心、浇筑匠心,东西协作、山海和鸣的优秀作品。福建高度重视《山海情》的宣传推介,充分发挥主旋律文艺作品凝心聚力的作用,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谱写闽宁协作新篇章的信心决心。下一步,福建将进一步加强融合传播,强化榜样引领,繁荣文艺创作,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营造浓厚氛围。

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召开

即时 | 2021-01-29 10:19

1月27日,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邢善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金科分别在福建、宁夏分会场发言,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主持会议。

聂辰席局长指出,电视剧《山海情》既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开年大戏,也是广电总局“理想照耀中国”电视剧展播活动的重头戏。《山海情》的创作过程,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深入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以重点项目带动整体创作的一次创新实践。《山海情》形成热播,充分证明反映新时代是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热切期许,也是新时代电视剧创作的使命所在。聂辰席局长就新时代电视剧创作生产提出四点希望:一要把握时代脉搏,构筑精神家园;二要坚持扎根生活,讲好百姓故事;三要遵循创作规律,提高作品质量;四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国表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邢善萍部长表示,《山海情》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生动记录了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伟大壮举,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是一部讴歌伟大时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忘初心、浇筑匠心,东西协作、山海和鸣的优秀作品。福建高度重视《山海情》的宣传推介,充分发挥主旋律文艺作品凝心聚力的作用,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谱写闽宁协作新篇章的信心决心。下一步,福建将进一步加强融合传播,强化榜样引领,繁荣文艺创作,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营造浓厚氛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援宁群体代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教授在发言时说,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凌一农教授是众多援宁科技工作者的缩影;大家真情奉献、接续奋斗,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当年与我一起参加扶贫工作的队员和家人都在看这部电视剧,对自己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

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副部长许守尧,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叶雄彪,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强,省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毛文航,省文联党组书记王秋梅,省广电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曾祥辉,省广电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庄志松等参加福建分会场会议。电视剧《山海情》制片人侯鸿亮、导演孔笙、编剧王三毛、主演黄轩等主创代表,仲呈祥、李京盛、王一川、邓凯、赵彤等业界专家在北京主会场发言。

电视剧《山海情》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电局申报立项,宁夏自治区广电局支持拍摄,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是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讲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探索脱贫致富路径,通过奋斗获得美好生活的故事。据悉,23集电视剧《山海情》还将进行多轮次播出。

豆瓣9.4!现实版《山海情》里有这群厦大人!

即时 | 2021-01-28 19:53

全国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1996年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故事,而剧中放弃县城优越条件,毅然选择村小的“厦大高材生”郭闽航的原型,正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援宁支教青年志愿者。

从课堂到课外,剧中,一幕幕和现实极为相似的场景也仿佛在回放着厦大研支团成员们的青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从南国海滨到北疆戈壁,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守望相助。从1999年到2021年,241名支教队员足迹遍布宁夏海县、隆德县、闽宁镇长达22年的爱心接力,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直都是现实版山海情的其中一员。

立足讲台 培桃育李

从窑洞、土坯房再到多媒体教室,支教团成员们站上三尺讲台传递着来自大海的力量,协助当地贫困地区开展基础教育工作,一边见证历史,一边创造历史。“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曾是联合国对宁夏“西海固”的评价,气候干燥、嘴唇开裂、间歇性流鼻血、缺水、少食、停电......这是首届支教团成员张秀丽遇到的情况但困难没有打倒她,反而让她更加坚定

第21届支教团成员余哲炜由于不适应西北的气候,支教生活一直伴随着病痛,一次病倒在岗位上后,他入院治疗。但住院不到一周他不顾学校老师的劝阻,提前出院回到乡村,站上讲台继续讲课。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厦大研支团从未间断的接力。

教室之外 把梦留住

讲台之下,教室之外,无论白天与黑夜,屋下还是山间厦大人的身影活跃在宁夏山区的角角落落。没有电灯,他们挑着蜡烛深夜备课;没有公路,他们手脚并用跨越一道又一道山峁,一次又一次的家访,把支教地的孩子当成亲人无私地伸出援手,奉献爱心,真真切切把爱播撒在心田。

第7届支教团成员叶楠将自己的经历集结成书《把梦留住》,用自己的梦想点亮孩子们的梦想让外界看见西海固大山沟里的“小草”,也有着顽强精神。从“打工无用论”到“立志成才”,第20届支教团成员苏才立在他的“支教日记”里提到“新时代西部的大众思想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公益助学 大爱无疆

以教学工作为根本,以特色活动为品牌,以爱心助学为补充。年复一年,厦大研支团深入宁夏坚持讲述着“一条小鱼”的助学故事。战疫期间,他们放下粉笔、拿起话筒、架起镜头化身主播,为当地特色产品直播带货。山海遥望,心手相牵“一条小鱼在乎”的助学故事永不打烊,他们坚信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中会出现“蓝色的海洋”。

