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山海携手 圆梦小康

献礼建党100周年,群英荟萃的脱贫攻坚剧,正午阳光又一主旋律之作《山海情》1月12日重磅上线。

 资  讯 

被称做“年度最强国剧”,它凭什么?

即时 | 2021-01-26 11:00

专家认为,《山海情》用“具体入手,超越具体”的方式打动观众。

《山海情》昨晚迎来大结局。该剧在前期并未做太多宣传,而是“静悄悄”地凭实力“硬刚”观众们日益挑剔的观剧口味。该剧打破以往热剧口碑高开低走的“定律”,豆瓣影评网站打分反而一路走高达9.4分,甚至被不少人称为“年度最强国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包含扶贫题材在内的“主旋律”影视剧创作,避免“从抽象到具体”而用“具体入手,超越具体”的方式,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命题作文”也能叫好又叫座


《山海情》讲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业内的观点看来,这是一部典型的“命题作文”电视剧,且之前相似题材很多,要想做到叫好又叫座难度很大。不过,当这份答卷交出时,各界好评如潮,人们对“命题作文”质量刮目相看。“目测宁夏卫视和东南卫视将会因为方言版而迎来‘台生巅峰’”“打开电视看到黄土坡上溜着自行车狂蹬的青年,卖力地想争口气,想做件实事,我就舒坦了”……豆瓣评论区中,观众们认真地捕捉剧中每一个细节,不难看出《山海情》俘获大批“死忠”靠的并非炒作。

演员的嗅觉是灵敏的。饰演村民李大有的尤勇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剧组最初只给演员看五场戏的剧本,没有前后剧情来参考,“导演孔笙只告诉我,李大有是村里很重要的一个人物,我当时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下来,告诉孔笙‘你需要我(为拍摄留出)多长时间都可以’”。在被问到为什么这么爽快就答应时,尤勇智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孔笙导演的剧都是精品,从没失手过”。

黄轩:戏里戏外都是“马得福”

走出《山海情》剧组已几个月,演员尤勇智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还能用纯正的方言将台词一字不差地说出。在他看来,扎实的台词功底是演员最基本的素质,更重要的原因是,该剧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我们的拍摄环境是非常艰苦,但我享受整个创作过程。去年夏天,每一天都非常愉快。”

谈起所饰演的李大有这个角色,尤勇智评价他是“最典型的西北农民”:“非常实际、精明、带着一点自私,但很善良,有一股子热血。”尤勇智是西北人,他平时很注重观察西北农村的生活状态,“比如在西北农村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挽着一条裤腿,蹲在墙根下聊天。还有就是喜欢披着外衣,不穿袜子。”尤勇智说,在拍摄现场,一群西北演员在走戏时也会相互提醒,“完全进入状态”。

在他看来,《山海情》打动人的秘诀是一个“真”字——“剧里的每一粒尘土都是真实的”。“因为当年生活的环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尘土飞扬,帽子上都是灰。我们在现场都是穿剧里的衣服随时坐在地上,不考虑会不会把衣服弄脏。那个村子真是在戈壁滩上搭的。”

出生于甘肃兰州的黄轩同样是“西北汉子”,在剧中饰演基层干部马得福,从刚毕业的青涩学生一路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好干部。“马得福是个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神态、说话方式、形体动作都跟我们平时不太一样。”黄轩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他会先把自己想象成年轻时的马得福,然后找到这个角色跟自己身上的共性,去想象他在遇到当下情境的时候会如何处理、如何行动。一到剧组,黄轩就换上“马得福”的衣服,戏里戏外都尽可能地沉浸在角色里,“拍戏闲暇时,我们也会和当地居民、扶贫干部交流,多去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况,同时去模仿他们的眼神、口音、说话方式、动作习惯等,便于表演的时候尽可能贴近角色”。

黄轩告诉记者,自己在拍这部剧之前,大部分是通过新闻了解“脱贫攻坚”相关的内容,认识不够深入,“演了马得福这个角色以后,才更加切实地感受到,为什么要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有无数像马得福一样的基层干部,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之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创作方式避免“从抽象到具体”

“除了观众印象中的扶贫主题,这部剧想表达更多,它能让你边笑边流泪……”这是1月11日《山海情》媒体看片会现场大多数人达成的“观后共识”。《山海情》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不仅仅是在阐述一个地区的物质发展、精神发展历程,还聚焦放大了其中“人”的故事。对于这个“命题作文”为何能大获成功,尤勇智告诉记者,最关键的是除去心中的“包袱”:“不要总是想着这是一个扶贫剧或者什么剧,我们要展现的就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这部剧的生活气息很浓,无论是剧情还是细节都有很高的可信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看出,《山海情》制作团队非常有经验,已经摸索出一条“做好命题作文”的路,把中国社会重大主题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合得很巧妙,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把大主题反映出来,“从具体入手,超越具体”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他认为,在创作中应避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式,“如果一上来总提醒这是个‘伟大主题’,然后再演绎故事,那样或多或少会受到束缚,效果会打折扣”。

豆瓣打分9.4,这部电视剧背后的福建力量让人赞叹!

即时 | 2021-01-26 10:47

目前正在各大卫视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也让今年参加省两会的人大代表们有所关注,“拍得好”“真实”“演员阵容强大”是代表们给这部剧的标签。

电视剧《山海情》一经播出就连续登上微博热搜,“豆瓣”评分达到9.4的高分。除了高分,观看这部剧的网友也给出了很好的评价,在这部剧的带动下,1月12日至1月20日,“闽宁镇”话题搜索指数环比上涨561%。这部剧是以福建省与宁夏自治区进行的“东西协作”扶贫项目为背景,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群策群力,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故事背后的福建力量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国家级贫困县区的统称,昔日有“苦瘠甲天下”之称,1972年还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西海固的生活有多苦?《山海情》一开篇就用镜头展现了出来。虽然这里的百姓很穷,但心中却饱含对福建援宁工作者的真情。这两天,剧中凌教授离开金滩村的催泪片段感动无数观众。

凌一农教授算是金滩村的救星,他是从福建来的食用菌和牧草专家,一直扎根金滩村帮助村民们养菇致富。村民们种的菇滞销,他带头帮助建冷冻库,即使被村民骂,被村民埋怨,他还是不辞辛劳地去全国各地找销路。为了稳定菇价,他心甘情愿自己掏了四万多,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为了说服教育非法商贩,他还被打伤进了医院。

在凌教授的帮助下,村民们都赚了钱,生活也比以前好了,稳定了。当凌一农教授要离开闽宁镇去新疆援助时,原本想低调地走。可是闽宁镇的百姓知道后,全镇一起为他送行。当凌教授打开门的一瞬间,看到了所有村民拿着自家的鸡蛋、红枣还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赶来为他送行。这一幕不仅感动了凌教授,也感动了无数观众。有网友说“这就是现实中百姓的人情味,就是最淳朴的报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其实,《山海情》这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在现实中大多都能找到原型。凌一农教授在现实中的原型人物,就是福建援宁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

