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使命担当者才能创造出经典和优秀的文艺作品,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精神得到升华。它所传递的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美,真善美是革命文艺追求的永恒价值。在近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上述闪光的思想。这个思想不仅指出了我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永恒的价值,也给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传播提出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切事物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就是因为它的价值,文学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文艺的价值和标准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虽有探索,但结果都是莫衷一是。有以政治为标准的香花毒草论,有以形式为标准的唯艺术论,也有单纯经济为标准的,例如收视率、点击量、票房收入也都登场了,但都不能深刻而准确地反映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经典之作,能够永留人间的核心魅力就是它的精神价值,世世代代与人们心灵相通,并且能激荡出走向文明进步的思想火花。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思想,可以说廓清了当前文艺领域某些思想混乱和社会焦虑症,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大繁荣指明了方向。

永恒价值的源泉是广大人民。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生活和实践是真善美的沃土,也是真善美的评判者。文艺只有坚持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情感,只有真心实意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摆脱自我情感的困扰,也才不会把文艺变成无根浮萍、无病呻吟、无魂之躯。一切苍白无力的东西是没有精神价值的,即使炒作、包装也是过眼烟云。只有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才能真正挖掘出生活中真的善的美的东西,让人们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前进的方向。

永恒价值的载体是经典作品。要创造出永恒的文学艺术价值,就是要静下心来,打磨经得起检验的优秀作品,文学艺术家真正的生命力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而不是在那些热热闹闹的名利场和自导自演的绯闻中。一切有作为的文艺家,应该把精力放到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上,潜心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传世之作上。要旗帜鲜明地抵制跟风炒作、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低俗无聊、感官刺激等一类毫无价值的文化垃圾。我们正处在伟大变革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应该是能够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也一定能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永恒价值的实现是净化灵魂。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永恒、之所以经世受用,就是因为它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天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人们思想、滋润人们心灵、陶冶人们性情、振奋人们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艺术化的作品形象地引导人们辨别是非、分清真假、衡量善恶、评判美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在读者、观众中能够产生这样的正能量,能够打动人心,那么它的价值就一定是永不退色的。

文艺工作者不仅是优秀作品的创造者,也是文艺作品永恒价值的实现者。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切实把永恒价值的创造当作自身追求的最高境界,把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当成自己的立身之本、职业之魂,静下心来,深入基层,在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创作内容。当我们的文艺家立场上感情上都能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时候,他们就尽到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生的价值、作品的价值就融汇在人民的价值体系中,就真正变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

柳斌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曾经访问一位文化名家,在谈到当前文化世象时,他颇感忧心地说,浮躁这个流行病一直没有过去,感觉很多文艺作品粗制滥造,不忍目睹。他举例说,舞台上表现老百姓高兴喜悦的心情,几个人就在那里不断重复“高兴,高兴……”如此没有内涵、缺乏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东西,灯光、舞美再炫,也难掩其文化垃圾的实质。

应当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走出了文化贫瘠,那种同读几本书、同唱几首歌、同看几台戏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第一大图书出版国、第三大电影生产国……这些头衔的背后,是文化产品的丰富、文化生活的多彩。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想起前些年有识之士的发问:每年创作的歌曲、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堪称海量,但其中能传唱传世的有多少?更有人指出:国内的文艺作品创造力不够,90%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那么,有“高原”缺“高峰”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什么文艺变得如此浮躁?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哪里去了?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明源远流长、诗书底蕴深厚的国度,独独不缺的正是文化的创造智慧。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人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卷入功名利禄的追逐,哪有时间精力沉下心来反复打磨、精于创造?有人说,文艺工作者也是人,也要先生存,坐十年“冷板凳”,日子过得清汤寡水,连老婆孩子都对不起。还有人说,看到那些掺水、低俗、劣质之作反赚名得利,谁还有心想传世之作?凡此种种诚然如是,但如果我们忘记了初心,失去了定力,也就愧对“灵魂工程师”的美名。“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如果荒芜了内心那一方圣洁的净土,又怎么能盛开纯美的花朵?