七彩假期 青春筑梦

2017年起,研支团每年都会组织成员在正式开始支教前,先到闽宁镇为孩子们开设假期中的兴趣班课程,他们在闽宁镇打开第一扇窗,放飞孩子们的小梦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曾经荒凉的土地上,怎会铺开绿色的山岗?曾经苦涩的汗水里,怎会浇灌出朵朵花朵?”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地上不长草的“干沙滩”如今已成为了“金沙滩”。

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研支团募集“一帮一”助学金1070余万元,累计资助近2万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超过5000名孩子留住求学梦想,救助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发起捐建1所希望小学——海原县九彩乡希望小学,捐建1个带有标准塑胶跑道的“上弦月”运动场。《山海情》的故事已落下帷幕,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山海情”还在继续!

《山海情》温情收官:扎进黄土地 山海情未了

即时 | 2021-01-28 09:26

温情收官的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在豆瓣获得高达9.4分(满分10分)的评分,成为该平台近年来评分最高的国产电视剧。在问答社区知乎,《山海情》站内评分达9.3分,与剧集有关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 这部主旋律大戏何以火到“出圈”?创作背后有哪些感人故事?对于生产影视精品,该剧提供了哪些思路?27日,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召开。通过视频连线,与会者围绕“主旋律作品如何受欢迎、更响亮”展开热烈探讨——

扎进黄土地 山海情未了

东南网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数据】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山海情》首周每日平均综合收视率达1.340%,次周收视稳步上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播出的配音版电视平台综合收视率达1.466%,东南卫视、宁夏卫视播出的原声版,电视平台综合收视率也取得近来的最好成绩。

“我们有一种罕见的感受,虽然收官了,却还觉得这部戏没播完。一是这部戏确实让人意犹未尽,二是观众们的反应让我们觉得——山海情未了。”

——《山海情》制片人侯鸿亮

走到人民中间寻找力量

《山海情》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为创作命题,展现了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宁夏两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描绘出一幅雄厚壮阔的脱贫故事画卷。

众所周知,主旋律的“命题作文”向来不易出彩,可这次主创人员硬是交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分答卷。

“我宣布,我爱看主旋律!”“我每天只想钻到电视机中帮村民卖菇。”……无数观众发自肺腑的热评,让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了一股山海情“热”。为啥?因为它打破了家庭代际,追剧的观众中,既有传统的观剧人群,更有很多90后、00后。

“2019年底,我们接到《山海情》的拍摄任务,心里一直很忐忑,因为这个命题的高度、难度和周期紧张,还因为前期的采访和创作都没有找到恰当的表达和切入方式。”侯鸿亮回忆说,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大伙儿就去问脚下的土地,就去到人民中间,寻找力量。事实证明,这样的创作方法是有效的,观众们看到这部剧后,跟创作者们产生了共情和共鸣。

细节处见生活,温暖处见人心。这是主流媒体的共识,也是该剧成功的密码。

在创作座谈会上,中宣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负责人给予该剧高度评价。大家认为,《山海情》深深扎根时代的土壤,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营养,结出了累累硕果,有力地回应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创作要求。

“《山海情》令观众哭着、笑着、感动着、思考着,这是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深有感触地说。

写出吊庄移民的心灵史

编剧团队中,王三毛是地地道道的西北人,他所在的村子虽说离闽宁镇还有几百公里,但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和早期的贫困落后都差不多,这为他前期的创作提供了便利。

但他很快发现,后期的创作难度陡增,很难驾驭。仅大纲阶段,他就数易其稿,可一直得不到出品方和主创核心成员的认可。

“我们打了败仗,一度认输,就像剧中开始写的那样,当了逃兵。但制片人侯鸿亮没放弃,导演孔笙也没放弃,他俩给我们打气,帮助我们找原因,让我们重拾信心,重找创作状态。”王三毛不断反思为啥写不好,慢慢明白了两点,一是压力大,太想写好,反而找不到方向;二是调子定高了,想写出吊庄移民的变迁史,却显得空洞乏力,人物扁平,不接地气。

“在和导演第一次沟通剧本时,我们大胆提出,这回不写变迁史,写一百多万吊庄移民的心灵史。这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也想拍一部立得住、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王三毛最终选择了平实文学的力量。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主创人员秉持客观性,既不回避人性的弱点,也不回避扶贫工作中会遇到的局限和困难。“《山海情》得到观众认可,是我们创作者敢于诚实地面对这段历史,不回避人性,不辜负人心,不粉饰生活,用一颗赤诚的心和对这片土地的爱完成了这部作品。”王三毛说。

最朴实最动人的艺术表达

在导演孔笙看来,这部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

“我们实实在在讲述了一个关于老百姓的故事。这个实,是真实的实、现实的实,也是踏实的实。”他说,要让普通观众接受一个并不熟悉的发生在农村的故事,最关键要让它接地气、不悬浮。