1997年4月,作为第一批福建援宁人员,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草种来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与贫困群众同吃住,手把手、面对面推广菌草种植技术,到2007年,当地累计发展菌草生产农户1.75万户,户均收入近万元,大批农户告别贫困,走上小康之路。菌草业也由此发展成为闽宁对口扶贫的第一个产业。

1999年,援宁挂职干部马国林,与技术人员一起奋战80天,在“无水区”打出了一口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的井,解决了5个乡数万农户长期无法解决的吃水困难。
2006年,身为独生女的李丹瞒着父母,赴隆德县第二中学支教。在支教期满回到福建后,2008年被确诊为白血病。在生命的尽头,她告诉家人,把剩余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吧。
2016年,援宁挂职干部李仲福举家搬到西海固,他招商引来20多个项目,落实帮扶资金6670.8万元。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许多动人的扶贫故事,他们不计年龄与身份,不计名利与得失,早已把“闽宁协作精神”融入到生命中。25年来,福建省已累计为宁夏培训劳务人员18.9万人,每年帮助宁夏劳动力转移75万余人,目前稳定在福建省的宁夏贫困劳动力达8万人,平均年创收10亿元。2020年7月3号,“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山海情 | 生态与情态

即时 | 2021-01-25 11:24

山海情 | 生态与情态

《山海情》电视剧生动地再现了闽宁镇的建设过程。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闽宁镇所经历的脱贫攻坚艰巨战役。

当影视剧中出现代理村主任马喊水时,我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回忆起“喊水”的印象。“喊水村”是一个极其贫瘠的村子,世代的干枯困涸让这个村得了这样一个村名。采访经过这个村子时一个同行者脱口而出:“这是拍原始社会影视片的现成外景。”他不是戏谑,而是带着关切与惊异。“喊水村”地点并不偏僻,这个村就是西海固的一个缩影,西海固包括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等,我们稍了解这些地名来历(比如海原县曾称为“海喇都”)就会觉得这就像一部历史的缩写。

《山海情》中一个叙事主要线索是福建菌草专家,到闽宁镇推广种植种菌菇,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道路。我们知道这个故事情节是以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的真人真事作为原型而创作的。在电视剧中这是表现得非常细致的一段戏,包括地窖的开建、菇架的搭建、种子的栽种、肥料的施用、温度的调节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科学的真实性和剧作的艺术性。如果注意观赏,会发现连那么多菇架都搭建得非常实在,整个电视剧连道具的制作都用心极致。

福建农业专家与宁夏民众的合作,是《山海情》中一条故事主轴。专家不仅带着物种,而且也带着“情种”。他的菌草和他自身个体生命都在怀着最大的努力、希望与喜悦投向这一片新的生态环境。演员在塑造这位老专家形象时,有收有放,人事关系上的内敛与种植行为的强势表演得相当到位。马得福和他的村民们的性格整体地概括了宁夏群众长期固守的坚强、忍耐、困乏和对改变命运的强烈追求。菌草在剧中不仅仅充当重要的“道具”,更重要地成了一种象征物——这是新的“物种”,新的生命形态、新的生长方式。福建农林大学专家的科研成果,在生物学观念上有新的突破;这种菌草用在剧情中,也表现出了闽宁两地人民在生活观念上携手共同的追求与突破。

物种的新形态、情感的新形态、人物关系的新形态,是在我们国家的东南沿海福建与西北山区宁夏之间产生的。这在文艺创作上是史无前例的题材,而在真实的人类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创举。福建省有些地区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奖”,而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把西海固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两种极端的自然环境,养成两种差异性很大的生活群体。人群长期的生活方式差别,就形成了人体、气质、精神以及身体、生活习性的差别。表现这样的两个群体联手,共同发力、改变生活形态,也包含了改变人生活习性、生活观念,这就不仅仅是现实性的书写,而是上升到一种具有人类学象征意义的展现。

福建省包括农科专家在内的扶贫队伍,怎样体验宁夏的生态环境与生活条件,与他们共吃共住、共情共作,融入当地的生活;宁夏的一些年轻人到福建的工厂来工作,同样要跟当地人共吃共住、共情共作。行为从差异到一致、情感从差异到一致,剧中生动地表现了两种形态的人群融会。这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也将会改变联合国所作出的人类学意义的判断。

《山海情》的创作,正是这样一种重要的文艺书写。有人计算过,从福建福州驾车到宁夏银川的距离是2377.7公里。但也许没有人能详细地“计算”过,福建人与宁夏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形态与身体生物性构成方面的区别。我们欣喜地看到,区别终将成为过去,合作、融合是当下的努力。《山海情》剧作的意义,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录下我们共同经历的这场巨变。

(作者系国家一级作家)

山海情 | 一部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影像志

即时 | 2021-01-25 11:22

山海情 | 一部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影像志

《山海情》是一部中国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影像志。史学家傅斯年曾提出史料学研究中的几种辩证关系,意思是不仅要从直接官方等史料中查证,也要关注民间等间接史料的记载。中国电视剧这类现实型作品,以其非虚构叙事的特色使其具有了影像志的价值。毫无疑问,电视剧《山海情》自开播以来已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但我想此剧的意义并不仅是当下,而是在历史进程,“要打赢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工作中。尽管才播出几集,我们已然能在2021年初通过影像看到中国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中福建、宁夏的山海情。

