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山海携手 圆梦小康

献礼建党100周年,群英荟萃的脱贫攻坚剧,正午阳光又一主旋律之作《山海情》1月12日重磅上线。

 资  讯 

山海情 | 移民干部“反哺”移民

即时 | 2021-01-22 11:08

看着电视剧《山海情》,闽宁镇副镇长杨青时而激动,时而落泪,他的思绪被反复带回20多年前。

那时,还在读小学的他,随父母从固原县蔡川村,移民至相对富裕的中宁县大战场乡。

“我就是典型的西海固移民,经历过那个年代、那种日子,所以对剧里的情节感同身受。”杨青说。

不仅如此,杨青对福建的感情也由来已久。“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受到了来自福建的帮助,印象最深的就是收到一个书包。那时大家说闽宁闽宁,我就感觉特别神圣。”杨青说。

2018年,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杨青调任闽宁镇担任副镇长。“把我派到这里来,就是让我更好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杨青说。

这是杨青第一次深入参与扶贫工作。来闽宁镇以前,他在另外一个比较富裕的乡镇担任副镇长,分管农业。到岗以后,他深入村组、熟悉情况、认真钻研、吃透政策,迅速完成了角色转变。

双孢菇种植,在剧中是闽宁镇的主要产业。在杨青眼里,单一的菌菇产业,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多元化的就业需求。

“我们想的办法是利用多年积累的闽宁协作平台资源,推广‘扶贫车间+电商+扶贫户’模式,引进更多企业,满足当地留守妇女就业。现在闽宁镇已引进种植养殖、商贸物流、电商和制造加工企业13家,岗位可选择性比较多。”杨青说。

福建晋江企业家投资的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服装企业。闽宁镇丰富的劳动力正好满足了富贵兰公司的用工需求,“这家企业帮我们解决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能在这里工作,见证闽宁镇的改变,我感到很自豪。”杨青说,“脱贫不是终点,它是一个起点。面对未来,闽宁镇的百姓是积极乐观的,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破"土味"印象 农村题材也能让观众"上头"

即时 | 2021-01-21 12:38

打破“土味”刻板印象,跟上观众审美需求 农村题材剧也能让观众“上头”-新华网

北京日报讯(记者 徐颢哲)近期,《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等一批扶贫剧集中在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播出,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观众感叹原来农村题材剧也能这么好看。《山海情》尤其让很多观众追剧“上头”,张嘉益、黄轩、热依扎等一众明星出场,“个个灰头土脸,但是一秒入戏”,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和对时代背景的描摹,成了《山海情》出圈的关键。

农村题材电视剧以其丰富鲜活的影像,记录了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和广大农民的心灵嬗变,也见证了乡土中国曲折艰难的改革发展历程,而未来中国乡村的转型和发展,依然需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呈现。

不落宏大叙事窠臼

不说教不煽情,贴近现实表达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其山指代宁夏,其海指代福建,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这部作品没落入宏大叙事的窠臼,为主旋律扶贫剧找到了不说教、不煽情,贴近现实表达的路子。

《山海情》开篇就抛出了一个难题: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启动吊庄移民,只是吊庄建在戈壁荒滩,没水没电还赶上了沙尘暴,涌泉村一夜之间跑回来七户人家。对“贫困”这一现状的描摹上,《山海情》的度控制得很好:镜头扫过家徒四壁的土坯房,躺在炕上的村民道出了“三兄弟”同穿一条裤子的现实窘境;就连从福建赶来扶贫的干部和专家,也在火车上遭遇了一回小偷。细节的铺陈,看似是村民不通事理,实则是贫困下的无奈。

很多观众的直观感觉是,《山海情》和两部《大江大河》在风格上很类似。的确,同为正午阳光团队出品的作品,它们都把目光对准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剧评人、“影艺独舌”主编杨文山认为,《大江大河2》与《山海情》连着看,才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画卷的完整拼图,“《大江大河2》和《山海情》的开篇时代背景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小雷家的集体经济在升级换代,涌泉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只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分类,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主体依然是小农经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不走同质化老路

塑造群像,呈现真实乡土人情

据了解,从2011年起,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生产和发行数量明显回落,其社会影响力也应声而降,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大量同质化的扶贫作品出现。剧评人杨三核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本来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市观众就很难代入扶贫剧这样的农村题材,如果人物塑造再扁平套路,观众自然就更难产生共情;剧情内容上的高度同质化,看一部等于看十部,让观众对“扶贫剧”这一类型产生质疑:是不是为了完成任务电视剧创作就可以不顾可看性和创新性?有些剧方是不是为了跟热潮搞投机才做扶贫剧?

人物塑造的狗血化也成了不少农村题材剧的通病,主人公常常身世凄苦,爱情、婚姻和家庭屡遭不幸,却义无反顾地为他人(重病或残疾的公婆丈夫、无依无靠的弃儿或孤儿、没有血缘的养子或养女)倾其所有。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新英表示:“这些作品通过观众熟悉的苦难叙事和苦情模式,赞美和弘扬了农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但过于夸张的剧情、过度的苦情和刻意的煽情,又让许多作品走向了虚假造作的极端。”

农村题材剧如何处理好苦与乐、悲与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呈现真实自然的乡土人情和人性,是创作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山海情》让很多观众有代入感,关键还是塑造了成功的群像:剧中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唇枪舌剑,贡献了颇多看点,也消解了贫困带来的沉重。《江山如此多娇》借助扶贫干部殉职、党费处理一事塑造了一个不拘泥于规则、心系扶贫干部真实利益、有冲劲又经验不足的主角形象。

不忘根脉传承

灵活运用方言,展现独特魅力

很多观众对农村题材剧的一个刻板印象是“土味”,如今的创作者正在这一点上努力跟上观众的审美需求。《山海情》在视听语言上很有电影质感,孩子们奔向铁路,俯视镜头下大西北的苍凉和辽阔,渴望去追逐新生活,“脱贫”的真挚渴求尽显,这种无需画外音和台词来表达的镜头语言,足以让观众产生共情。

在适当的创作语境下,灵活运用方言,也能使得作品的艺术感更上一个台阶。《山海情》起用了大量的西北籍演员使用方言演绎,突出了西北人淳朴的特质。从播出效果看,方言版《山海情》展现了地域方言在电视剧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同时,闽宁两地语言不通所产生的现实场景在剧中重现,并以充满喜感的方式放大,“方言梗”起到了活跃剧情的作用。相比之下,该剧的普通话版就逊色许多。

连播10多季的《乡村爱情》堪称农村题材剧的正向代表,剧中东北象牙山村民的土味、幽默等喜剧因素,被活跃于互联网的年轻人捕捉,甚至催生了一门叫“乡学”的“新学科”,被誉为“读懂了象牙山的饭桌,就读懂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世故”。从事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的太原师范学院副院长薛晋文认为,乡土文化根脉的传承和坚守应成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潮流,有时候,都市文化的短板正好是乡土文化的长项。

电视剧《山海情》:在鲜活剧情中感受伟大时代

即时 | 2021-01-21 12:21


杨国荣(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


23集电视剧《山海情》在五大卫视和视频网站同步上线以来,受到广大受众的热烈追捧。


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山海情》成功进行了富有意味的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国家叙事,以平民的视角切入,将国家叙事以最富有生活质感的样貌呈现,让角色与观众共情,不仅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脱贫攻坚战的艰辛,同时也深切地体悟到“闽宁模式”的远见卓识和英明决策。


《山海情》还原了大西北一个极度贫困地区的蜕变历程,生动演绎了国家政策带来的人们命运的转变,带来一个地区、一个族群命运的转变。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山海情》以他们的先进事迹为蓝本,成功地塑造了以脱贫带头人马得福和援宁干部陈金山为代表的这一群体,真实再现了他们遇到的种种问题,生动刻画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人成长,剧中既有粗犷浓郁的“西北风”,又有包容开放的“东南风”,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交汇中描绘出社会主义大协作、大发展的美好图景,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优越性,这就是《山海情》这部热播剧最为成功也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


荒漠的戈壁滩、漫天的沙尘暴已成为昔日的往事,闽宁两地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将成为美好的回忆。从西海固走出来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初心,在这片更肥沃的土地上,他们将互相砥砺,携手前行,共同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康庄大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李群(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作为一部脱贫攻坚剧,《山海情》在开篇避开了交代大量复杂的时代背景信息,而选择用细节来讲述故事,将国家的政策方针具体融入到一个个时代背景的人物身上,通过他们去演绎,去诠释,给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


《山海情》开篇展现了移民的困局、开拓的阻力。玉泉营的环境有多恶劣,电视剧通过丰富的细节呈现了村民们为何不愿前往那里的原因。村民们一天三顿吃洋芋,兄弟共享一条裤子,被村民偷抓吃得只剩一只的“扶贫鸡”,水窖加驴子换女子,剧中将上世纪90年代西海固扶贫工作的困难性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村民们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笑谈,对当地的民生之艰难和坚韧乐观的民风做出了细腻独到的刻画。该剧以轻松诙谐的手法让观众更愿意、更容易把信息听进去,也让他们更能与剧中人物感同身受。


每个人的奋斗道路上都充斥着各种艰难险阻,影片中通过丰富的细节完善了剧情,影片在剖解脱贫攻坚的宏大命题时,不端着架子灌输道理、塑造假大空人物,而是用诙谐风趣又不失温情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如何历经艰难险阻,解决一个个困难,展现了他们如何成长,如何化解危机,如何摆脱贫困。同时他们之间建立的动人的情谊和众志成城共筑家园的热血更是将情绪的感染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山海情》的剧情结构紧凑,用一系列强烈的矛盾冲突,吸引观众观看。


片中呈现了多组不同的矛盾:领导与下属的矛盾,村干部包括扶贫干部与村民的矛盾,年轻人与中老年人之间的矛盾,家庭之间父子(女)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都源于人们与贫困生活的现实和年轻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的矛盾,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但促进剧情发展,更加速人物的成长。面对生存环境恶劣,年轻人选择逃避,中年人却安于现状,等靠要,不愿意改变等。


这些剧情冲突,既符合历史背景,又具有强烈的逻辑关联,影片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提升剧情的戏剧性、可看性,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主题。作为一部扶贫剧,剧情自然、不生硬,将吊庄移民早期存在的很多困境真切自然地予以呈现,让人感慨新一代移民在恶劣环境中开荒的不易。


《山海情》所展现的脱贫故事不仅仅是在阐述一个地区的物质发展、精神发展历程,还聚焦放大其中“人”的故事。在《山海情》这部剧中扶贫是关于个人的理想与机遇成长,与困惑命运与选择的书写,通过对人类所共通的种种情感的描绘,激发观众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用小切口展开宏大主题叙事,呈现国家在复杂历史背景中开拓开荒的不易,扎实的情感呈现,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尚光一(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一部好的电视剧,可以温暖情怀,可以鼓舞人心,可以振奋精神。这部《山海情》,虽说是主旋律剧作,却没有板着面孔、故作高深地说教,而是生动塑造了脾气秉性各异的人物形象,精心设计了诙谐生动、腔调“土味”的方言台词,细致安排了高度还原的服装道具,并植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密集剧情冲突,让观众在笑与泪、看与思、代入往昔与观照现实中体悟精准扶贫的政策智慧、闽宁协作的深情厚谊、兜底保障的民生温暖,可谓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现实题材大剧。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伴随着片尾曲,当我们从对剧情的沉思中抬头,眺望西北的黄土蓝天,今天的西海固已成为宁夏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如今,在那里,扬上旱塬的黄河水将戈壁染成了生态绿洲,曾经的洋芋蛋蛋让西吉成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而在闽学了本事的村民许多成为企业家,回去创业后,不仅帮乡亲上岗,生产的阿尔法淀粉还运回福建养鳗鱼……可以说,无论是剧中还是剧外,走入新时代的西海固,时时迸发着与时俱进的新气象,处处展现着脱贫富民的新面貌,正在通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好的电视剧,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应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这部《山海情》,不说教、不煽情,通过对大时代普通人生活日常与命运起伏的鲜活描绘、对“吊庄”脱贫路上凑户数通电、打机井通水等细节的展现,由小见大,展现出史诗叙事般的宽宏情怀,使人们在追忆过往艰苦奋斗的同时,更添开创未来的壮志豪情,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深情讴歌了伟大的时代,值得细细品味、慢慢感悟。

被誉为最接地气的扶贫剧 《山海情》以“真”打动人

即时 | 2021-01-20 11:36

被誉为最接地气的扶贫剧 《山海情》以“真”打动人-新华网

北京日报讯(记者 邱伟)近来,荧屏上的扶贫剧密集播出,但整体而言,扶贫题材难出爆款、难破圈层,而正在播出的《山海情》凭借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内核引发全网热议。制作方对品质的精打细磨,演员对角色的深挖细描,都为剧集增添了真实的力量,也让这部现实主义大戏成为观众眼中“最接地气的扶贫剧”。