“我们一直强调,拍出来先要让自己相信,才能让观众相信。演员用方言演绎这些真实发生过的事,就让这部剧有了根和魂,成为最朴实最动人的艺术表达。”孔笙说。

踏实,是全体主创人员的工作态度。“我们用三个月时间,体会了当年的开荒建设。切身体会闽宁镇发展的艰辛,才能怀着敬畏之情进行创作。”孔笙说。

回想整个创作过程,领衔主演黄轩坦言,这是极其特别的一次体验。

“戈壁滩一望无际,每天拍摄都吃一嘴沙子,体验特别真实。这种真实让我们更自然地融入角色,并与角色产生共情。”他说。

扎根生活,匠心创作,倾情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评价说:“这部剧不是拍出来的,而是从那片土地上‘长’出来的;这部剧蕴含的情感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像黄河水一样蜿蜒流淌、奔腾不息。”

00后也爱看!扶贫剧《山海情》为何成“剧王”

即时 | 2021-01-27 13:17

若以流量剧标准看,《山海情》算得上“土得掉渣”。千沟万壑、戈壁飞沙,土坯房、地窝子,以及人人脸上的“高原红”,全景呈现三十年前大西北“苦瘠之地”的贫困艰辛。它没有为时代加“滤镜”,也没有渲染人物“高大全”,更没有回避移民扶贫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普通个体的复杂心态。恰恰是这样的“有生活、没口号”“有苦难,更有苦干”,将曾经的亲历者,更将无数富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带入到历史现场,去见证了一段苦尽甘来、创造未来的奋斗史。

善良者对善良者的祝福,奋斗者对奋斗者的珍重。这样的作品火了,折射的正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成功。西海固那段真实的人间奇迹,呈现的是时代的纹理,传递的是时代的声音,展现的是一代人几代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群像。而其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是过往大众所不熟悉,过往影视剧更很少“原生态”呈现的。

这些年,影视文化产业高度繁荣、作品浩如烟海,但脱离现实的浮躁之风也相当明显。穿越剧、玄幻剧扎堆,贩卖些架空的网文、穿凿的编造;一些打着现实旗号的作品,很多也是头重脚轻腹中空、不见现实只见“现编”。

放着风雷激荡的岁月不记录,放着改天换地的奋斗长歌不关注,放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命运变迁不描摹,只“空对空”地批量黏贴,搞些“假得掉渣”的东西,让人如何不出戏,又让观众如何不差评?对现实主义创作的疏离,不仅是一种懒惰,更辜负了这个时代的馈赠。

随着观众用脚投票加速,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有所回归。从《人民的名义》《跨过鸭绿江》,到《大江大河》《山海情》,都赢得了口碑和热度双丰收,这是一个积极信号。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不愁没市场、没观众。“要是都像这样,我愿意通过电视剧来了解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个时代的。”观众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呼声。

山海相逢 莆吉情深——从《山海情》看莆吉协作深化对口扶贫纪实

即时 | 2021-01-27 11:04

山海情 | 山海相逢 莆吉情深——从《山海情》看莆吉协作深化对口扶贫纪实


地唤“涌泉”“玉泉”“苦水”,人名“喊水”“水花”“水旺”,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望天活,而十年九旱,天下飞沙,千沟万壑,不毛之地,旱穿了人们的希望。


“这是哪?”“这是出了名的‘瘠苦甲天下’的西海固。”西海固,一个听起来偏远、苍茫、坚硬的名字,一个不缺历史和文化,却是一个缺水的黄土大地。


25年前,干旱、闭塞、贫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种下一颗“闽宁协作”的种子,而今,种子开花结果,根深叶茂。过去,这里被誉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如今,这里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故事发生地。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多高的地方,只要有土地存在,就有可以安放种子的家园。


故事被搬上荧幕。近日,由张嘉益、黄轩、热扎依主演的电视剧《山海情》热播,随着剧情播出和口碑发酵,豆瓣评分9.4分,成为2021年的开年爆款剧。


“这个劳务输出的地方,就是我的老家福建莆田市。”“福建莆田,这个地方在古代的时候出过好多状元,现在,出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剧中,由郭京飞扮演的福建挂职干部陈金山主持劳务输出动员会,由莆田对口西吉的劳务扶贫拉开了闽宁协作的大幕。


闽水浇出金沙滩,莆吉两地共筑一梦,海风拂绿,春天来了。


东西协作引南水


西海固的贫瘠、落后,都汇成两个字:缺水。这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仅300毫米左右,其贫困程度之深、贫困面之广,使它成为国家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之一。


剧中,人们渴望跑出贫瘠,尕娃的爸爸从涌泉村出走后杳无音信;年轻一代背着大人偷跑出大山,被鞭打;80多只扶贫鸡被吃光,婚姻自由被一头驴和一口水窖绑架……出走或者接受给予,在这片日不落的山头上都行不通。