《山海情》用其视像文化中图像、声音、空间、时间的绵延为观众组成了完整的互文世界。首先是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文化历史空间的真实再现。剧中真实地还原了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时空,诸如剧中提到的“西海固”“吊庄”“闽宁镇”等。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1972年又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吊庄”原指黄土高原上一种流动式的农业经营方式,由于农户开垦的荒地距家远且分散,在播种和收获季节,就在地头挖窑洞、搭窝棚暂住。“吊庄移民”就是借用了这一概念,远距离移居而新建村舍的新型社区。宁夏发起的“吊庄移民工程”就是把西海固不宜生存的行政村、自然村迁移到适合生存并可持续发展的地方。“闽宁镇”是1990年在中央东西扶贫协作战略部署中,福建帮扶宁夏后经对口考察而选定的贺兰山东麓宁夏西海固移民村,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担任组长并建议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闽、宁)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重点帮助西海固地区贫困农民走出大山脱贫致富。这些类似的文化历史空间在剧中还很多,为该剧营造了更多的史诗叙事感。电视剧《山海情》的镜头还原了生活在戈壁与沙尘中的人物外貌形象和生存场景,运用图像还原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是该剧的另一特色。宁夏回族自治区海拔1100~1200米,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剧中人物穿着风沙洗过的服装和人物脸上的高原红与黄土地的苍茫、黄土坯搭建的房屋相映成趣,都增加了电视剧现实生活的感染力。剧中西海固移民途中偶遇沙尘暴而被击伤头部的场景用图像还原了“干沙滩”的真正内涵,风沙吹过带起的是石头;扶贫工作者为了建设新家园,为了能通电而共克时艰的真诚与执着是每一位福建与宁夏的扶贫工作者的画像;为了改变生活而独自拉着一家迁往吊庄的宁夏女子更是这片土地上如石竹花般盛开的女性图像……我想电视剧还将塑造许多如这般传神的人物图像,但此时我们已经看到电视剧《山海情》让当下很多熟悉与不熟悉闽宁镇脱贫故事的观众看到了那片土地上自救与他救群体的真情付出。这段福建与宁夏携手的山海情也将通过此剧的影像留存下来,我们可以预见,此剧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亲历者所要讲述的中国西海固的移民脱贫故事,在2021年初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作者系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山海情 | “闽宁模式”:一个国家隐喻

即时 | 2021-01-25 11:18

山海情 | “闽宁模式”:一个国家隐喻

23集电视剧《山海情》在五大卫视和视频网站同步上线以来,受到广大受众的热烈追捧,收视率一路攀升,掀起了新年以来扶贫剧的高潮。

绵延二十余年的闽宁对口协作,有着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动人故事。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山海情》成功进行了富有意味的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国家叙事,以平民的视角切入,将国家叙事以最富有生活质感的样貌呈现,让国策与现实焊接,角色与观众共情,不仅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脱贫攻坚战的艰辛,同时也深切地体悟到总书记提出并推动的“闽宁模式”的远见卓识和英明决策。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东南沿海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而在遥远的内陆宁夏,却还有许多连饭都吃不饱的贫苦农村,有的地方穷到几个兄弟合穿一条裤子。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提出了“吊庄移民”的政策,将大山里的村民搬迁到银川附近的平原上开荒拓土。

《山海情》还原了大西北一个极度贫困地区的蜕变历程,生动演绎了国家政策带来的人们命运的转变,带来一个地区、一个族群命运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闽宁模式”——更像是一个国家隐喻,它形象地阐释了个体与国家、民族的依存关系,个体发展在群体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中宣部曾向全社会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并授予“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山海情》以他们的先进事迹为蓝本,成功地塑造了以脱贫带头人马得福和援宁干部陈金山为代表的这一群体,真实再现了他们在闽宁扶贫协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生动刻画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人成长,全剧自始至终贯穿国家叙事的这条红线,剧中既有粗犷浓郁的“西北风”,又有包容开放的“东南风”,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交汇中描绘出社会主义大协作、大发展的美好图景,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优越性,这就是《山海情》这部热播剧最为成功也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

荒漠的戈壁滩、漫天的沙尘暴已成为往事,闽宁两地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将成为美好的回忆。从西海固走出来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初心,在这片更肥沃的土地上,他们将互相砥砺,携手前行,共同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康庄大道。

(作者系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山海情 | 援宁故事里的“感情牌”

即时 | 2021-01-25 11:17

山海情 | 援宁故事里的“感情牌”

在宁夏同心县采访,听闽籍企业家们的创业故事,很是感动。但精彩也好,曲折也罢,事业干得顺风顺水的老总们都开玩笑地说:当初是被感情所驱。

谁,在打这张感情牌?

他是同心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福建援宁干部郑永璘。

前年初,作为一名援宁工作队员,郑永璘从春意盎然的福建永春来到了满目黄土的宁夏同心。迎着刀子般割脸的冷风,他走村入户,摸底调查,访贫问苦,把脉问诊,走遍全县12个乡镇。腿脚练得矫健的郑永璘,心中也有了坚定的主张:产业发展是富民之本!

种蘑菇失败?请专家来指导菌菇种植!郑永璘利用回闽对接工作期间,数次造访省科技特派员曾仲明,极力促成其投资成立“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构建起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有生产场所、生产设施、生产物资,产品有销路,有稳定盈利空间。

同心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制香。太好了,我就是从“中国香都”永春来的!郑永璘用数据让闽商看到了机遇,他把家乡的企业家引来了——张连兴、洪清洁在同心县投资成立“宁夏闽兴香业有限公司”,2020年1月正式投产,年产50吨高端养生香和500吨生活用香,已购置10条全自动制香生产线、一套自动一体化烘干设备,租用扶贫车间厂房面积四五千平方米,带动众多贫困人口脱贫。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没事,我来想办法!紧接着,厦门“来三斤”招来了,落地成立“‘来三斤’(同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大美同心”消费扶贫平台,主导产品有同心圆枣、枸杞、小杂粮、食用油、八宝茶、文旅产品等。2019年11月,平台正式上线,上架县内名优农旅特产183款,引进30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同时打造线下“县—乡镇—村”三级服务门店,构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运营模式,目前已辐射10个乡镇40个村,共计40个服务点,完成线下600平方米展销中心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已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余人脱贫致富,有效促进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和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

在杜泊羊产业园,“宁夏同春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雷灿煌再三挽留我们多坐一会儿,听他的故事。

原来,南安人雷灿煌,是个有情怀的商人,这个微信头像用政协会徽、微信签名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人,是全国扶贫志愿者协会会员、国务院扶贫办蓉中培训基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导师。2012年,雷灿煌开始到甘肃会宁驻村从事扶贫工作,7年来为会宁养殖户销售母羊50多万头,通过消费扶贫,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在会宁赫赫有名。

去年春节期间,从电视和报纸上得知雷灿煌有声有色的扶贫事迹,郑永璘坐不住了,大年初二就从永春跑到了南安。可惜,寻人未遇,雷灿煌一家在香港过年。郑永璘不死心,多方打探布眼线,元宵节刚过,他又去了南安,这回,终于把雷灿煌逮着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但性格豪爽的雷灿煌当时的态度很明朗:我在甘肃待了七八年,熟门熟路朋友多,怎么可能去宁夏?免谈!