摆脱苦情

融入昂扬和喜感

电视剧《山海情》以福建与宁夏进行的“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群策群力,努力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20世纪90年代的西海固生活有多难,《山海情》一开篇观众就能随着镜头真切体会到。画面中,西北农村真实的年代感、丘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域风情、坚韧炽烈的当地民风和挣扎求生的民生之艰让人身临其境。“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就能嫁人”、“兄弟仨只有一条裤子,谁要出门给谁穿”、“扶贫下拨的珍珠种鸡被偷抓,吃得只剩下最后一只”……

贫困之苦、脱贫之难写在每个村民脸上,演员身上的衣服就像用风沙洗过一样,轻轻一拍扬起一股烟。西海固移民途中遭遇沙尘暴而被击伤头部的剧情还原了“干沙滩”的真正内涵,一位网友感同身受地写道:“跺开西海固的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

剧中,马得福和李水花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李水花的父亲因为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的彩礼就把她“卖”到邻村。不愿意认命的水花选择坐火车出逃反抗命运。在火车上,水花和追来的马得福四目相对,眼神中的委屈与无助看得让人扎心。

《山海情》通过高级化的影视语言记录了扶贫攻坚的真实,又摆脱了卖惨之后再强行煽情的苦情底色,整部作品在写实的基调中融入了昂扬和喜感。第一集中,“洋芋吃够了”的娃娃们结伴离家出走的一幕,在影像表达上颇具诗意,呈现出年轻一代对好日子的向往,也点出了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全剧主题。

在第四集中,郭京飞的上线被网友称为《山海情》的“巨大转折”。由他饰演的福建籍对口援宁扶贫干部陈金山初次亮相就遭遇行李被盗,在派出所,陈金山和西海固民警的对话实力演绎了什么是“鸡同鸭讲”,光是“治沙”“自杀”就掰扯不清,最后只能请来马得福做翻译。网友反馈,“本来哭得好好的,郭京飞一上线,我就笑了。”在之后的剧情中,福建干部和专家与闽宁村民笑料百出的对话一幕接一幕上演,以至于每次双方一对戏就能引发网友满屏的“哈哈哈哈哈”弹幕,“本以为全程西北方言就已经很生动了,没想到加入了闽南普通话之后,效果更劲爆。”而观众在笑过之后,也更为直观地理解了“东西协作”扶贫工作之初的艰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明星阵容

“个个灰头土脸”

人物脸谱化、扶贫桥段符号化、表达空洞化是很多扶贫剧的通病,而《山海情》在艺术表现力上打破了此类题材的瓶颈,它以高能剧情和抓人节奏展开叙事,作品的魅力更多还来自于生动真实的时代群像。

这部剧阵容强大,由黄轩领衔主演,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红、王凯特别出演,热依扎、黄尧、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主演,郭京飞、祖峰、白宇、郎月婷友情出演。

很难想象,一部体量只有23集的扶贫剧里,光是知名演员就有如此之多。明星效应在《山海情》播出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剧情之外,网友议论的不是《武林外传》演员大聚首,就是《都挺好》苏明成、苏明玉这对冤家坐一桌上好好吃饭了。这个豪华的演员班底不仅带给剧迷“数星星”的欢乐,更有惊喜连连。

对比一些扶贫题材作品以更时尚化、年轻化的表达吸引不同圈层的观众,《山海情》最大的不同就是张嘉益、黄轩、热依扎等一众明星出场,“个个灰头土脸,但是一秒入戏”,分不清谁是明星谁是群演,演员们塑造的“土味儿”角色极为传神,让观众生出“不是在演生活,这就是生活”的既视感。

剧中,张嘉益饰演的代理村主任马喊水人如其名,简直就像从土里长出来的。从《白鹿原》到《装台》,再到《山海情》,张嘉益的演绎一次次突破观众的想象。在《山海情》中甫一出场,张嘉益歪戴帽子、叼着树枝、一脸油滑的样子,就让观众惊呼这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村头老汉,“连抬头纹都在演戏。”

黄轩饰演的脱贫带头人马得福从扮相上就让人惊喜:黑红的面庞上两团高原红,乡音醇厚,骑一辆“二八”自行车飞奔在戈壁乡间,让人信服黄轩就是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少年,有股“心眼子比石头实,脾气比驴犟”的劲头。

热依扎的表现则让她的名字不断出现在这两天的热搜榜上,这个曾在《甄嬛传》中把皇上呛得一愣一愣的宁贵人,在《山海情》里脱胎换骨,塑造了一位西北农村女性,她的遭遇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人物身上的质朴、善良、坚韧、倔强以及成长又让观众无比感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独特语言

处处接着地气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目前在6家卫视和三大视频网站同时播出。其中,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播放的是普通话配音版,东南卫视、宁夏卫视及跟播的深圳卫视播放原声版,也就是方言版。

《山海情》剧组起用了大量的西北籍演员使用方言演绎,突出了西北人直愣、淳朴的特质,令人物塑造既生动又具有感染力,颇受剧迷喜爱。从播出效果看,方言版《山海情》展现了地域方言在电视剧作品中的独特魅力,为剧中西北地域的生活质感带来了“灵魂”。这也让《山海情》成为《装台》之后,又一部因为使用方言而让观众“上头”的电视剧作品。

用方言拍《山海情》是剧组创作和筹备电视剧时决定的。当时剧组扎根宁夏采风,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沉浸式体验当地生活。在感受剧情氛围的过程中,剧组捕捉到当年一个真实的情况:对口扶贫的福建干部来到西海固,听不懂当地人讲话,当地人也听不懂福建话,语言关成了扶贫的第一关。

导演孔笙之所以坚持以方言形式最终呈现出故事,是希望《山海情》能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让观众更笃定地相信在戏剧背后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当我们深入西海固地区后,对方言的感受就更强烈,那一方人就是如此,他们的性格、喜怒哀乐就是这样。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音’,我们参考了宁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组合形成了剧中的泛西北话,福建方言采用的是福建普通话。”

于是,闽宁两地语言不通所产生的现实场景在剧中重现,并以充满喜感的方式放大,“方言梗”起到了活跃剧情的作用。

相比之下,配音版的《山海情》则存在配音与口型对不上、与人物剧情不够贴合的问题。其中原因在于,普通话配音版是电视剧开播前十天临时制作的,由于时间紧张,剧组几乎找遍了在北京的西北籍配音演员,但直到电视剧开播,全部的配音工作还未完成。而之所以匆忙之间推出配音版,是为了照顾听不懂西北方言,又不习惯看字幕的观众,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观众,出品方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但在播出成片的呈现上留下了一定遗憾。

这部电视剧热播!莆田美食抢镜啦……

即时 | 2021-01-19 22:30

近日,23集电视剧《山海情》(原名《闽宁镇》)在东南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宁夏卫视黄金档热播《山海情》曾在莆田取景拍摄,剧中出现了众多莆田元素莆仙话、黄屿沙滩、电子厂……你都发现了么?莆田美食也惊艳亮相啦!红团,是莆田民间习俗食品,每逢过年过节祭神祗、祀祖先或结婚等喜庆时,市民往往制作红团,象征着一家人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在第十集中,宁夏女工通过电子厂考核后聚餐庆祝,取景于涵江美食一条街哦~在播出的第十二集中,宁夏女工拿着莆田地图,计划去海边玩。很开心了有没有~莆田的美食,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相信宁夏女工还吃过莆田卤面、荔枝肉、焖豆腐……莆田是美食的天堂,让我们在莆田,一起感受“吃吃地幸福”

莆田卤面,卤面在莆田是家喻户晓的一道主食,也是闻名于省内外的莆田招牌菜肴。莆田白切羊肉,莆田的白切羊肉也叫温汤羊肉,做法为莆田独创,保持肉质鲜美。兴化炒米粉,莆田米粉白如雪、细如丝,略有米香味,干脆可贮藏。它是莆田著名土特产,又是中国最早的快餐之一。炝肉,炝肉,是莆田特有一道特色传统名肴。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制作原料主要有猪里脊肉等。荔枝肉,荔枝肉莆田地特色传统名菜,已有两三百年历史。烹调后因外形型似荔枝而得名。海蛎饼,莆田的海蛎饼是大部分人童年的记忆,海蛎不仅肉嫩味鲜,而且富含营养。西天尾扁食,西天尾扁食属燕皮扁食,以选料考究、制作工序精细富有独特风味而名闻遐迩。焖豆腐 ,焖豆腐以清淡素雅、别有风味见长,更是老年人保健食疗的一道名菜。莆田煎包,莆田小煎包以其皮薄馅美、多滋多味而出名。莆田泗粉,莆田泗粉是莆田历来款待亲朋给好友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
说到吃的,自然少不了驰名中外的莆田四大名果春有枇杷,是“中国枇杷第一乡”有荔枝,“荔城无处不荔枝”城市中心有6万亩荔枝林带,秋有龙眼,素有“兴化桂圆甲天下”之美誉。冬有文旦柚,风味独特。“四大名果”全部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山海情》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于去年9月1日在莆田启动福建首场拍摄。剧组在莆田拍摄期间,先后在新威电子厂、涵江孔庙、荔源高尔夫、笏立鞋业、石城榕树路、石城东林村海边等地拍摄,还原当年宁夏首批来莆女工的生产生活场景。

《山海情》由正午阳光影视公司出品,侯鸿亮任制片人,高满堂任剧本策划,王三毛、未夕等编剧,孔笙、孙墨龙执导,黄轩、张嘉益、闫妮、热依扎、郭京飞、祖峰、姚晨等多名实力派演员倾情献演。片名中“山”为宁夏,“海”为福建,“情”表达对口两地的深厚情谊,也体现剧中人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家乡的热爱、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念。据悉,该剧还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播出。

年度大戏开播,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山海情》

即时 | 2021-01-19 22:22

杨国荣(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

23集电视剧《山海情》在五大卫视和视频网站同步上线以来,受到广大受众的热烈追捧,收视率一路攀升,掀起了新年以来扶贫剧的新高潮。该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改造成为寸土寸金的“金沙滩”,西海固人终于走上共同富裕康庄大道的故事。作为国家战略的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也为世界脱贫减贫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承载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绵延二十余年的闽宁对口协作,有着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动人故事。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山海情》成功进行了富有意味的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国家叙事, 以平民的视角切入,将国家叙事以最富有生活质感的样貌呈现,让国策与现实焊接,角色与观众共情,不仅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脱贫攻坚战的艰辛,同时也深切地体悟到总书记提出并推动的“闽宁模式”的远见卓识和英明决策。

90年代的中国,东南沿海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而在遥远的内陆宁夏,却还有许多连饭都吃不饱的贫苦农村,有的地方穷到几个兄弟合穿一条裤子。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提出了“吊庄移民”的政策,将大山里的村民搬迁到银川附近的平原上开荒拓土。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涌泉村”的地方。跟这个村名截然相反,那里水资源极度匮乏,生产、生活难以为继。然而,涌泉村村民对政府提出的“吊庄移民”政策却并不理解,马得福使出浑身解数,村民们还是想出各种理由拒绝移民搬迁。好不容易移民政策有了进展,可是新建的移民村还是没能解决通电、灌溉用水等问题,直到国家新的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口援助宁夏,陈金山们终于风尘仆仆地来了!为了防止村民们返流,帮助他们树立起脱贫攻坚、再造家园的信心,他们建起合作样板闽宁村,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为闽宁镇洒下奋斗的汗水,帮助大伙儿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村里的年轻人通过劳务输入、发展庭院经济等方式收获了自信。 

《山海情》还原了大西北一个极度贫困地区的蜕变历程,生动演绎了国家政策带来的人们命运的转变,带来一个地区、一个族群命运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闽宁模式”——更像是一个国家隐喻,它形象地阐释了个体与国家/民族的依存关系,个体发展在群体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中宣部曾向全社会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并授予“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山海情》以他们的先进事迹为蓝本,成功地塑造了以脱贫带头人马得福和援宁干部陈金山为代表的这一群体,真实再现了他们在闽宁扶贫协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生动刻画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人成长,全剧自始至终贯穿国家叙事的这条红线,剧中既有粗犷浓郁的“西北风”,又有包容开放的“东南风”,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交汇中描绘出社会主义大协作、大发展的美好图景,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优越性,这就是《山海情》这部热播剧最为成功也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