有一幅漫画形象而深刻,一现代作家指着曹雪芹说:“我已经著作等身,你却一辈子连部小说也没写成。”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乃有不朽之巨著。急功近利,不想赢得人民,只想及时赢得人民币,必然会制造无数垃圾,更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艰难困苦固然是成就巨著的一个原因,但那种“发愤”的精神,那种“望尽天涯路”的追求,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却超越了环境的顺逆,而成为我们立德、立功、立言的根本所在。失去了这种坚忍不拔之志,虽有超世之才亦难攀“高峰”,只会在随波逐流中迷失。

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中,谈到他的写作状态,“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让人误以为他“神经错乱,怕要寻‘无常’”。但他觉得“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比眼前这种浮华的喧嚣更让人向往吗?”执着于这样一种文艺追求,进入这样一种纯净的艺术状态,就一定能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矗立起一座座文艺“高峰”。

文艺当显正能量2014-10-21 06:51

“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的寄语,鼓舞人心,引人思考。

在“文艺的春天”中生发,我国文艺已是百花竞放、硕果累累,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倾向。有的作品缺少国家情怀、民族大义、社会观照和人民感情,主题苍白、导向偏颇、色调晦暗、制作粗鄙,以娱乐挤兑教育、制作取代创作、技术冲淡艺术,丧失教化苍生、净化风气、美化心灵的功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的存在淡化理想、软化信念,远离崇高、讳言伟大,歪曲正义、阉割真理,刈除规范、消解传统,戏说历史、恶搞经典,亵渎先贤、轻薄英雄,篡改定论、颠覆主流,漠视现实、轻言人民,哂笑牺牲、调笑奉献,渲染阴暗、炒作虚幻的现象,搞文化虚无主义、打政治“擦边球”、热衷于揭历史伤疤,唯洋是瞻,甚至自灭志气、自毁长城。或立意模糊,崇高与猥琐、光明与阴暗、正气与邪气、高尚与卑鄙界线不分;或格调不高,风花雪月小我腔,滥情艳遇生死怨,媚俗、低俗、恶俗现象登堂入室,畸形人生、变态心理、另类生活、极端行为招摇过市。

作品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怀。一些人或心态浮躁、精神萎靡、道德低下、观念错位,散发出戾气、邪气、暮气;或沾满铜臭气,为追求卖点而制造骂点,为博取市场而叫卖私丑,沦为“市场的奴隶”;个别品行不端,甚至劣迹斑斑的从艺者不耻反荣,大捞粉丝、赚足眼球,毒害社会风气,挑战道德底线。

如果放纵这些“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我们的文艺就会缺筋少骨没精神;如果无视文化垃圾、精神鸦片和道德小丑的恣狂妄为,我们的社会就会出现高地失守、价值打折、道德滑坡。古今中外,因价值观扭曲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的事例并不鲜见。

“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谁能堪当此任?唯有胸怀人民、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要想阳光明媚,必须心如蓝天高洁;要有清风扑面,必先情怀温暖如春。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没有圣洁的心灵,塑造不出高贵的形象;没有崇高的精神,创作不出优美的作品。道义是必须的担当,人民是永恒的主题。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这是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的天地之心,是高悬于我们头顶的北斗七星和映照在我们心空的床前明月。能不能远离消极状态、澄清错误思潮、弘扬核心价值?能不能唱响中国精神的正气歌、中国道路的进行曲、中国力量的交响乐?能不能树正气、增骨气、添底气,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当沉思。

 

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气”这是在近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为今后文艺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它对于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信念提高有着极大的引领作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都伴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散文……都对时代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文艺工作者。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文艺工作者也沾染了不良习气,文艺工作中也出现了诸多迷乱浮躁现象,一切向钱看,一味迎合公众的媚俗化、庸俗化、低俗化盛行,忘记了文化艺术所应承载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由此产生的最大弊端,不仅使得文艺工作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很多人精神信念的混乱与迷失。

任何文学艺术都是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最终落点是要服务生活,脱离了这一点,文艺便失去了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艺术要生存下去,必须创造经济效益;但绝不能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失去底线,成为市场的奴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文艺工作的行动指南,要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赢取市场青睐。