见面十分钟,一泡茶还没喝完,雷灿煌就借故忙,把郑永璘打发走了。

雷灿煌偷偷跟我说:“你都不知道他有多烦!每天几个电话,看似交朋友闲聊,绕来绕去总是又绕到他的正题上去了。”

但是,雷灿煌最终还是落入了郑永璘的“套”——当年8月的一个周末,雷灿煌从会宁去兰州找老乡,结果兰州的几位好友都不在,正想打道回府,恰巧接到郑永璘的电话,邀他去同心吃“甲天下”的滩羊肉。

“什么也不谈,来这里玩三天。周一你就回去。”郑永璘承诺。

去就去。可这一去,三天他没回,七天他没走。

雷灿煌被郑永璘的诚心打动,更被他构建同心县草畜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所吸引。

“用企业带动市场,整村推进、全县推广,必将有力助推脱贫攻坚,为同心可持续发展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这是当初郑永璘鼓动雷灿煌的话。热血沸腾的雷灿煌用500元一天的价格,租了一辆车,跑遍了同心县。22天后,他决定了!很快,“宁夏同春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同心县注册成立,“草畜一体化闽宁协作项目”在麻圪塔村实施……公司现已投资1500万元建设养殖基地、草料场、研发中心、实训中心、交易平台等配套设施及种植1000亩巨菌草。如今,同心县杜泊羊存栏量达3万多头,养殖覆盖全县12个村、1000多户贫困户,保守计算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蛮有成就感的雷灿煌,时不时还是要吐槽一下郑永璘:“建产业园时,他每天都跑到工地来,一天来三次啊,催催催赶赶赶,谁受得了啊!大家看到他就躲,我没办法啊,也被逼得天天泡在工地上,硬着头皮被他骂。不过,这么大一个杜泊羊产业园,70天建好呢!没有这种干劲,也不成!当年的深圳速度,也就这样吧?”

打感情牌,郑永璘还“打”到北京新发地供应链有限公司总裁陈圣以的头上了!

说到当初,陈圣以笑了:“没办法,谁能架得住他的诚意和执着!”

“他怎么就搭上您了?”我问。陈圣以是赣南人,与郑永璘既不是老乡也不相识。

陈圣以哈哈大笑:“他可是个克格勃呢。我们公司在厦门港和漳州港都有分公司和业务,郑永璘在永春是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他肯定知道。于是就通过各种关系,迂回曲折托人找我,议规划,谈发展,谋远景。说实话,我们本来也是有在宁夏开发项目的打算,但肯定是在银川而不是又穷又偏的同心县!但我拂不开各路朋友的面子,就派了一个西北分公司的副总去应付他。哪知,两三天时间,我的分公司副总却成了他的统一战线。哪有那么大的魔力!”

陈圣以被“勾引”到了同心县……

陈圣以与郑永璘的理念一拍即合……

陈圣以决定将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落地同心县——“新发地供应链(西北)产业园”这个立足同心、辐射西北五省及冀晋豫和东北三省的牛羊全产业链交易服务平台,已纳入宁夏“十四五”重点项目,今年9月建成后,将有牛100万头、羊500万只、其他禽类5000万羽,年交易额超500亿元的规模。这将有力带动农民和养殖户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能起到这个作用,收到这个效果,即使被骗,也值得!”陈圣以的帮扶之心也是日月可鉴。

……

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今,郑永璘已经谋划实施了62个闽宁协作项目,惠及群众六七万人。可是,采访郑永璘却很困难,他回避,婉拒,说福建一批又一批的援宁干部,牢记使命,团结携手,真情奉献,为了共圆小康梦,都在尽心尽力地做事情。“心安之处是故乡,我把同心当第二故乡。”郑永璘说,自己是一名福建挂职干部,也是同心扶贫干部,见证了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同心县的蝶变,并有幸亲身参与其中,做了一些工作,让山海相亲,让同心永春,就心安了!

探访《山海情》原型人物 追忆奋斗历程

即时 | 2021-01-24 10:56

“演得真演得像,但当年更穷更苦”——记者探访《山海情》原型人物-新华网

新华社银川1月23日电(记者张亮)主旋律扶贫剧《山海情》正在热播,在网上网下都掀起一股追剧热。记者日前走进剧中故事发生地——宁夏闽宁镇,找到男一号马得福的原型人物谢兴昌,和他一同追忆20多年的奋斗历程。

驱车沿着宽阔干净的公路一进入闽宁镇,整齐的建筑、热闹的集市就映入眼帘,让人感觉如同在城市一般。仅从镇容镇貌而言,闽宁镇作为移民区,已经超越了不少当地乡镇。

在闽宁镇福宁村的一座小院内,记者见到了福宁村原村支书谢兴昌。一见面,谢兴昌就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他和《山海情》主演黄轩的合影。“马得福这个主角吸收了我们闽宁镇好几个人的经历和故事,但主要的原型就是我。”谢兴昌自豪地说。

谢兴昌是第一批从西海固山区搬迁到闽宁村的移民。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谢兴昌当时就在奠基仪式的台下。台上领导念福建发来的贺信,他听着听着就哭了:“虽然那时闽宁村还是一片荒凉,但我知道搬出山沟沟就一定会有希望。”

“我到附近农场掰了4个玉米棒子、4个高粱穗子,拿着回西吉老家宣传,让大伙知道搬来这儿有水能种活粮食。”谢兴昌说。

闽宁村建村后,谢兴昌担任第一任村支书。《山海情》中住地窝子、村民来了又回、种蘑菇等剧情都是谢兴昌的真实经历。“当时这个戈壁滩真的是风吹石头跑,我带着大家一边住着地窝子一边盖房子,有一户村民来了一看就要回,我赶紧拦住,苦口婆心地劝他要向前看。”谢兴昌说。

电视剧中金滩村村民种菇滞销的情节牵动着观众的心。谢兴昌说,当年福建专家来教大家种菇,种的人多了,确实遭遇了滞销,后来在各方帮助下,蘑菇产业才走上正轨。如今蘑菇已经成为闽宁镇的一大特色产业,平菇、香菇、羊肚菌等多种菌菇是闽宁镇村民脱贫致富的利器。

为了演得好、演得真,黄轩一进入剧组就找到谢兴昌,向他了解刚移民时的情况。“我和他聊了好久,给他讲我们刚来时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在电视剧中看到这些场景,非常真实。只是我们当年比电视剧演的要更苦更穷。”谢兴昌说。

山海情 | 扶贫车间“网红”扶贫

即时 | 2021-01-24 10:53

山海情 | 扶贫车间“网红”扶贫


《山海情》剧中,西海固移民麦苗需要远赴福建莆田打工谋生,但对闽宁镇原隆村马燕来说,自己家门口就有一个扶贫车间,名字叫“闽宁禾美”。


起初,闽宁禾美是福建援宁队伍在原隆村精心打造的一个消费扶贫品牌和电商孵化基地,通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让村民就近就业。


去年年初,车间的生产经营受疫情影响,难以正常开展。电商直播,成为一条新路。4月,车间的“巧媳妇”直播团队正式上线,负责分拣工作的马燕被推选出来,带领5名伙伴一起直播,踏上了“网红”之路。