荒漠的戈壁滩、漫天的沙尘暴已成为昔日的往事,闽宁两地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将成为美好的回忆。从西海固走出来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初心,在这片更肥沃的土地上,他们将互相砥砺,携手前行,共同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康庄大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李群(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扶贫题材电视剧走入全国观众的视野.它们以书写“脱贫攻坚”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使命,为中国电视剧艺术贡献了备受瞩目的“中国故事”。

《山海情》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展现了党领导下的东西协作扶贫。该剧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而片名也为故事作出注解:其“山”为宁夏,“海”为福建,“情”即表达了对口两地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剧中人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家乡的热爱、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念。

一、用细节讲故事,在平淡中制造波澜

作为一部脱贫攻坚剧,《山海情》在开篇避开了交代大量复杂的时代背景信息,而选择用细节来讲述故事,将国家的政策方针具体融入到一个个时代背景的人物身上,通过他们去演绎,去诠释,给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

《山海情》开篇展现了移民的困局、开拓的阻力。玉泉营的环境有多恶劣,电视剧通过丰富的细节呈现了村民们为何不愿前往那里的原因。村民们一天三顿吃洋芋,兄弟共享一条裤子,被村民偷抓吃得只剩一只的“扶贫鸡”,水窖加驴子换女子,剧中将上世纪90年代西海固扶贫工作的困难性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村民们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笑谈,对当地的民生之艰难和坚韧乐观的民风做出了细腻独到的刻画。该剧避开了以往说教煽情的讲述方式,以轻松诙谐的手法让观众更愿意、更容易把信息听进去,也让他们更能与剧中人物感同身受。

不是村民们不愿前往玉泉营,而是因为那里的自然环境确实恶劣。马得福所要面临的未来会有多艰难,当地百姓想要摆脱贫困的生活有多不易,观众们一目了然。从说服乡亲们勇敢走出来,再到通电用水等问题,一个又一个困难困扰着马得福。直到新政策出台,福建与宁夏展开了东西协作扶贫,才使马得福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从福建派来的干部陈金山推进了劳务输出、发展庭院经济等政策,白麦苗等福建女工去到更广阔的天地闯荡,李水花、马得宝在福建教授凌一农的帮助下,在自家庭院里种起了双孢菇。

每个人的奋斗道路上都充斥着各种艰难险阻,影片中通过丰富的细节完善了剧情,影片在剖解脱贫攻坚的宏大命题时,不端着架子灌输道理、塑造假大空人物,而是用诙谐风趣又不失温情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如何历经艰难险阻,解决一个个困难,展现了他们如何成长,如何化解危机,如何摆脱贫困。同时他们之间建立的动人的情谊和众志成城共筑家园的热血更是将情绪的感染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紧凑的剧情,强烈的矛盾冲突,扣人心弦

《山海情》的剧情结构紧凑,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摒弃了很多注水的情节,用一系列强烈的矛盾冲突,让观众应接不暇,吸引观众观看。

《山海情》第一幕就埋下一个戏剧冲突:涌泉村一夜之间跑回来七户人家。大学刚毕业的马得福,被借调到吊庄站帮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村里的人追回去。跑回来的人拒绝的理由五花八门,玉泉营留不住人。但编剧很快就又通过两个大的戏剧冲突,写出涌泉村也留不住人。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未亮,麦苗、马得宝、尕娃和水旺聚在一起拿了一些钱和李水花汇合,五人悄悄离开村子。因为他们已经受够这里的贫困。

片中呈现了多组不同的矛盾:领导与下属的矛盾,村干部包括扶贫干部与村民的矛盾,年轻人与中老年人之间的矛盾,家庭之间父子(女)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都源于人们与贫困生活的现实和年轻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的矛盾,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但促进剧情发展,更加速人物的成长。面对生存环境恶劣,年轻人选择逃避,中年人却安于现状,等靠要,不愿意改变等。

这些剧情冲突,既符合历史背景,又具有强烈的逻辑关联,影片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提升剧情的戏剧性、可看性,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主题。作为一部扶贫剧,剧情自然、不生硬,将吊庄移民早期存在的很多困境真切自然的予以呈现,让人感慨新一代移民在恶劣环境中开荒的不易。

《山海情》所展现的脱贫故事不仅仅是在阐述一个地区的物质发展、精神发展历程,还聚焦放大其中“人”的故事。在《山海情》这部剧中扶贫是关于个人的理想与机遇成长,与困惑命运与选择的书写,通过对人类所共通的种种情感的描绘,激发观众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用小切口展开宏大主题叙事,呈现国家在复杂历史背景中开拓开荒的不易,扎实的情感呈现,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尚光一(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俗称,因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恶劣,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1972年甚至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过去提起西海固,人们脑海中一度会浮现干旱荒凉的千沟万壑、水窖里积存的雨雪泥水、洋芋蛋蛋(土豆)熬的稀糊糊、被风沙黯淡的眼神……目前正在上映的电视剧《山海情》,通过旧日风貌的逼真再现,实力派演员的精湛演技,乡土气息扑面的话语,将2021年屏幕前的观众思绪拉回到三十年前的艰苦岁月,让观众跟随一幕幕往日生活场景的变换,真切感受三十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路途上的艰辛、汗水、希望与喜悦。

对于个人而言,贫穷是一种创伤,这不仅指物质上的窘迫所带来的匮乏感,更指心灵被反复噬咬的那种无助、无力与无奈感。电视剧《山海情》一开篇,剧情就如同一把闪着寒光的小刀,剥开贫穷对人的伤害。无论是马得福在爱情上“爱而不得”的痛苦无望,还是李水花被父亲以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鸡、两只羊的彩礼许人后的绝望无助;无论是连续三月没发工资、被女儿瞧不起的白老师,还是结伴起个大早,一心想逃出穷山僻壤、奔个更好前程的少男少女……所有这一切背后的逻辑,无不是源自贫穷曾在人心上投下的浓重阴影。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前,个人缺了二两盐、断了三天粮、生了一场病,些许小事,不过是漫天沙尘暴中的一粒细沙,然而,大环境的一粒沙,落到个人身上,却会重如一座山。贫穷,是那个时代西海固人们眼中的泪、腹内的酸、心上的疤。好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党的领导与关心下,“吊庄移民工程”和“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为西海固带来了金秋收获的希望。

愚公移山何如直接搬家?比起物质匮乏的苦,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现实才是人难以承受的精神之苦,而“吊庄移民工程”正是用脱贫致富希望来疗愈心灵痛苦的一剂良方。“吊庄”本意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流动式农业经营方式,指农户因开垦的荒地距家远而分散,播种、收获时节就会在地头挖窑洞、搭窝棚暂住的习俗。“吊庄移民工程”借用了这一概念,把西海固不宜生存的行政村、自然村迁移到适合生存并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建立新的村镇。在电视剧《山海情》中,是否移民“吊庄”,是剧情最初冲突的焦点。诚然,远离故土的陌生环境、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还有心底一次次“未来会来么”的疑问,都无一不在追问人们对于希望究竟是要坚守还是想放弃。面对困难,老支书和村主任带头去“吊庄”落户的勇气,移民办张主任等基层干部的坚持与奉献,党和政府的高瞻远瞩、长远谋划……无不展示出我们制度的优势。正在于此,未来一定会来,西海固摆脱贫困、成为“塞上江南”便是时代的必然。

剧中“闽宁镇”的原型,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所建议设立的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闽、宁)命名的移民开发区。1996年,党中央出台战略性决策,由东部沿海10个较为发达的省市,支援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其中由福建省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实地调研西吉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提出要广泛深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合作。此后,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如同剧中的“闽宁镇”一样,在当地干部群众多年不懈努力和福建大力支持帮助下,现实中的西海固,如今已不再是飞沙走石的“干沙滩”,而成为铺上了致富康庄大道的“金沙滩”。如今,110多个闽宁协作示范村、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的拔地而起,100多万易地搬迁群众自信的精气神,还有因福建专家推广菌草种植技术而在戈壁扎根的“闽宁草”“幸福草”,都在向世界诉说着脱贫致富所带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部好的电视剧,可以温暖情怀,可以鼓舞人心,可以振奋精神。这部《山海情》,系“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及发行许可,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中共永宁县委联合摄制。虽说是主旋律剧作,却没有板着面孔、故作高深地说教,而是生动塑造了脾气秉性各异的人物形象,精心设计了诙谐生动、腔调“土味”的方言台词,细致安排了高度还原的服装道具,并植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密集剧情冲突,让观众在笑与泪、看与思、代入往昔与观照现实中体悟精准扶贫的政策智慧、闽宁协作的深情厚谊、兜底保障的民生温暖,可谓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现实题材大剧。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伴随着片尾曲,当我们从对剧情的沉思中抬头,眺望西北的黄土蓝天,今天的西海固已成为宁夏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如今,在那里,扬上旱塬的黄河水将戈壁染成了生态绿洲,曾经的洋芋蛋蛋让西吉成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而在闽学了本事的村民许多成为企业家,回去创业后,不仅帮乡亲上岗,生产的阿尔法淀粉还运回福建养鳗鱼……可以说,无论是剧中还是剧外,走入新时代的西海固,时时迸发着与时俱进的新气象,处处展现着脱贫富民的新面貌,正在通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好的电视剧,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应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这部《山海情》,不说教、不煽情,通过对大时代普通人生活日常与命运起伏的鲜活描绘、对“吊庄”脱贫路上凑户数通电、打机井通水等细节的展现,由小见大,竟展现出史诗叙事般的宽宏情怀,使人们在追忆过往艰苦奋斗的同时,更添开创未来的壮志豪情,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深情讴歌了伟大的时代,值得细细品味、慢慢感悟。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2020年10月17日,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今后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因而,今后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精准发力,进一步让脱贫群众稳步走上致富之路,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努力在祖国的大地上建造更多更幸福的“闽宁镇”!

黄轩、张嘉益、闫妮、姚晨、王凯...全员“扮丑”飙演技

即时 | 2021-01-19 11:43

想不到吧?一部《大江大河2》竟然让我们从2020上头到2021,更想不到的是,这部的剧情还没回味够。正午阳光又放出了下一波大招—《山海情》正在热播。由高满堂任剧本策划,高满堂,写过《闯关东》、《老农民》、《温州两家人》,我最喜欢的编剧之一。

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洁、列那编剧,孔笙、孙墨龙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黄轩领衔主演,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红、王凯特别出演,热依扎、黄尧、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主演,郭京飞、祖峰、白宇、郎月婷友情出演。除了阵容,本剧今年1月12日起登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五星联播,深圳卫视黄金档跟播,还都是晚上7点半的黄金档。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网络平台会员22:00跟播卫视。

有一说一,《山海情》是我这几年见过最接地气、最土味、最搞笑的国产剧。整部剧最先以“吊庄”来吊人胃口。何谓“吊庄”?顾名思义,“整个村庄的被吊起来,到另外一个地方放下”,听起来很玄幻,其实就是9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针对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户,设计了几套方案,让他们搬迁到资源富饶的开发区。寥寥几句话,说得简单,但“吊庄移民”的过程比打怪通关还要艰难。

先来说说打怪的人,马得福。马得福来自涌泉村,农校毕业,借调到吊庄办,电视剧一开始,就是他带吊庄办主任张树成找他代理村主任的父亲马喊水协助工作。得福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济公全传》里讲,人挪活,树挪死。换个环境生活会给人带来生机。非常科学的方法论。但涌泉村的村民不这么想。首先新环境太苦了,多沙尘暴,蚊子多,房子也没有,一穷二白,没盼头。言外之意就是,眼前的困难实在太难了,咱没办法去客克服。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不怪大家懒惰,村民祖祖辈辈都在涌泉村里待着,思想已经被封闭了。

在第二集,就用了一个情节展现这种封闭。因为村里的日子没盼头,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带着麦苗、水旺、尕娃几个村里的孩子离家出走,留下字条说要去外面打工赚钱,还带跑了要嫁人的水花。邻村的人跑来大闹,出现了流血事件,后面得亏是得福寻回了想要扒火车逃家的孩子们。而放不下父亲李老栓的水花放弃逃婚回了家,认命嫁给安永富,放弃了青梅竹马的得福。这种封闭落后刺痛了张树成,也刺痛了马得福,更加坚定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村民大会,紧要关头,水旺爷爷受马喊水嘱托出面,一面问清了村民最关心的出路问题,一面拿几个小娃娃还有出门闯荡的魄力鼓舞士气,跟马喊水家带头报名去吊庄。几年后,第一批移民陆陆续续安定下来,房子也都搭上了,大家一边进城打工一边种地建设。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但第二个问题又来了。移民点始终没通上电。扶贫办给的指标是集满60户才能通电,一户也不能少。