移民吊庄,是个新希望。但宁饿死不移民的大山观念,成为试图带领村民换种活法的干部们开展工作最大的困难。


《山海情》剧中,参加过革命、经历过长征的水旺爷爷说:“再穷不能把骨头穷没了。”年轻的马得福相信:“有水就有希望。”


水来了。


“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根据中央“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和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1996年5月,福建、宁夏全面开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市县结对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企业合作……闽水北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落脚点。


“把福建和宁夏确定为对口关系,要在西海固吊庄移民区建一个建制村,让更多的西海固人搬到这来,连村名都想好了,叫闽宁村。福建连续三年每年给西海固的扶贫投资1500万元,用在重点扶贫上,闽宁村是扶贫项目当中的重中之重,要为所有移民区树立样板,在建村的同时,学校、邮局、银行、医院一些配套设施一起开建。”《山海情》剧中,马得福眼泛理想之光,“未来,真的来了。”


西吉县是宁夏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县。1997年,莆田市与西吉县确立结对帮扶关系。此后,莆吉两地以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协作模式写下跨越2000多公里的海誓山盟。


劳务协作及时雨


20世纪90年代,莆田涵江区逐渐开始海西产业分工和承接港台产业转移,其中以电子信息代工厂为主的电子厂,劳动力缺口大。好雨知时节,闽宁协作一开始,劳务输出就被当成增收和转移劳动力的“铁杆庄稼”种到南方。


抖掉头上的黄土,陈金山马不停蹄开展牵线搭桥工作。海那边,联系招工企业,山这边,动员年轻人跨出大山。随后,“海吉”女工们挥别亲人出发了。汽车开走后,白麦苗才敢探出车窗,望向越来越远的人群中的父亲……


“不舍得,很多父母刚开始都不想孩子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所以要动员女工们南下,比电视剧里难多了。”时任固原市西吉县扶贫办干事的董成璧回忆道,前几批工人来还是遇到不少问题,有个女娃刚下车,就不见了。到处找都找不到,原来躲在行李架上,只好送回去。


除了距离、环境气候、生活习惯等等问题外,缺乏劳动输出对接机制是关键。如何让这些人能够稳定就业?如何让这些人能够学有所得?莆吉两地既打感情牌,又算长远账,为劳务协作营造了一个温暖的环境。


不仅有西吉派往莆田的“娘家人”董成璧、蒙忠升等驻厂服务,厂里还开办清真食堂,照顾大家的饮食习惯。董成璧说,为了安抚大家情绪,来莆田3个月后,他就组织大家去湄洲岛、鼓浪屿。莆吉两地建起劳务工作站,开通大巴车,配起电话,顺着电话线,传来西吉老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消息。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据统计,莆吉劳务协作开展以来,莆田每年向西吉县外转移输出劳动力10万人以上,这一出“腾笼放鸟”,使全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峰时期达50%以上。


《山海情》剧中,麦苗学习技术收获自信,舍身救火成为先进模范。剧外,西吉工人的勤劳朴实得到厂里的普遍认可;董成璧的哥哥董宏璧也是南下就业潮中的一员,如今已成为城厢区嘉辉光电公司的一名高层员工,年薪几十万;女工谢红嫁给本地青年,如今在顺丰集团做部门经理……


剧中,成长后的麦苗回到宁夏,建设家乡。剧外,在西吉,有千千万万个麦苗为了梦想走出大山。而今,其中不少人又带着资金、技术和新理念,回到大山,成当地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2020年,西吉县工资性收入占比数据降到29.8%,经营性收入占50.6%,人均收入历史性地突破万元。探得泉眼,内生动力后劲足了。


产业引渠土生金


《山海情》从第11集开始,迎来闽宁村人的转折点。由黄觉饰演的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的福建专家凌一农带领村民成功种出第一批菌菇,帮助村民迎来新生活的曙光。


剧外,产业扶贫是闽宁协作的重要战略举措。


“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根源在于自然条件太差,传统种养业受到限制。只有把人放到产业链上,才能真正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实现造血式扶贫。”2010年,福建省第七批援宁干部林珍发、林超雄提出在西吉县建设产业园区,把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海固,打造宁夏南部山区产业集群。


2011年8月,投资10亿元的宁夏首个“闽宁产业园”在西吉县吉强镇水泉村和袁河村开工。按“一园五区”的整体空间功能布局,分为特色农产品加工区、轻工区、电子工业区、物流区和商贸服务区。


产业援宁,莆商闻风北上。由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蔡志引荐并成功落户西吉县闽宁产业园的泽艾堂生物科技、天之涯服饰、华晟塑料等闽籍企业就是其中代表。