2012年,马燕一家11口人从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移民到闽宁镇原隆村,开始了新生活。2013年,随着家人相继外出打工,马燕全家年收入超过5万元,生活逐年向好。那时,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负责在家中照顾三个孩子。2019年9月,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落户原隆村开始招工,和家人商量后,马燕积极报名。经过培训,她当上了分拣工人。


马燕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为了更加适应工作,她用心学习。上班时,她向车间姐妹们请教;下班后,她又在读小学二年级儿子的帮助下学认字写字。成为主播,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公司找到我的时候,我有点激动,因为我从来没有在镜头前说过话,农村人嘛,没见过什么世面,胆子比较小。”马燕说。


为了让她们尽快适应,公司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电商培训,好学的马燕顺利上手直播,如今她已轻车熟路,渐入佳境。“亲们,感谢来到我的直播间,这里有我们宁夏的特产,我来给大家介绍。”熟练说着开场白的马燕,拥有不少粉丝和回头客,成为扶贫车间里的“网红”。

目前,扶贫车间共录用原隆村村民52人,90%为女性,50%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每月平均工资近3000元。闽宁禾美后台数据显示,闽宁两地特产已通过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达到近400万元的销售额。

在这部热播剧中,莆田美景刷屏啦!

即时 | 2021-01-23 14:03

近日,23集电视剧《山海情》(原名《闽宁镇》)在各大卫视和网络上刷了一大波好评,精彩的剧情和演员精湛的演绎也让很多观众欲罢不能,追着看剧。

目前,《山海情》已经更新到第十七集了。曾在莆田取景拍摄的《山海情》,剧中出现了众多莆田元素莆仙话、红团、黄屿沙滩、电子厂……这些关于莆田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么?其实莆田还有各种各样的美景,我相信宁夏女工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和家乡不一样的面貌。

木兰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宋城古街区

绶溪公园·格桑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绶溪晨雾

荔林水乡

常太镇山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平海湾

莆田市博物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玉湖片区


湄洲妈祖

南日渔排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广化寺

延寿古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白塘秋月


济川梯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涵江官林村荷花池

石谷解雾凇

莆田,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山海情》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于去年9月1日在莆田启动福建首场拍摄。剧组在莆田拍摄期间,先后在新威电子厂、涵江孔庙、荔源高尔夫、笏立鞋业、石城榕树路、石城东林村海边等地拍摄,还原当年宁夏首批来莆女工的生产生活场景。

《山海情》由正午阳光影视公司出品,侯鸿亮任制片人,高满堂任剧本策划,王三毛、未夕等编剧,孔笙、孙墨龙执导,黄轩、张嘉益、闫妮、热依扎、郭京飞、祖峰、姚晨等多名实力派演员倾情献演。片名中“山”为宁夏,“海”为福建,“情”表达对口两地的深厚情谊,也体现剧中人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家乡的热爱、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念。据悉,该剧还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播出。

电视剧《山海情》豆瓣评分9.4

即时 | 2021-01-23 12:25

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使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豆瓣开分9.1分,目前上涨至9.4分,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

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扶贫剧有一天也会成为“爆款”。因为《山海情》的成功,不仅在于它集合了一众金牌制作团队,人物形象真实,剧情符合时代特征,更在于它真正脱离了“宣传片”的概念与出发点,用真诚创作的心态,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反映贫困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

将贫困乡村与乡村人的困难“景观化”,以极小一部分人好吃懒做为由将整个被帮扶群体“污名化”,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刻板印象。贫困因何而来?环境局限、历史成因、思想观念……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由于有些人将贫困群体当成“他者”,长时间处于对贫困的想象和建构中,导致有的影视作品也带上了一种创作者的精英凝视。加之当下确实有一部分扶贫剧创作带有任务性质,在完成任务的心态下,创作者用敷衍或居高临下的态度制作作品,并没法到达观众的内心,更不能让观众通过扶贫剧真实地观察到贫困地区的问题。

但实际上,贫困地区想要得到的,并不仅仅是资金、项目和嘘寒问暖,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贫困地区就像一面镜子,你想要让它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它便会给你一幅你想看到的画面。电视剧创作,恰恰需要打破并越过这幅“画面”,进入贫困地区的内部与深处,发现真实的乡村图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目前已播出的剧集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剧中呈现的村民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很细枝末节、很生活化,都是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而剧中的扶贫干部并非万能,也无“主角光环”,村民的不理解、技术上的不懂行、手中资源的不足——扶贫干部所能遇到的真实困难,都刻画在了剧情细节之中。

这也表明了扶贫剧创作需要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作为个体的扶贫干部不是万能的,不是随着扶贫干部的到来,资金、设备、平台、渠道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必须要表现好扶贫干部背后的国家力量、时代潮流、人心所向,唯有如此,扶贫剧里的人物才会真正地鲜活起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山海情》之所以还能打动如今的年轻人,是因为剧中为脱贫而奋斗的村民里,很多都是年轻人。从贵州等省份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知识分子身份的年轻人,承担起了扶贫的重任。而《山海情》剧中的村支书也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这和以往的一些扶贫剧将扶贫干部的面孔进行模式化、呆板化的表达不一样。

年轻人参与扶贫,他们给贫困地区带来的除了一些硬性的政策支持之外,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年轻、朝气与锐气,他们打破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最关键的“闸口”,他们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沿着扶贫的道路,知识精英、青年群体的“返乡”,使厚重的中国乡土文化迸发出了活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性,可能从未如此之高,这要感谢“信息洪流”与“观念水位”带给贫困地区的巨大影响,更要感谢青年群体对乡村充满感情的注视。

这注视,是热忱的,也是平等的。他们不以“牺牲者”或“奉献者”的身份自居,如此,才能真正博得贫困地区群众的信赖,才能真正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奋斗的巨大能量。扶贫剧制作与拍摄,不妨在这方面多去寻找与挖掘。

开年大戏《山海情》受追捧

即时 | 2021-01-23 11:45

福建日报1月21日讯(记者 树红霞)1月12日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福建东南卫视和宁夏卫视5个频道联合首播的《山海情》,每集平均综合收视率1.340%,收视份额4.843%,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观众尤其喜爱本剧,当地综合收视份额12.634%。同时,豆瓣开分9.1分,目前上涨至9.4分,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

作为精心打磨的诚意之作,《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们在扶贫政策引导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将广袤无垠的西北戈壁滩改造为塞上江南的故事。该剧情节设置明暗交织、粗中有细,人物形象真实丰富,用“泥土味”的叙事气息精心绘制出一副别具一格的脱贫攻坚史诗图鉴。