得福跟集齐七龙珠才能召唤神龙的孙悟空一样,那个费劲,结果在迎接新一批移民去往安置点金滩村的途中遭遇沙尘暴,几户村民畏难打道回府,导致金滩村现有户数差一户不达标,无法通电。一筹莫展之际,水花用板车拖着残疾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跨越戈壁来到金滩村,补上了最后一户的空缺。电,终于通上了。但第三个问题又来了。张树成要被调去党校学习两年,临行前,他对得福讲起了扶贫政策的调整,不是单纯提供物资,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接下来会有东西协作扶贫的大动作,福建对口援助宁夏的样板——闽宁村的建立,将为得福他们的基层工作带去新的转变。福建来挂职的县长陈金山在火车上遇到了扒手,因为口音问题,难以与当地警察沟通,会普通话的得福被叫来与他沟通。陈金山因为口音问题闹出了不少笑话,两边经常鸡同鸭讲,这就好比我给你正儿八经科普马克思,你给我数鸭子,完犊子。一番鸡飞狗跳,马得福的扶贫工作,也才刚刚开了个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虽然通了电,但是水站迟迟无法建成,村民们因为用水问题多次和别的水站起冲突,马得福简直急秃了。得福费力解决了灌溉问题,三级扬水工程还远未建成。在这期间,弟弟得宝又跑去新疆找表弟尕娃,让他牵肠挂肚。根据预告片透露的剧情,马得福还面临推广菌菇种植这个攻略难题,真·万里长征·没完没了。这一系列搞笑荒诞又辛酸艰难的情节看下来,我愿称之为《山海情》之“马得福历险记”。

《山海情》只有23集,节奏很快,故事是按照单元的模式讲述,每一集都有好几个高潮,情节非常绵密。在已经播出的几集里,就为我们展现了涌泉村这片神奇土地上很多别开生面的角色。郭京飞饰演的陈金山,毫无架子的县长,一出现就是全场笑点。祖峰饰演的白校长,是当年从浙江上山下乡过来支援西部建设的知识分子,兢兢业业为涌泉村的孩子传道授业解惑,也是马得福的人生导师之一。黄尧饰演的白麦苗,白校长的女儿,也是马得福弟弟得宝的青梅竹马,第一批响应当地号召,千里迢迢远赴福建打工,西北女子,就应该出去闯荡。热依扎饰演的水花,要照顾残疾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可谓真正的女强人,一人撑起了一片天。在这些身份、性格各异的角色里,有两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黄轩饰演的马得福 ,涌泉村出来的农校毕业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能出一个农校毕业生是件了不起的事。马得福并不以此为傲,相反他心心念念着家乡,想要为大家做点事。因为听了张主任一句“塞上江南”,就下定决心要把全村人拉出穷坑。未满二十岁的年轻后生,骑着他的二八大杠奔驰在戈壁滩黄沙地上,风吹日晒,为一口井一道渠一根电线杆奔来跑去,他开心满足,也发愁迷惘,但眼睛永远有光,就为了那两个字,“希望”。黄轩这次终于变回那个令人惊艳的“小马”了,只不过从“惨绿青年”过渡到了“扶贫村官”,外形和那股农村青年的劲儿都拿捏的特别好,也接得住张嘉益的戏。他有两场戏让人印象很深,一场是村头大会上,老支书说马喊水跟他商量了两家先带头搬迁,得福一脸吃惊的看着他达,眼神里满是崇拜和激动。一场是数年后本来扬言要让水花换个村搬迁的马喊水看到水花的现状心软了,得福一脸笑意的看着他达,眼神里有了多年父子如兄弟的默契。两场戏两个眼神,从十九岁的新干部到二十多岁的村官,黄轩把得福这个角色的成长变化都表现出来了。

马喊水,马得福的父亲,涌泉村的代理村长,精明能干,人缘极好,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陪得福在戈壁滩开荒好几年,大事小事都要操心,给村民看病,小心地给树苗苗们浇水。顺便跟老冤家李大有斗嘴。一直指望农校毕业的大儿子马得福当官,向前发展。生怕儿子跟水花有啥事影响前程。但看到水花拖着残疾老公和孩子住地窝子又心软,指挥着帮忙。一个可爱的西北老汉跃然于屏幕。张嘉益的表演也非常真实。设计了不少肢体动作,没事嘴里叼着叶子,牙签的平替,还不要钱。手里握块石头,没事转转,文玩核桃的代餐,也不要钱。时不时挤眉弄眼,说着一口地道西北方言骂骂咧咧,这哪是高官宋思明?也不是体育老师马克,更不是演员张嘉益,这就是西北乡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马老汉。郭京飞也很厉害,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平时一口京片子,在剧里演从福建过来支援涌泉村的干部,一口hu建话,闹出了不少笑点,令人忍不住fafafafafa。

演员带来高完成度的表演,鲜活了剧本中的角色。像你认识的老家的农人一样,忍不住要操心他们的命运。以往很多人说,中国影视剧越来越缺少接地气且鲜活的农村故事,电视上都是光鲜亮丽的城市精英。《山海情》,就是一部完完全全鲜活的农村史诗。农村是什么样?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又是什么样?很多年没有国产剧能够再现。《山海情》里的涌泉村,并非美化之后的虚拟环境。张主任脸上的灰;马得福农村男孩的坐姿;村民们家徒四壁,一条裤子三个人换着穿;以及李大有耳朵后面别的纸烟,真以为是拿来抽的?充面子罢了,这些都是满满细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金山一个福建人来到西北非常不适应,一早上起来流了鼻血,梦里一直找水喝,这鸡窝头和油光满面的样子,都太真实了。

农村大老爷们的坐姿,是那么潇洒不羁,那么令人梦回大山沟沟。而剧里几场群戏,我怀疑孔笙他们是不是做了田野调查,否则怎么那么像农村吵架实况调查报告。没有悬浮狗血,没有苦大仇深,而是在鸡飞狗跳中讲述攻坚扶贫故事。村里人遇到的问题都是真的问题,风沙、没电、没水、没钱,年轻人没活干,即使没有在那种环境待过,凭常识也知道这是非常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困难。难吗?特别难。丧吗?一点儿不。而扶贫攻坚并非只是单纯的主旋律,本质上是人的故事。剧里最闪光的都是最普通的西北人,他们是最吃苦的,却也是最贫穷的。是最自顾不暇的,却也是最有人情味的。

西北汉子,风沙里滚大的,粗狂憨直,又带着铁汉柔情。任你多苦多极端的环境,也能梗着脖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用铜色的肉体造出一片奇迹的绿洲。西北女子,真是苦水里长出来的花,模样百般标致,骨子却比钢铁还硬。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罪,只要看见希望,都能笑得美,哪怕风餐露宿,拖着板车,也能赤足走上八百里,七天七夜,一直走到新家园去。而西北方言,跟油泼辣子和扯面一样,太带劲了,又硬又愣又直,声调高昂,却不凶,骂起人来花样百出,但又不刻薄尖酸讨厌,有趣得很。只不顾为了更广大的观众,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将播放配音版;东南卫视、宁夏卫视及跟播的深圳卫视将播放原声版;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将同时上线原声版和配音版两个版本。

总得来说,《山海情》是我今年看到现在觉得非常特别的一部剧,它搞笑又土味,却又现实有力量,它不仅缅怀过去的艰难岁月,也畅想未来的农村新发展,它讲述了宁夏扶贫往事,是他们的家乡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

《山海情》收视率持续高居第一

即时 | 2021-01-19 09:26

《山海情》剧照,左为郭京飞。

福州新闻网1月19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陈坚)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拍摄的现实主义大戏《山海情》目前正在东方卫视等平台播出,是全国晚间时段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9.2分,可谓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日前,在剧中饰演福建干部的郭京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山海情》生动展现了福建干部专家和各行各业的人们对宁夏的真挚帮扶,真正让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变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18日晚播出的剧情中,饰演福建干部陈金山的郭京飞圆满完成在宁夏的两年工作,带着深深的感情返回福建。

应该说,陈金山在郭京飞的塑造下显得十分鲜活,无论是微表情还是眼神动作,郭京飞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作为南方人的陈金山刚到西北时,既要克服语言沟通的难题,还要克服水土不服。剧中,陈金山到达西北后,操着一口浓重的福建口音,向警察控诉自己在火车上遭遇了扒手。“口音梗”制造出不少笑点,比如陈金山说的明明是“治沙”,警察却听成了“自杀”。

剧中有一幕,陈金山说道:“年轻lén(人)要偷老教授的包包,包包里是老教授毕生研究的jīn(菌)草。”马得福露出疑惑的小眼神,真实再现“问号脸”:“啥草?金草?小偷也要做科研?”

郭京飞一口福建方言说得相当熟练,可见其台词功底相当了得。要知道郭京飞是北京人,能够突破语言这一关,足见他对这部剧的用心程度。

郭京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演好剧中的福建干部,他特意学习了福建方言的发音和常见的口语词等。

让郭京飞难忘的是,剧中陈金山这群扶贫干部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之后,便开始源源不断地给村子带来新思想和新政策。例如,为解决劳动力闲置问题,他们安排村里的闲散青年到福建打工;为帮助村子发展第一产业,他们邀请专家革新农业技术,培育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

郭京飞表示,演绎这个新角色的过程有很多难忘的体会和经历,大家一起拍戏的氛围特别好,“通过这部剧,我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的伟大。在祖国政策下,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奔向幸福生活的过程,非常让人感动。”

年度大戏开播,《山海情》引热议!

即时 | 2021-01-17 21:24

连日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组织指导,正午阳光出品的“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五星”黄金档开播,深圳卫视黄金档跟播,并于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网络平台播出。该剧真挚真情真实展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震撼人心的力量,才播出8集,已在2021主旋律剧集大年开年之际搅动收视热潮。

苏炳鹏(宁夏作家协会理事,银川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移民工程是生命工程,是西海固人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工程。三十年在岁月的长河中弹指而过,但对于曾从酷焦的土坷垃堆里捡粮食吃的西海固移民来说,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三十年,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三十年。

电视剧《山海情》以这段历史为背景,饱含岁月深情再现了当时成千上万的移民背井离乡踩出一条迈向希望的“风沙”大道的动人故事。这是一段峥嵘岁月,艰辛的现实让饱受恶劣自然条件折磨的人们对未来充满迷茫,这在当时完全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电视剧播出的前几集来看,本剧有深厚的生活来源,成功地重塑了当时西海固贫瘠山区人们生活的境况和传统意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上层设计面临的窘迫和尴尬。剧情设计既紧凑又生动,用高超的编剧艺术将身处大山深处各年龄阶层在当时所面临的思想矛盾高度地浓缩成为一个整体,由此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年人更愿意过安稳的日子,年轻人却对外面风云涌动的现代变革怀揣着梦想。全国人民在改革大潮席卷下从南到北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画卷,而固守于西北一隅的贫苦庄稼人子弟也开始觉醒,他们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可仅凭个体的力量很难完成颠覆生存命运这一壮举,这时的移民政策既催促了他们的行动,更引导大家在新的天地施展拳脚。从近年来播出的主旋律电视剧来看,《山海情》以剧情推动了这一历史壮举的发展,又将政策引导融合到时代的变革和人的追求当中,避开了空洞说教,所以该剧从故事的陈述上已经取得了成功,观看起来也就能引人入胜。

这部剧还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生动。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冲突,都完全控制在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语言当中,底层劳动者对生活的表述夹杂大量的民谚俚语,幽默诙谐,笑中含泪。这是对当下电视剧创作在语言对白上的一大贡献,同时打开了电视剧叙述更接地气更亲现实生活的一种可能,也更进一步证明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和人民群众的智慧相联系。最近该剧在“朋友圈”的谈论围绕“忆昔抚今”展开,演员的对白是大家激烈谈论的一个焦点,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鲜活生动的语言永远是文学、表演艺术必须修炼的介质,相信《山海情》的热播一定会产生出对现实主义题材底层叙述的热议,也能够拓宽今后主旋律创作语言表达的疆域。

郑玉玲(福建省舞蹈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漳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

《山海情》以东西协作扶贫为主题,展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闽宁模式”的扶贫故事,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创作命题。《山海情》是“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该剧不仅讲述了地区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历程,同时还通过剧中人物的故事传达脱贫攻坚的正能量。它以影视作品的方式将“闽宁模式”下的扶贫工作进行戏剧化创作,通过生活点滴,以小见大地展现东西优势互补的扶贫故事,展现脱贫攻坚的中国智慧,向全面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献礼,也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献礼。