从“迎合”到“引领”,这看似不经意的转换,却让文艺工作看清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中国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文化大发展时期,在资本与市场都丰盈的大背景下,文化领域必将成为又一快速崛起的高地。而文化艺术不能仅靠金钱来堆砌,必须在既遵循艺术规律又注重创新、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中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工作一定要摒弃“迎合”,回归“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彰显文化的力量。

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市场运作,一直是学界感兴趣话题。

有研究者曾做过一个实验,让英裔孩子与亚裔孩子玩拼单词游戏。实验把孩子们随意分成三组。对第一组孩子,任由他们自己选择不同颜色的彩笔,任由他们把给定的6个字母拼写成不同类别的单词。对第二组孩子,老师对他们提出要求,只能用蓝色彩笔作答,并且只能拼成某一类词组。对第三组孩子,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同于第二组,但同时对孩子们说:“这是你们的母亲希望你们这样做的。”而实际上,孩子们的母亲并没有参与游戏。

结果非常有意思:允许自己自由选择彩笔和单词类别的英裔孩子,拼出的单词量是老师替他们作出选择时的4倍,是“母亲”替他们作出选择时的2.5倍;而亚裔孩子在被告知“母亲希望你这样做”时,拼出的单词量是自由选择时的1.3倍,是老师为他们作主时的2倍。

更有意思的是,实验者观察到,英裔孩子听说他们的母亲参与了游戏并为他们作主时,表现出尴尬甚至反感的情绪,有孩子甚至拒绝“被作主”;而比较之下,亚裔孩子听说母亲在,都表露出欣喜情绪。一位日本孩子在得知母亲已为他作出选择,在游戏结束后甚至主动对老师说:“能否告诉我妈妈,我已经按她的要求做了!”

通过这一实验,研究者认识到了文化的力量。不同文化背景对行为的影响非常深刻且与生俱来。相比较而言,欧美文化更强调自主选择,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亚洲文化却更重视社群关系,认为个人价值体现在让周围的人认可或高兴。

商务专家对花旗集团遍布世界93个国家的业务网点进行了研究,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如何看待其工作环境。员工们首先被要求填写一个表格,说明他们所认为的在工作中选择权的多少。调查发现,亚洲区员工认为选择权最小,拉美籍其次,欧美员工则认为选择权最大。研究的第二步,让员工填写对工作环境满意度。结果竟然是,大多数欧美员工认为他们拥有更多选择权时,其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更高;而亚裔员工当认为工作越是由上司决定的多时,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则更高。

商务专家这一研究成果其实与前述实验可以相互印证:东方文化背景下,更认同社群文化的员工,也更愿意“被领导”,努力工作直接目的是符合领导的意图;而西方文化背景下,更认同个人主义的员工,更愿意自我决策,努力工作的直接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学家从上述一个实验和一个研究中则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社会强调法治,恰是与个人主义文化大背景相适应:因为每个人都愿意自我选择,因而也必须自负其责;而东方社会更习惯人治与德治,也恰是与社群文化大背景一致:东方人的确习惯生活在社群中间,更习惯生活秩序从小被父母、上学被老师、上班被上司安排得井井有条。也正因为东方人强调“被安排”好,因此,东方文化对于有权力去“安排”别人的人,赋予了很高的道德要求,尤其是老师与官员,必须是社会的道德楷模。

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当各种文化在相互隔离的环境中成长时,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不同文化“邂逅”时,我们往往生出对待不同文化的“分别心”,认为某种文化优于另一种文化。

一旦有了这种“分别心”,事情往往会变得很复杂。一位印度裔美国著名学者就曾撰文写道,在英国,由于尼克·里森的非法操作,致使巴林银行陷入破产困境,但媒体只会谴责“流氓经理人”;而在日本和中国,任何一个社会事件,都会导致媒体大规模检讨“制度与体制弊端”。这恰恰反映了西方文化个人主义与东方文化集体主义的不同。但吊诡的是,那些主张检讨“制度与体制弊端”的东方知识分子,却强调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这就是“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思想分裂”。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当任何一种文化想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并力图征服另一种文化时,文化的力量就可能转化为国家或群体之间的对抗,亨廷顿所谓“文明的冲突”就产生了。这大概是今天世界之所以陷入动荡与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还是要回到一种简单的看法:文化并无高下之分。东方文化尽管可能在某些人眼中抑制了创新,但正因其常把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才维系了东方文明数千年绵绵不绝,这是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文明所无法企及的。即使是从纯粹的个人主义出发,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人对于生活环境满意度的主观感受,已经与文化水乳交融了,所以,无所谓哪种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生活得更幸福一些。