走进泽艾堂生物科技公司艾香扑鼻的生产车间,流水线上,贴着地址的艾草制品正准备发往全国。“每天干8小时,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不但收入稳定,而且能照顾孩子上学。”不用再背井离乡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女工伏旭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引过去的企业要能落地成活,才能壮大当地产业筋骨。以泽艾堂生物科技为例,种植、包装、销售都在西吉,实现三产融合,企业年销售额逾千万元。”蔡志介绍说,在东部,这些需要更新迭代,劳动梯度转移的企业引导到西部,结合当地用工优势和自然禀赋发展产业,能取得多赢的成效。


像西吉闽宁产业园这样的产业集镇,在宁夏共有10个,总入驻70家企业。数据显示,闽籍企业对宁夏的投资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精准施策助脱贫的“闽宁模式”,从援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冷凉蔬菜到酿酒葡萄,从马铃薯种植到塑料制品、服装等轻工产品制造,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正在改变西海固土地寡产的生产结构,推动贫困地区的整体社会进程。


扶志源头活水来


群众所需,力之所向。24年来,莆田挂职干部通过传帮带,将本地教育、医疗、技术、人才引到西吉,为当地留下一支薪火相传、永不带走的民生队伍。


《山海情》剧中,随着挂职结束,陈金山、凌一农相继返回福建,成长起来的德福、德宝、水花们接过扶贫大棒,朝着发展家乡、振兴家乡的美好明天继续奋斗。


扶贫,扶智更扶志。昔日南下打工仔南国强,选择回到黄土高坡当起“羊倌”,办起当地第一家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县里1900多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起养羊奔小康。引进来、走出去、再回来,换脑子、学点子、找路子,更多的南国强在家乡的山头实现梦想。


西吉县冯庄南湾,人们从窑洞移居他乡,留下的4500亩耕地和1万亩林地,就是封山禁牧后“90后”新农人林万凯的新机遇。他将在这里和韩国人合作耕地经济,种植辣椒;和养殖业合作者发展林下经济;而山沟经济是他布局全域旅游的法宝。


在林万凯的育苗中心里,茄子、辣椒、西红柿、西瓜、娃娃菜长势良好,整齐地排在苗床上。他把耕地经济、林下经济和山沟经济总结为田园综合体,而土地则是他梦想照进现实的保障。县政府果断支持了他的构想。


人,是破局的种子。闽宁协作二十五载,在新视野、新观念、新模式海风吹拂下,只要有土地,再高的山,都能建起新绿洲。


爬上高过城区的火石寨乡沙岗村,如今的山头上,层层梯田尽染夕阳余晖,一绺绺“水田”泛着金黄的光芒。

“这层覆盖土坝的薄膜是农用地膜,冬春保温,夏季可减少水分蒸发保水抑温抑盐,还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营养。”曾经十年九旱的西海固,如今处处都被这层致富膜覆盖。火石寨乡党委书记王生海向记者介绍说,利用科学种植,筛选出最宜种的农业品种,村里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了2200亩冷凉蔬菜、500亩大果榛子、200多亩艾苗……因地制宜实施农业产业化,贫困户翻身成了产业工人,昔日土戈壁,成了今天脱贫金沙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山海情》电视剧视频观看

即时 | 2021-01-26 17:31

电视剧《山海情》让文艺之花为人民绽放

即时 | 2021-01-26 17:28

电视剧《山海情》系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讲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成寸土寸金“金沙滩”的故事,向全面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和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献礼。

艺术演绎生活真实,荧幕映射壮阔时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之所在。根植人民、讴歌真实的电视剧《山海情》,作为一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用生动故事表达主流话语,通过对闽宁镇建设的戏剧化、故事化表达,呈现了闽宁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移民就业、发展教育等景象,生动展现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具有很强的年代感和地域特色。讴歌时代、讴歌奋进者,让这部电视剧具有了硬核的“根”和“魂”。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一切进步的文艺都是时代进步精神的生动写照,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崇高理想的深情礼赞。以小见大,电视剧《山海情》是一个时代的经典缩影,更是一部艰苦奋斗史的生动写照,这其中写满了“扶贫人”的无私奉献和“脱贫者”的勤奋勇敢,凝聚着“扶贫人”与“脱贫者”的集体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向人们传递着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尽锐出战的冲刺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处这个时代最响亮的旋律,让人们在故事推进过程中引发情感共鸣,看到了美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梦想就在前方。

文艺与人民血肉相连。文艺不仅反映着人民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真实情感和喜怒哀乐。人民需要艺术,更需要来自真实、能与他们血脉相通的艺术。岁月无声,山海有情,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充分表明,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坚守正道传播正能量,文艺才能充满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在奋进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奇迹和高峰。

树木无根不生长,文艺无根则干瘪。今日之中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并获得广泛好评,是艺术之花为时代绚烂生长、为人民深情绽放的最好解读,也是传播和激发正能量的生动实践。从脱贫摘帽走向全面振兴,每一个山村的变迁,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时代画卷中的精彩一笔,其背后是串串的汗水和浓浓的担当,是滚滚的豪情和灼灼的期盼,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要让艺术与现实碰撞、与民心呼应,就能产生最动人的力量,为开启新征程的中国故事增添更多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景象。