《山海情》用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小故事,展现了有中国特色的脱贫道路,在细节化表达中展现了脱贫工作里动人的温暖情怀。例如村民偷吃扶贫饲养的珍珠鸡种鸡,福建到宁夏的扶贫干部在火车上遭遇小偷,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扶贫工作等种种困难,通过演员们高超的演技,将这些扶贫时遇到的困难以接地气的表演方式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山海情》既展现出扶贫工作的艰难险阻,也展现出老一辈扶贫干部的使命担当和责任奉献。

《山海情》展现的“闽宁村”原型,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牵头领导的福建对口宁夏援建项目。1996年党中央出台战略性决策:由东部沿海10个较为发达的省市,支援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其中福建省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实地调研西吉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打造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广泛深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合作。在习近平同志等福建干部的深切关切下,140多个闽宁合作新村拔地而起,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出现在宁夏大地,飞沙走石的“干沙滩”成为欣欣向荣的“金沙滩”。

《山海情》是献礼脱贫攻坚战的优秀文艺作品,希望以呼应时代的现实题材大剧,为观众奉献一场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的年度盛宴,帮助观众观剧过程中找到追求美好、充满斗志的力量。在具体呈现上,《山海情》通过“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完美融合,传递了“扶贫”更“扶志”的现实深意。剧集以个体命运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用温情的笔触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串起个人成长与困惑、观念碰撞与利益平衡、命运与抉择、信仰与情感,带领观众体会扶贫中的人间真情。作品风格真挚、朴实、接地气,回应了时代关切,做到了将政治表达、精神传递与风土人情的有机结合,在电视荧幕上,绘制了扶贫路上鲜活的时代印记。该剧实现了思想高度和人文温度的统一,人们可以感受严肃正气而温暖亲切的力量。

在我国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中国大地上涌现出很多有特色、值得被铭记、为世界减贫脱贫做出示范的中国方案,“闽宁模式”就是其中的一个,它以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映射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时代变革。它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鲜活剧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优先位置。经过8年奋斗,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成功使近1亿人口成功脱贫,取得举世瞩目的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明确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继续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刘孙枝(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山海情》是一部以福建宁夏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的电视剧作品,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村干部的帮助和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

“西海固人民生活太难了,移民搬迁太难了,马得福太难了……”,这是我看了《山海情》后最大的感触。剧情让人一下子回到了20世纪的西海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困难与不易,剧中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了扶贫工作中的种种艰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马得福这个人,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再到之后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为了早日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马得福的道路走得艰难而坚定,他不停地遇到困难,永远在为别人解决问题,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但这样一个纯粹、积极、一心扑在脱贫致富工作岗位上的人,正是我们现在很多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值得所有人为之鼓掌与喝彩。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们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带头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和部署,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充分发扬共产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带领广大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理解群众,帮助他们找到致贫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的贫困,找出不同摆脱贫困的方法,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在帮扶过程中不单授人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不走形式主义,做一些最需要最实际的项目进行帮扶。只要我们共产党人立下愚公移山之志,把责任扛在肩上,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精准发力,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国家广电智库微信公众号发布文艺评论

《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奋斗创造幸福,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该剧以个体命运折射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用温情而细腻的笔触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串起个人成长与困惑、观念碰撞与利益平衡、命运与抉择、信仰与情感,成功带领观众“进入”剧中,共情扶贫攻坚中的艰苦卓绝和人间真情。该剧风格真挚、朴实、接地气,做到了将宏大主题、精神传递与浓郁风土人情的无缝融合,在荧幕上绘制出扶贫路上鲜活生动的时代图谱,以鲜明的创作特色和倾注匠心的艺术表达“破壁”主旋律剧。我们总结《山海情》有这样几个艺术特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一,冲破扶贫剧“套路”,真实还原艰辛辉煌扶贫路鲜活人物形象

“土气”“霸气”的基层干部。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扶贫剧在电视荧屏唱响时代主旋律,其中很多感人至深的艺术精品,但也还存在某些同质化问题,比如基层扶贫干部们基本都是高风亮节、身先士卒,对于乡亲们的刻画也趋于脸谱化。看多了观众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主旋律内容创作产生疑虑。而《山海情》却舍得付出一份比山高、比海阔的情义礼赞这些勇敢走出贫困的人们,带领观众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感受他们带给世界的温暖。有专家评价说,该剧“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微服私访,干部也不是程序化的‘干部样’,这个扶贫剧有点儿反套路的诚意!” 比如电视剧一开场,就以反套路的方式“生猛”开篇。海吉县吊庄移民办公室里,脾气火爆的杨县长(闫妮饰)正因为一批移民从玉泉营逃回涌泉村的事情,大声训斥着办事“不利”的张树成主任。再加上镜头中人物黑红的脸庞、蓝灰的装扮、朴素的发型、简洁近乎萧条的办公室、外景里暴土扬尘的风沙等高度还原年代感和地域性的细节,让观众直呼大有身临其境之感。杨县长与以往扶贫剧中“如沐春风”式的干部形象形成的强烈反差,“震”到了不少观众,第一时间就让观众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该剧在开篇就把基调立稳了:此扶贫剧非彼扶贫剧。凛冽的力量感一开头就已经让人放不下。

全剧飚方言和高浓度“金句”输出。“方言”使用也是《山海情》的重要人设之一。“五星”同播中,宁夏卫视、东南卫视及跟播的深圳卫视播放了西北和福建方言原声版,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放普通话配音版,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个网络视频则同时上线了两个版。“西北话一出,马上就有内味儿了。”很多看过原声版的观众对剧中主演们的西北方言称赞有加,“不知道的还以为所有演员都是当地人呢”。语言上的选择让《山海情》更接地气,更快地走进观众心里,“全程方言演出,感觉自己不是在看戏,恍惚间我就是涌泉村村民”。当然,普通话配音版本的存在,也让观众感受到了该剧贴近更广阔的人群,适配更多观看场景的努力。

该剧演员们基本都是用西北方言和福建方言进行表演,这不是为了搞笑猎奇,而是创作团队为了更真实还原扶贫工作的艰辛而进行的一个“走心”创作。他们在创作初期调研走访过程中,捕捉到一个90年代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有趣细节:福建人来以后听不懂当地话,当地人听不懂福建话,所以他们一开始首先要过语言关。当他们去了西海固以后,觉得当地干部群众的性格、喜怒哀乐更适合用方言表达。考虑到剧情需要,再加上方言的运用能展现浓郁又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人物形象,帮助观众入戏,所以《山海情》坚持用了方言,也启用了大量西北籍演员。导演孔笙自豪地说,“大家有机会有时间一定看一看方言版,它是原滋原味的,是接了我们的心、接了我们地气的一个版本!”

随着快节奏且笑泪并存的剧情发展,高浓度的西北“金句”也从个性鲜明、张力十足的人物口中频频输出,让这部扶贫剧有了更浓的“扶志”“扶智”意味。就像网友们分享的,剧中“‘天天谈未来,未来可不就是还没来嘛!那不就是一个梦嘛!’” “‘未来就是还没有来么,啥时候能来,谁又能知道呢!’这些话一针见血,戳痛我了!”“贫穷真的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老支书这句话是要和我们看剧的干饭人共勉的!”深刻的台词不一定要“文绉绉”,要戳到心里才让人忘不掉。《山海情》做到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二,自带史诗加成,深情致敬脱贫攻坚征程中的奋进者

打造“塞上江南”,是剧中扶贫干部给当地群众描绘的一个美丽的梦。可面对当地极度贫瘠、严重缺水、四季飞沙走石的土地,要真正成为“塞上江南”,还要靠勤劳的双手、坚定的毅力、智慧的大脑以及一颗颗激情澎湃的心去创造!

剧中主人公马得福(黄轩 饰)就是“塞上江南”之梦的打造者。这位从农校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分配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追回家乡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蚊子都能把人给吃了”“饿得直吐酸水”……村民们这些拒绝移民搬迁的理由真实存在,让观众感受到这项工作的艰难,直呼“心疼”年轻的马得福。“我真的要向这些兢兢业业的基层扶贫干部致敬”,马得福的扮演者黄轩感慨说。从苦口婆心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蹲守供电所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到不得已冲进会场争取给移民村干涸的麦田浇水,再到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鼓励村里姑娘到福建务工、带领村民们学习种植蘑菇……为了早日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马得福的道路走得艰难而坚定。他永远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永远在为别人解决问题,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平和沉静的外表下不断散发出巨大的能量,带领着人们打造属于自己的“塞上江南”。

这样纯粹、坚韧、一心扑在脱贫致富工作上的人物形象,正是史诗般的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很多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值得所有人为之鼓掌,向他们致敬。《山海情》自带史诗加成,并做到了尊重人物,尊重真实历史,是一曲讴歌时代、讴歌奋进者的壮阔乐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三,“硬核”内容“软着陆”,在细微处中展现艺术功力

宏大的脱贫攻坚和对口支援主题,如何铺陈叙事?《山海情》选择“用细节讲故事”,让“硬核”内容实现“软着陆”。

巧用冲突。冲突是钓住观众的钩子。《山海情》第一幕就埋下一个戏剧冲突:涌泉村一夜之间从政府安排的移民地点玉泉营跑回来七户人家。大学刚毕业的马得福被借调到吊庄站帮忙,他的任务就是把村里的人追回去。跑回来的人七嘴八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把咱这伙人,吊到那去干啥去了,就是给蚊子改善伙食去了。”顺口的方言,生动的表情,这冲突就显得颇接地气。紧接着,编剧又安排了几个戏剧冲突:麦苗、马得宝等一群年轻人离家出走外出谋生,李水花(热依扎 饰)婆家上门逼婚,村部里代理村主任马喊水(张嘉益 饰)跟村民、村民跟逼婚者吵成一团,马喊水用大喇叭喊小儿子马得宝回来,整个场面闹闹哄哄,情节活了起来。

释放温情。

剧情细节除了充分展现西北人民的粗犷与豪情,也将更多的细腻与柔情呈现给了观众。比如李水花身上展现的刚柔并济的女性力量,看似个性顽劣的马得宝为了给父亲和哥哥分忧,独自闯荡新疆寻找表弟尕娃,等等,都很能打动观众。这是剧中“烟火气”的关键,更是现实生活中真实扶贫工作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山海情》正是通过深挖角色和生活的多面性,更多维、更接地气地讲述这片戈壁上宏大而温情的脱贫攻坚故事。

表演看不到“表演”。《山海情》是全明星阵容出演,但观众们评论说,“演员都像从土里长出来的一样!”“看《山海情》真的会给人一种震撼感,而这种震撼感来自电视剧的用心和演员表演的用心!”“演员精湛的表演已看不到‘表演’”,他们与剧情融为一体。几乎所有的剧中人物脸上都带着“高原红”,无论穿制服或者布衣,每个人都灰头土脸,面部带着明显的风沙灼伤,让人可以自然联想到西北的漫天黄沙,非常真实地还原了西海固的真实情况。

闫妮就是彻头彻尾的西北女县长,她为百姓的生活劳心劳力,整个人灰扑扑、风火火;福建来的扶贫办领导吴月娟(姚晨 饰)、挂职副县长陈金山(郭京飞 饰)戴着眼镜、操着福建普通话讲话,斯文而笃定,为西海固人民辛勤办事,造型毫无违和感。观众认为他们就该是这个模样,之前大家熟悉的角色形象都是浮云!