不同文化之间当然需要相互交流和吸纳,但这只能是一个自然演进而非强加与强迫的过程。惟其如此,无论是知识人的内心,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才会更加和谐。

卢周来(经济学者)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艺不能远离人民生活。“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72年前,毛泽东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72年风云激荡,“为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底色。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列宁说过,人民群众“有权享受真正伟大的艺术”。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工作者理应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人民需求,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更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古往今来,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无不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托对人民命运的悲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饱含对百姓冷暖的关切。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如果“热爱人民”只是停留于口号,如何做到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如果让社会效益屈从于市场价值,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又如何谈得上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为人民就要爱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贴近人民,就要拆除“心”的围墙,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以文艺观照现实、温润心灵、涵养精神,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这是一根永远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文化脐带和历史脐带。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仰望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同时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人民的火热实践,我们的文艺才能描绘出中国色彩、讲述好中国故事,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千百年来,传世的文学作品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引人向上向善、奋然前行。当文学遭遇网络,网络文学应运而生。能否延续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抒写网络时代的崭新篇章,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近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两位参会的网络作家问好,会后还亲切叮嘱:“希望你们创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这一细节在网上引起热烈反响。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依托网络,服务网民,吸引了海量的作者与读者参与其中。“榕树下”等原创文学门户、“红段子”等移动网络内容……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无论是按字数还是按篇目计算,都已经远远超过当代文学60多年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的总和。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数已达2.89亿,网民网络文学使用率达到45.8%。网络文学的稳步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制约着网络文学的深度发展。更让人忧心的是,许多网络文学作品脱离现实生活,沉迷于奇思妙想,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刻意迎合猎奇心理,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乃至贬损崇高、消解经典,不仅不能让人感受到应有的正能量,反而让人压抑、使人萎靡、令人悲观。这不能不说是部分网络文学的一道硬伤。

回望我国文化长河,先秦散文、汉赋、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一座座高峰,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是其鲜明的底色。它们或豪放刚劲,或婉约优美,或质朴本真,或铺采摛文,内容千差万别,形式多种多样,但字里行间皆是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进取自强、高洁坦荡的情操,乐山好水、悲天悯人的情愫,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情怀,蕴含在一部部经典当中,为中华文化的勃发、为中国精神的赓续注入着连绵不绝的正能量。这些经典有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也串起了我们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古往今来,传播的载体、表现的形式一直在变,但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气质、气度、气派不应变也不能变,文学涵养精气神、传递正能量的功能定位不应变也不能变。这是网络文学必须遵从的历史和现实逻辑。

我们身处一个催人奋进、引人奋发的伟大时代,萎靡不振、荒诞不经绝不是这个时代的基调,压抑沉闷、晦暗低俗也绝不是这个时代的色泽。如果不能在真伪善恶美丑的对决中坚守大道正气,发出大雅正声,网络文学丧失的将不只是文学的功能,还将包括自身存在的意义。惟有延续优良传统,抒写时代新声,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网络文学才能夯实安身立命之本,也才能不负这个时代,赢得自己的未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有个比喻说得好,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无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工作者都需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72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两个根本问题。今天,这一提法仍不过时,仍须深思“二为”方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仍须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仍须“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仍须尊重文艺规律。

文艺工作者惟有把握时代节拍,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之中,才能创造出更多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的优秀作品。

遗憾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出现了低俗、庸俗甚至恶俗的作品,一些从业者单纯追求感官刺激,忘了所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毋庸讳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些年,伴随着技术迅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现代化挺进,全球化更深入,思想领域和文艺创作也出现更多元的态势。新态势意味着新机遇,也为文艺创作带来更多利好,但是也容易发生方向性迷失,不可不警醒,也不可不增加定力,把握好大势。