《山海情》马得福原型“看剧时哭了”

即时 | 2021-01-26 13:25

《山海情》马得福原型“看剧时哭了”-新华网

北京青年报讯(记者 屈畅)24日,热播电视剧《山海情》迎来了大结局,该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一村庄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等困难,将“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的故事。剧中的男主角、基层干部马得福的经历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25日,马得福的原型、闽宁镇闽宁村原村支书谢兴昌的儿子谢旭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剧时,父亲忍不住哭了。剧情几乎都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但当时的自然环境等实际情况比剧里还要艰苦。”

当年村里的路都是沙地

自行车轮子常常陷进去

1997年,当时正在读高一的谢旭峰跟随担任闽宁村村支书的父亲谢兴昌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闽宁村,这里的村民都是一些来自西海固贫困地区的移民。“至今已经20多年了,但我还记着第一天到闽宁村的时候,我早上8点多坐着我爸爸朋友的解放汽车出发,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到达了闽宁村。”

谢旭峰说,那时候通往村子里的路非常差,因为都是沙地,骑自行车时常常会出现轮子陷进沙子里的情况,“骑自行车都那么难,更不要说开汽车了,只有农用的拖拉机相对好走一些。”

不过谢旭峰表示,1997年时,村里每10户人家里只有2~3户能有自行车,拖拉机更是少之又少。

由于谢旭峰刚刚到闽宁村时,村里正在盖房子,一家人只能露天睡觉,“当时是夏天,我们在地上铺几块砖,砖上放木板,铺上凉席,看着星星睡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点点筛沙子调整土质

有的地改良了四五年才能耕种

谢旭峰表示,父亲当时为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每天早上6点多就开始工作,中午因为天气太热,会回到家里休息一下,下午出门后又工作到晚上8点多。“有些地里的沙子实在太多了,我父亲他们就一点点筛沙子,一点点调整土质,有的地方改良了四五年才能耕种。”

“当时的环境非常差,时不时就有沙尘暴,比剧里反映的还要严重,迎着风就根本走不动。有的家庭窗户不严实,漏风,一宿之后,窗户上、地面上就都落了一层细沙,有时候沙子都会进到锅里面。”想到当时的情况,谢旭峰回忆说。

谢兴昌等人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是喝水。谢旭峰说,当时的戈壁滩上严重缺水,有时候村里需要到二三公里外的镇里打水送回村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村里家家都接上了自来水。

谢旭峰表示,如今的闽宁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要说自行车,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汽车了。”村里人除了房子,还会在自家的地里种满果树,树多了,风沙自然也少了,“现在基本上见不到沙尘暴了。”

马得福原型看剧时哭了

其子称真实情况更艰苦

谢旭峰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此前没想到讲述闽宁村故事的《山海情》能够这么火。“之前剧组的编剧曾经来找过我爸爸,跟他聊了当年的情况。后来饰演我爸爸角色的黄轩也来了几次,我爸爸给他讲了当时的种种艰辛。”

谢旭峰表示,他和父亲谢兴昌都看了《山海情》,“这个剧的剧情非常真实,剧里睡地窝子、村民来了又走了、种蘑菇遭遇滞销等都是当时的真实经历。不过我父亲性格比剧中的马得福随和一些,在村民中也更有威望,所以劝说村民时会比剧中反映的更顺利一些。”

“我父亲是整个故事的亲历者,在看《山海情》中挑战艰难困苦的剧情时,他曾经把自己看哭了。说实话,当年他们所遇到的挑战,尤其是当地的自然环境比剧中反映的更难、更艰苦。各位演员饰演的都很好,很入戏。”谢旭峰说。

作曲家捞仔宁夏采风 为电视剧写出特色配乐

即时 | 2021-01-26 13:12

作曲家捞仔宁夏采风 为电视剧写出八十多段特色配乐-新华网

北京晚报讯(记者 高倩)“干沙滩上花不开,想喊云彩落下来。喊了一年又一年,喊了一年又一年。喊得哟,日日落尘埃……”

粗粝、开阔、真诚,一如那片广袤深厚的西北大地,电视剧《山海情》中,片尾曲《花儿一唱天下春》是一个记忆点。包括这首歌曲在内,在这部跨越地域、见证历史的影视作品里,音乐如涌动的浪潮,铺垫着一个时代的底色,这些旋律,出自著名音乐制作人捞仔(吴立群)之手。

音乐突出当地和时代元素

相较于其他长篇累牍的电视剧,《山海情》集数不多,但配乐立体而丰富,捞仔为此创作的音乐多达二十余首、八十多段。青海、宁夏地区,“花儿”传唱不息。捞仔很熟悉这些鲜活质朴的民歌,此前为张艺谋的电影《一秒钟》配乐时,他用到的正是从青海花儿中采撷的灵感。《山海情》的故事发生在宁夏,接到这次创作邀约后,捞仔很快想起的也是当地的花儿音乐。