演过很多清俊小生的黄轩,一举手一投足就是马得福,留着小平头,黑红的脸,淳朴的乡音,眼睛里写着几分激情,看了都让人嗓子发干的画面中,我们时常看到马得福眼里的一汪清泉,他骑着辆自行车东奔西走为移民办事……这是他第一次演农村基层干部,不扎根生活没有这种传神。热依扎扮演的水花,拉车、走路的架势,就是一个西北漂亮村姑。张嘉益扮演的村里“人精”代理村主任马喊水,戴着皱巴巴一顶蓝帽子,憨憨的,眯着眼睛,嘴里叼着一片干树叶子嚼着,重大事情不轻易表态,但又在村情亲情上有担当,“贼贼”的样子,土帅土帅!各个角色都演活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四,戏外之“戏”也精彩:创作团队深扎“干沙滩” 体验扶贫攻坚艰苦历程


电视剧对时代大背景的真实还原,演员们精彩无痕的角色演绎,除了创作团队自身的艺术功底,也离不开他们深扎戈壁滩大半年的熬炼与成长。

克服重大困难,努力完成重大任务。《山海情》创作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制片人侯鸿亮回忆说,“要做一部‘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作品,这是我们做影视人的理想,能真的实现拍出这样一部作品,我们一开始没有想到。”创作团队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阻碍了剧本的创作、下沉式采访筹备及进棚搭景等前期筹备工作的进度。“整个过程感觉就像是在跑步,所有人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导演孔笙形容。尽管如此,主创团队依旧高标准、严要求地保证了“正午品质”。剧中,为了脱贫致富,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全体扶贫干部和闽宁村新移民一起“关关难过关关过”;剧外,全体主创成员为了故事的最好呈现,在自然环境极度恶劣的西北大地上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拍摄现场最初的时候,甚至连棵让演职人员可以纳凉的树都没有。”黄轩记得。

“从地窝子到土坯房,既是闽宁村的成绩,也是《山海情》主创团队的突破。”这是演职员们的共同心声。经历了《山海情》艰苦创作历程,体会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苦与难、奋斗与幸福,大家都感受到自身思想经受的洗礼和演技取得的突破。他们表示,“在这样的地方要重新建立一个家园,还要建成现在的塞上江南,是不可思议的。真的觉得他们(扶贫干部)非常不容易,他们是希望、是光,能带领这么多人脱贫致富,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李大有的扮演者尤勇智说,“我拍了30年戏,觉得今年的夏天真的很幸福”。白校长的扮演者祖峰感慨,“多年没拍过那么过瘾的戏了”。热依扎坦言,“我学会要永远带着笑容去面对前方生活的不确定性。”

葆有匠心、静水深流,才能不断筑就文艺创新的高峰,为当代中国书写壮美的史诗。用情用心用功打造、充满感动与力量的《山海情》,打动你了吗?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中国艺术报微信公众号发布评论文章

电视剧《山海情》开播——

用平民视角

铺展扶贫工程的宏伟蓝图

中国艺术报记者 丁薇

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支持拍摄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于1月12日在北京卫视品质剧场亮相,每晚两集连播。该剧由正午阳光出品,高满堂任剧本策划,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洁、列那编剧,孔笙、孙墨龙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黄轩领衔主演,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红、王凯特别出演,热依扎、黄尧、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主演,郭京飞、祖峰、白宇、郎月婷友情出演。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以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的“闽宁模式”为命题,通过描写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进行移民搬迁和探索发展的历程,展现了福建的干部专家和各行各业的人们对宁夏的真挚帮扶,而“闽宁模式”也成为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金牌团队再聚首,寻路“扶贫题材”


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从“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到“劳务输出、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红树莓种植”多种产业百花齐放,“闽宁模式”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20余年,闽宁村升级为闽宁镇;20余年,在党中央的指导下,福建、宁夏两省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相助、对口扶贫;20余年,无数干部群众为这项事业倾注心血、无私奉献……在这一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背后,蕴藏着种种感动与温情、拼搏与力量。

以山为誓,以海为盟。《山海情》的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的宁夏西海固拉开序幕。这部全景再现西海固移民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建设新家园的剧作,不仅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扶贫故事,更传达出人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奋斗情怀。以个体缩影为叙事基点,以时代变迁为讲述脉络,通过描摹群像抒发家国之志,向来是以侯鸿亮为首的正午阳光团队擅长的创作模式。此次在《山海情》中,由侯鸿亮、高满堂、孔笙组成的金牌制作团队再度聚首,推出这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鲜明时代感的现实主义作品,备受业内外关注。

历数这个金牌团队曾推出过的作品,大都站在一个重大时间节点,对一段较长历史进行回溯,对某类群体进行刻画加工,从而呈现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融合。电视剧《闯关东》《温州一家人》《钢铁年代》《大江大河》等,即使题材不一、群体各异,但其在精神内核上却总是能找到相似的地方。电视剧《山海情》将目光投向扶贫题材,聚焦西北基层老百姓2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如何脱贫致富、如何脚踏实地追求美好生活,以点带面地用平民视角将整个扶贫工程的宏伟蓝图徐徐铺展开来。


 侯鸿亮表示,不同于《大江大河》有将近10年的时间去发酵打磨,《山海情》的拍摄着实可以用“时间紧、任务重”来形容。无论是对观众还是从业者而言都相对陌生的扶贫主题,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也是格外深远,怎样才能构建出其应有的格局,是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题材,扎根到生活中,会感受到题材的魅力”。通过对扶贫工作的深入了解,以及在闽宁两地多处的实地走访,侯鸿亮认为现在的《山海情》找到了适合用电视剧表达的东西——浓郁地道的西北风情、群星加盟的演技保障、扶贫也扶志的价值表达,侯鸿亮相信《山海情》将一种不可能做到了可能,也开拓出了更多新的创作思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黄轩首次出演村干部感慨“这个人太难了!”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飞沙走石的荒漠条件、缺水少电的恶劣环境,既要说服村民们离开祖辈生活之地,从西海固移民至“一无所有”的玉泉营;又要稳定军心,解决用水通电等基本生存问题,协同村民们建设新家园。一切的重担,似乎都落到了刚刚从农校毕业的年轻村干部马得福身上。

演过电视剧《芈月传》中的清俊贵公子黄歇,一句“月儿好看”捕获万千少女心;也演过电影《芳华》中质朴善良的文工团男兵刘峰,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命运引观众泪目;还演过电影《妖猫传》中的桀骜不羁的诗人白乐天,凭借漫卷诗书的诗性表演备受业内外赞誉。黄轩用自己深厚的表演功底,在荧屏和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而脸庞黑红、乡音淳朴的马得福,则完全打破了观众心目中黄轩那些个或温润或儒雅的形象。“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演一个农村人,我觉得中国扶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且具有正能量的事情,是值得歌颂的。马得福是一个基层干部,他非常简单纯粹,并且带有一些执拗,却从不抱怨,就是积极为大家解决问题,真心希望大家能够脱贫致富。”黄轩说。

从劝说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马得福的“当家”之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所有拍摄的难都来自于角色,这个人太难了!”黄轩直言,“扶贫太难了,从头到尾,马得福就没消停过一天,有时候还里外不是人。他永远在为别人解决问题,还不被人理解,有时候说实话我自己演着演着都觉得换做是我可能不会有那么大耐心,所以基层干部是真的不容易,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

在《山海情》中,李水花、麦苗、秀儿三个独特的女性角色为该剧苍凉雄浑的西北风情平添了一抹柔软。李水花在丈夫意外残疾后,她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我觉得这个女性很伟大,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外柔内刚的西北女孩,不仅有胆识,内心还非常坚定乐观,她代表着一种希望。”演员热依扎评价道。如果说李水花是闽宁镇发展的中坚力量,代表着传统一代女性的柔韧与刚强,那么麦苗的“出走”,则代表着闽宁镇的新生、活力与希望。剧中,麦苗响应政策到福建打工,在工厂里,天资聪颖的她很快掌握了生产技术。演员黄尧说,麦苗称得上是自己的“人生楷模”,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一类人。“她从一个淳朴的‘小村姑’成长为一个有自己事业的独立女性,是特别让人敬佩的。”而与李水花和麦苗都不同,秀儿似乎介于两者之间,“她不像水花姐那么隐忍坚毅,也不是麦苗那样的小姑娘,她是一个20岁的年轻妈妈,有一个3岁的儿子,性格上大大咧咧且非常直爽,在家庭中也是她冲锋陷阵多一点。”演员王莎莎介绍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影视毒舌微信公众号发布评论文章


正午阳光在2021开年很忙,自己家的《山海情》接了《大江大河2》的档。

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指导,集结一众“顶配”主创,《山海情》未播之前就已经广受关注。

虽然仓促上马,但“国剧门脸”仍然没有丢了招牌。“原来扶贫剧也可以拍得这么好看”,是剧集播出后最多的声音之一,而另一种声音,则是“方言版太上头了”。


地域方言魅力何在


《山海情》聚焦上世纪90年代宁夏南部贫困地区的真实扶贫故事,原本就有很强的地域色彩。辽阔戈壁,风沙漫天,村民们面朝黄土,在贫瘠的土地上挣扎求生。

为了尽可能贴合真实的扶贫情况,剧组使用西北方言,并起用了大量的西北籍演员。演员们一口地道的方言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情境,映衬出当时贫困地区的闭塞和穷困。
同时,方言也凭借独有的感染力,展示出了西北人的豪爽、淳朴和坚韧,让人物塑造更加细致立体,增加了人物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山海情》的方言版,源于创作采风阶段,主创发现当时的参与对口扶贫工作的福建人来到宁夏后,由于方言差异与当地人交流困难,扶贫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
剧中郭京飞饰演的扶贫干部陈金山操着一口浓重闽南风味的普通话,与当地人展开了一场鸡同鸭讲的“跨服交流”。诞生了“老教授研究自杀”“小偷要搞科研” 等让人啼笑皆非的桥段。

  语言差异除了带来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还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形象。马德福(黄轩 饰)是农校毕业生,文化程度比村民们更高,于是承担起了扶贫工作中的翻译工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白崇礼(祖峰 饰)作为唯一的小学老师,普通话虽然仍然保留了当地的口音,但也敛去了几分西北人的粗犷,多了些文人的气质。人物形象的层次在语言的你来我往中不动声色地展现了出来。

考虑到在全国范围的传播,片方加急制作了一个普通话配音的版本。播出时,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放配音普通话版,东南卫视、宁夏卫视及跟播的深圳卫视播放原声方言版,而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同时上线原声版和配音版两个版本。

对比两个版本,不难发现这一次《山海情》的方言版广受好评的原因。

在配音版中,演员们照样满面风沙灰头土脸地在戈壁滩上开荒拓土,但无论是当地人还是福建人,大家一开口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地域风味少了,违和感却浮了上来。

在一定程度上,情境的真实性消解了,人物的层次抹平了,故事的冲突淡化了,喜剧效果也打了折扣。两相对比,配音版逊色不少。

但方言版也并非绝对完美,许多观众有疑问,为何《山海情》讲的是宁夏的故事,可主角的方言却是统一的西北话?这也与当地的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事实上,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繁多,有“十里不同音”一说,因此,虽然剧中台词是方言,但也做了圆融的处理。主创在参考宁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了剧中普遍使用的泛西北话。

西北话属于发音用词与普通话相近的北方语系,观众配合字幕很容易理解台词。而福建方言属于南方语系,真正的闽南语对于其他地区的观众无异于“外语”。因此,折中之下,剧集大部分采用了既有地方风味又易于理解的福建普通话。

总体而言,作为面向全国的电视剧,《山海情》的主创们在方言的运用上兼顾了传播广度与地方特色,让台词在准确传达信息和展现独特风格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新时代方言剧或有可为

普通话作为被一种超越地域壁垒、普遍被认可、易于理解、方便沟通的标准汉语,有着广泛的使用基础,是用语的规范形式,一向在影视作品中处于强势的地位。但另一方面,方言也从未缺席。

就国产剧而言,在过去,我们既有《山城棒棒军》《乡村爱情》系列这样极具地方特色的作品,也有《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等将各地方言杂糅,产生独特喜剧效果的作品。

对当地观众来说,在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公共场域听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方式,既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又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鲜感。

对外地观众而言,听到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通话和当地方言的语言时,陌生化引发的新奇感就更加显而易见。加之方言本身具有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这些作品中方言不仅没有成为传播的壁垒,反而成了吸引观众的亮点。

但在方言电视剧获得广泛关注的同时,方言对普通话规范性的侵蚀也是一层隐忧。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广发剧字〔2005〕560号),规定“电视剧的语言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并在2009年再次发文重申该项通知。

站在推广普通话的使用、消除方言带来的隔阂、利于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沟通的立场上,此举是正确的。这或许也是《山海情》选择制作配音普通话版,并选择在影响力更大的三个卫视播出配音版的原因之一。

但如今时代变迁,随着教育普及,普通话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2020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已达80.72%。“推广普通话”不再是电视剧必须承担的教育功能,此时方言的多样性就可以适当发挥出来。

方言是一个区域长期总结、提炼而成的文化合集,是最能够直接体现人民原始的、真实的交流沟通、情感宣泄、心理活动的语言形式,与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生态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我们能看到《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中的东北话、《风犬少年的天空》中的重庆话激起了无数观众的青春共鸣;也看到《装台》中,在地道的西京腔调的映衬下,裤带面、羊肉泡馍的香更加勾人心魄,秦腔的激越慷慨更加入木三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影视剧中合理运用方言,往往也需要主创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生活、体察民情。
《山海情》以平民视角扎根黄土,用极具地域风格的腔调向观众徐徐讲述戈壁滩上的奋斗往事。而观众对方言的偏爱也说明,他们看得懂主创的用心。
1月17日
文汇报头版头条刊发
平民视角国家叙事
《山海情》于质朴中抵达人心