文艺发生了方向性的迷失,实际上是文艺工作者发生了方向性的迷失。如果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即便短期内赚了钱,也不可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即便在小范围内拥有了一定影响,也不可能流芳后代,相反却会受到唾弃。究其因,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写作)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文艺既然为大众服务,为百姓放歌,文艺工作者就应该时刻牢记责任,不辱使命,不入歧途,不剑走偏锋,更不能迷失方向。

文艺工作者是职业,也是身份;是梦想,也是责任。一定程度上说,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考量自己灵魂的过程,也是把握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每名文艺工作者好好体味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就会更有担当,从而积极创作,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用角色和观众交流2014-10-16 15:21

“家乡有个小石匠,参加土改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穿百姓装,穿着草鞋干革命,创建了滇西大粮仓。一身泥一身汗,大官他不像,像什么?像,像个种田郎。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坐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我一直记得这首2011年拍《杨善洲》时听到的当代百姓编的歌谣。

作为演员,我们想说的话都表现在人物上、角色上。《焦裕禄》《杨善洲》这两部电影都是在他们工作生活的土地上拍摄的,我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焦裕禄、杨善洲就是这样。

演员是一种职业,我们这个职业就是创作人物,而且是鲜活的人物。通过人物,让观众感受到假恶丑和真善美。但是演员需要明白一点:人物,不是演员一个人的,是集体创作,而且有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就很有影响。对此,作为演员千万不能自我膨胀。

拍电影《横空出世》,我接触到总装备部很多精英,如果说他们付出的是100,那么他们得到的回报是1,太不成比例。拍完这部戏,我很受触动,他们太了不起了,所以又参加了反映中国航天测控人生活的电视剧《中国轨道》的拍摄。拍摄进行到一小半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得了病,当时就想我宁肯死了,也不能让这个戏夭折。整个剧组从西安拉到北京,我坚持了一个多月,把戏演完了。休养了两年后,我重新拍戏,每次在剧组吃盒饭时,我都觉得特别幸福,因为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我在为观众创作。

近些年来,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但出现很多乱象。从个人来说,是一些演员经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胀;从社会来说,是环境提供了让他们膨胀的土壤。比如不管明星做了什么,粉丝都欢呼鼓掌,好坏、黑白、是非不分,这是不应该的。文艺界出了丑闻,最受影响的,也是这些粉丝,他们中有些人青春年少,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要注意对他们的正面引导。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这样的作品是有经济效益了,但是社会效益呢?应该加强对这种作品的外部监管和制约。

演员这个职业不轻松,想做好了不容易。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要珍惜演员这个名号。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最近,我在拍摄电影《远方的河》,反映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救物资、救小兄弟而牺牲的真实事迹。为此,上海一家电视台找到当年被救的人,这位已是60多岁的老人最初拒绝上电视:他怕被骂借英雄炒作自己,更怕英雄的在天之灵受委屈,因为这样的节目会有多少观众关注呢?但是栏目组和摄制组感动了他。做有情怀的作品,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这是我的理想。

李雪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我从事了60余年戏曲工作,戏曲艺术作为我毕生钟爱和从事的事业,至今仍觉得它是宝藏,究其根源就是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它的程式、语言、旋律遵循着美学原则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但是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并非不时尚,回顾戏曲艺术的道路,本身也是在包容创新、兼收并蓄中发展演变,比如京剧能够集合各剧种优点,使之融会贯通,节奏明快,旋律顺畅。

现在时代在发展,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更需要传统文化精髓的注入,党和人民把继承、弘扬、推动和发展传统艺术的重担交给戏曲工作者,我们如何做好这门学问?结合我个人关于《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的创作实践而言,我想不仅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传统,还要激活传统。这三部曲也是在我和团队反复实践、集思广益中创排完成并得到了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文学艺术不仅要带给观众艺术享受,还应有关照现实和启迪作用。新时期,我们在把握传统戏曲的深邃底蕴,用活传统戏曲的深厚技巧,保持每个剧种的不同风格、个性及美学内涵的前提下,还应融入这个时代,适应观众新的文化。戏曲表演者可以通过学习、借鉴、移植、发酵,在自己的思路下把程式用活,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加强戏曲艺术的表达力和展现力,带给观众更好的艺术作品。