《山海情》一经开播,即快速收获超高网络热度,播出第4天的百度资讯指数达到开播当日的24倍。本周#电视剧山海情#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4亿。真实、真挚的故事让网友积极抒发追剧感言,“这是从土地里生长出的故事,有质感”“在剧中看到了老一辈建设者的艰辛与不易,扎根泥土,山海为证,让人动容”“建设‘金沙滩’的历程既感人,又震撼”。

9.4了还在涨,这部有关莆田的电视剧你看过了吗

即时 | 2021-01-23 11:44

电视剧《山海情》热播

莆田成“新晋网红”,坐拥无数美景

说起最近热播的影视剧,那就不能不提接棒《大江大河2》的《山海情》了,两部电视剧不仅是同一个制作团队拍摄,而且都是国剧的排面“正午阳光”公司的作品,整体质量自然也符合人们的预期。《山海情》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福建省对口支援宁夏地区,将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身为“金沙滩”的故事。它既有大时代下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探索,又有一个个小人物的奋发向上,可以说它是展现时代的优质作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因为该剧主要将目光对准了来到宁夏的福建专家身上,因此在电视剧拍摄上主要选取了宁夏与福建这两个地方。宁夏方面的拍摄地选择在了闽宁镇,而福建方面的取景地则选择在了一座东南小城,它就是坐拥着无数美景的“新晋网红”——莆田市。莆田是一座相当有魅力的城市。

莆田市地处福建省的东南地区,是福建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它的北部与福州接壤,南部与泉州毗邻,是一座“夹”在福州与泉州之间的城市。一个城市要想发展,便捷多样的交通网络十分重要,莆田境内有着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和水路航线等,与外界交往十分便捷。

这些日子以来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莆田也幸运地成为“新晋网红”。剧组在莆田境内取景期间,先后到了涵江孔庙、石城东林村等地拍摄,深入还原了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涵江孔庙坐落在莆田境内的紫璜山,因为唐朝时期孔子的后人曾迁居于此,于是在南宋时期当地就建造了涵江孔庙了纪念此事。

在之后的700多年间虽然它经历了众多硝烟与磨难,但仍然顽强地在当地屹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石城东林村面朝大海,有着近3千米长的海滩,

因为较少被外界影响的原因,这里没有过多污染,是周围人们夏季海边度假的胜地,也是莆田所拥有的无数美景之一。

   电视剧《山海情》里,很多青年人都到福建莆田打工,可你了解莆田吗?

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古时称"兴化″,也曾称"莆阳"、"莆仙″。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

莆田市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别适合人类居住。莆田也是水果之乡,莆田的" 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中外闻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莆田在夏、商时期就建城,到西周时称七闽地,春秋时期莆田属越国, 南朝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莆田曾合并到丰州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重新设置莆田县 。莆田在唐宋时期得到大力发展,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莆田远离战祸,唐宋两朝时期中原烽火连天,战事不断的时候,这里却是世外桃源,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唐宋代成为莆田历史上经济、文化最辉煌鼎盛时期,它留下的坚实文化积淀为明清时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景炎二年(1277年)莆田该称“兴安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称兴化府, 洪武九年,福建行中书省改称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行使对莆田和仙游的管辖。1933年 成立 兴泉 省(今莆田市、泉州)。

1949年8月21日莆田获得解放, 1983年11月设立莆田市,市内设仙游县和荔城、城厢、涵江、秀屿四区。

莆田 是"八闽古府"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 曾出过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70名,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之乡。莆田也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海外莆田藉华侨有近一百万。莆田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200多年间里,人才荟萃,名人辈出,数不胜数。比如林披的《无鬼论》,林藻 的《深慰帖》, 徐寅 的《徐正字集》,唐僧本寂(公元840-901年) 的《寒山子诗集注》,黄滔(公元840-911年) 的《黄御史集》等等。

莆田人历代著述卷帧据不完全统计、唐有25部、宋有632部、元代有60部、明代有994部、清代有470部,被清代收入《四库全书》有书目57部1082卷。

莆田有国家级文物4处,省级文物22处,市、县两级文物387处。例如名寺名刹:广化寺,梅峰寺,龟山寺,三会寺,圆通寺,龙华寺,湄洲祖庙及三清殿等;有名塔多处:广化寺释迦文佛塔,东岩山石塔,凤山无尘塔,龙华双塔等。还有建筑古樵楼等古遗址、摩崖石刻等,丰富多彩。

妈祖文化也是莆田特有的。妈祖出生于莆田沿海农村,生前除恶扶正,济世救人,后人们信仰她,把妈祖作为神来崇拜。随历史演化,妈祖信仰演绎为妈祖文化。

至今全世界信仰妈祖的超过2亿,妈祖庙2500余座,几乎凡有华人的地方均有信仰妈祖。

福建省的莆田市,在改革开放时期走在了前列,尤其制鞋业,更是全国闻名。所以说《山海情》选择莆田这个城市,极具代表性。

近期,《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等一批扶贫剧集中在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播出,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观众感叹原来农村题材剧也能这么好看。《山海情》尤其让很多观众追剧“上头”,张嘉译、黄轩、热依扎等一众明星出场,“个个灰头土脸,但是一秒入戏”,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和对时代背景的描摹,成了《山海情》出圈的关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不说教不煽情

贴近现实表达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其山指代宁夏,其海指代福建,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这部作品没落入宏大叙事的窠臼,为主旋律扶贫剧找到了不说教、不煽情,贴近现实表达的路子。

《山海情》开篇就抛出了一个难题: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启动吊庄移民,只是吊庄建在戈壁荒滩,没水没电还赶上了沙尘暴,涌泉村一夜之间跑回来七户人家。对“贫困”这一现状的描摹上,《山海情》的度控制得很好:镜头扫过家徒四壁的土坯房,躺在炕上的村民道出了“三兄弟”同穿一条裤子的现实窘境;就连从福建赶来扶贫的干部和专家,也在火车上遭遇了一回小偷。细节的铺陈,看似是村民不通事理,实则是贫困下的无奈。

塑造群像

呈现真实乡土人情

据了解,从2011年起,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生产和发行数量明显回落,其社会影响力也应声而降,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大量同质化的扶贫作品出现。剧评人杨三核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本来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市观众就很难代入扶贫剧这样的农村题材,如果人物塑造再扁平套路,观众自然就更难产生共情;剧情内容上的高度同质化,看一部等于看十部,让观众对“扶贫剧”这一类型产生质疑:是不是为了完成任务电视剧创作就可以不顾可看性和创新性?有些剧方是不是为了跟热潮搞投机才做扶贫剧?