“18岁00后正在看” “我是80后,坐标长三角” “宁夏人报到,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塞上江南”……无数弹幕正在刷屏,一部扶贫题材剧在全国范围、全年龄段引发了热烈反响。尤为动人的评价,来自亲历山乡巨变的人。

1月12日起,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支持拍摄,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山海情》在东方卫视等多个平台开播了。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该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硬是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宏大的国家叙事,创作者藉由平民视角娓娓道来。剧作通过漫漫黄沙土里长出来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地刻画出改变乡村样貌和人民生活的奇迹工程——脱贫攻坚,展现出“闽宁模式”背后的深厚情谊、中国智慧。

镜头下的喜怒哀乐,“接了我们的心,接了我们的地气”

《山海情》的创作者把大时代的纹理,揉进了真实的日子和鲜活的人,厚重题材润物无声。

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宁夏西海固开启。扶贫办的张树成在杨县长面前领了“死命令”,要在三天内劝回“逃返”涌泉村的吊庄户。正犯难,刚从农校毕业的马得福来县里报到,自报家门正是干沟乡涌泉村人。

吊庄是什么意思?移民搬迁的优势何在?被直接拽上返乡路的马得福在翻山越岭间听张树成“补课”:自治区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乡亲们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一切“就是为了乡亲们不再挨饿、不再受苦”。

进了涌泉村,无数细节扑面而来。这里有一群各有脾性的人:识大局却又暴脾气的马喊水、能扛事但也会打小九九的李大有、有见识也有软肋的乡村教师白崇礼、永远以红军自我要求的老支书,还有心向远方的年轻人。这里是奇迹发生的前夜:有村民一天三顿洋芋,有三兄弟共穿一条裤子,父亲为了一头驴就订下女儿的终身大事,全村把扶贫下拨的珍珠鸡吃得仅剩一只。

导演孔笙用“接了我们的心,接了我们的地气”来概括这次创作。他说,镜头之所以对着诸多平凡个体细细描绘,因为脱贫致富对每个人而言,不仅关联着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关联着每一天的幸福指数,更是个体命运在时代发展中奋力攀登的过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也正是刻画细腻,剧中这群困苦中不弃希望的可爱村民、关关难过也要冲在前头的基层干部,让观众入了戏,身临其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共情之余,许多人掂量出了深沉厚重,那是我们国家脱贫攻坚一路迈过的坎儿。有的坎儿,在基建:水电交通,都是难题。有的坎儿,在环境:沙尘暴发威,当地人都吓得往回跑。还有的坎儿,在观念。凡此种种,正如全剧开篇杨县长的台词,扶贫就是个“硬茬岗位”,整个脱贫攻坚就是一场硬仗。

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未来真的已经来了!”

从抗拒吊庄移民,到陆陆续续搬迁至吊庄区建设新家园,《山海情》里有个意象反复出现:未来。

在大家的憧憬里,“未来”是“塞上江南”。在基层干部的信念里,“未来”是个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郑重承诺。在年轻人的畅想里,“未来”还与无尽广阔的远方联系在一起。但“未来啥时候能来”,这个疑问也始终萦绕在众人心头。

为了“未来早日到来”,年届七十的老支书当过破局人。他鼓舞村民:“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他不仅做表率带头吊庄移民,还一个人种下长长一排小树苗,等它们长大后“护着村子护着人”。一个个朴实的村民也是破局人。新家园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轻人虽偶尔嚷嚷着苦,但开荒、整地、耕种、打工,他们样样扛得起。

基层干部更是从未有一刻懈怠。马得福有段“酒后箴言”,他说自己没有一天轻松过。起初,看着张树成总是冲在前头、毫无怨言,他会对自己的事业多一分笃定。渐渐地,看着新家园建设一点一点有了成果,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起色,他的心越发踏实,奋斗更有劲头。在经历了移民吊庄的几年拼搏后,他终于明白“眼光放长远”的真意:给物资的扶贫行不通,吃救济只会让懒汉越懒,唯有走出大山去拼,跟着国家修公路、修黄河扬水工程,靠自己打工挣钱、用双手创造财富,这样的“未来”才会越来越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六集起,剧情展开了全新篇章,帮扶干部陈金山、菌草种植专家凌一农长路迢迢坐着火车来了,他们是东西协作扶贫政策下从福建到宁夏的“先遣小分队”。紧接着,吴月娟带来更大的好消息,福建与宁夏将携手在吊庄区成立全新的行政村,取名“闽宁村”,西海固将有更多困难群众在闽宁村开启新生活。而且这一回,福建的干部带走一批年轻人,去开放的海边打工,更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留守在宁夏的村民也能在家门口种植菌草蘑菇,发展庭院经济,依凭科技实现脱贫。

未来,闽宁村将树立东西扶贫协作的样板村,学校、医院、农场、产业,都会有的。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未来真的已经来了!”而观众知道,有了政策,有了不懈奋斗的人,这将是一段跨越山海、历经20余年的真实奇迹。

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电视剧《山海情》

即时 | 2021-01-17 18:18


苏炳鹏(宁夏作家协会理事,银川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移民工程是生命工程,是西海固人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工程。30年在岁月的长河中弹指而过,但对于曾从酷焦的土坷垃堆里捡粮食吃的西海固移民来说,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30年,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30年。


电视剧《山海情》以这段历史为背景,饱含岁月深情再现了当时成千上万的移民背井离乡踩出一条迈向希望的“风沙”大道的动人故事。这是一段峥嵘岁月,艰辛的现实让饱受恶劣自然条件折磨的人们对未来充满迷茫,这在当时完全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电视剧播出的前几集来看,本剧有深厚的生活来源,成功地重塑了当时西海固贫瘠山区人们生活的境况和传统意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上层设计面临的窘迫和尴尬。剧情设计既紧凑又生动,用高超的编剧艺术将身处大山深处各年龄阶层在当时所面临的思想矛盾高度地浓缩成为一个整体,由此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年人更愿意过安稳的日子,年轻人却对外面风云涌动的现代变革怀揣着梦想。全国人民在改革大潮席卷下从南到北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画卷,而固守于西北一隅的贫苦庄稼人子弟也开始觉醒,他们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可仅凭个体的力量很难完成颠覆生存命运这一壮举,这时的移民政策既催促了他们的行动,更引导大家在新的天地施展拳脚。从近年来播出的主旋律电视剧来看,《山海情》以剧情推动了这一历史壮举的发展,又将政策引导融合到时代的变革和人的追求当中,避开了空洞说教,所以该剧从故事的陈述上已经取得了成功,观看起来也就能引人入胜。


这部剧还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生动。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冲突,都完全控制在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语言当中,底层劳动者对生活的表述夹杂大量的民谚俚语,幽默诙谐,笑中含泪。这是对当下电视剧创作在语言对白上的一大贡献,同时打开了电视剧叙述更接地气更亲现实生活的一种可能,也更进一步证明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和人民群众的智慧相联系。最近该剧在“朋友圈”的谈论围绕“忆昔抚今”展开,演员的对白是大家激烈谈论的一个焦点,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鲜活生动的语言永远是文学、表演艺术必须修炼的介质,相信《山海情》的热播一定会产生出对现实主义题材底层叙述的热议,也能够拓宽今后主旋律创作语言表达的疆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郑玉玲(福建省舞蹈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漳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


《山海情》以东西协作扶贫为主题,展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闽宁模式”的扶贫故事,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创作命题。《山海情》是“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该剧不仅讲述了地区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历程,同时还通过剧中人物的故事传达脱贫攻坚的正能量。它以影视作品的方式将“闽宁模式”下的扶贫工作进行戏剧化创作,通过生活点滴,以小见大地展现东西优势互补的扶贫故事,展现脱贫攻坚的中国智慧,向全面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献礼,也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献礼。


《山海情》用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小故事,展现了有中国特色的脱贫道路,在细节化表达中展现了脱贫工作里动人的温暖情怀。例如村民偷吃扶贫饲养的珍珠鸡种鸡,福建到宁夏的扶贫干部在火车上遭遇小偷,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扶贫工作等种种困难,通过演员们高超的演技,将这些扶贫时遇到的困难以接地气的表演方式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山海情》既展现出扶贫工作的艰难险阻,也展现出老一辈扶贫干部的使命担当和责任奉献。


《山海情》展现的“闽宁村”原型,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牵头抓的福建对口宁夏援建项目。1996年党中央出台战略性决策:由东部沿海10个较为发达的省市,支援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其中福建省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实地调研西吉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打造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广泛深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合作。在福建的支持和帮助下,140多个闽宁合作新村拔地而起,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出现在宁夏大地,飞沙走石的“干沙滩”成为欣欣向荣的“金沙滩”。


《山海情》是献礼脱贫攻坚战的优秀文艺作品,希望以呼应时代的现实题材大剧,为观众奉献一场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的年度盛宴,帮助观众观剧过程中找到追求美好、充满斗志的力量。在具体呈现上,《山海情》通过“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完美融合,传递了“扶贫”更“扶志”的现实深意。剧集以个体命运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用温情的笔触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串起个人成长与困惑、观念碰撞与利益平衡、命运与抉择、信仰与情感,带领观众体会扶贫中的人间真情。作品风格真挚、朴实、接地气,回应了时代关切,做到了将政治表达、精神传递与风土人情的有机结合,在电视荧幕上,绘制了扶贫路上鲜活的时代印记。该剧实现了思想高度和人文温度的统一,人们可以感受严肃正气而温暖亲切的力量。


在我国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中国大地上涌现出很多有特色、值得被铭记、为世界减贫脱贫做出示范的中国方案,“闽宁模式”就是其中的一个,它以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映射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时代变革。它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鲜活剧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继续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孙枝(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山海情》是一部以福建宁夏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的电视剧作品,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村干部的帮助和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


“西海固人民生活太难了,移民搬迁太难了,马得福太难了……”,这是我看了《山海情》后最大的感触。剧情让人一下子回到了20世纪的西海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困难与不易,剧中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了扶贫工作中的种种艰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马得福这个人,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再到之后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为了早日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马得福的道路走得艰难而坚定,他不停地遇到困难,永远在为别人解决问题,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但这样一个纯粹、积极、一心扑在脱贫致富工作岗位上的人,正是我们现在很多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值得所有人为之鼓掌与喝彩。

习近平同志在作十九大报告时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们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带头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和部署,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充分发扬共产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带领广大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理解群众,帮助他们找到致贫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的贫困,找出不同摆脱贫困的方法,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在帮扶过程中不单授人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不搞形式主义,做一些最需要最实际的项目进行帮扶。只要我们共产党人立下愚公移山之志,把责任扛在肩上,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精准发力,就一定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部热播剧曾在莆田取景!红团、莆仙话……

即时 | 2021-01-17 14:19

   近日,曾在莆田取景拍摄的23集电视剧《山海情》(原名《闽宁镇》)在东南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宁夏卫视黄金档热播。目前,《山海情》已经更新到第八集啦!莆仙话、红团、电子厂……这些关于莆田的“彩蛋”,你发现了么~

在《山海情》第五集、第六集中由郭京飞扮演的陈金山是来自莆田的挂职干部。在剧中,他向大家介绍莆田出过很多状元和企业家,一起来听听他讲的莆仙话,正宗不~在播出的第七集和第八集中,出现了很多莆田元素。剧中,宁夏女工到莆田工厂打工取景于新威电子厂,女工们购买莆田红团的场景是在涵江孔庙拍摄的剧中还出现了埭头镇黄屿沙滩的美丽海滨风光,莆田特产——红团亮相~

   宁夏女工在电子厂上班的场景。《山海情》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于去年9月1日在莆田启动福建首场拍摄。剧组在莆田拍摄期间,先后在新威电子厂、涵江孔庙、荔源高尔夫、笏立鞋业、石城榕树路、石城东林村海边等地拍摄,还原当年宁夏首批来莆女工的生产生活场景。

《山海情》由正午阳光影视公司出品,侯鸿亮任制片人,高满堂任剧本策划,王三毛、未夕等编剧,孔笙、孙墨龙执导,黄轩、张嘉益、闫妮、热依扎、郭京飞、祖峰、姚晨等多名实力派演员倾情献演。片名中“山”为宁夏,“海”为福建,“情”表达对口两地的深厚情谊,也体现剧中人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家乡的热爱、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念。据悉,该剧还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播出。

电视剧《山海情》热议:他们每个人都了不起

即时 | 2021-01-15 22:24

image.png

陈晓岚(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主席)

这几天,朋友圈都是东南卫视正在播出的我国扶贫题材电视连续剧《山海情》的热议。从看一眼到放不下,是因为创作团队真实再现脱贫攻坚战的故事情节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

我国的扶贫工作始于1986年,三十多年过去了,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历史性成果为世界瞩目,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上了一个阶段性句号。