值得欣慰的是,戏曲工作者也在创作演出中努力践行传播传统文化。有个鲜明对比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近年来,戏曲人尤其是基层院团处在非常边缘化的现状中,但他们仍然甘受清贫,坚守着精神领域的一方净土,传播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再苦也要演好戏,以实际行动拥护党中央的决策与号召。如山西两个院团都在演出《廉吏于成龙》,老百姓非常喜欢,只是唯利是图的经销商不喜欢。如果为了利益而摒弃传统文化,如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最后底线无法坚守,那么艺术舞台将逐渐被欧美所取代,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非中华文化的载体将大行其道,那是我们不愿见到的。

国家对文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感到温馨,更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振兴戏曲艺术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更应身体力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精排、精演,使老戏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在新创剧目方面精益求精,创作出唤醒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尽一个戏曲人应尽的天职和良心!

尚长荣(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炒语连珠振聋发聩,“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网民普遍反映“说得好”、“接地气提士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还有的说“总书记说到咱的心坎上”。

从河北正定到中南海,从与河北作家贾大山的交往到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习近平与文艺家一路相伴随,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这次讲话,既继承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髓,又为新形势下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指出了发展方向。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现在的娱乐节目和电影,单纯追求商业化而不注重艺术性,电影一定要票房过亿才叫过瘾,导致文化产业看似繁荣实则贫乏空洞。伪“文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低级恶俗及商业化炒作流行。很多的电影电视剧,要么拜金炫富,要么歪瓜劣枣,要么小三老少配姐弟恋,要么历史名著乱改一气……票房收视率上去了,可道德文明却丧失了,有些甚至没有了道德底线。

现在已经不太使用“文艺工作者”之类的词汇,更多地是讲“娱乐圈”。娱乐圈走入了怪圈。一些艺人放弃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该露的露了,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不惜以绯闻、黄赌毒等无底线丑闻,迎合低级趣味的群体需求,越臭身价越高。一些网站为博点击率,大肆炒作推波助澜。那些真正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木家却鲜有提及,娱乐导向成了最大问题。

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作用不可替代。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中国的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习近平的讲话,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的讲话,没有空话套话,也没有故作惊人语,讲的都是一些大白话大实话,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很平实。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做到又非常难。

文学家艺术家只有在中国梦实践中,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出接地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不管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文艺事业开创出崭新的局面。这次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必定会推动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称得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到现在依然在心里经常哼唱着“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那些歌。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所以,我、我们心中常念叨的就是6个字:“正能量、接地气”,在部队来说就是有兵味战味!

这个兵味战味体现在哪里?不外乎两条。一个是我们的作品,不管是一首诗、一首歌还是一部剧,都要说出战士的心里话,写出战士的真感情,让战士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去传唱,让他们在冲锋陷阵时有无穷的力量,在军旅生活中有前进的动力,在成长历程中有精神的港湾。近年来,军队推出了一批强军歌曲,鼓士气、抒兵情、壮军威,唱出了当下军营的最强音,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另一个是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还是要保持扎根军营、官兵“五同”的好作风。现在总政组织军队文艺工作者走基层、要求多下部队慰问服务,很多军队文工团也在搞下连当兵、多闻兵味,这样的举措好。军营是我们创作的沃土,战士是我们讴歌的主角,离开了这些,就没了兵味战味,甚至会变味。

然而,我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近年来,我总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社会上绯闻、丑闻,花边桃色;作秀、作呕,低俗恶俗,纷纷闯入眼帘、聒噪不休,好像这才时髦夺眼球,甚至香臭不分、法纪不论,越黑越火,让我着实感到有点寒风飒飒。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偶然现象,一笑置之;渐渐地我从一些青少年的反映和津津乐道里,感到不可等闲视之;最后我感到冷风刺骨,不能就这样听之任之了。我们好像不能光看到评了多少奖、开了多少花,而要真看看移风易俗、社会风尚、流行风味儿了!更何况在人家不遗余力、重金营造、推而广之的情况下,我们有少数人还争先恐后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被市场、收视率牵着鼻子走,还津津有味、得意非凡,这还有点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良知么?