农村题材剧如何处理好苦与乐、悲与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呈现真实自然的乡土人情和人性,是创作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山海情》让很多观众有代入感,关键还是塑造了成功的群像:剧中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唇枪舌剑,贡献了颇多看点,也消解了贫困带来的沉重。《江山如此多娇》借助扶贫干部殉职、党费处理一事塑造了一个不拘泥于规则、心系扶贫干部真实利益、有冲劲又经验不足的主角形象。

灵活运用方言

展现独特魅力

很多观众对农村题材剧的一个刻板印象是“土味”,如今的创作者正在这一点上努力跟上观众的审美需求。《山海情》在视听语言上很有电影质感,孩子们奔向铁路,俯视镜头下大西北的苍凉和辽阔,渴望去追逐新生活,“脱贫”的真挚渴求尽显,这种无需画外音和台词来表达的镜头语言,足以让观众产生共情。

在适当的创作语境下,灵活运用方言,也能使得作品的艺术感更上一个台阶。《山海情》起用了大量的西北籍演员使用方言演绎,突出了西北人淳朴的特质。从播出效果看,方言版《山海情》展现了地域方言在电视剧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同时,闽宁两地语言不通所产生的现实场景在剧中重现,并以充满喜感的方式放大,“方言梗”起到了活跃剧情的作用。

读懂热播剧《山海情》背后的“真实”

即时 | 2021-01-22 11:28

“扎进”土里,“走进”心里——读懂热播剧《山海情》背后的“真实”-新华网

新华社银川1月21日电(记者赵倩)新年伊始,一部名为《山海情》的连续剧搅热了电视剧市场。没有“流量”演员,没有大宣发,扶贫题材也不“讨喜”,但它却“圈粉”了大批“90后”“00后”年轻观众,目前剧情过半,豆瓣评分9.4分。

该剧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移民在国家扶贫政策号召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奋斗创造幸福,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充满希望的“金沙滩”的故事。这是一部真正的主旋律作品,却“反套路”地没有拔高和歌颂,力求通过个体的喜怒哀乐展现大时代的波澜壮阔,笔触细腻而温情。

真实,是观众给予这部剧最多的评价。贫穷是什么?是三兄弟出门时只有一条裤子换着穿,是年轻女孩被父亲以“一口水窖、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的“高价彩礼”嫁人,是老百姓饭桌上三餐不离的白水煮洋芋……除了这些生动的画面和场景,剧中的服装、道具、化妆也从细节处真实塑造了黄土高原农村群众。男女老少,全是“灰头土脸”,尤其是那黝黑粗糙的脸庞,发黄的牙齿,破旧的衣衫,无一不是“原版”。因此很多网民留言说,这些演员根本不像是在表演,分明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除了“外在”的真实,《山海情》的另一亮点还体现在人物性格特点不再“脸谱化”。从板着脸臭骂下属的“暴脾气”女县长,到有些狡黠世故却又能顾全大局的村主任,再到“等靠要”的村民,每个角色都是那么鲜活,再加上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让人代入感极强。

不少“90后”“00后”观众说,这部剧把他们看哭了。其实,惹哭他们的绝非刻意的煽情,而是看到村民刚开始搬迁时住的“地窝子”;是坚强的妇女拖着板车,拉着瘫痪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走在风沙里;是为了解决蘑菇滞销难题,村支书不惜“丢官帽”在现场会上替百姓求情……

对“小人物”有了共情,对“大时代”也就有了理解。正如一位网民所说,这部剧很好,告诉孩子们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一个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没有什么是轻易得来的,只是很多人在负重前行而已。

《山海情》选取的只是脱贫攻坚事业中的“一粟”,但却足以说明,主旋律作品能否获得好口碑,关键还是看作品有无“硬核”内容。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孕育了包括脱贫攻坚在内的许多伟大壮举,我们应当从中不断挖掘素材,捕捉灵感,创作出更多“有情怀、有温度、有口碑”的文艺作品。

《山海情》中演活女主角李水花

即时 | 2021-01-22 11:27

《山海情》中演活女主角李水花 热依扎:成为母亲改变了我-新华网

北京日报讯(记者 李夏至) 演员热依扎,最近上了热搜,是因为在电视剧《山海情》中扮演的女主角李水花。这个常年扎着头巾,动辄就挽起裤腿下地干活的西北农村妇女,以动人的勤劳和质朴打动了大多数电视机前的观众。在这部总评分高达9.3分的电视剧里,哪怕群星闪耀,热依扎也是足够亮眼的那颗星。

西北方言全靠现学

《山海情》的机会来得挺意外。热依扎说,剧组发出演员面试的消息,虽然没有拿到人物角色的具体描述,但她冲着正午阳光团队的金字招牌去参加了面试,“去的时候其实就一个想法,想让导演知道还有我这个女演员,在和导演组沟通的时候了解了水花这个角色,而导演组最终也选择了我来诠释。”

热依扎是哈萨克族人,出生在北京,说起话来也是妥妥的北京姑娘。从确定进组到实际拍摄,剧组决定采用西北方言拍摄,对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来说是很大的难题。“我本人确实没有多少西北方言的基础,只能硬学。编剧会把台词一句句地录下来,开拍前就反复地学。”作为一个对表演本身有点较真儿的演员,她其实在正式开拍前就有些焦虑,“因为特别担心方言说得不准确,表演本身和语言会相互影响,我很害怕自己在演的时候还要琢磨语言对不对,这样就可能影响表演的整体发挥。”好在,剧组有很多演员就是西北当地人,给整个剧组营造了很好的语言环境,等到实拍时,热依扎发现语言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才放松下来。

《山海情》播出后,很多人震惊于热依扎的演技自然而纯熟,毫无农村生活经验却能将西北农妇演得惟妙惟肖,“不管是走路的姿势,还是干起农活的熟练,看上去就是一个本地人。”这一点,热依扎并没有将原因归于自己的表演天赋,她更认为是日常生活给了她帮助,“我虽然不直接认识宁夏西海固的农妇,但是我们身边总归会遇见和她类似的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每个细节都经过设计

《山海情》拍摄正式杀青是2020年10月25日,但现在提起水花这个角色,热依扎依然能够随口说出十余个经典场景,关于人物为什么采用某种眼神,为什么笑,为什么仰头,几乎所有的设计都是经过仔细的考量。“记者来采访水花种蘑菇时,我给她加了一个设计,就是去拿镜子。像水花这种女性,可能平时根本没有时间照镜子,但是她爱美的天性不会变。有人来采访了,还要上电视,一定还是想着要打扮得好一点。”在那张网络流传的采访图里,热依扎也指出,水花的笑不同于得宝和秀儿,“他们就是大笑直面镜头,但水花就面向镜头也还是很害羞,歪着头笑。”