截至目前,《山海情》播出六集。1991年宁夏贫困山区西海固人如何改变命运深深牵引着我,我迫不及待的到网络上查看百度剧情简介。尽管这部电视剧的大结局我们心里都是很清楚的,但我还是迫切想知道西海固人如何改变命运,他们的美好未来什么时候到来?这部片子拍的很真实,黄沙漫漫的贫困山村穷得家家都是家徒四壁,一眼望去,一座山连着一座山,黄土山上看不到绿,这是什么也种不活的西海固,这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人类不能生存之地”的西海固。靠什么改变命运?答案只有一个:我们有政府,我们有扶贫干部,我们有勤劳勇敢的人民。

剧中黄轩饰演的马得福是奋战在脱贫一线扶贫干部的典型代表,家乡的漫漫脱贫路是他们的奋斗史,他们走得那么艰难却那么坚定,每一天都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每一天都在解决问题,从找水找电,到家长里短,什么事都得管。他们有多少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但他们每天都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投入到这样“关关难过关关过”的脱贫攻坚战中。这样一心一意扑在脱贫致富工作中的人,就是现实中很多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他们每个人都了不起。

郭京飞饰演的福建对口支援的扶贫干部也是全国各地支援贫困地区的扶贫干部的典型形象,他们离开自己舒适的家乡来到穷乡僻壤,前方有无数需要克服的困难等着他们,单单语言不通都能使工作倍加困难,但他们无怨无悔,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全心全意想尽办法帮助贫困地区摘掉穷帽子的情怀了不起。

《山海情》让我们看到了和以往我们所了解的完全不同的移民方式——吊庄移民。政府规划动员整个村庄移民到离城市更近交通更方便的戈壁滩,移民的村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白手起家,到附近的工厂、农场打工挣钱买砖买瓦盖房子。戈壁滩飞沙走石,漫天的沙尘暴刮得人满眼满耳满嘴满鼻子的沙,有人胆怯退缩,甚至有人逃离回乡。但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村民们还是用自己的双手重建了新的家园。从吃救济的贫困户到甩掉穷帽子靠双手拼搏出新出路的人,他们的汗水为脱贫摘帽贡献了无尽的力量,他们每个人都了不起。

每一个为脱贫攻坚付出的人都了不起。脱贫攻坚众志成城,我们每个人也能够也有条件成为扶贫攻坚队伍中了不起的人。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关注这些脱贫地区,尤其是对口扶贫地区的产品,无论是地里长的还是车间里出的,能吃得了用得着的就买一点,这也是我们为脱贫攻坚奉献的一份薄力。山海情深,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继续助力他们建设美丽乡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image.png

许峰(博士,宁夏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评论家协会理事)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之年,一大批反映这类主题的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国家广电总局也为此发布了《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确保好作品进入好平台、好时段,实现最佳播出效果。2020年也是我们宁夏全面脱贫的年份,在2021年开年之初,这部反映我们宁夏脱贫主题的作品《山海情》在全国一经播放就引起一片好评,我认为这部剧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考量:

首先,我认为这部剧将会是近些年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首播以来,该剧以内容贴真实、细节绘真情的方式,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三个“难”:一是环境难,一是百姓难,三是扶贫工作开展之难。一片茫茫戈壁没有水没有电,扶贫下拨的珍珠种鸡被偷抓吃得只剩下最后一只,扶贫干部马得福在工作中处处碰壁,艰难到了自己都怀疑这个工作能否坚持下去。年轻人还好说,他们本就不甘心生活在落后的涌泉村,一直希望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挣大钱。而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活了半辈子的老村民,他们不愿意迁徙到还没有被开发的戈壁滩,觉得重新开始还不如继续留在涌泉村,只要劝导他们迁村,就各种撒泼打滚不愿意离开这片“根”。该剧通过这些细致的情节刻画,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扶贫移民工作的艰难现状,真实地再现了扶贫干部的不离不弃,坚定不移地相信老百姓未来一定会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其次,该剧尝试用一种喜剧风格,实现了主旋律作品的突破。主旋律的作品往往给人的感觉是“高大”“严肃”,而该剧整体上诙谐幽默,村子中的每个人物都被这些实力派演员演绎得非常接地气,人物的生活代入感强,尤其是使用方言,让人物的形象一下就立体了,立刻就有了那种黄土地的味道,生活的真实感就扑面而来。而事实上,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处处可见发自内心的欢乐。对于电视剧创作来说,以喜剧笔触描绘脱贫攻坚这场“大戏”,看似是拍摄风格的转变,实际也体现出面对这一时代主题人们的自信与豪迈。

最后,该剧有着更为深刻的象征意义。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旧家园去认可一个新家园,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中国人的那种“根”意识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了非常浓厚的文化守成的氛围,封闭、保守也就意味落后与贫穷,从时间的维度上已经无法撬动这样的壁垒,只有从空间维度上做出调整和改变,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搬迁移民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使我们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被打破,所以,扶贫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最主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让农民最终意识到一个道理:“人在哪里,根就在那里。”而这种转变也恰好表明我们党和政府的扶贫工作是一项泽被当下和后世的伟大事业。

image.png

黄志强(笔名千幻冰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网络作家):

这不是一个精致的电视剧,正午阳光做剧一向是以细节著称,但是却做了一个粗糙淳朴的剧。但偏偏是这样的淳朴,凸显了现实感和年代质感,折射出当年援宁扶贫的沧桑历史。

灰头土脸才真实,朴实无华才接地气。

剧中有两个镜头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从李水花走出涌泉村,到水花拉着残疾的丈夫和女儿晓燕,这两个镜头,一个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一个却是对坎坷现实的不屈。

面对仅差一户的金滩村通电难题,李水花奔波四百多公里来到了金滩村,不仅解决了金滩村的通电难题,也让自己的生活有了着落。

水花的两个笑容镜头,用琐碎的现实,描绘出了跌宕的时代。

这不是一部教条式的扶贫剧,干部们也不是以往扶贫剧中让人如沐春风的干部,闫妮饰演的杨县长火爆的脾气加上朴素的装扮、简洁到近乎萧条的办公室、外面风沙扬尘等等镜头,都在高度还原着年代感和地域性。

剧中黄轩饰演的马得福,为福建来的郭京飞饰演的陈金山翻译像鸡同鸭讲,成为前四集最大的笑点。

但这笑点里,黄觉饰演的菌草专家凌一农却有着真实的原型。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1997年带着6箱草种来到宁夏,把菌草种植技术推广给当地农民,成为脱贫致富的“闽宁草”“幸福草”。

西北的戈壁荒漠,穷山僻壤,让无数人想要逃离,又让一代代人安土重迁。

大时代小人物,主旋律真生活。

宁夏西海固,这个曾被视为“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贫困山区,就是在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的大背景下,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24年如一日的接续奋斗下,宁夏的山,福建的海,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化学反应。

《山海情》塑造了移民搬迁艰苦奋斗创造新生活的宁夏山区百姓,刻画了远赴大西北扶贫攻坚的海滨福建干部、技术专家,没有用豪言壮语,不需要惊天壮举,就将裹着海风而来的温暖吹遍了苦寒的西北山区,从而山海相逢共结扶贫情。

《山海情》是一部扶贫剧,但剧中的主题却是“扶志”、“扶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它宛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的生动场景,通过塑造小人物,刻画了大时代。

《山海情》浓浓的西北风

即时 | 2021-01-15 13:32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山海情》单人海报出炉

即时 | 2021-01-15 13:23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年度大戏开播,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 热议《山海情》

即时 | 2021-01-15 13:04

福建文艺网 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事迹。该剧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电视剧,系“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及发行许可,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中共永宁县委联合摄制,正午阳光影视公司出品,并于2021年1月12日起登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黄金档首播,深圳卫视黄金档跟播,同时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网络平台播出。

王琳琳(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电视剧《山海情》(原名《闽宁镇》)是一部中国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影像志。史学家傅斯年曾提出史料学研究中的几种辩证关系,意思是不仅要从直接官方等史料中查证,也要关注民间等间接史料的记载。中国电视剧这类现实型作品,以其非虚构叙事的特色使其具有了影像志的价值。毫无疑问,电视剧《山海情》自开播以来已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但我想此剧的意义并不仅是当下,而是在历史进程,“要打赢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工作中。尽管才播出几集,我们已然能在2021年初通过影像看到中国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中福建、宁夏的山海情。

电视剧《山海情》用其视像文化中图像、声音、空间、时间的绵延为观众组成了完整的互文世界。首先是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文化历史空间的真实再现。剧中真实地还原了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时空,诸如剧中提到的“西海固”“吊庄”“闽宁镇”等。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1972年又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吊庄”原指黄土高原上一种流动式的农业经营方式,由于农户开垦的荒地距家远且分散,在播种和收获季节,就在地头挖窑洞、搭窝棚暂住。“吊庄移民”就是借用了这一概念,远距离移居而新建村舍的新型社区。宁夏发起的“吊庄移民工程”就是把西海固不宜生存的行政村、自然村迁移到适合生存并可持续发展的地方。“闽宁镇”是1990年在中央东西扶贫协作战略部署中,福建帮扶宁夏后经对口考察而选定的贺兰山东麓宁夏西海固移民村,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担任组长并建议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闽、宁)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重点帮助西海固地区贫困农民走出大山脱贫致富。这些类似的文化历史空间在剧中还很多,为该剧营造了更多的史诗叙事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世界图像时代到来的观点。后工业时代电视制作的工业化意味着记录历史事件的制作技艺可以如何呈现给观众可接受的真实图像,电视剧《山海情》的镜头还原了生活在戈壁与沙尘中的人物外貌形象和生存场景。运用图像还原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是该剧的另一特色。宁夏回族自治区海拔1100-1200米,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剧中人物穿着风沙洗过的服装和人物脸上的高原红与黄土地的苍茫、黄土坯搭建的房屋相应成趣,都增加电视剧现实生活的感染力。剧中西海固移民途中偶遇沙尘暴而被击伤头部的场景用图像还原了“干沙滩”的真正内涵,风沙吹过带起的是石头;扶贫工作者为了建设新家园,为了能通电而共克时艰的真诚与执着是每一位福建与宁夏的扶贫工作者的画像;为了改变生活而独自拉着一家迁往吊庄的宁夏女子更是这片土地上如石竹花般盛开的女性图像……我想电视剧还将塑造许多如这般传神的人物图像,但此时我们已经看到电视剧《山海情》让当下很多熟悉与不熟悉闽宁镇脱贫故事的观众看到了那片土地上自救与他救群体的真情付出。这段福建与宁夏携手的山海情也将通过此剧的影像留存下来,正如剧中老乡的话,“天天谈未来,未来可不还没来嘛!”但此剧的未来可期。我们可以预见,此剧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亲历者所要讲述的中国西海固的移民脱贫故事,在2021年初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陆永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协主席团委员):

从《山海情》刚开播前两集来看,这部剧虽然是主旋律影片,却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扎根于现实,有年代质感,有生活内容。通过一个村庄移民搬迁的小剧情,反映了一个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大时代。语言生动,表演朴实,情节感人。从选景布景到服化道,从背景音乐到演员台词,都用心有意,入戏感很强,感染力颇深。以琐碎现实表现跌宕时代,以日常人情折射沧桑历史,在寻常的喜乐悲欢中看浩荡的广阔天地,是很有意义的文艺实践,也是近年来主流影片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

陈丽宇(芳华越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西北风”曾经代表了艺术界的一个时代,而近期的电视屏幕上也仿佛刮起了一股“西北风”。

历史上丝绸之路曾有一个商贸繁盛的萧关道,它是河西走廊通向中原的门户,这里有血与剑与风,有马群汹涌,有烽燧相望和坚城高垒,它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然而90年代初的西海固早已褪去历史的盛装,此时的它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的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因此,它成为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

“干沙滩上花不开,想喊云彩落下来,喊了一年又一年,喊了一年又一年,喊得哟,日日落尘埃……”电视剧一开篇就呈现了一个饱受戈壁沙漠恶劣自然条件的贫困地区,在移民搬迁的路上,强沙尘暴袭来,铺天盖地的画面效果仿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风沙打在脸上的疼痛。移民们虽然面对着艰苦的环境,却依然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而这就是也是国家推进东西合作,由福建对这一地区进行对口支援的基础。

地道的西北方言,“西北风”的音乐,紧凑的故事结构,自然而不做作的表演让这部电视剧充满了烟火气。角色与角色的碰撞,呈现仿佛不是戏,而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时代进步得如此迅速,感谢有这样一部电视剧帮我们深刻又生动地记录时代。

1  2  3  4  5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