所以,我一直在渴盼中央发出清晰有力的声音,重现文艺的朗朗天空。72年前,我们党开过一次文艺座谈会,叫“延安文艺座谈会”,明努力方向、开风气之先、启一代文风,正本清源,振奋了全国人民;今天,我举双手赞成开这样一次文艺座谈会,我期待着这次会议能够振聋发聩,润物扬帆。

我觉得,我们每一位以文艺为终身职业的从业者,我的同行们,都应该做到“四有”,那就是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我们还应该有“四艺”,那就是大义、道义之“义”,坚毅、毅力之“毅”,友谊、情谊之“谊”,然后才可以谈到艺术、文艺之“艺”。

阎肃(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他同时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人民的实践、人民的生活,是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面向人民、服务人民,是文艺工作的神圣使命。是否能在这个高度上进行创作,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而决定了它的传播力和美誉度。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丰富的文艺作品中可以看到,经典的往往也是流行的、高水准的常常也是高人气的,只有赢得人民的作品才能在长久的时间内赢得市场,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赢得人民,文艺作品要展现出社会历史高度。鲁迅先生论文艺,称其为“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纵看古今,任何经得起时光检验、历史淘漉的经典作品,无一不富含着对时代问题的追问、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对社会生态的考察、对历史大势的深思;无一不是以真求美、以质修文、以现实的深度赢得艺术的高度。正是它们,绵延不断、前后接续,形成了一部社会文化历史,动态地提升着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也正是它们,不断地向后来者重申着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根植人民,观照时代,无愧历史,面向未来。

赢得人民,文艺作品要富含民族文化精神。有民族的视角,才有世界的眼光,有中国文化,才讲得出中国故事、唱得响中国声音。作家莫言围绕山东高密“东北乡”构筑的精神世界,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家许渊冲在中国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的互译,为他带来了国际文学翻译界的最高奖项。经典作品如此,大众文艺更是如此。《中国好歌曲》的节目模式被海外订购,吸引力在于原创,也在于其所表达的东方美学意境;《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实现国际传播,是因为华夏美食,更因为其中流动的中国文化兴味。好的文艺作品的共同规律就在这里:要对流行文化有把握和前瞻,又要对传统文化有理解和消化;要谙熟市场的普遍传播规律,更要展现出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关怀。

赢得人民,文艺作品要有面向群众、扎根生活的风格。“接地气儿”作品耐看,就是因为它们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热播,原因正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评价——“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主流正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能收获高人气和高美誉度,源于它表达的题材,也源于它的“表达风格”:写伟人也写普通人,写国是国情也写百姓生态,让观者体味到,庙堂之上也有人情味、百姓家里也有大政治。主旋律如何接地气?找到生活、回到生活应是答案。

让一部作品有崇高之美、信仰之美,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追根究底都取决于以人民为“出发点”“落脚点”“鉴赏家”和“评判者”的创作态度和艺术宗旨。这样的好作品,有些会同时赢得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有些则会在更长久的时间中赢得历史的掌声,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展现出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站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宽阔视野上观察和评价文艺作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当代文艺创作的激励和鞭策。

文化的力量2014-10-16 15:04

请允许我先讲一件发生在不久前的事情。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小金湾,是一个以东乡族为主的乡村,村民们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在小金湾,升学率一直是个让校长头痛的问题。然而今年9月份开学时,小金湾小学居然没有一个孩子退学!从原来一个年级80到90个学生,今年达到了300多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改变?我们得知,这竟然是因为中国舞协在那里开展舞蹈志愿服务项目——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之后,发生的悄悄的、可喜的变化!

我们于是惊讶了:舞蹈,真的有这样的魅力!艺术,就是可以这样“润物细无声”!