“孔笙导演希望,这部电视剧在音乐上也能突出当地元素。”为此,捞仔专程前去采风,收集花儿和山歌素材,也听取了很多专家的建议。“西海固的音乐和语言,与宁夏其他地方还不太一样,更接近陕北一带。”演唱《花儿一唱天下春》时,歌唱家雷佳特地带着些当地口音。“我们之前也录过普通话版本,差点儿意思。民歌来自方言,还是得用方言才能唱出那种味道。”于是,捞仔特地请本剧的民族音乐顾问、宁夏花儿传承人马得荣用方言读了歌词。而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等种种因素,最终,歌曲呈现取了相对折中的效果,“像当地人在说普通话”,直白又亲切。

“宁夏地区的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人声’。”在国人的印象里,西北是特色鲜明的土地,但严格来说,这里并没有一件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有马头琴,藏族有弦子,我觉得这里真正的音乐特点,在于旋律和音调。另外,《山海情》虽然跨的年代相对长远,但毕竟还是现代戏。”因此在配乐时,捞仔没有执着于色彩迸现的民族乐器,而是多以管弦乐织就。在描绘福建的开放与发展时,捞仔采用了大量现代元素,比如在元件厂的流水线上,电子风的紧张节奏配合着女工们争分夺秒的速度,充满了现代社会高效的科技感——西北与东南、山与海的对比张力在音乐中拉满,时代的波澜壮阔尽显无余。

《山海情》的配乐准备,乃至整部电视剧的拍摄制作过程,时间都相当紧凑。从去年7月底开机到不久前播出,在捞仔看来称得上“奇迹”般的速度。后期制作阶段,他曾看过许多片段,但这不妨碍他每天依然准时追剧。“现在才有机会看完整的成片。”捞仔常常被感动甚至落泪。在宁夏采风时,他访问闽宁镇,镇上漂亮整洁,完全无法让人联想起曾铭刻在这片土地深处的“贫穷”二字。“我有几位朋友是海原人。”海原县就处于西海固地区,那里的干旱、穷苦,捞仔一直都有耳闻,他亦深知吊庄移民的艰辛。聚焦于这些故事的《山海情》,也因它的真实厚重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吉他手转型创作古典歌剧

包括《山海情》的音乐在内,有人说,捞仔现在似乎变得“古典”了。

早年间,捞仔以吉他手的身份闻名,与唐朝乐队的老五并称“南捞仔、北老五”。转型制作人后,也多是因为相对通俗的音乐被大家熟知,比如《天葬》《梦的眼睛》等流行歌曲的作曲编配,《少年天子》《可可西里》《解救吾先生》《欢乐颂》等大量影视作品的配乐,以及《跨界歌王》等综艺节目的音乐总监。而在2018年,中央歌剧院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原创歌剧《命运》登台,担起沉甸甸的作曲一职的,也是捞仔。

捞仔的转型,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2003年和2005年,他为电视剧《浪漫的事》《家有九凤》配乐,作品反响很好,但“写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没电’了,不够用了,再提高很费劲。”捞仔意识到,自己步入瓶颈,到了该继续学习的时候。他先求教于一位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从2011年起的三年内,又师从国内交响乐大师罗忠镕。“我的很多疑惑得以解开。以前每当听到好的影视配乐,尤其是一些欧美的影视配乐时,我总会有疑问,他们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作为学生的捞仔,总是带着问题去上课。从流行音乐中积累的经验加上古典音乐的理论,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

中央歌剧院的《命运》是捞仔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影视剧毕竟属于导演,配乐要在满足导演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个性。”相比较之下,歌剧给予了作曲家足够挥洒的空间,也带来了相应的巨大的压力,“歌剧的时长一般在两个小时左右,要驾驭大的曲式结构,也要关注文学、戏剧等方方面面。”不过,经过了一部部影视配乐的磨砺,关于“戏剧、旋律和歌曲的合唱性”,捞仔有独特的过人之处,因此当创作时间紧张的《命运》发来邀请时,他“不怵”地接下了,“作曲家的梦想,就是写自己的歌剧。完成一部歌剧,对作曲家的提升是巨大的。”《命运》之后,捞仔又为中央歌剧院的《道路》、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的《银杏树下》谱曲,目前,中央歌剧院“奋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奋斗》也已经提上日程。

在歌剧与影视配乐、流行歌曲之间,在所谓的古典与通俗之间,捞仔一直在不停穿梭,从不设限,从不止步。

电视剧《山海情》制片人侯鸿亮:拍出真情实感,赢得共情共鸣

即时 | 2021-01-26 11:31

山海情 | 电视剧《山海情》制片人侯鸿亮:拍出真情实感,赢得共情共鸣


真正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够与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各个圈层,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成为时代最强音