在热依扎看来,水花最动人的地方恰恰不在于她近乎完美的品质,“我没有想要展现一个神性的人物,反而是她面对生活和命运的苦难,选择了乐观和笑。她一直在努力平衡家庭与奋斗的关系,她是用笑在激励自己。”接拍水花这个角色时,热依扎正好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巨变,成为了一个妈妈。对她来说,成为妈妈是这么多年人生中最大的转折,她也将当妈妈后了解到的新知识化用在了水花的塑造中。最近播出的剧情里,水花从菇棚学习回家,进家后拿着毛巾在身上擦汗,这一个动作就被观众认为是“神还原”,“这是当了妈妈后,才知道女性的身体哪里会出很多汗。”

当了母亲有了更多责任感

这种严谨较真儿的个性,使足了劲儿琢磨角色,为了角色什么都能做的工作习惯,显然能够塑造出出人意料的好角色。

热依扎上一次凭借角色让人印象深刻,是2018年的《长安十二时辰》。在那部几乎全部都是男性角色的网剧里,热依扎饰演的檀棋执拗热烈,成为关键时刻救主角于水火的重要人物,在主角张小敬的口中,是“长安城百万人口里,再也找不到像你一样的姑娘”。那一次,热依扎的演技让众人惊艳。

只要有机会,热依扎每次都能带来意外的惊喜,但历数近些年来的作品却不算多产。对此,她十分坦然地表示,即便有过不少经典的角色,但在市场中依然属于被角色挑选的阶段,“能不能碰上合适的角色,基本也是看运气。”她也承认,之前自己在事业上多少有些随遇而安,工作安排也不会特别密集,除了演戏尝试的不多。

一年前成为母亲,新的身份让她从此彻底有了改变,“因为有了为之努力的方向,人生多了很多责任感,那在工作上就要更加积极和主动,现在再有什么机会,我都会往前冲,‘我可以,我愿意试’。”

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山海情》于质朴中抵达人心

即时 | 2021-01-22 11:16

“18岁00后正在看。”“我是80后,坐标长三角。”“宁夏人报到,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塞上江南。”……无数弹幕正在刷屏,一部扶贫题材剧在全国范围、全年龄段引发了热烈反响。尤为动人的评价,来自亲历山乡巨变的人。


1月12日起,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支持拍摄,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山海情》在东方卫视、东南卫视等多个平台开播了。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该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硬是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宏大的国家叙事,创作者藉由平民视角娓娓道来。剧作通过漫漫黄沙土里长出来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地刻画出改变乡村样貌和人民生活的奇迹工程——脱贫攻坚,展现出“闽宁模式”背后的深厚情谊、中国智慧。


镜头下的喜怒哀乐,“接了我们的心,接了我们的地气。”


《山海情》的创作者把大时代的纹理,揉进了真实的日子和鲜活的人,厚重题材润物无声。


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宁夏西海固开启。扶贫办的张树成在杨县长面前领了“死命令”,要在三天内劝回“逃返”涌泉村的吊庄户。正犯难,刚从农校毕业的马得福来县里报到,自报家门正是干沟乡涌泉村人。


吊庄是什么意思?移民搬迁的优势何在?被直接拽上返乡路的马得福在翻山越岭间听张树成“补课”:自治区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乡亲们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一切“就是为了乡亲们不再挨饿、不再受苦”。


进了涌泉村,无数细节扑面而来。这里有一群各有脾性的人:识大局却又暴脾气的马喊水、能扛事但也会打小九九的李大有、有见识也有软肋的乡村教师白崇礼、永远以红军自我要求的老支书,还有心向远方的年轻人。这里是奇迹发生的前夜:有村民一天三顿洋芋,有三兄弟共穿一条裤子,父亲为了一头驴就订下女儿的终身大事,全村把扶贫下拨的珍珠鸡吃得仅剩一只。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导演孔笙用“接了我们的心,接了我们的地气”来概括这次创作。他说,镜头之所以对着诸多平凡个体细细描绘,因为脱贫致富对每个人而言,不仅关联着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关联着每一天的幸福指数,更是个体命运在时代发展中奋力攀登的过程。


也正是刻画细腻,剧中这群困苦中不弃希望的可爱村民、关关难过也要冲在前头的基层干部,让观众入了戏,身临其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共情之余,许多人掂量出了深沉厚重,那是我们国家脱贫攻坚一路迈过的坎儿。有的坎儿,在基建:水电交通,都是难题。有的坎儿,在环境:沙尘暴发威,当地人都吓得往回跑。还有的坎儿,在观念。凡此种种,正如全剧开篇杨县长的台词,扶贫就是个“硬茬岗位”,整个脱贫攻坚就是一场硬仗。


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未来真的已经来了!”


从抗拒吊庄移民,到陆陆续续搬迁至吊庄区建设新家园,《山海情》里有个意象反复出现:未来。


在大家的憧憬里,“未来”是“塞上江南”。在基层干部的信念里,“未来”是个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郑重承诺。在年轻人的畅想里,“未来”还与无尽广阔的远方联系在一起。但“未来啥时候能来”,这个疑问也始终萦绕在众人心头。


为了“未来早日到来”,年届七十的老支书当过破局人。他鼓舞村民:“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他不仅做表率带头吊庄移民,还一个人种下长长一排小树苗,等它们长大后“护着村子护着人”。一个个朴实的村民也是破局人。新家园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轻人虽偶尔嚷嚷着苦,但开荒、整地、耕种、打工,他们样样扛得起。


基层干部更是从未有一刻懈怠。马得福有段“酒后箴言”,他说自己没有一天轻松过。起初,看着张树成总是冲在前头、毫无怨言,他会对自己的事业多一分笃定。渐渐地,看着新家园建设一点一点有了成果,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起色,他的心越发踏实,奋斗更有劲头。在经历了移民吊庄的几年拼搏后,他终于明白“眼光放长远”的真意:给物资的扶贫行不通,吃救济只会让懒汉越懒,唯有走出大山去拼,跟着国家修公路、修黄河扬水工程,靠自己打工挣钱、用双手创造财富,这样的“未来”才会越来越近。


第六集起,剧情展开了全新篇章,帮扶干部陈金山、菌草种植专家凌一农长路迢迢坐着火车来了,他们是东西协作扶贫政策下从福建到宁夏的“先遣小分队”。紧接着,吴月娟带来更大的好消息,福建与宁夏将携手在吊庄区成立全新的行政村,取名“闽宁村”,西海固将有更多困难群众在闽宁村开启新生活。而且这一回,福建的干部带走一批年轻人,去开放的海边打工,更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留守在宁夏的村民也能在家门口种植菌草蘑菇,发展庭院经济,依凭科技实现脱贫。

未来,闽宁村将树立东西扶贫协作的样板村,学校、医院、农场、产业,都会有的。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未来真的已经来了!”而观众知道,有了政策,有了不懈奋斗的人,这将是一段跨越山海、历经20余年的真实奇迹。

1  2  3  4  5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