也是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之前,中国舞协举办了“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汇报展演”。来自全国偏远地区的18个民族的500多名小学生,在北京的民族剧场上演了各自民族的少儿舞蹈,他们感情真挚,表演朴实,载歌载舞,令人赞叹!这些农村孩子,从来没有走出家乡一步,不要说北京,就连县城都不知道在哪里!这一天,他们在北京的大舞台上,绽放出灿烂而自信的笑容!小金湾小学的四年级学生杨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北京,原来觉得特别遥远,做梦都没想到今天真的来了!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面对偏远地区、贫困地区,面向生活在基层的百姓,我们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能做什么?我们不能观望、不能犹豫、不能躲进小楼,我们只能背起这份沉甸甸的时代责任,加倍地努力,再努力!我们不能端着那些假大空的“架子”,我们只能踏踏实实地创作人民喜爱的作品,与人民面对面,与人民心贴心!我们不能孤芳自赏、不能一切向钱看,我们必须用文化的力量传播阳光,移风易俗,教化人心,驱散雾霾,改善人性,给人们更多的精神力量!这既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机遇,也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中国舞蹈家协会实施了“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带领舞蹈家和青年舞者们坚持深入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提升文艺本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艺术工作随着时代的脚步,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贡献自身的才智,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更好地实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目标!

最后,我要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就在10月14日,我们又有新的一批文艺志愿者,50多个舞蹈志愿老师,从酒泉又出发上路了。这一次,他们决心要让舞蹈志愿行动,覆盖整个酒泉地区的所有农村小学,惠及成千上万的甘肃各个民族的孩子。孩子们在电话里争着说:中国舞协的老师们,放心,我们一定会跳得更好!亲爱的北京,我们一定会再来!舞蹈志愿者们说: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早过玉门关!

赵汝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文艺不能沦为市场的奴隶,也不能媚俗。归根结底,文艺要想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遵循文艺规律。】

习近平15日上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参与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有许多为人熟知的面孔,比如王蒙、莫言、贾平凹、冯小刚、陈凯歌、陈道明、赵季平,等等。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既叫好又叫座,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文艺工作者既“写”道德文章,又因人格魅力而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远非一些吸毒、嫖娼或出轨的艺人所能比。

市场是个好东西。没有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缺乏足够支撑;没有市场,文艺产业不可能做大,也行之不远。但是,市场又处处充满陷阱,过于以经济利益为考量,就可能被金钱操纵,甚至沦为资本的附庸。有些作品格调不高,专盯脐下三寸,炮制花边作品,仿佛带点黄、沾点色、露露点,就能俘虏住观众;还有的作品故意迎合少数民粹主义者,既不尊重史实,也无视民族情感,大肆炮制闹剧,比如手撕鬼子的“神剧”……这样的作品也许会有一定受众,但经不起推敲和检验,易碎且含杂质过多,注定备受诟病。

文艺作品与市场并不是死对头,我们反对的是沦为市场奴隶的文艺,而不是紧跟时代节拍的文艺;我们鄙夷的是惟利是图的文艺,而不是票房口碑俱佳的文艺;我们憎恨的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文艺,而不是鲜活生动、冒着市井热气的文艺。

文艺不能沦为市场的奴隶,也不能媚俗。有句话说得好,“(写作)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为民众服务,不等于越下里巴人越好,越媚俗、越流俗越好。突破底线,粗鄙不堪,既低估了民众的审美观,也是自以为是的可悲创作观。

其实,文艺也不能当权力的奴婢。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在前不久出版的《文化热点面对面》一书中,文化部部长蔡武接连发问,他认为行政权力对艺术的发展不要过多干预,才能促使文艺大师的涌现。这虽是常识,却直击要害。如果文艺沦为权力的奴婢,就会媚权,甚至被掣肘过多,创新活力枯萎,创新动力止歇,难有经得起历史淘洗的精品传世。

归根结底,文艺要想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遵循文艺规律。多年前,习近平就要求,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的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加强调查研究,不断认识和把握文艺规律。我们正处于生机勃勃的时代,理应多出现且持续出现配得上这个时代的伟大文艺。频出伟大文艺并无捷径,也不需要捷径,培植可自由生长的土壤,最大限度地尊重艺术规律,并适时芟除杂草,即可。

《京华时报》评论员 王石川