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移民搬迁的故事。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当地克服各种困难,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


扶贫剧如何拍得好看、让观众爱看?该剧从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要求。一年的时间,要完成一部戏并不难,难的是不辜负这个题材,拍出精品。从接到拍摄任务到2020年7月底开机,我们花了9个月筹备,其中有5个月是在夯实剧本大纲,探寻最恰当的切入和表达方式。


《山海情》是我们对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方法的一次深入实践。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找到了内心的坚实依据,拍出了真情实感。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调研、采访,亲历者的群体记忆和个人经历太鲜活了,我们不断受到心灵的冲击,在创作中放大共情。


我们找到了宏大命题和落地创作的交集点——是坚韧不拔的人民,让整个移民、扶贫工程得以实现。要实现这种发展,西海固人民要有把根扎到更广阔的地方的勇气,福建各行业的扶贫工作者要有足够的奉献精神,基层干部要有奔波的干劲。每一分发展,都得有人挽起袖子干出来。这正是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最响亮的旋律。


可以说,让大家了解扶贫的政策和成果只是创作目的之一,我们更希望的,是让所有看过的人有共鸣,有命运共同体的感知。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坚持现实主义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制作原则。在制作上,无论是场景,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包括为角色设计的小动作等,都力求贴近年代,贴近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山海情》拍摄过程中,我们重建了扶贫工作的重点场景,经历了当年扶贫工作者面临的风沙、高温等困难,演员学习了宁夏方言,力求还原真实。

主旋律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叙事基调和创作题材,往往给人一种误解,认为这类作品的宣教性会大于审美性,不容易讨好市场。但以往的经验表明,真正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够与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各个圈层,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成为时代最强音。

《山海情》靠什么吸引了年轻人

即时 | 2021-01-26 11:02

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使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豆瓣开分9.1分,目前上涨至9.3分,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

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扶贫剧有一天也会成为“爆款”。因为《山海情》的成功,不仅在于它集合了一众金牌制作团队,人物形象真实,剧情符合时代特征,更在于它真正脱离了“宣传片”的概念与出发点,用真诚创作的心态,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反映贫困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

将贫困乡村与乡村人的困难“景观化”,以极小一部分人好吃懒做为由将整个被帮扶群体“污名化”,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刻板印象。贫困因何而来?环境局限、历史成因、思想观念……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由于有些人将贫困群体当成“他者”,长时间处于对贫困的想象和建构中,导致有的影视作品也带上了一种创作者的精英凝视。加之当下确实有一部分扶贫剧创作带有任务性质,在完成任务的心态下,创作者用敷衍或居高临下的态度制作作品,并没法到达观众的内心,更不能让观众通过扶贫剧真实地观察到贫困地区的问题。

但实际上,贫困地区想要得到的,并不仅仅是资金、项目和嘘寒问暖,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贫困地区就像一面镜子,你想要让它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它便会给你一幅你想看到的画面。电视剧创作,恰恰需要打破并越过这幅“画面”,进入贫困地区的内部与深处,发现真实的乡村图景。

目前已播出的剧集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剧中呈现的村民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很细枝末节、很生活化,都是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而剧中的扶贫干部并非万能,也无“主角光环”,村民的不理解、技术上的不懂行、手中资源的不足——扶贫干部所能遇到的真实困难,都刻画在了剧情细节之中。

这也表明了扶贫剧创作需要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作为个体的扶贫干部不是万能的,不是随着扶贫干部的到来,资金、设备、平台、渠道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必须要表现好扶贫干部背后的国家力量、时代潮流、人心所向,唯有如此,扶贫剧里的人物才会真正地鲜活起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山海情》之所以还能打动如今的年轻人,是因为剧中为脱贫而奋斗的村民里,很多都是年轻人。从贵州等省份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知识分子身份的年轻人,承担起了扶贫的重任。而《山海情》剧中的村支书也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这和以往的一些扶贫剧将扶贫干部的面孔进行模式化、呆板化的表达不一样。

年轻人参与扶贫,他们给贫困地区带来的除了一些硬性的政策支持之外,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年轻、朝气与锐气,他们打破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最关键的“闸口”,他们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沿着扶贫的道路,知识精英、青年群体的“返乡”,使厚重的中国乡土文化迸发出了活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性,可能从未如此之高,这要感谢“信息洪流”与“观念水位”带给贫困地区的巨大影响,更要感谢青年群体对乡村充满感情的注视。

这注视,是热忱的,也是平等的。他们不以“牺牲者”或“奉献者”的身份自居,如此,才能真正博得贫困地区群众的信赖,才能真正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奋斗的巨大能量。扶贫剧制作与拍摄,不妨在这方面多去寻找与挖掘。

1  2  3  4  5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